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核武皇帝 > 第214章 对决奥匈

第214章 对决奥匈


国家的地位是靠军队打出来的,但也要找个合适的对手,硬撑汉子被二战后的美军拍的满脸是血的事,帝国皇帝宋彪还是不愿意做的,在摸透了奥匈帝国的作战水平后,他决定用奥匈帝国作为中国陆军的标杆。

        不管怎么说,奥匈帝国也算是世界上的陆军强国之一,其声望和地位完胜日本陆军很多。

        按照宋彪的规划,就算是一直到一战结束,他也不会强悍的去找德军挑战,除非美国不出兵,为了最终的胜利必须这么干,如果美国出兵,打完奥匈帝国就算是中华帝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留着更大的后劲打苏俄时再用。

        奥匈帝国也真的不弱,海陆两军都是很强的,否则德国不会因为有一个奥匈帝国盟友就敢于挑战英法俄三国。

        在和英法达成协议之前,帝国中央军部就提前成立了中东参谋局,统管作战准备工作,并且向伊朗输运了两个工兵团从事基础建设工作,随后从1916年的11月份开始,重新整编总计22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5个炮兵师、3个辎重旅和75个新编团的帝国中东远征军正式向伊朗转移。

        军马的运输工作实在是太难了,从大陆上横冲过去的难度也大,最后就改为在伊朗等地直接购置新马,但这就意味骑兵师至少有三个月以上的调整适应和战马训练期。

        为了尽可能减少马匹的跨海运输,所有的火炮都临时调整为车辆牵引。仅有的两个实验性的改编使用货车的辎重旅都被调遣过去。

        帝国很有创造性的将四轮农用拖拉机改变为一种运输工具,早期主要是从美国进口汽油机,后来自己仿制,虽然这种拖拉机的速度逊色于法国在战争中使用的汽车,但是输运效率更大,并且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路面情况。

        为此,帝国将部分……的火炮都改成了四轮车的牵引方式。虽然需要消耗大量的汽油,但从总体的吨位数量而言,比喂马要更为节省辎重的运输量。并且拥有更好的速度和完全不用停止的行军速度。

        由于国内汽车工业发展的较为艰难,这使得远东汽车总公司从诞生之初就只能将希望都寄托在货车和军用车辆上,直到1914年之前。远东汽车总公司超过90%的合同还是来自于中央军部。

        在技术上,中国汽车工业也大体是照搬了美国和德法的技术,主要车型基本是从通用和福特汽车公司直接照搬,甚至连生产管理也是照搬福特制度,生产技术上并无明显的差距,此时的汽油机、柴油机都是很笨重的,粗笨极了,技术含量并不高,至少远不如蒸汽轮机和炮膛的制造加工那么高精端。

        为了适应军事需求,远东汽车总公司生产的这些货车、卡车相比通用等公司的原型车更皮实笨重。马力也更大一些。

        由于近两年的产能主要保障了英法和协约**事需求,加上现阶段的军用车辆还有诸多不足,以及国内军马数量的充足和国内石油产量的低水平,帝国中央军部也没有全面列装,此番为了保障在中东的作战需求。几乎将帝**部所有的军用车辆都输送到伊朗。

        1917年2月上旬,帝国中东远征军及司令部正式在伊朗阿瓦士城组建,宋彪也于同一时期使用宋晔的代名,以一等参谋官的身份和段祺瑞等人一起抵达中东军部。

        抵达阿瓦士城后,宋彪隐秘而低调的很少外出,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参谋部内调度各军。因为他的存在,中东远征军的整体指挥和调度都非常之顺利。

        此番已经真是帝国精锐尽出,帝国11个精锐整编师中,除了在塞尔维亚的第三、第十步兵师和继续留守在国内第五、第六、第二十步兵师外,其余五个整编都已经抵达伊朗,最为精锐的第一、第二、第四步兵师在1月份上旬就先行一步抵达。

        帝国第五骑兵师和新增编的第六骑兵师在1月下旬抵达,由于大量使用伊朗王国本地军马,两个骑兵师想要迅速参与作战的难度还是很大的。

        帝国第一、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兵旅在扩编为师级作战单位后,也将在3月下旬之前抵达,比这三个师早一步抵达的则是新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炮兵团,新编团中编制较早的第三十三至第六十团都已经和主力部队一起抵达,后续四十多个新编团则将在1917年10月之前逐步抵达。

        按照宋彪和中央军部所做的规划,帝国陆军最终将在中东战场和巴尔干战场投入130万兵力,除了此前在塞尔维亚地区的二十余万陆军外,其余一百万的兵力也会在1917年10月之前陆续抵达。

        除此之外,帝国在和伊朗协商后,将会按照合适的薪水在本地招募二十万名民兵,负责后勤补充运输工作,以及其他的杂项事务,击败奥斯曼帝国后,帝国将预计在中东继续招募三十万名民兵。

