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末夺天下 > 第237章 海军战舰(不用订阅)

第237章 海军战舰(不用订阅)


  李氏王国上下皆无战心,李倧在知道华夏军的强大之后,当即就带着金自点还有崔鸣吉赶到了刘元昭所在的驻地。

  崔鸣吉带着李氏的国书进入了华夏军营。

  刘元昭在看了李氏送上的国书后,笑道:“李倧很是识时务,很不错,你回去告诉他,他依旧领王爵,李氏世代镇守高丽故地。

  只要你们安分守己,不与大明只见眉来眼去,藕断丝连之类的,朕可保李氏荣华富贵。

  至于朝鲜的防务,朕会派五个营过去,你让李倧放心,他们只负责防务,不参与你们的内政。”

  崔鸣吉连忙低头拱手道:“多谢上国垂怜,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东瀛,一直都有倭寇袭扰我国海境,有了上国的帮助,我王以后就高枕无忧了。”

  听到崔鸣吉说起东瀛,这个时候是德川幕府时代了,现在在位的是第三代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光。

  德川家光(1604年8月12日-1651年6月8日),江户幕府第三代征夷大将军。二代将军德川秀忠次子,母为浅井江。

  庆长九年(1604年),出生于江户城。祖父德川家康赐予他乳名“竹千代”,意思即成为第三代将军。竹千代在出生后,立刻被带离父母身旁而交由乳母抚养。

  元和六年(1620年)元服,正式改名为家光。元和九年(1623年)六月,德川家光与其父德川秀忠上洛,回到江户城后,正式成为三代将军。

  德川秀忠隐居于西之丸,称大御所,形成二元政治。

  宽永三年(1626年)升为左大臣。

  宽永八年(1632年)德川秀忠去世,开始由将军亲自执政。确立了老中、若年寄、奉行、大目付的制度,并将幕府的现职将军定为最高权力者。

  宽永十二年(1635年),修订《武家诸法度》,对诸侯施加参勤交代为义务的规定。垄断长崎贸易的利益,强化天主教压制。

  宽永十四年(1637年)发生的岛原之乱,让他决心闭关锁国,于四年后完成了锁国政策,德川幕府的一连串的强权政策被认为是“武断政治”。

  庆安四年(1651年)四月二十日,德川家光逝世于江户,享年四十八岁。墓所位于日光的轮王寺,法号大猷院,朝廷赠正一位太政大臣。

  尽管战国时代已经过去了三十余年,但是依旧很多的武士流浪,没有了战争,他们所学的东西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而他们毕生都把精力放在这个上面,不少武士不喜欢种地,又不善于种田,特别是西国的大名又不服从于幕府。

  所以就有了倭寇在李氏王国海境内为患,说不定就是九州岛的几个大名默许的。

  不过对于刘元昭来说,他有了一个新的想法,想必德川家光正在头疼西国等大名的势力,对于四处流窜的流浪武士也很头疼。

  那他可以和德川家光洽谈,把那些流浪武士雇佣来打仗,这对于德川家光来说那是百利而无一害。

  不过现在最重要的是,他缺少战船,没有海军,而此时的大明水师在沿海几乎没有敌手。

  现在刘元昭在解决掉李氏王国,安抚他之后,就开始将金钱和精力投入到海军之中了。

  在前年,军部就已经筹备建设了海军学院,学院里的学生才三百多人,他们现在学习了大明水师的主要船只,以及武器情况。

  大明水师不仅有本土的船只,而且,在与西方交流的时候,就有对西方船只的仿造。

  快蟹船也叫蜈蚣船,船两侧有成排的桨橹,外形活似蜈蚣和螃蟹,船体通常漆成红黑两色,元明时期叫“蜈蚣船”,清代称“快蟹”,出没于珠江口外贸的黄金水道,抢掠过往船只财物。

  嘉靖初年,快蟹船的传入和仿制,涉及中欧早期船舶的技术交流。

  关于快蟹船原型的研究,学术界形成了两种对立观点:一是“东南亚船说”,即视快蟹船为东南亚船式。

  德国汉学家朔伊林在其专著«<龙江船厂志>研究»中提出快蟹船可能为东南亚地区桨帆船的观点,首次将快蟹船原型问题作为一个学术命题展开讨论,认为是葡萄牙人把大炮装到这些船上而成为武装船只,然后为中国所模仿。

