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风骚重生传 > 第两千六百七六章 社会现实

第两千六百七六章 社会现实


贾鸿渐他们开始正经的写剧本了。这剧本写起来呢,也挺麻烦的。虽然说有了他贾鸿渐的指点,很多场景照办都行,可是问题在于他想塞进剧本里的故事还是太多了,而这些故事哪怕有的是取材于别的电影,哪怕是有的取材于社会现实,可是毕竟彼此之间没什么关联。真的想要让他们能够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还是真的挺废心力的。

        而且这种融合的情况下,还会爆发出来各种额外的可能性,这就导致剧本写的慢下来了。比如说贾鸿渐他们暂时设定梁超伟的角色是出身一个黑帮大家庭,只不过是他老爸老妈早年离婚了,所以他一直跟着老妈过,但是时不时还是能看到那些犯罪的亲戚。后来老爹死了以后,他就断了跟所有亲戚的联系,准备去当警察。本来看起来这是把无间道1和2里面的漏洞稍微弥补了一下是吧?然后就可以让这角色去卧底了吧?

        可是在设定了这个角色的叔叔或者大伯是曾志威的角色之后,在听到了贾鸿渐说了这么一个角色是否可能卧底9年之类的设定之后,突然诺兰就问了一个问题——“咱们可不可以设定开场以后是一个更大的类似教父角色的家伙死了,留下来了巨大的权力真空,同时这个教父死了可能是对头弄的,也可能是这么一个类似联盟阵营内部有人想上位弄的。一时之间联盟里面人人自危的同时也摩拳擦掌,大家都想扩大自己的版图和势力范围……然后主角之一就奉命引导他们本身的小帮派成为领头羊,成为掌权的教父?这样一来是不是戏剧张力就更加的大?”

        这感情是把《黑社会2》和《无间道》的剧情都给放到了一起啊?“不过这样一来戏剧张力是够了,会不会亮点太多,反而把观众的注意力给转移到了黑社会斗争上面。而不是两个卧底身上?”贾鸿渐提出来了这样的反对意见。没错,他们这拍的又不是黑帮史诗片,又不是讲黑帮之间互相争斗的,是讲两个卧底的啊!

        如果大形势上面太过于吸引人,那么观众就很难把注意力放在这么两个卧底身上了。是吧?同时也没有那么多篇幅去刻画这两个主角的内心和性格什么的了,所以说起来反而是有点喧宾夺主了啊!所以哪怕贾鸿渐他们说过现在写剧本的时候随便可以把创意往里扔,可是到了最后,这个想法也没有扔进去。

        大概的一个剧情大纲在写作的时候,诺兰突然问了贾鸿渐一个问题,“贾总。我们这个片子,是要票房好还是……获得奥斯卡?”他的这个问题问的让贾鸿渐挺好奇的,“为什么这么问?难道我们不能两者兼顾么?”没错啊,哪怕就像是《卧虎藏龙》这样的片儿都能得到5被于投资的票房,怎么诺兰说起来就一定要在票房和奥斯卡中间选呢?诺兰本人不就是擅长商业和文艺的结合么?

        贾鸿渐这么一反问之后,诺兰也明白了他的意思。自嘲的笑了一下之后,他就说到:“那么我们要奔着奥斯卡去的话,通过我这些天的思考,我们有些事情还是要做的,比如说尽量的贴近实事。不一定就要把最新的事儿放进去,但是一定要反应一点现实。不能完全的再讲虚构的事儿,毕竟奥斯卡的那帮老家伙们都是学院派。而且还都偏左派一些,讲究一点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比如要讲点阶级固定啊,或者什么人性挣扎啊,或者要励志啊……这样的风格才比较容易获得奥斯卡提名,甚至是获得奖项……”

        诺兰这么一说之后,贾鸿渐突然脑袋里面出现了一个想法——会不会是美版的那个并不太好看的《无间道》能够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也是有这个原因?在美版的影片里面,贾鸿渐记得刚开始的时候还说波士顿南城那边20年前爱尔兰人根本找不到工作,没人要雇佣爱尔兰人。最后是靠着暴力起家,才慢慢的好了起来。虽然整个故事背景不是在80年代,可是刚开始的时候却是有了一两个镜头拍到了80年代的场景。当时黑人小朋友做的小车还被人丢石头什么的……难道这个片儿就是因为讲了这种过去没什么人讲的现实“背景”。所以才让奥斯卡青睐的?

