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朝最真实科举 > 第143章 大学题一

第143章 大学题一


秦鸣鹤咬着笔杆,看着草卷上的题目,想起此题是出自《大学》第十章中的,“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说的意思简单来讲就是,尧舜因有仁心,行仁政,万民景从为善,而桀纣则横行暴虐,小民也就多做恶事、恶人。
  这是一道整题,也可以说是一道一节题,就是说这题是从一章中抽出一节完整的意思为题。
  秦鸣鹤拿着毛笔在“仁”字上点了下,这个字便是破题的关键,当然也可以从“尧舜”两字下手。
  要说写八股文,不得不说八股文的标准样式,并不是秦鸣鹤前世所认知的文分八股。
  八股文是时文,每科一变,不过在成化末年成一定之规,那便是破题、承题、原题、起凡、入题、提二比、出题、中二比、后二比、后二小比、大结合而为一,后世又改后二小比为束二比。
  而破题历来是依照朱子的《四书集注》,不能随意的解释或发挥,若是不一致,那么就是骂题,在府试本经题上,秦鸣鹤实际就有些跑题。
  而要想破题,那么必须先认题,知题之要点,要做到知之以详,方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助。
  秦鸣鹤想了一会,提笔开始写破题,
  “仁可定国,于古帝见之焉。”
  此破题意思便是,于古代圣贤来说,怀仁心,施仁政一个人就可安定国家。
  对应的便是朱子《集注》中所言,“......一人定国而言......”,是明破也是逆破。
  何为逆破?如本题便是先破“仁”后破“尧舜”,这就是逆破。
  写罢破题那么便是承题,承题就是承上启下之意,多是用三四句,按照制式要求,开头多用“夫”、“盖”、“而”等,而末字又用“耳”、“焉”等之类。
  承题与破题的不同之处,便是尧、舜、孔子,可直呼其名,而不必像破题中“古帝”代指尧舜。
  既然是承上启下,那么就要承“可定国”,而中后四股又要解“尧舜与人”之关系,按照《集注》中,“......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承题便是,
  “夫国之定,民之从也,率以仁而罔弗应,其即尧舜所以成教于天下耳。”
  这句话和《集注》所言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代圣立言的初始,以圣人口气定调国家安定,民众跟随国君做善人,做善事,人人响应,是因为圣贤(尧舜)教导的好。
  在这里引“成教”二字,以简代繁,用的是《大学》十章中的“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之意。
  承题写罢,秦鸣鹤总觉意犹未尽,又是写道,
  “今夫教之成也,斯民罔迪不适之,(引自《康诰》矧今民罔迪不适)谓也?然有其本焉,在所以先之者而已矣。”
  这便是原题,主要意图是进一步讲解题意,以今时之民不善来对比古之善,因为现如今的教化不利,进一步来强调尧舜之仁的必要性。
  突出圣贤之言的正确性,必然性,也为下一步阐述做准备。
  写完原题接下来就是发凡(清称起讲),也就是原起,发凡是全文发挥和阐述的开始,必须要紧扣文章纲领,总括全局而发其旨要。
  秦鸣鹤想了想,发凡便是,
  “古圣人之于民,非必家至而户见之,乃民一观感乎。圣人所以成教于家,而疑者已明怠者已奋,况官师之董劝犹其后也。”
  发凡最简单便捷的方法就是一正一反,反者拗其意,正者则攻主旨。
  在本题发凡中前三句为先反,意思是民众并没有亲眼见到尧舜圣贤,他们不过是听人说过罢了,意指“仁”和圣贤看似无关。
  而在后三句,则是正攻,意思是尧舜圣贤早就将疑难的问题解决了,不光催促懒惰的人勤奋,还让手下百官监督落实,引人向善。
  正攻,一是为了突出“尧舜”与“仁”的关系,“尧舜”为“仁”做的贡献,二是为了反击前者,突出的是大功不明言,反起正落,务虚而不务实。
  写完发凡,接着便是入题,入题则是承上文之“定国”引下文之“尧舜”,要做到高呼虚荡,引领后文。
  秦鸣鹤思索好一会,终是下笔写道,
  人定国,吾于陶唐氏(指代尧)之天下得一人焉?曰尧。更于有虞氏(指代舜)之天下得一人焉?日舜。
  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确定了一人定国者,尧舜也,从而开始引起下文。
  接着秦鸣鹤继续写道,
  “古之天子,日月所照莫不砥砺,建邦设都而风化不殊焉。其视天下,犹一国也。
  抑古之天下,万邦黎献,其惟帝臣(《书·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凡意谕色授而六服(周时诸侯国,代指番邦)已传焉,其治国已兼天下也。”
  这便是提二比,提比主要用途便是提得起,讲的虚,为后面的几股留有余地。而提二比或提一意,或提二意,而两意或是正反,或是交互,在本文中取得是两意交互,渐次推进。

