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祖传中医上中医药大学 > 第399章 细辛,细心~

第399章 细辛,细心~


“细辛”最早的名字叫“散寒草”,更名为“细辛”还有段故事。
  有这么一位卖药郎中,年老体力欠佳,便收了一个年轻人做徒弟。
  年轻人有四快:吃饭快,走路快,说话快,办事快,就是心不细,做事粗枝大叶。
  一次,来一位“温热病”的病人,让徒弟取来“清凉药”。
  粗心的徒弟便取来“散寒草”,这是味温热性的药,病人服后心如火烧,喉溃舌烂,眼红口干。
  幸亏被老郎中及时发觉,否则病人会被活活烧死。
  又有一次,老郎中给潮热病人治盗汗咯血,徒弟又取错药,结果病人血尽身亡。
  死者家属告官,师徒俩吓坏了,只好远走高飞,跑到外县卖药度日,才免去了牢狱之灾。
  此后,老中医将“散寒草”改为“细心”,为了使徒弟看到药名细心慎重,不再粗心大意。
  后来医生认为“细心”不像中药名字,便改名为“细辛”。
  这个辛字按中药性能“辛甘酸苦咸”五味起名,“散寒草”味辛,改名“细辛”也有这个缘由。
  “细辛不过钱”逐渐成为中医用药的一条清规,成了古训。
  细辛有毒性但比较轻微,每天服用的剂量不超过3g就不会造成任何毒害性。
  超过以后就会有麻醉的效果,精神状态变差,还有全身抽筋等症状。严控每天摄入的细辛剂量,避免出现中毒迹象。严重的中毒反应会直接发生死亡危险的,必须立即去医院抢救。
  《伤寒杂病论》用细辛的方子有16首,细辛最常用量为2~3两,最高用量为六两(乌梅丸)。
  按汉制折合今制常用的两种方法,即一两分别折算为3.125  g和  15.625  g,则乌梅丸中细辛最低折算用量为18.75g,最高折算用量为93.75g,远大于一钱(3g)。
  有学者研究文献指出细辛在北宋之前的常规用量为  20~30  g,单次用量远远大于后世的“细辛不过钱”。
  听到李介宾的话,不光是病床上躺尸的晓聪,就连一边的同学听了都有点不可思议,尊嘟假嘟。
  张仲景那么勇的嘛?
  “为什么古人用那么多就没事儿?难道古人真的修仙了?”一边的王洪问道。
  李介宾顿了一下:“这......也有可能。”
  近千年的事儿,这个东西想还原或者探究,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单纯的模仿跟揣测,是很幼稚的行为。
  明清的古人说,不过钱。
  而明清口中的古人,用的远远超过。
  都是古人,听那个古人的?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按张仲景的来,细辛就没事儿了?可以大胆用了?
  看着还躺在病床上的晓聪就知道,不要着急盲目相信,同时不要拿生命健康当筹码赌博。
  从现代药理学角度来讲,细辛之所以有毒性,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细辛挥发油中含有黄樟醚这种成分。黄樟醚不仅会对呼吸系统产生影响,导致呼吸麻痹,而且它还是一种毒性较强的致癌物质。如果摄入过量的细辛挥发油,可能会引起动物的呼吸肌麻痹,进而导致其死亡。
  另一方面,细辛属于马兜铃科植物,而马兜铃科的许多植物都富含马兜铃酸。马兜铃酸具有明显的肾毒性,如果长期或大量使用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可能会对肾脏造成损害。
  因此,在使用细辛时需要严格控制用量和使用方法,以避免潜在的不良反应。同时,对于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应特别注意慎用细辛。
  李介宾看了看床上的晓聪,“一会儿最好查一下肝肾功。
  2003年,香港发生了一起细辛中毒事件,患者服用含细辛方剂后造成了马兜铃酸中毒,引起了肾衰竭,此事件导致香港一度叫停使用细辛......”
  王洪一脸担心的看着自己室友。
  你看看!说了不让你试,你偏要试,年纪轻轻的,万一肾真的坏了,你让我怎么办!
  晓聪也是脸儿都绿了。
  李介宾看两个人那么紧张,连忙安慰道:“其实还好,只是为了以防万一,当时是有原因的......”
  香港细辛中毒事件调查发现,患者用的细辛是全草。
  “你们还记得中药学课本上写的,细辛入药的部位是哪里吗?”
  同学们都摇了摇头。
  尤其是晓聪,他自以为自己研究细辛已经无出其右,但是李介宾一个问题就让他发现自己还是忽略了很多地方。
  李介宾耸耸肩,开始说道:
  “中药用细辛,为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前两种习称“辽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后一种习称华细辛,主产于陕西。
  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净地上部分和泥沙,阴干。切段。本品气辛香,味辛辣、麻舌。均以根灰黄,干燥,味辛辣而麻舌者为佳。生用。”
  所以用药部位是哪里?

  同学们琢磨了半天,回过味儿来。
  除净地上部分和泥沙。
  那就是只用地下部分喽,那就是。
  “只用根茎?”班长孟青艳说道。
  李介宾打了个响指,“宾果!”
  细辛传统入药用部位是根,“不可过半钱”也是指它的其根。
  “所以当时香港细辛中毒,是用了细辛别的部位吗?”晓聪反应很快嘛。
  有一段时间,细辛是全草入药的......也就是那个时候,细辛成了网红毒药。
  “《雷公炮炙论》指出:凡使细辛,用须拣去地上的叶子,叶子服之害人。说明古人一直认识到细辛叶的毒性,规定入药部位为根。
  历史上细辛入药一直是用地下部分,《名医别录》有‘二月、八月采根,阴干’的说法。”
  李介宾回忆着图书馆看到的始末,有些事情,是有历史背景的。
  由于细辛药材来源稀缺,仅用根部入药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要,1963版《中国药典》规定细辛的药用部位为“带根全草”。
  后来深入研究发现,实际细辛入药的地下根及根茎中马兜铃酸含量甚微,细辛的马兜铃酸主要源于地上的茎叶部分。
  于是2005  年版《中国药典》将细辛的药用部位由“全草”改成“根和根茎”。
  而现在的教材也都改了,但是如果是那段时间的书籍文献,可能还是“全草”,这就要小心了,中医药知识也是一直在更新的。
  “细辛治疗牙痛有神效。”李介宾的思绪回到过去,讲了自己亲身用细辛的经历。
  小时候李介宾长虫牙,常常痛得叽叽歪歪。
  那时候李介宾在中医上还是个孙子,每次牙痛总爱捂着腮坐在门口哭咧咧。
  李爷爷见自己孙子痛得厉害,就取来一根细细的植物根,让李介宾母亲用细根煎水漱口,并一再嘱咐李介宾不要把漱口的药水吞进肚里。
  依法给我熬汤漱口,果然见效,李介宾的牙齿马上就不痛了,缠着李爷爷给自己用了什么“灵丹妙药”?
  后来李爷爷告诉李介宾,说那个药叫“细辛”。
  晓聪听的有趣,羡慕的说道:“有人教就是不一样,要是我有这样的爷爷,说不定就不会出事儿了。”
  李介宾苦笑着继续说:“那时候还小,我就想着只是漱口效果肯定没喝着好,就偷偷咽了几口,结果当时就给麻倒了,还被老头子骂了很久......”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14663780/2121172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