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许泽轩的计划
梅花糕儿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唐兵压境,攻势凶猛,突厥人顾头不顾尾,不能为援,朔方西城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
在这关键时刻,梁洛仁一举击杀了梁师都。
他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在朔方城军民的背后,狠狠插了一刀。
这一刀,把本就处于崩溃边缘的军心,给彻底弄崩了。
城内群龙无首,没了主心骨,大家也就没了继续抵抗的动力。
提着梁师都的人头,梁洛仁只用了极短的时间,便说服了族人,在族人的帮助下,控制住了朔方西城的局面。
半柱香后,一杆巨大的白旗,在朔方西城的城头升起。
梁洛仁亲自出城,向柴绍献上梁师都的人头,并宣布降唐。
伴随着柴绍大军,昂首阔步的开进朔方城,梁师都在此十二年的统治,彻底告一段落。
攻城之战,只持续了三天,以不到百分之四的伤亡率,轻而易举的夺得了前隋最后一块失地。
……
……
前方的战事结束了,许泽轩的伤兵营,却开始忙碌起来。
此役,大唐出兵五万,在和突厥交战的过程中,死伤千余人,攻打朔方城的这三天,又死伤了千余人。
除了部分送到伤兵营时,已经不治身亡的,受伤的士卒,足有一千多。
五十多个辅兵,几十个随军大夫,加上许泽轩本人,不到一百人的伤兵营,要照顾一千余名伤兵,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若非柴绍紧急给他调了数百名辅兵,又有军中的将士时不时来搭把手,再加上许泽轩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伤兵营众人,在接下来的半个多月里,怕是连睡觉的时间都不会有。
然而,饶是有其他人的帮助,又做了大量的准备,但许泽轩毕竟是第一次处理这样的事情,很多东西不可能一下子就想的面面俱到。
比如现代的医院都有空调,能够让人始终处在一种最舒适的温度,但古代可没这玩意,当年培训的时候,也不会特意拿温度说事。
眼下虽然是阳春三月,但北方的三月天,依旧十分寒冷,伤兵们本来就伤病在身,此时正是身体免疫力低下的时候,若不维持好室温,更容易闹伤风感冒。
一病未好,又添一病,这不但会增加伤兵营大夫的工作量,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死亡。
都是活生生的生命,既然没死在战场上,那也不应该死在伤兵营里。
许泽轩显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所以他除了给伤兵治伤之外,还不停巡视各个伤兵营,随时查漏补缺。
“哎,我这脑子!张三快去弄些柴火来,朔方城天气冷,将士们容易受寒,大帐里的火绝对不能熄灭。”
“李四,让你烧的水烧好了吗?你要记住,以后所有伤兵喝的水,必须得是烧开的,不得喝生水,违者军法处置!”
喝开水这事,许泽轩曾经不止一次强调过。
伤兵营的众人,在他反复强调后,已经落实到位,然而柴绍新派过来的辅兵,却总是会忘记,所以他不得不每天提醒一次。
“王五,给那些伤兵找些衣服来,要干净的,给他们把身上那些满是血渍灰尘的衣服都换了。换下来的衣服全都拿去开水煮过,至少得煮上小半时辰,才能拿去洗净晾干再用。”
许泽轩每说一条,就让人记录一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需要的东西记录下来,不仅能够更方便的查漏补缺,而且还能当做一份传承、传给其他军队的伤兵营。
许泽轩来自后世,深知后世处理伤口的手法,比起古代要高出不止一筹。
若是能够将这套方法,完整的传承下去,对他个人来说,绝对算得上是大功一件,而对整个朝廷来说,也能少死很多人。