  譬如,首股乃是上推至黄帝时代,言说其踏天之道,怀仁义之心,践德仁之行,自始至终不改其德善,视天下人恒一。
  后一股则是说,黄帝虽得其一,实际上却是万邦咸服,都流传其美德,做到了实际上的天下一统。
  在提比中已经虚讲古之圣贤一统天下之要点,惟德而至仁,那么接下来就要写本文的点睛之笔,就是引仁政至尧舜身上,也就是说要把“仁”字点破,这就是八股中的出题,
  “吾不知唐虞(唐尧与虞舜的合称)之天下何以定也,夫惟有尧舜焉。”
  点出“尧舜”与“仁”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就是详细论述,遵照立意开始书写,这就是八股中的支柱,中二比,
  “故吾初不知唐虞之天下,何以定于天子之一人也,夫惟率以仁而民从焉。故教典之设所为迪天下以为仁,故民之服其教者。
  尧舜以一人为之倡也,惇典庸礼,我安之民亦,安之天伦之乐。尧舜久入其中而深知其故,其使天下其为之者,其先天下而为之耳,乃无何而百姓昭明矣。无何而四方风动(《书·大禹谟》:“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矣。”
  秦鸣鹤所写的中二比比以前几科都长,因为在张天瑞的信中,他曾告诉秦鸣鹤,“今时与宣德不同亦,可三四,可七八,唯以挥主旨之精要耳......”,所以秦鸣鹤的中二比就是一种变体,不算错。
  “盖民之晓然于匡直劳来之(“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孟子  滕文公上》),非以强我也,固已久矣。刑官之命,所以警天下之不仁,故民之畏其神者,尧舜以一人为之防(《礼记  坊记》“大为之坊,民犹逾之”)也,不亲不逊,我伤之民亦伤之天性之思,尧舜际平其难而处之不失其与天下。
  其去之者,其先天下而去之者耳,乃无何而治,期予治矣,无何而刑期无刑矣。盖民之晓然于明,刑弼教之非(《尚书·大禹谟》“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以迫我也,非一朝矣。”
  后二比庄重、严实,可透过题目联想,以来拓展题意,如二股中将德刑并讲,而一二股又将“德坊刑”三者铺开,强调德的“匡直劳来之而振”,所以说也就更全面,也比中二比更长些。
  “盖帝世多才,执简珥笔,其人,类皆圣贤之徒,其于尧舜所以率民者,实能观其深而复征之于悬于危,微精一而识仁道之精于睦族惇典而识仁道之切,动其本也,化有原也。
  可以觇(chan)主极之醇也,古风尙朴,凿井耕田无所资于要化之事,其时下民所以从欲者,方且动于天而不知谁之功,澹然无营而知识忘浑,然无迹而帝则顺风自上也,流及下也,可以观大化之行(《书·大诰》:“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也。”
  其实前面已经将义理说透,秦鸣鹤无非是遵从张天瑞所说的,“结穴处犹许慎思,勿以苟且而见讥”,又多写几笔作为后二小比,也就是束二比。
  秦鸣鹤提着毛笔,默诵一遍,微微点头,最后写道,
  “盖有而后求,无而后非,三代所以长有,天下亦未有不由此者也。”
  这就是大结,引《大学》,“君子有诸己而后求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之意,再三强调圣贤都是由己推人,德仁先行,但凡盛世皆是如此,也是由此而兴。
  ——
  以上是应几位读者所请,专门写的一篇八股,其中错漏及不对之处,在所难免,毕竟古今音律不同,还望包涵。
  当然最主要的是,作者也不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只是将就着写出来让大家对八股文对明朝科举多些了解。
  其实文中很多四字词多半是对应一个典故,文中我略点几个,大家知道即可。
  八股文在明前期、中后期又很大不同,到了清朝时期又有很多不同,而在清朝的初期和中后期又有不同,所以说八股文其实是分了好多时期,不一而定。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15053803/2121197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