  “东南亚船说”注意到了快蟹船的非欧洲特性,但没有确认快蟹船到底是东南亚的何种船型。

  二是“葡萄牙船说”,视快蟹船为葡萄牙船式,把其比作加莱桨帆船或克拉克船。

  “葡萄牙船说”以徐旅尊和刘义杰为代表;2017年徐旅尊、衷海燕合作发表长文认为快蟹船原型为葡萄牙的克拉克船。但该学说最大缺陷在于无法解释蜈蚣船诸多的非欧洲特征。

  快蟹船,无风举桨,起风扬帆,必要时桨帆并用。

  大型“快蟹”每侧船桨有20多具,每具配两名壮汉,在水上行走如飞,利用奇快船速追赶“猎物”及逃避追缉。

  快蟹原是珠三角海盗用的船,船身狭长,两舷各置桨数十支,摇动时如蟹脚伸张,故名。

  它速度奇快,装有枪炮,被官兵追缉时,能逃则逃,逃不掉便开炮拒捕,因而颇令官军头痛。

  清末珠江口河段上,海盗除使用它抢劫外,还用来走私、为鸦片船护航等活动,因此名噪一时。

  后来,清政府官员开窍了,他们想到了应付的方法,就是仿制出快蟹船,来个以毒攻毒,剿捕海盗及走私分子。

  当时他们核计自黄埔至东莞虎门的航道上,计有要隘七处,便决定仿制七艘,由粤海关从关税中拨出税款建造。

  船的规格是长18.6米,宽3.1米,安设木桨40支。建造总价银三千多两,即每艘造价约为五百两左右。

  建成后交付广东水师提督,布置于各点间巡察缉捕,效果不错,走私船及海盗一时敛迹。还缴获海盗快蟹船6只。

  于是政府加大快蟹的建造,以供水师使用。而湖南的曾国藩也命令湖南的船厂仿制了几十艘,以加强湘军水师的战力。

  快蟹船还有出省参战的历史。

  当清军从水陆两路围攻太平天国首都南京,久攻不下之际,有感于快蟹船的快速灵活和强大火力,于是向朝廷奏调广东快蟹船30只,配齐水兵,经由广西循内河驰往长江,参加围城之战。

  其后快蟹船不断改进,船上不设篷窗,避免着火自困。船头暗藏主炮,两旁则分列若干射速较快的子母炮。各炮位均张起鱼网,以作护卫,战斗力因此加强。

  一开始刘元昭是想直接打造钢铁战舰,但是技术人员太少了,更多的工匠也就在满清俘虏的船工,他们也就会打造木制战船。

  刘元昭想用蒸汽作为动力,建造更大的船只,但是技术是最大的障碍,他只好退而求其次,主体为木料,外面套上铁皮,看看能不能行。

  在处理完李氏王国的事情之后,刘元昭就派遣五个营进入李氏王国,三个军营驻扎在他们汉城,另外两个营进驻对马岛。

  刘元昭先是去了沈阳,之后就前去大连港。

  大连港,位于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湾内,它是港阔水深,终年不冻的天然港口。这也是刘元昭地盘内最好的港口。

  这里暂时成了军事港口,至于之前的贸易往来就给移走了,暂时不对外开放。

  而海军总基地规划在旅顺,暂时就是一个架子,啥也没有。

  刘元昭建设这个海军,差不多就是一穷二白,估计没有个十年,不成气候。

  对于新式战船,体积差不多接近盖伦战船,图纸是他派遣神盾局的人前去南洋找西方人买来的,花了很大的价钱。

    16世纪中叶,英国造船家开始发展轻型盖伦船,为了使之更适合与远距离炮战。

  为了改善操作性能,他们把首部上层建筑降低,移入船体之内,甚至置于首挂之内。

  此类船的标准长度50米,排水量500-600吨。这类新型盖伦船的快速性、操纵性明显优于西班牙“盖伦“船。

  由于它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创制,又称“女王船“。

  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后,需要运载大批货物和士兵横渡大西洋。

  当时的主要海船——拿屋船和卡拉维尔船——已不再胜任这样的繁重任务,西班牙“盖伦“船则结合了这两类船型的优点,因此久负盛名。

  它一般有4桅,前面两桅挂栏帆,后两桅挂三角帆。标准长度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吨,有数层统长甲板,尾楼很高。

