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话说关东:关东猎奇 > 第4章 04放山人

第4章 04放山人


路,长长的,弯弯的。伴着点点花影,伴着叮咚的泉音,伴着叶缝透过来的丝丝缕缕的阳光。踩湿了多少个早晨?又踩碎了多少个黄昏?已记不清了。一步步钻进这不着底色的风景画,钻进这神话般的传说。铜色的臂膀,烙着太阳的烧灼;宽厚的腰板儿,撑着追求的梦幻。浸出来的,是摊开的白茫茫的图案,结成一点点儿扩张的版图。沉默的大山,是一条起伏跌宕的五线谱。放山的路,恰如一根琴弦。每个放山人,便是琴盘上的一个音格子。步履声声,韵律浑朴。弹奏的是希望和失望交替的旋律,追求美、向往美、创造美的乐章。希望点燃在每个人的心里,闪耀在每个人的眼睛里。虽说在有望无望之间,但他们甘心情愿,乐此不疲,带着记忆,带着幻想,奔向梦幻里的天地。

        拨草棍蟋蟋作响,悠悠的敲打声敲落了夕阳和归鸟。虽然敲不出什么音符和乐章,但那时强时弱的声响,时快时慢的节奏,似打着规律的节拍,一声声敲着他们的心弦,比听娶媳妇的唢呐声都过瘾。多少代了,多少年了,不屈的希冀伴着不倦的岁月,在拨草棍的起落声中,敲碎了一代代人的红颜,敲跑了一年年的岁月。有喜怒哀乐,放山人才有缤纷的色彩,才有深刻的人生哲学。山参果从绿叶丛中向外探头探脑,似乎要看清楚这些远方的来客。一辈辈,一年年,谁走谁来,谁来谁走,都留在她的记忆里。伴天地而生,伴日月而长,有着十二分雄浑、十二分姿色的山参呦,为何怯怯地躲藏起来?为何在大山的回荡着的呼唤声中不声不响?像在沙漠中经过一场艰辛的跋涉,终于看到了满目苍碧的绿洲,一股澎湃的激情撞击胸口,一种壮美感在心头回旋、升腾。那般酸楚,那般热泪盈盈。想得心慌,酸得心疼,乐得心碎。放山人的眼里都水汪汪的,心里都酿着一罐蜜,酿着一坛酒,脸上挂着笑,嘴角含着笑。笑声里,藏着多少坎坷,蕴着多少艰辛,浸着多少汗水呦!

        参把头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花白的胡须抖动着欢乐。阳光洒在他稀疏的发丝上,洒在他抿  着嘴角的沟纹里。根根银丝,是关东山的水洗白的;道道皱纹,是关东山的风刻下的。多少代放山人为了她而白了头,皱了脸,颤微了一双枯干的的手,挺直的腰杆儿压作了弓。松枝般的手指下,削削的竹剑在飞,在舞;疏松的黑土在跳,在闪。劳苦、艰辛、艰韧和力量都凝聚在这双手上,凝聚在动与静、柔与刚的和谐里。白嫩白嫩的山参露出来了,如怀抱琵琶半遮面。参把头哆嗦着跪下了,轻轻地抚摸着,灰色的瞳仁,也像那颤抖的声音一样,一闪一闪地发着光。多少天了,伴荒野、听风雨、背落日、披繁星,为的就是这一刻啊,这沉甸甸、水淋淋的喜悦啊!

        交响乐转入了抒情慢板。放山人轻悠悠地搧着扇子,望着满天的火烧云谈天说地。把燥热搧得远远的,把劳累和汗水搧得远远的,把积在心底的所有愁思搧得远远的。留下只是幸福和欢乐。