就这样,许泽轩每天发现一点问题,记录一点问题,解决一点问题,几天之后,当他满满记录了十几张纸时,这才消停了下来。伤兵营,终于迈入了正轨……
现代化的救治方法,无疑是十分成功的,进入伤兵营的一千名伤兵,在许泽轩一众人的救治下,只死了不到30人。
3%的死亡率,别说在古代,就算到了近代,都是一个十分喜人的成绩。
死去了30人,许泽轩感到十分的遗憾,但他也知道,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所以,他并没有太过悲伤,很快就收拾好了心情,去参加了柴绍举行的庆功宴。
无论如何,打了胜仗后,都是要庆祝一番的。
怎么按照各自的功劳,去封赏将士,这是李二要考虑的事情,柴绍没有称帝的野心,所以他不会,也不敢越俎代庖。
不过身为主帅,办一场宴会,让将士们吃吃喝喝,简单的犒劳一下麾下军队,这种事他还是可以做的。
许泽轩虽然没有直接参战,但他在这次战役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献策让梁洛仁投诚是其一,救治了大量的伤兵是其二。
这么大的功劳,虽不足以名列此次功劳簿前三,但前十总是有的,能够得到柴绍的邀请,根本不足为奇。
……
……
战争结束,高兴的不止有得胜的将士,还有百姓。
二月份,本是农耕的大好时节,但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导致农民们不能外出,去耕种自己的田地。
幸运的是,这场战争的持续时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久,直到战争结束,也才三月份而已。
虽然稍稍晚了些,但还不至于完全错过农时,只要卖力一些,多花些力气,倒也勉强可以种出,足够果腹的粮食。
一场春雨过后,百姓们各个铆足了劲,开始下田耕耘土地。
孩童们终于被允许踏出家门,虽然还顺带或放牛、或捉草的任务,但他们的脸上,依旧洋溢出了灿烂笑容。
“多么勤劳、淳朴的百姓!”
赴宴途中的许泽轩,看到这一幕,不由长叹一声。
一场战争,差点就坏了百姓们的生计,可他们并没有怨天尤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拿起家中的锄头,前往田间劳作。
关中百姓,也和这里的百姓,同样勤劳、善良,像这样的百姓,理应少受一些罪才是。
“贞观二年,蝗灾,也不知道我离开前,做的那些布置,能不能起作用?”许泽轩忍不住又叹了口气。
在古代,最让农民害怕的,莫过于蝗灾。
以宋元为例,共有历史记载的蝗灾384次,年均约0.94次,差不多年年有蝗灾,为隋唐五代的3.5倍,远高于以前各个时期。
而在明清蝗灾共284次,其中明74次,清朝209次,年均0.52次,不到两年爆发一次。
也就是如果穿越到古代,最起码从宋代开始,就要面临一年一次,两年一次的蝗灾。
蝗灾十分可怕,然而对于这种虫害,古人第一个想到的,往往不是如何消灭它,而是求神拜佛,将之归类到一些神神怪怪的东西上去。
例如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在其《新乐府》之“捕蝗“中,一方面对蝗灾及捕蝗有客观生动的描述,但最终仍陷于天人感应的困惑中:“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一虫治死百虫来,岂将人力竞天灾。“
他还是认为“吾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一人有庆万民赖,是岁虽蝗不为伤。“
他相信唐太宗吞蝗后,蝗灾就消灭了。
当然,白居易的观点,并不能代表所有人,也有部分官员不相信天人感应,主张蝗来即要捕蝗灭蝗,不能使其猖獗。
如唐玄宗开元四年山东大蝗,官民只知道祭拜,坐视蝗虫食苗,不敢捕杀。玄宗则自责修德不够,致遭天谴。他询问臣下们的意见,宰相姚崇力主利用蝗虫的趋光习性,于“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
