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左 > 第85章 求知

第85章 求知


  “你都知道?”

  马车中,毕懋康的神色很复杂。有气愤、有失望、有恐慌,也有些古怪。

  张继孟知道老师是个聪明人,和聪明人没必要说假话。

  “学生为临清兵备道,岂能不知?”

  “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

  在毕懋康看来,张继孟在玩火。一个不小心,很可能身败名裂。

  张继孟倒也坦然。

  “此乃诸公共愿。”

  在政坛上能够完全按照自己想法行事的,只有最顶层的那些大佬。其余的,都必须在自己身处的势力范围内听命行事。

  毕懋康愕然。

  他原以为是张继孟胆大包天,却没有想到背后另有其人。

  张继孟更是道:“老师没发觉吗?东昌知府、临清知州,均有深意啊。”

  他不说,毕懋康还真的没有深思。经他点醒,毕懋康才发觉某些人不知不觉中竟然布下了如此缜密的局。

  政坛之中,历来习惯是看上而不看下。

  只因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要想掌握更大的权力,就必须进入中枢,登阁拜相才是人臣巅峰。

  虽然大明对于地方行政多有考量,但若干个地方官的任免,很多时候还真的很难被察觉到猫腻。

  可就是在这样的不知不觉中,东林党已经掌握了临清这个重镇的控制权。并且在几位主官的掩护下,有个弱小的野心正在萌芽。

  “诸公皆为君子,素以忠君报国为己任,焉可行此大逆不道之举?”

  毕懋康想不通。

  怎么辞官归乡几年,再出来,往日里的老人都变了呢?

  张继孟苦笑,但也不回避。

  “老师,我等也原以为新君登基,万象涤新。然而今日之朝堂,诸般风波您也尽看在眼中。此时此日,和昔年有何区别?”

  不待毕懋康说什么,张继孟发出了感慨。

  “诸公皆在临清时,那少年曾说出这样的一番话。他说,决定皇帝怎么做的,不是皇帝的性格和才干,而是皇帝屁股下面的那张椅子。自古至今,没有一个皇帝会舍弃手中的权力,也没有一个皇帝不吸食天下血肉而肥己的。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理所当然把这个天下间的一切都当成自己的,自然予取予求,又岂会在乎万民哀嚎、草芥艰辛?”

  毕懋康安静了。

  他闭着眼睛,陷入了沉思。

  良久,他突然问道:“那少年说的是天下,而不是朝廷?”

  张继孟回忆着左梦庚的话,道:“他曾有一番言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听到这番话,毕懋康眼中冒出精光,不禁击节。

  “诚哉斯言!”

  居然从毕懋康的嘴里听到赞扬,这让张继孟大为振奋,赶紧接着说起左梦庚的言论。

  “那少年曾道,国与国亦是不同。一家一姓之国,和天下万民之国不可同日而语。一曰君王私有,罔顾苍生;一曰家国天下,匹夫有责。今日理应救者,乃天下万民之国,而非一家一姓之国。”

  毕懋康听的热血沸腾。

  千万不要以为左梦庚的话很出格,实际上他的很多言论就是这个时期明人自己说的。

  思想大变革时期,许多思想和言论充塞社会,时人司空见惯,并不觉惊奇。

  只不过在顾炎武的亡国和亡天下的粗浅论断之外,左梦庚对国家多做了一层诠释。

  他把封建君王视为私有的朝廷和万民共有的国家区分开来,也是为自己的作为寻找合理性。

  毕懋康又想到了什么,忧心忡忡地道:“东林之辈,擅口舌而轻实践,非成事之机。汝与之行此险要,只怕难逃覆辙。”

  他是想起了自己的老师李廷机。

  对的,就是那位历史上写辞呈最多的庙祝阁老。

  万历年间,东林党要推李三才、郭正域入阁,为此发动舆论,掀起骂战。

  李廷机脸皮薄,受不了,只想辞职了事。不愿意被万历驱使,和东林交恶。

  结果万历不许,李廷机一气之下,就搬到了寺庙里居住,什么也不干,只写辞呈。

  前前后后五年时间,他一共写了123封辞呈。

  万历也是个心硬的,就是不批。

  最后李廷机彻底崩溃,顶着抗旨的罪名,自作主张地跑回老家去了。

  难得的是没有被万历追究,居然平安无事。

  与毕懋康说起朝局时,对皇帝、对东林党,李廷机可谓是满腹怨言。

  加上这些年亲眼所见,毕懋康也觉着东林党打嘴炮一流,惯会作对,却鲜有实事,不得不提醒张继孟一句。

  张继孟却呵呵一笑,话里藏锋。

  “彼东林而非此东林,又或者说,不如弄个新东林。”