        夕阳把山脊压得弯弯的,但还是不肯落下去。放山人的身影投在草地上,如天边弯弯的山脊。碎石在落日的余晖中闪烁着点点光斑,像转动着无数只眼睛。凝视着放山人那一长一短的身影。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种淡淡的倦意像流水似的,从放山人那不知疲倦的心里透了出来:“这时候啦?该吃饭啦!”寻一块地方坐下来,埋锅造饭。顷刻,袅袅的炊烟升起来了,浓浓的山珍野味儿伴着悠悠晚霞弥漫着,一缕缕,一丝丝,馋着人的口水,勾着人的食欲。实在等不及啦,嚷着:“拿酒来!”一瓶瓶二锅头的瓶盖启开了,咕嘟嘟倒进一只只大碗里。美酒飘香,香得放山人的喉头痒痒的。捧起酒碗,吱儿吱儿地喝个痛快。酒已溢出嘴角,淌过古铜色的胸膛,与汗水溶为一体。顿时,放山人浸润在琼浆中,净化在玉液里。喝出他们的坦荡和赤诚,喝出他们的直率和明朗,喝出他们的热情和奔放。通红的火苗,映照着他们红扑扑的笑脸,映照着他们被摇荡的心。二锅头醉红了放山人的四方大脸,心头升腾出一片光明灿烂。醉人的月儿升起来了,像一枚金色的桔,近在咫尺,仿佛伸手可摘。细瞧,酒碗里也粼粼地游着月亮呢,颤悠悠的。月儿知我心哪,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嘿,二千年前的李白竟能说出咱放山人此时的心里话,缘分哪!放山人心花怒放了,怒放出美的憧憬和联想:月影,碗影、身影,对酌成三影,影影相连,剪出一幅绝妙山水画;盆声、碗声、笑声、碰撞迸五音,音音紧扣,奏响了一章热闹交响曲。山醉了,水醉了,人醉了,整个世界都醉了。这是一幅多彩的画卷,浑厚的画卷,抒情的画卷。

        篝火越烧越旺。夜风为放山人轻轻歌唱,唱起那遥远的年代一直流传至今的美丽童话。那童话,系着山,系着水,系着放山人一颗颗质朴的追求。千万只小虫在作长歌短调的伴奏,吱吱,唧唧,此伏彼起,深厚低沉,把韵律拉向神秘的幽远处;有时则尖细短促,似夜曲在低声中出现几个短波的音符。露,莹莹的,象一串晶莹的梦幻;雾,柔柔的,像一席温暖的被子。或许是玉液琼浆的作用,或许是夜曲抑扬顿挫的催眠,或许是夜露软软的轻拂,放山人的身子摇晃起来,嘴里嘟囔着:“该睡啦!”这样说着,倦意已经控制不住了。那上下不停动着的嘴巴已经不想说什么了。把手枕在脑后,四仰八叉地贴在石板上甜甜地睡去,那么舒服,那么烫贴,一天劳作的疲乏顿时化为乌有。这也是一种美滋滋的享受,一种浓悠悠的幸福。夜色把他们雕成了一尊尊石雕,可放山人的心里却翻腾着。翻腾出很多很多说不清的东西,连着白日里的放山滋味儿,徐徐的浓,缓缓地深。被夜露打湿了的鼾声,渗透着男性特有的热情、执着、粗犷、爽朗。虽然没有明确的主题,但却有独特的意境,一声声都在描绘关东山的美丽。此时的放山人,已沉醉在自编自演的梦境氛围中,一种默默地咀嚼,默默地创作,默默熏染与陶冶。那山一样的性格,山一样的信念,山一样胸怀的放山人啊,他们的根在山里,他们的土壤在山里,他们的苦乐在山里,他们的天地在山里。大山甘甜的乳汁养育了祖祖辈辈的放山人,留给晚辈儿的,仍是满山的丰满,满山的诱惑。谁教今晚有这样一个神秘的夜色呢?谁教放山人有这样一腔炽热的乡情呢?谁教关东人有这样一方山水呢?