        贾鸿渐曾经听美国的同事说过,在当时之前几年的“严打”之前,那波士顿南边儿爱尔兰后裔帮派也很嚣张跋扈的。所以外加上影片里面说的什么“你父亲是个码头工人,那你要么就当警察,要么就当个看大门的……”这种是在反应美国的阶级固化?虽然并没有完全的往这方面倾斜。不过贾鸿渐隐约记得片儿里面马特戴蒙扮演的“柳德华”当买了大公寓的时候,那经纪人还挺不相信他能买得起。然后到了最后“梁超伟”被杀了之后,这马特戴蒙回到了自己的公寓,在电梯门口看到了邻居女士带着小狗出去,他想逗狗,可是谁想那女人却是直接把狗牵开,根本不让马特戴蒙逗!

        是不是影片就是通过这种细节来反应了美国的阶级固化,是不是间接的暗示了“美国梦”都是放屁,实际上在美国出身怎么样基本上就决定了社会其他人怎么看这个人,也基本就决定了这个人以后的生活阶级?这可不是说贾鸿渐跟看中学语文课本儿一样的可以胡乱联想胡乱的引申,其实仔细想想看次贷危机爆发了之后,美国的那占领华尔街的运动,其实不就是一种老百姓对于阶级压迫的反抗么?

        美国那些老百姓主要反抗的是啥?是他们读了大学之后,繁重的助学贷款让他们根本还不起!不跟中国这边一样助学贷款很廉价,美国那边的助学贷款可是很贵的,因为好学校大多都是私立的,哪怕公里学校一年都要一万多两万美元,私立学校更是四五万美元!再加上利息没有优惠,加上工作并不是太好找,这让大学生出来怎么找工作?而有钱人就不一样了,有钱人根本不用助学贷款就能上好学校,这一出来就不一样啊!像是所谓的“99%”的人群里面那不是没有快30岁了结果没有一份正式工作,整天要打零工赚钱,结果自己摆着指头算一下发现助学贷款要换到50岁!这样一来还怎么对社会充满希望?

        虽然这种抱怨这种占领华尔街的运动是在08年之后才出来的,可是仔细想想的话,难道现在美国这边就完全没事儿么?肯定引子已经有了,肯定也已经有一些苗头了,只不过是因为整体经济形势还不错,所以没有显得矛盾那么尖锐而已!所以历史上美版的《无间道风云》一提到了这点事儿,美国人顿时觉得感同身受,然后才各种好评?

        也许是因为这样!当然了,贾鸿渐也听说过另外一个说法,那就是说拍美版无间道的那个导演老马,因为几十年来多少次被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了,结果就是一次没中奖过!就跟后世的“小李子”莱奥纳多一样,这莱奥纳多演技真已经不错了,可是十几年下来就是拿不到奥斯卡影帝的小金人!哪怕再热门都没用!所以奥斯卡到了最后看着老马都老了,最后等于是给了一个类似“终身成就奖”一样,才给了这老马的《无间道风云》一系列的评奖。

        对于这种说法呢,贾鸿渐觉得不可能是完全的照顾。哪怕就算要照顾,奥斯卡也不是没有终身成就奖之类的奖项,能发奖给老马,哪怕就算有那么一点照顾,本身的素质也要让美国人看了觉得好才行,对吧?否则奥斯卡自己的脸还要不要了?他们的评审标准要不要被人质疑?同时贾鸿渐后世可是看过美国那边的烂番茄网之类的排行榜,当时美版的无间道评价相当好,新鲜率90%以上,大多数人评价都是a级!这说明啥,说明美国全国看过这片子的人都觉得好!所以贾鸿渐才会联想到这玩意儿是不是因为反应了一些中国人不太了解的美国现实,所以才让美国人如此激动。

        所以想到了这里,贾鸿渐就真心在考虑要不要和诺兰一起在片儿里面加上一点如同阶级固化之类的只有美国人才能感同身受的事儿?那么要不要把背景设定改编一下,变成“梁超伟”是本来没想当警察?不不不……还是应该是他想要当警察,而且是大学毕业后想当fbi,但是因为经济原因就想先当警察?因为贷款背负的太多,如果出去打零工还贷款就没空去复习考公务员以及fbi的书了?去当卧底的时候也可以说成是笔试过了,面试没过,然后没能成为预备警察去训练,最后因为贷款所迫就去犯罪了?

        然后“柳德华”就是因为“曾志威”给他提供了全套的资金,让他读大学然后去应证当警察?还要他当驻扎有组织犯罪调查的重案组的技术侦查员之类的岗位?这样一来就容易通风报信?通过这种种设定,把《无间道》的故事跟美国这边的社会现实挂上钩?这样一来通过种种设计,那就应该能达到一种让美国人觉得心有戚戚焉的效果?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12/1794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