  大型盖伦船尾甲板有7层,排水量达2000吨,吃水8米,有较好的续航力,在很长时间内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西班牙帝国无敌舰队的威风凛凛的“卡拉克”型帆舰也因为操纵性不佳,在1588年7  月的海战中败给了英国以吨位较小的“盖伦”型风帆战舰为主力的舰队。

  这次海战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权的衰落与英帝国的崛起。

  当人们想到盖伦帆船时,西班牙就会立刻浮现在脑海之中。

  之所以西班牙如此紧密地与盖伦帆船联系在一起,或许只不过是因为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末,西班牙全心全意地采用盖伦帆船作为它的远洋货船与战舰的首要选择。

  除此之外,在考虑西班牙与盖伦帆船时,我们当然会联想到财宝船队。

  满载新大陆财宝的西班牙盖伦帆船总会激发我们的想象,纠缠我们的思绪。这些财宝船队被称为flota[西班牙语,船队]。

  在西班牙3个世纪的新大陆统治的早期,财宝船队就已经发展而出,并成为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除了盖伦船,另一个就是宝船了。

  刘元昭让人打造的是郑和宝船,传说图纸是被烧掉了,气势只不过是被人藏起来罢了。

  这也是他让神盾局花了大价钱才弄出一份。

  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也是郑和率领的海上特混舰队的旗舰,它在郑和船队中的地位相当于现代海军中的旗舰、主力舰。

  另有一种说法,郑和宝船是郑和下西洋船队中海船的总称,郑和船队是由多种不同船型、不同尺度、不同用途的海船组成,它们统称为郑和宝船。

  现代对郑和宝船的研究及仿制较多,但郑和宝船的具体形制结构及尺度大小一直存在争议。

  据《明史·郑和传》以及《瀛涯胜览》(马欢著)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

  郑和宝船是一种大型海船,尺度大。有关郑和宝船尺度,在《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得很明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

  在明代人编写的《国榷》中称“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在明末罗懋登所著《西洋记》中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这么大的宝船如果是尖底的,吃水深度肯定远远超过6米,而同样大小的平底宝船吃水只在4-5米。

  所以,如果宝船是从这些作塘里走向西洋的话,其船型只能是平底的沙船型。

  明代朱棣以后,实行海禁令“片帆不得下海”宝船厂因此废止,而常年弃之不用的船坞会渐渐被泥沙填平,推测宝船厂的干船坞就是如此变浅的。

  大型平底船照样远洋航行但是按照常理,平底船吃水浅,只能在风平浪静的内河航行,却如何能经受住远洋航行中的狂风大浪呢?

  明代《三才图志》中就曾提到平底船不能出海。

    1985年郑和下西洋580周年之际,中国船舶协会制造了一艘尖底的宝船模型,似乎为宝船的船型下了一个定论。此后全国各地也都以此为模本翻造宝船模型。

  今天,在南京市郑和公园、阅江楼、静海寺等处的宝船模型也都是尖底的。

  上世纪80年代,一位在清末实业家张謇的大达轮船公司中工作过的海运老船工李元稹曾经告诉杨老,当年有一种和宝船差不多宽的平底大木船专门用来下海,他们把这种船叫“随风相送”。

  和尖底船比起来,大号平底船有着许多优点,它做工相对简单,又可以放置更多货物,而且吃水浅,水深水浅都能走,在海上阻力小、航速快,能走八面风。

  这些特点与在南京造宝船的自然条件都非常契合。众所周知,宝船的技术废止已久,清末的工人不可能知道明代的造船工艺。

  明代中后期战舰是装备大发贡1门和佛朗机6门的福船,据武备志记载因为发射仿制西方前膛炮大发贡船体会开裂。

  (实际上东西方舷炮造成船体断裂是正常现象,明代初年水师装备的是较小的碗口铳和盏口铳所以船体不会断裂,明末清初的舰炮已经变成了红夷炮)。

  明末清初郑成功水师和清朝初年水师都是大型福船的一种的赶缯船和双篷船。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朝主力水师是装炮25门的同安梭船。

  而装炮20~30门的红单船是广船型。

  而刘元昭选择的当然是尖底。

  他需要造两艘样船来比较孰胜孰劣。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111437/54574886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