        夜色依然悠悠,山风依然微微。火焰熄灭了,却还在滋滋地冒着热气,慢慢地升腾。那是放山人梦中的希冀,希冀支撑着他们的生命,希冀就像明天那新的太阳。

        萧红笔下的那条河

        三十年代,我国著名的女作家萧红曾写下了蜚声海内外的{呼兰河传》。从那时起,呼兰河就在崇敬萧红的读者群中流淌,淌了一代又——代,一直淌到跨世纪的今天。

        呼兰河是黑龙江省境内的一条普通的河。河两岸散布着村庄和城镇,田野草地,柳林荒泽。春天草地如毯,野花片片;夏天柳阴成行,百鸟啼唱:秋天凉风习习,落英缤纷:冬天冰封雪盖,银装素裹。本世纪初,我国著名左翼作家萧红诞生在呼兰河畔的呼兰小城。三十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她在香港怀着浓郁的乡情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她写了呼兰河的愚昧落后,也写了呼兰河的觉醒抗争,悲怜沉郁,诗意浓厚,具有极强的抒情性。从此,呼兰河就名扬天下了。

        呼兰河,水清沙细,盛产鲤鱼、鲫鱼、白鱼等,还盛产名扬中外的“三花”鱼——熬花、鳊花、鲫花和“五罗”鱼——同罗、哲罗、法罗、葫罗、雅罗等。立足河畔,极目远眺,河水悠悠,天高云淡。河面上船只竞渡,不时传来笑语欢歌。那些身穿彩色泳装的男女弄潮儿,给河畔勾勒出不尽的诗情画意。河两岸的沙滩上,柳丛中,有五颜六色的小帐篷,那是游人河边宿营的场所。少儿老翁,俊男倩女,慕名而来呼兰河畔,寻找萧红留下的足迹,体验萧红笔下的北国情调。

        萧红故居座落在呼兰县城的呼兰河畔,由五间青砖瓦房和后花园组成。故居内展有萧红的遗物、文物和萧红的著作,还有学者研究萧红的论著和名流大家的香墨题词等。4  0年代初,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在她短暂的生命中,写下了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成了著名左翼女作家,受到了鲁迅、郭沫若、矛盾、柳亚子等文学泰斗的称赞和大读者的喜爱。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一阵阵的“萧红热”,研究萧红的中外专家已出版萧红传记1  9部,电影剧本3部;电视艺术专题片7部,电视文学脚本4  0多部,已有2部戏剧搬上舞台。呼兰人为了纪念这位女作家,投资和捐款修复了萧红故居,并在呼兰县西岗公园内修建了萧红墓和萧红的纪念碑。萧红故居每年都接待约5  0万人参观旅游,其中国际友人1  6  0  0  0余人,分布在2  1个国家和地区。

        农历七月十五夜晚,呼兰人有放河灯习俗。一到黄昏,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奔着去看河灯的游人就络绎不绝了。哪怕是终年不出门的当地人,也要随着人到河畔去,把街道都跑冒烟了,直至将呼兰河的两岸围得水泄不通,为的是一睹萧红笔下那鲜活灵动放河灯的风采,寻求一种猎奇的感觉和美的享受。        :

        河灯各式各样,精巧好看。有绿叶白帮的白菜灯,有绿地黑道的西瓜灯,有绿叶粉瓣的莲花灯。和尚、道士穿着拼金大红缎子的褊衫抑扬顿挫地吹着笙、管、笛萧一步一趋地打着锣鼓。那吹吹打打的乐器声如泣如诉,在静静的夜空里传的很远很远,三五里外都能听得到。当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无数的河灯便在河面上漂下来,静静地,缓缓地,恋恋不舍的样子,似有难舍难分之感。河灯在烛光的照耀下红通通的,金闪闪的,亮晶晶的,好似无数精灵眨着眼睛,又似满天的繁星落到河里。这时,成千上万的观众在河畔跟着河灯走,沸沸杨扬的嘈杂声伴着孩子们的雀跃呼喊声,此起彼伏。和尚、道士们不仅不慢地打着锣鼓,嘴里嚷嚷地念着经,和着婉转悠扬的笙管笛萧声,俨然一种神秘肃穆的景象。河灯越聚越多,拥拥挤挤地飘浮着。灯光照着河水幽幽地亮,水上跳跃着天空的月亮,灯光月光交相辉映,推着河水缓缓东流。看到这幕场景,人们仿佛回到了三十年代山河破碎、当牛做马的岁月里,仿佛看到七十年前的萧红就在那灿灿的灯河里眨着忧伤的眼睛,讲述着当年发生在呼兰河畔的悲伤故事,仿佛又听到当年的同胞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挣扎、呐喊声,心也如那呼兰河水,回荡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郁抑悲壮的歌声,一声声,一声声,撕心裂肺,汤气回肠。前事不忘乃后事之师呀,这是中国人不可欺、不可辱的立足之本,后人怎能忘记呢