  一股电流刺激的毕懋康寒毛皆竖,浑然没有想到张继孟等人野心如此之大。

  可仔细品味一番,此举却是大善。

  东林已经烂了,再抱着这颗烂树,除了跟着腐朽,也不会有什么伟业。

  何不如另起炉灶呢?

  “因此尔等舍弃中枢,专攻地方?”

  中枢就是个烂泥塘,加上皇帝只玩权谋而无大格局,留在中枢甭想做什么出来。

  这些时日,刘宗周、侯恂等人与临清这边书信往来,言语之中都隐晦地表达了对新君和朝廷的失望。

  尤其是刘宗周,日子颇为难过。

  让左梦庚说着了。

  他的那篇奏疏上去,崇祯看了之后就给扔到一边,完全不当回事。

  刘宗周在顺天府尹的位子上,除了整顿整顿京师治安外,几次讨论朝政都被崇祯给无视了。

  这让他倍感苍凉,隐隐萌生去意。

  至此,大家赫然发现,抛开中枢,在地方上经营一隅,反而能够放得开手脚。

  反正大明从南到北到处都乱糟糟的,造反作乱的事儿时有发生。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省一级还好,到了下面的州府已经有些顾不上了。

  要是万历年间,三个东林党人把持东昌一府大权,简直不可想象。

  可现如今,就因为钞关码头修缮的又快又好,迅速恢复了对京师的供应,朝廷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或许在中枢的那些大佬想来,区区知府、知州等撮尔小官,要想拿捏,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却不想想,一旦天长日久,这些人扎根日深。再想动,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最主要的是,朝廷的那些大佬们根本就没有想到,几个低级文官的背后,还藏着一个暂时不起眼的武将。

  现在几位文官在给左梦庚打掩护,假以时日,待左梦庚实力足够,一切就要反过来了。

  毕懋康回到住所,久久难以平静。

  新式火枪的震撼场景始终回荡在他的脑海里,那个少年野心勃勃的模样也令人惊慑。

  可同样的,风雨飘摇的江山更是让他阴郁。

  他的人生很长了,经历也很多。

  正因为经历的多,所以才更加知道,大明的问题真的是积重难返。

  以往他希望通过造出更好的枪炮来帮助大明抵御外敌内患,不过是无能为力之下的一点点奢望罢了。

  辽东明军装备了那么多的火器,结果还是不能平灭东虏,反而节节败退。

  本来他觉着是火器不够好,想要在这个方面继续努力。因此得知有人造出了燧发枪,才会那么欣喜。

  可见到了比燧发枪还要先进的武器,但那个少年的话却将他的最后一点奢望都给抹平了。

  人不行,再好的武器也是无用。

  午夜辗转,反侧难眠。

  毕懋康觉着,自己应该去找一个答案。

  一个解决这天下、这苍生、这江山的答案。

  第二日,他早早爬起,没有惊动张继孟,独自前往了后营。

  他不知道自己的举动是对是错,但在看不到其他希望的时候,任何一点微弱的光亮都吸引着他扑过去。

  军营越来越近,已然能够感受到不同于别处的气韵。

  一队队整齐的士兵,迈着齐刷刷的步伐从马车旁跑过,踏起的尘烟风卷云从,气吞万里如虎。

  跑动间,带队的军官猛地高喝道:“都有了,预备……唱!”

  刹那间,所有的士兵纷纷引吭高歌,一种从未听过的腔调从四面八方席卷毕懋康的所有感觉。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长江黄河养育了我……打仗为人民……我是一个兵……”

  毕懋康从未听过这样的歌,朴实直白的歌词又是那么的唤人心神。

  唱着这样的歌的军队,心里应该有百姓吧!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16656620/65986569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