笔趣阁 > 延明纪略 > 第四十一章 南京

第四十一章 南京


  王应熊同杨世禄父子一番交流,可谓是剖明心腹,把全盘的打算说得分明

  杨渊很清楚,王应熊的这些作为,归根到底还是站在他立场上的打算。

  换句话说,这是王应熊的谋划,而杨家只是他谋划里的一部分。

  在明末的乱局之中,如果真的有什么位置适合重整河山的话,应该是南京,而不是成都、重庆或者汉中。

  但是王应熊的地图里是不会有南京的。

  王应熊与东林为敌,南京是注定没有他位置的,所以也就只有以川汉为基地,另起炉灶,希望能够跟南京抗衡。

  这就是为什么在王应熊的全盘描述里,作为留都的南京好像跟消失了一样。

  王应熊是不可能把自己的规划放到敌人的大本营之中的,现在在那里最有影响力的是张国维,是史可法,是钱谦益,是东林党人。

  但南京是留都,是东南财赋重地,不管是从地缘还是历史上看,自古南北分立,南京都是核心中的核心。

  在原本的历史上,掌握着兵力的漕运总督马士英连同六镇,将福王送上了皇位,而东林因为当年的万历年间的恩怨,竭力阻止福王登基,最终深深影响到了南明政权的稳定性。

  可即便东林党犯下了如此严重的政治错误,在拥立的过程中选错了人,但南京政权之中占据了最高位置的人也都是东林党,东林党人也在建立弘光政权的过程中获得了相当大的权柄。

  如堵胤锡靠史可法的推荐,任职湖广。瞿式耜因为钱谦益的缘故出任广西。内阁、六部、都察院,占据绝大多数职务的也是东林党人。

  内阁四人,高弘图、姜曰广、史可法等人皆为东林。

  六部与都察院七卿中,钱谦益、郑三俊、徐石麒、刘宗周三人都是东林。

  可以说弘光政权的底子就是由东林组成的。

  相比较王应熊的身份,不管是马士英还是史可法都是不够看的。

  马士英一个漕运总督、史可法一个南京兵部尚书,比起崇祯朝正牌的内阁大学士王春石真的比不上。

  王应熊所规划出的这个势力,立足于巴蜀,正是因为他本人与东林之间的关系,所以他刻意忽略了政治版图之中最重要的南京。

  扬长避短,王应熊有一个政治家的眼光。但是杨渊却感觉提前感觉到了杨家跟王应熊不一样的地方。

  王应熊与东林之间虽然没有到阉党与东林那种不死不休的地步,但是彼此之间的隔阂可谓相当深重。

  但是杨家没有这种负担。杨家出身东林,杨世禄本人也与如今的东林中人关系不错,如果杨家继续加深这种联系,或许日后的南京,未尝不会有杨家一席之地。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王应熊的筹谋跟杨渊对杨家的预期之间就有了分别。

  “按照舅兄的意思,将来免不了要划江而治?”杨世禄皱着眉头,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大明王朝以后会到那种程度的。

  建奴虽然屡屡破口,但是不管怎么说也没有办法攻破山海关,不是绕道山西,就是从蓟镇附近破口,虽然也曾经打下一些州县,并且派兵留守,但是最后结果都是给大明军队重新收复。

  至于说流寇,卢象升在湖广河南南直隶等地屡屡击破高迎祥、张献忠等人,洪承畴在陕西压着李自成翻不过身。

  这内忧外患虽然一时难以根除,但总不至于到了要命的程度。

  总不至于到了东晋、南宋那种程度。

  “划江而治自然是不会,应当会是安史之后的格局。”王应熊说道:“我朝的制度,万事皆出于中枢,地方要练兵,则兵额需要经兵部核准,若要募金,则要从户部的夏税秋粮之中截取,万事都绕不开六部。但这个局面若要应对这内忧外患是不行的,这地方的权柄定然一日胜过一日,那个时候便是藩镇节度的局面。”

  杨渊对此深以为然。

  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在中国古代这样的国家,集权程度越深,往往就意味着效率越低。但是你一旦放权,就有可能面临地方上尾大不掉的情况。

  以唐代为例,唐朝的中枢三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面对的是三百五十多个州郡,也就是三百五十多个下级部门。

  这是南北朝时期的余留,也是人口繁滋带来的必然问题。

  仅仅靠三省肯定是管理不好这三百多个州郡的,更别说下面的那些县了。

  而伴随着唐代的版图渐入极剩,来自边防的压力也就更大。

  南诏和吐蕃威胁四川,吐蕃又对青海、西域、陕西产生威胁,契丹、奚人威胁辽东、河北,如果地方州郡什么事情都等着中枢的命令,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于是节度使、营田使、采访使等等官衔应运而生。

  这种变化是应对政治形势改变的一种必然。

  杨渊觉得如果按照正常的政治逻辑,或许会出现王应熊所设想的那种情况,也就是遍地皆是地方藩镇集团。

  不过杨渊觉得王应熊的这种想法在如今很难成为现实。

  主要是崇祯天子朱由检的那个用人习惯,基本上过个两三年就会将地方主官换一次,不是捕捉下狱,就是被他动手弄死。

  理论上有可能成为地方派系头目的人刚刚熟悉了地方的情况,然后就被干掉了,从某种意义上避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再加上巡抚、巡按之间大小相制的格局很难破除,地方上面很难形成合力,王应熊的想法在崇祯死之前是不可能了。

  “只有汉中与成都还不够,”杨渊看着王应熊:“襄阳那边也应该有所筹谋,不然终究难成格局。”

  “这些都太远了。”杨世禄看了一眼杨渊:“舅兄,川中流寇作乱,摇黄搅得四川一日不得安宁,这才是心腹之患啊。”

  王应熊摸摸胡须看了一眼杨渊。

  “所以你那乡兵远远不够,至少要有六千才行。”

  “六千?”

  杨世禄赶忙摇头:“仅仅这六百人,一月都要费不少银子,五千是……”

  “你是汉羌兵备副使,练个五千人还算是事么?”

  王应熊看着杨世禄:“哪怕是家财散尽,也要抓紧练出来,我到了重庆之后,就着手为你募饷。”

  杨渊心底算了一下,若是编练六千人,按照现在的待遇,那一年便是将近十二万两,这还不算铠甲兵器上面的花费。

  即便王应熊在重庆那边能筹出钱来,恐怕也填不进这个窟窿里面。

  这事可要自己费些心思。

  祠堂里面王应熊将想法讲明白,也算是与杨世禄揭过了过去的恩怨,只是日后的路怎么走,杨渊觉得却未必能如同王应熊所料想的那种结果。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10200207/53593080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