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战国征途 > 第六三五章 代郡新政

第六三五章 代郡新政


其实高原对这次合纵的寄望并不是在战术上,而是在战略上,希望三国结盟之后,对秦国形成一股威摄力,为自己争取到一定的稳定发展时间,消化这次战斗的城果。而俱体的目标希望利用合纵,开通对齐楚两国的商路,增强代郡的收入,毕竟无论在那个时代,打仗都是要靠经济实力做为后盾的。至于在纯军事方面,高原对齐楚两国到并不抱以多大的期望,并不指望三国能组成联军进攻秦国。

        而张良对高原的意图当然是心领神会,因此从第二天开始,就代表代郡,和齐楚两国的使臣展开了俱体会谈事宜。详细的商谈事宜,高原并不参与,完全交给张良处理,一来是对张良的能力放心;二来也是因为代郡还有诸多的事情需要处理,高原不可能将精力都放在结盟的谈判上。

        高原首先招集宁戚、申慎、耿忠三人,告诉他们暂时停止筹备建国称王的事宜,等三国结盟合纵的结果出来之后再说也不迟。

        虽然三人都有些不甘心,但也知道这一次合纵对代郡的重要性,而且又是高原决定,推迟建国称王的事宜,而且只是推迟,并不是完全取消,因此也就没有和高原争辩,接受了高原的命令。

        而高原提出的三点要立刻解决的事情,三人经过了几天的商量之后,除了最后一条,彻底灭亡燕国之外,对其他两点也都商议出来了办理的方案。

        第一点是对现有地区的重新划,目前代郡管辖的地区共有九个郡,分别是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上谷郡、巨鹿郡、东阳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

        经过三人商议之后决定,原来代郡所划分的四个郡仍然保持不变,但将燕地的广阳郡划入归上谷郡管辖,而其他新得的四个郡中,巨鹿郡和东阳郡合并为巨鹿郡,渔阳郡、右北平郡合并为渔阳郡,这样一来,九个郡经过重新划分,成为六个郡,每个郡的最高行政官员为太守,而在每个郡下,又划分成若干个县,县级的官员为县令,形成了二级的行政体系。

        而关于第二点迁都的事情,宁戚、申慎、耿忠三人经过了认真的考查,向高原推荐了两个地方,一个是灵寿县,而另一个是顾县。

        按照新的行政划分,这两个地方都属于邯郸郡的范围,灵寿县也就是后世河北省灵寿县以西,位于河北省中西部,石家庄市西北四十里;而顾县是后世河北省定州市,位于河北省中部,石家庄市东北约七十里,而这两个地方相距大约有八十公里的距离。

        灵寿县、顾县正好都是过去中山国的都城。

        中山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建立的一个甴白狄部落建立的诸候国家,在数百年的时间里,兴衰起伏,几起几落,两度亡国,并一度兴起,其历史过程十分曲拆。

        中山国的前身是北方狄族鲜虞部落,为姬姓白狄,最早时生活在陕北绥德一带,逐渐转移到太行山区。虽然国君为姬姓,是周王室的一个分支,但因为主体是由白狄部落组成,因此仍然被中原诸国视为蛮夷之国,并多次和中原诸国交战。

        在公元前652年春,鲜虞出击邢国,次年又征伐卫国,结果邢君出逃,卫君被杀,后来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联合宋、曹、邢、卫诸国的兵力挫败鲜虞,才将邢、卫两国从灭亡中挽救回来。因此在春秋时期,鲜虞一直都被中原诸国视为华夏的心腹大患。

        而到了春秋中后期,晋囯崛起,成为鲜虞族的主要敌人,双方展开了数十年的交战,晋国依靠自已强大的国家实力,逐渐灭掉了鼓、肥、仇由等鲜虞的外围属国,占得上风,但鲜虞族也不甘示弱,屡次反击晋国,公元前507年秋,鲜虞出兵晋国平中,大败晋军,俘虏晋国勇士观虎,取得了一场大胜,并在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为中人城中有山,故定国名为“中山”,这便是初期的中山国。

        从此以后,中山国开始见于史书之中,并且开始介入到中原列国的纷争来,但这时中山国的最大敌人仍是晋国,因此中山国参与的战争主要是联合其他的诸候国,和晋国交战。但由于晋国的国力雄厚,因此中山国总是胜少败多,在公元前前457年,晋国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占领左人、中人两城,中山国受到致命的打击,一度被逼到了亡国的边缘。好在是不久以后晋国被赵魏韩三家所分,中山国也得到了喘息之机。

