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规划大汉 > 第六章 梁九斤的心思

第六章 梁九斤的心思


门前一竹篓大小不一的陶盆儿、陶罐和陶碗儿,潘阳拿起来几个仔细观看,梁九斤在一旁,忐忑的搓着手满脸期盼,希望先生愿意收下。

        “都是好物件,有劳九斤大郎了。”潘阳郑重的向梁九斤拱手说道。

        “可不敢受先生的夸奖,先生喜欢就好。”梁九斤的双手一阵乱摆,被先生称呼一声“大郎”,脸上的眉毛,抖动的似乎要掉下来。这份荣耀,回去可要好好宣扬一番。

        梁九斤与陪同前来的唐豕,在石槽前用水冲过脚,才随先生进入厅堂中,跪坐在矮榻上,两人一起与潘阳对饮了几杯竹叶茶,茶具便是前两日唐宝送来的。

        梁九斤还与先生说了好一会儿话,虽然梁九斤并没有太多说话的机会,大多时间仅是“嗯、啊、是咧。”但总是和先生说过话了。

        自此以后,梁九斤常自豪地以此为荣,在村邻们面前夸耀。直至后来有了诺大的身家,村中便有传言,俱是先生传授了他神仙技艺,

        临别时,跪坐时间不长的梁九斤,似乎不会穿鞋走路了。好容易才踩上草鞋站稳,兴奋地胡乱作揖。拍着胸脯向先生表态,请先生只管安坐,他立时就回去为每一位学子烧制一方红泥砚台,还要为先生烧制一款特别的砚台,在方圆百里内,一准儿见不到比这更好的。

        说完后一转身,腆胸迭肚做目无余子状,手提着空竹篓,脚底一路拌蒜飘出小院,恍如醉酒。

        沿着小溪边走上回村的小道儿时,潘阳生怕他会一脚踏空掉入水中,慌的唐豕急忙拱手告辞,在后面紧追慢赶还是被落下了一大截。

        烧制红泥砚台的想法,是潘阳看到梁九斤烧制的红泥陶制器具,才临时起意的。后世的泥砚台有很多种,研墨的效果不差于石质砚台。

        目前给学子用的砚台不需要太精致,最主要是要解决一个有没有的问题。待日后技术成熟了。再逐渐改进砚台的外观和内在质量,也是来得及的。

        转天梁九斤又来学堂了,正在授课的潘阳,可以从学堂前门竹帘的缝隙中,看见站在院中探头探脑的九斤。安排好学子们在沙盘中练习刚学会的字,潘阳走出了学堂。

        “九斤兄弟,是有何要事吗?”潘阳抱拳拱手,温言问到,后世的称呼顺嘴就冒出来,慌的梁九斤连忙作揖回礼。“可不敢与先生称兄弟,都说先生是仙人下凡,能喝一口先生的仙水已经就是天大的福分了。”这明显是被人教训过了,看来阶级真的无处不在。

        “无碍的,本无什么仙人,亦非什么仙水,就是一般的汤饮,堂中尚有些许茶水,再请入内饮一些吧。”潘阳微笑着抬手延客,指向主屋的客厅。走到门口,梁九斤双手乱摆,死活也不进去。

        “能给先生做事儿,已经是满心欢喜。可不敢贱足再踏贵地了。”梁九斤满脸都是惶恐,看来这是被人教训的不轻啊,也不知道是谁干的,连贱足再踏贵地都知道了,肯定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安排仆人搬了两把小竹椅出来。在潘阳一再的要求下,梁九斤终于歪斜着,仅用半个屁股蹲坐在了小竹椅上,另一条腿还虚蹲着,这个姿势比站着都累,看得潘阳只觉得蛋疼,也不好再劝什么,真怕他做出什么更奇葩的姿势来。