他派遣御史,分道杀蝗。
汴州刺史倪若水却说:“蝗是天灾,自宜修德……“拒绝御史执行任务,姚崇大怒,牒报若水,如若听任蝗虫食苗,导致百姓饥饿,要对后果负责。若水这才被动投入捕蝗,“获蝗一十四万石,投汴渠流下者,不可胜纪。“
唐朝,有人相信天人感应一说,有人则支持灭蝗。
许泽轩作为后世人,自然更倾向于后者。
然而灭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据某些媒体的报道,前几年俄罗斯发生蝗灾时,都要像中国求助。
21世纪的大国,尚且无法有效的消灭大规模的蝗虫。
许泽轩只是一个普通人,能做的更是有限。
他没有能力生产农药,更无法推广农药,像后世那样,通过直升飞机喷洒农药。
所能做的,只是提前把蝗灾的事上奏朝廷,并把明朝名臣徐光启在《除蝗疏》中归纳历代的除蝗方法,通过奏折的方式,奏于李二陛下。
徐光启提到的方法共有两种,治标和治本。
治标包括北宋淳熙年间敕令,命官民及时上报蝗虫情报,违者受杖责处分;对因穿掘、扑打捕蝗损伤苗稼的,给予免税和赔偿;实行以蝗易粟,鼓励民众捕捉蝗虫;提倡食蝗等。
治本方面包括:在低洼积水和有水草生长的地方,发动农民割草,晒干后既可作燃料,又清除了蝗虫产卵的场所;
春夏间发动捕捉蝗卵,捕卵一石,可减少蝗虫百石;干卵一石,等于减蝗千石。
对捕卵后残存的初生蝻子,预掘长沟,每隔一定距离掘沟一条,发动农民敲锣,驱赶,蝗蝻受惊,跳入沟内,即以泥土填入掩埋。对漏网的成虫飞蝗,用绳兜兜取,布袋盛贮,拿去换粟。
最后,在蝗灾过后,还要检查冬月有蝗虫产卵处。再得除子,冬闲除子一石,可敌治虫千石。
又鉴于蝗虫不食芋、桑、菱芡、豌豆、绿豆、大麻、芝麻等,可以多种这类作物,有利于减轻蝗灾危害。
以上的方法可以说已经相当周详,然而李二看到奏折之后,具体会做出什么样的表现,是会予以采纳,还是会将之丢在一旁。
这些,许泽轩都不清楚。
所以他还做了第二手准备——养鸭。
历史上自南京浦口至徐州一带,处于洪泽湖和微山湖蝗虫滋生地带,蝗灾频繁,形成了以蝗蝻饲鸭的传统,有专业的鸭户领导放鸭,犹如蒙古草原的放牧牛羊一样。
据调查,一只大鸭一天中能吃掉蝗蝻两斤,则一千只鸭每天的食蝗量达两千斤之多,当地的蝗虫虽然年年滋生,也就难以成灾了。
许泽轩了解过这个典故,知道鸭喜欢吃蝗虫,这才生出了养鸭的想法。
只要家中开一个鸭类养殖场,一年就能吞食掉不少蝗虫。
当然,养鸭是需要成本的,需要投入的。
他最初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做好事,可如果能够在做好事的过程中,为自己增加一笔收入,这无疑更加完美。
这年头,虽然也有很多人吃鸭,但鸭的真正吃法,还没有被彻底开发出来。
咸水鸭、烤鸭、板鸭,这些在后世十分流行的吃法,在初唐时期,还没有能够得到普及。
所以,他在忽悠程咬金等人跟自己一起养鸭的同时,也并没有闲着,同时还在不断地尝试,把后世那些流行的吃法,带到这个年代来,让自己家养殖场养的鸭,更有销路。
“关中的府兵,都是富农,柴绍等高级将领,也都是不缺钱的主。如果我能让这些府兵,和军中将士,都爱上吃鸭,以后我家养殖场,肯定能开的越来越大,得益于此,我灭蝗的公益事业,也才能跟着越做越大!
以前在长安城没机会,眼下大帅犒赏三军,恰好是一个推广的好时机。不如就趁着这个机会,在军中推广一番,提给我家养殖场打开销路。同时也为我家那即将开张的酒楼,做一番宣传。”
许泽轩的思维十分跳跃,从百姓想到了蝗虫,从蝗虫想到了灭蝗,又从灭蝗想到了养鸭,最后又从养鸭想到了销路上去。
………………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108111/52237228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