        既然决定全面开战,那就肯定不能吝啬于军费开支,一切都当以追求战胜为唯一的目标。

        总体印象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都相信奥匈帝国即便不够强,但也绝对不弱,比如说意大利就一直没有打过奥匈帝国,但在陈其采和马尔托斯等人的报告中,对奥匈帝国的评价还是很低的。

        奥匈帝国此时仍然能保持在两百万的陆军兵力,特别是接近90个团的炮兵部队规模很惊人,以至于宋彪不得不将中央军部最为精锐的五个炮兵旅都带过来。

        在1916年的上半年,帝国各炮兵旅就已经完成向师一级的扩编。此时抽调到伊朗的就是五个炮兵师,但也仅相当于20个炮兵团,所以,新编炮兵团也要抽调二十个左右抵达战场,这几乎是将国内所有的新编炮兵团都抽调过来了。

        帝国中央国防军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完全不同于欧洲古典军事编制的地方是灵活,战争状态的一个师通常接近3万人。炮兵师根据不同的情况,最高可以配备四百多门火炮。

        所以,在1917年10月之前。宋彪有把握将中东远征军的火炮力量扩大到超过奥匈帝国1.5倍的程度,并且在机动作战中持续保持三倍于对手炮兵压力。

        宋彪之所以要做这样的规划,原因恰恰在于奥匈帝国的陆军战斗力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超。因为帝国内部存在着二十多个民族,并且各民族都不占据绝对优势,使得部队内部的军官、士官、士兵之间的语言各不相同,民族也不相同,在管理和协调上极为艰难,民族主义情绪也让很多部队的士兵一战即溃。

        特别是奥匈帝国的帝国国防军,情况糟糕透顶,只有意大利的军队可以和他们相提并论,但比意军厉害的地方是奥匈帝国的地方防卫军,这些防卫军几乎都是单一民族和地区的部队组成。他们反而拥有较高的作战力,最离谱的时候有四个团在山地地区抵抗了意军150个步兵团的进攻。

        可不管是奥匈帝国,还是意大利王国,陆军编制的混乱不堪和对国家的向心力差都是作战力低下的一个主要诱因。

        如果不想和奥匈帝国长期消耗下去,宋彪意识到中央陆军就必须发挥快速机动的作战特点。大胆的进攻,快速穿插和快速的调集精锐不断围歼对手。

        当然在此之前,他还必须解决拦路虎奥斯曼帝国。

        这也不是一个多么值得恐惧的对手,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基本比以前的清王朝好不了多少,只要帝国中央陆军真正发力,奥斯曼陆军是根本挡不住的。

        随着帝国远征军在伊朗的驻军逐步扩大。奥斯曼帝国也意识到背腹受敌的威胁,将大军抽掉到两国边境地区驻防,并且在阿马拉和巴士拉两个地区驻扎重兵。

        这样的军事部署显然是不对的,而且是大错特错,虽然这个部署是德**事顾问替奥斯曼帝国做的决定。

        如果是宋彪,他宁可将主力部队只缩在两个相互能够兼顾的点,而不是沿线大规模布防,因为奥斯曼帝国陆军的作战力是较低水平的,越是这么长距离的布防,实际的防御效果就越差。

        德军顾问帮助奥斯曼帝国设计了完善的现代防御沟壕,从1917年1月到3月,在伊朗和伊拉克的交界线地区布置了多条防线,保护着140公里长的边境线。

        3月的伊朗是如此的干燥,雨季仿佛遥遥无边,尘沙总是随着大风卷起,铺天盖地的横扫过宛如戈壁一般的大地。

        宋彪这段时间一直以新的身份在伊朗指挥部队,甚至连英法都不知道他居然在伊朗,这就是当君主立宪制皇帝的好处,即使你从帝国消失,只要内阁还在继续运转,就不会有人感到任何的不适,以及不正常的征兆。

        仔细的权衡战局后,宋彪决定大胆的用主力部队直接绕过德**事顾问设计的边境防线,用大规模的迂回战直插阿马拉,击溃奥斯曼帝国在阿马拉城的驻军,双向夹击防线,最后再进攻德**事顾问以为中国远征军首先应该进攻的巴士拉。

        1917年3月22日,第一步兵师、第四步兵师在一个卡车辎重旅和六个新编团的配合下直接绕过防线,昼夜不停的两天急行军130公里,直接进攻阿马拉后方,这样的突然进攻让奥斯曼军队毫无防备,整个战斗中也显得极度恐慌。

        只用了两个小时的交战,近十万的防军就溃不成军,在此之后,六个新编团留下来驻防,两个精锐主力师直接南下,和第二、第七等主力师围歼防线中断地区,最后南下进攻巴士拉,并且迅速攻入科威特,保证了港口的贯通,使得帝国远征军的船队可以在科威特实施大规模补给输运。

        虽然奥斯曼帝国在东部伊拉克地区大量抽调了超过百万的部队防御。但这些部队的实际水平远差于当年的日军,从1917年3月22日开战到4月7日,中国远征军就一路进攻到摩苏尔,几乎全境占领了伊拉克区,并且同俄军在亚美尼亚地区和阿塞拜疆一带形成前后夹击奥斯曼帝国的局面。