        看冰灯、乘冰帆、坐雪橇是当今呼兰人的风俗,萧红未能见到,当然她的《呼兰河传》也就没有这幅风情画了。不过,萧红的遗憾让八九十年代的海内外游人给补上了。生活富裕了,呼兰人也有闲情意致了,他们心灵手巧,无师自通,沿呼兰河畔造型各异的冰雕和冰灯,惟妙惟肖比比皆是。如冰楼、冰塔、冰花草、冰天鹅、冰熊猫、冰狮子等等,活灵活现,不胜枚举。跻身于观赏的人流之中,呼兰人的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呼兰人雕塑的新奇冰景观赏不尽,怎能不使游人产生一种置身仙境、超脱凡尘的感觉呢这时,呼兰人会自豪地说:“到呼兰河的冰上玩玩吧,保你满意,保你过瘾!”真的,在呼兰河的冰上游玩,可以乘上冰帆,饱览河两岸童话般的风光;也可坐上雪橇,在冰面上飞驰,人思绪在茫茫的飞雪中长上翅膀;还可以坐上狗拉雪爬犁,悠哉游哉地去品位北国冻红鼻子的严寒。假如游人的运气好,还会在呼兰河畔吃到免费的冰棍、雪糕、冰淇淋、糖果等,恭贺从海内外来这里喜结良缘的新婚夫妇的婚礼呢!冰雪节期间,呼兰人还举办各种交易会,还可在游玩之余,顺便洽谈一两笔生意,何乐而不为呢那可应了呼兰人的—句土话:叩头挠脚背——  一  功二德了。

        最过瘾的,是看呼兰河上的冬泳。冬泳是呼兰河人的一项最勇敢的体育活动。北大荒的冬天以寒冷著称,冰天雪地,吐口唾沫很快就结成冰。寒冷的天气把大地冻得裂开了一道道的口子,人们走出屋都要穿戴得厚厚实实,棉袄、皮帽、厚棉鞋、厚手套,一样也少不得。有人还戴上厚厚的棉口罩,全身包裹得只露出两只眼睛。尽管这样,在室外时间长了,还会冻坏手脚,钻心地疼痛。                                                                                                    可是,呼兰人在数九隆冬却敢跳进寒冷刺骨的冰水里游泳,真是令人震惊。他们在结着一米厚冰层的冰面上凿出数十米长、数米宽的冰槽泳池,穿着泳衣搏击其中,似有闲庭信步之感。泳池每天都要结一层工10厘米厚的冰层,冬泳的人们天天砸冰、捞冰,然后在跃入水中畅游。冬泳盛举,已成为呼兰河的一大体育景观,吸引了众多旅游观光者。近年来,呼兰河的冬泳队伍不断壮大,达数百人之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年老的70多岁,年幼的10多岁,场面既热闹又壮观。听说,国内兄弟省市的游泳健儿和国外的游泳爱好者也闻讯赶来加盟,在呼兰河的冰水中一显身手。                                                                                                                                              呼兰河,因萧红而扬名。萧红的故乡人因有《呼兰河传》而骄傲和自豪。呼兰河淌了一代又一代,它是萧红故乡人精神风貌变化的一个缩影。如果萧红的在天之灵看到故乡人的变化之大,一定会露出欣慰笑容的,一定会企盼着故乡人能写出(呼兰河传》的下篇——《呼兰河新传》的。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16272437/1600703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