        总算是搞明白了九斤的来意,从来没有做过砚台,想看看先生的砚台,更想知道先生对这砚台有什么要求,说完话九斤都快缩成一团了。

        潘阳听后缓缓点头,心中不禁赞赏,看来九斤还是一个蛮严谨的匠人。

        潘阳想想,将自己书箱子中一块儿家传的砚台,和学堂中那块粗糙的小砚台一起拿给梁九斤观看。

        家传的砚台是石质的,做工相当的精细,台面上以浮雕的手法雕刻着一束老梅,花枝环绕着墨海,错落有致的构图,衬得砚台十分雅致。

        梁九斤从来就没有机会近距离的观察过砚台,如此精致而高端的砚台,更是平生仅见。哆嗦的双手不停的摩挲着,半蹲半坐的身子已经不由自主的跪在了地上,一脸的庄严,就好像在朝圣一般。

        潘阳没有阻止,他知道,梁九斤好像是被那高超的工艺与精致的砚台所震撼。但实际上那是一种从心底里涌出的、对文化和知识的渴望与崇拜。

        竹帘后几个脑袋隐隐绰绰,许多学子都看到了这一幕,虽然不清楚九斤叔为什么双手捧着砚台在无声流泪,但是他们都能感觉到他的激动。

        学问的神圣崇高,已经不知不觉地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梁九斤请求先生允许他把砚台请回家去,作为自己制作砚台的参照。怕先生不同意,他发下重誓并郑重的承诺,一定像供祖先牌位一样看护好砚台。

        一块砚台而已,潘阳还不至于太看重。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梁九斤推却了制作每块砚台给半斤粟米的报酬,却郑重的跪在地下朝潘阳行跪拜大礼,恳求先生允许他刚刚年满十一岁的儿子,来学堂中入学读书。

        言道先生的束脩不敢有缺,年节礼敬不敢或忘。至于制作的砚台仅做觐见之礼,丝毫不做取利之念。儿子上学所需要的案几与其他学习用具一概自备。无他,只望先生收下自己的孩子做弟子即可。

        这梁九斤倒是早有算计啊,因为现下在学堂中读书的所有学子,全部姓唐。

        止住满脸泪痕还在不停跪拜的梁九斤,潘阳语态平和地对他说:“着小郎明日早间自行前来,须早些到学堂,且与二三子一同晨间锻炼,切记!切记!”

        看着一脸不可思议的梁九斤,潘阳知道他担心什么,“唐家那边吾一力承担。”他不觉得诺大的学堂里增加几个学子会有什么影响。

        幸福的来临如此突然,幸福的感觉如此美妙。原以为需要蹉跎多日、苦求先生与唐家的事情,就这么轻易的被先生一言而决。

        “我梁家这是要出读书人了?”祖祖辈辈没敢奢望的事情,就在自己的手中变成现实,九斤都不敢相信,生怕这是一场梦,实在不愿意醒来。

        甚至忘记了对先生行辞别之礼,起身后一路恍惚、一路傻笑,在不知道是哭还是笑的情绪中回了家,好在没有把抱在怀中的砚台摔掉。

        刘篾匠知道了梁九斤的儿子要去学堂读书的消息,当时在家就要发疯了。抄起竹蔑片,把大儿子和两个徒弟追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怪三人至今还没有帮他将要送给先生的藤圈椅子做好,害他没法向先生请求,把自己的九岁小儿子也送入学堂认字读书。

        看见了自家的婆姨和二女儿巧儿,就怪她们只会吃,什么也帮不了自己。具体需要他们怎么帮?自己都说不出个一二三,烦躁的恨不能把天捅个窟窿,以纾解自己的郁闷。

        如同刘篾匠一样想法的人,还有不少。唐村有两、三百户人家,男女老少不下千把人口,在这一带算是大村。十五六岁以下的孩子,至少有百十个,男童不会少于五六十。但大多数农家都穷蹙,吃饱饭都困难,也就没有供孩子上学的念头。

        孩童们小小年纪就上山打柴,或放牛牧鹅为家庭减轻负担。全村可以进学堂读书的孩子,总共不到20个。除了兴儿以外,其余学子皆姓唐,因为学堂是唐家族人办的,先生也是唐家人请的。

        村中不姓唐的人家是少数,因为这些人的祖上大多都是外地迁来的,一般均没有土地,只能做佃户或者靠手艺在此地生存。

        唐姓人家的穷人也不少,想送孩子读书,同样没有钱。但这些人中,想送孩子读书的心思,被梁九斤点燃了。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12225118/1792286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