        就在宋彪作为实际上的总指挥官抵达摩苏尔,准备进一步领军击溃整个奥斯曼帝国时,却收到了最新的消息——美国在4月6日正式宣布对德国宣战。理由还是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和奇摩尔曼电报。

        这样的消息让宋彪稍稍有点惊讶,他原本以为在中国参战之后,美国可能不太会考虑主动参战。毕竟意义已经不大,但随着中美两国先后加入大战,这场战争显然失去了最后的悬念。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美国宣布参战后不久,在南线损失了六十万陆军的奥斯曼帝国就彻底放弃了抵抗,同意接受停战谈判,即便停战的条件极为苛刻。

        宋彪随即调整了原有的战略,率领主力部队转移到贝鲁特港口,准备从这里乘船直接抵达希腊和阿尔巴尼亚,以此为跳板进攻巴尔干地区,直接进攻奥斯曼帝国陆军,而大部分的部队则横跨整个奥斯曼帝国,大量收缴奥斯曼帝国的武器装备。没收一切战争物资,为大规模的反攻德奥做最后的准备。

        实际上真正刺激美国宣布参战的原因是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此时谁也不知道俄国沙皇退位之后的新政府是否还会继续保持协约国条约,如果俄国不继续进攻德国,单靠英法。再加上中国也未必能结束战争。

        特别是中国为了自身利益采取从中东发起进攻的军事战略后,可能不等中国进攻到德国,德国就已经提前击败了英法联军,正是因此,美国才决定出战。

        现在除了英法最为着急外,中美意其实都在观望俄国的态势。美国即便登陆欧洲之后也一直在等俄国的情况明朗化,此后才决定完全发力攻打德国。

        由于俄国革命的爆发,俄军没有乘胜大规模推进到奥斯曼帝国,让中国独吞了整个奥斯曼帝国的疆域,这一点也完全超乎英法俄最初的设想,帝国陆军以协约国的集体名义占领奥斯曼帝国的疆域,实施军事管制,大规模从奥斯曼帝国抽调和查抄物资,继续用于支持对奥匈帝国的作战。

        此时的德奥海军基本分裂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在黑海,一部分在亚德里亚海,但在这里基本都被法意海军消灭的差不多了,这对于帝国大规模在希腊和阿尔巴尼亚地区登陆是个非常重要的好消息。

        1917年7月,帝国陆军主力在阿尔巴尼亚地区汇合,联同在当地的法军和意军,一起进攻奥匈帝国,迅速向塞尔维亚推进。

        此时的德国陆军正将大部分主力集中在西线战场,试图在美国大规模调兵参战之前逼迫俄国退出战争,在南线协助奥匈帝国的兵力不足,导致帝国远征军在塞尔维亚南部山区连续歼灭奥匈帝国的帝国国防军。

        帝国远征军的大部分新编团还在奥斯曼,只集中了72万陆军,但都是精锐部队,而奥匈帝国投入的各民族部队和帝国国防军,加上保加利亚军的四个师,总兵力接近130万人。

        即便如此,帝国远征军还是依靠更为精锐的作战实力和大胆的穿插战术,迅速的大获全胜,连续歼灭奥匈帝国陆军四十余万。

        和英法德奥不同,帝国远征军以机动作战为主,并不强调对阵地争夺,不断采取绕道的大范围迂回进攻,直接切入敌军的后方,也经常采取强攻切断敌军阵地,从进攻转变成防守,在切断敌军之后用防守战和机枪阵迅速消耗敌军。

        通过这种攻守战术的不断转换,以及大迂回的包抄战术,奥匈帝国陆军不断被帝国远征军围歼,超过三十万的部队在德逊河防线被合围,切断了所有补给。

        不过,战争最害怕的除了敌人之外就是盟友,在帝国远征军一路进攻奥匈帝国的同时,意法联军在弗拉涅地区被保加利亚军队击溃,被迫后撤,导致帝国远征军的后路又即将被保加利亚军切断。

        1917年9月,回撤到弗拉涅地区的帝国远征军击溃保加利亚军队,乘势进攻索菲亚,12月4日攻占索菲亚,逼迫保加利亚退出战争。

        1918年3月,帝国远征军在塞尔维亚军和意军的配合下,重新夺回贝尔格莱德,恢复了塞尔维亚王国,为正式全面进攻奥匈帝国做好了最后的准备。

        只是就在如此大好的局势之下,宋彪悄然乘船返回国内,指派段祺瑞为帝国远征军司令,实际指挥权由马尔托斯将军和陈其采等人领衔的远征军参谋部负责。

        很显然,对中国而言,在欧洲的胜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胜利,除了占领伊拉克之外,帝国远征军并无其他真正的目标,此阶段不过是在履行协约责任,以及保护胜利果实。

        从1918年开始,真正属于帝国陆军的战争才刚开始。

        宋彪返回国内重新组织一场新的大规模战争,这一次,他将矛头直指苏俄,而帝国远征军的主力部队中的第一、第四步兵师也从奥斯曼帝国抽调回国。RS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10202/557165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