        在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领部落向东部平原迁徙,在顾(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并仿效华夏诸国的礼制,建立起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制度,对国家进行了初步治理,这时中山国才算是成为正式的囯家,并溶入到华夏文明中。

        但在公元前410年,魏国派遣名将乐羊、吴起统帅军队征伐中山,经过三年苦战,于公元前407年占领了中山国,中山国的残余退入太行山中,这是中山国第一次亡国。

        中山国被灭后,中山桓公继位,经过20余年的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终于在公元前380年前后,趁着魏国文候病故,国内局势不稳,又重新复兴了中山国,而这一次定都在灵寿。

        复兴后的中山国,正好位于赵国东北部,把赵国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因此成为赵国的心腹之患。但中山桓公去世后,中山成公即位,继承先祖遗风,并且继续学习中原社会制度,发展国力,使国势得到进一步加强,赵国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两次进攻中山国,均遭到中山国的抵抗,没有成功。因此中山国一度成为战国七雄之外的第八雄,并彻底接受了华夏文化。而中原诸国也都不敢再小视中山囯,甚到还将中山国拉到合纵中来。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攻进燕国。中山国见有机可乘,派相邦司马赒率军北攻燕国,夺取几十个城市,占领数百里的燕地,声威大振,此时为中山国的鼎盛时期。

        但从此以后,中山国便失去了进取之心,开始安于享乐,守旧自封,再加上一系列的内政外交政策不当,国力逐步衰落。而正好这时赵国兴起,赵武灵王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实行胡服骑射,使国力强大起来,在公元前305年, 296年,两度出兵进攻中山,并在公元前296年攻克中山国都灵寿,将中山王尚迁徙到肤施,至此中山国自春秋末期立国,经过350余年时间,终于宣告灭亡。

        中山国的兴衰过程,在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性,国家不论大小,只要统治者勤政忧民,奋发向上,国家就兴旺发达;而昏暗弄权,奢靡淫乐,国家就衰落败亡。

        这时离中山亡国过去大约六十年的时间,昔日的中山国都灵寿、顾,都成为赵国的县城,但这两个地方毕竟都是做过都城,基础条件当然要比其他地方要好一些,因此做为高原的新都,当然十分合适。当然选择那一个地方,还要由高原来选择。

        高原对这两个地方都很满意,经过了一番思考之后,高原最终决定,将新都设在灵寿县。

        因为灵寿县是中山国复国之后的建都之地,中山国在这里经营了近百年,因此社会基础,农业经济都十分发达,而且赵国灭亡中山国之后,并没有对灵寿进行破坏,条件当然要比顾县好一些。

        另外灵寿的地理条件也比顾县好,倚太行之屏障,扼冀晋之咽喉,凭滹沱河之天堑,战守迁之便利,虽然不及秦国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野,但地势之优,却不在赵国之邯郸, 燕国之幽蓟之下。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灵寿位于滹沱河北岸,不仅可以给灵寿増加了一道天然的防线,而且还是一条交通便利的水道,因为滹沱河是黄河的支流,而黄河在这个时代,下流分成三股河道,可以连通齐燕两国,对于物资运需,商贸来往十分有利,由其是高原一向重视商业发展,因此如果在灵寿建都,有一条便利的水路交通,对推动商贸经济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不过中山国的灭亡毕竟己经有六十多年的时间,灵寿虽然没有遭到什么破坏,但在城防建设,城内布局等方面,和以前中山国的都城相比,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想要做为高原的新都城,还需要进行一番工程建设和规代,由其是高原称王建国的势头己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只是早晚而已,那么灵寿也要按照真正都城的标准来建设,首先是要加固城墙,加强城防,这也是一个都城最基本的条件,其次就是要在灵寿城中修建正式的王城宫殿,不能再像代郡这么寒酸了。

        高原对此到也没有太多的异议,毕竟现在自己的势力确实不小了,既然要正式的称王建国,那么也就应该有一个国家的样子,必要的建设,像王城宫殿也是应该的,只是高原要求三人,一切尽力从简,规模适当,量力而行,不能太过于浪费了。

        于是众人最终决定,由申慎先到灵寿去考查一番,然后决定怎么进行建设。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14450/839031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