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晚明之我若为皇 > 第148章 还是宋老厉害呀(第三更,求订阅)

第148章 还是宋老厉害呀(第三更,求订阅)


  这是崇祯皇帝在组建制造总局之前,就对宋应星交代过的事情。

  崇祯虽然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但却对此时匠人的传承方式耿耿于怀。

  此时的技艺传承,尤其是在杂学、工学上,几乎全靠师徒代代口口相传,毕竟是吃饭的饭碗,匠人们也很少将身上的本事交给外人,就是收徒大部分也都是子承父业。

  但这就造成了倘若老师傅没找到合适的继承人,一身所学就将断代,以至于后世那么发达的技术水平,甚至连宋明时期某些窑口的瓷器都仿不出来。

  崇祯皇帝让宋应星将各个项目的所有研究数据全部收集整理,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初崇祯皇帝设立科技奖也是为了这个。

  不是匠人到了制造局就乐于将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实在是崇祯皇帝给的太多了。

  “这些原始资料可是宝贝,这样,原件朕留存在宫里,你这里也得留存一份儿,分门别类整理成工学的书籍,待朕处理完手里的事儿,明年朕就会着工部动工,专门建立一所钻研工学、理学的学府,教材这方面,还得有劳宋老。”崇祯皇帝沉声道。

  宋应星闻言心中更是兴奋,崇祯皇帝所思所想正与他的理念不谋而合,宋应星之所以撰写《天工开物》也是希望工学能发扬光大。

  “微臣遵旨,微臣必竭忠尽智为陛下分忧。”说着宋应星又从桌案下拿出一根枪管。

  “陛下,这是臣试制出来的膛线枪管,陛下看看是不是您想要的那种。”

  崇祯皇帝放下手里的诸多图纸,赶紧将那枪管接过来,相比于其他技术,这膛线才是他最紧要关注的,要知道火枪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是十分困难的,而膛线枪就是一次重要的飞跃。

  屋子里的光鲜不太好,崇祯皇帝干脆起身到了院子里,拎着枪管冲着光往枪管里看,之间枪管内是一道道罗璇的膛线,与他先前叮嘱的完全相同,崇祯皇帝不由得大喜。

  “还是宋老厉害呀!不知宋老是如何再枪管内刻上膛线的?”崇祯皇帝好奇的问道。

  此时工业水平落后的不行,能将金属熔铸成管状已经及其困难,更别说在枪管内部刻上膛线了。

  宋应星引着崇祯皇帝来到旁边的屋子里,这间屋子是宋应星自己的试验室,屋子中央有一架木质的古怪器械。

  这器械长约两三米,下部看起来像一张长条凳,凳子的一段是根类似后世电钻钻头的金属棍,崇祯皇帝摸了摸,观其色泽应该是精钢手工打制。

  而在凳子的另一头,则是一个木质的手柄,手柄中央有一小孔,小孔四周又有固定用的铁环。

  “陛下,这便是微臣用来刻膛线的东西,微臣叫它拉削法。”

  说着宋应星就将一根没有膛线的枪管固定在有木柄的一端,使枪管的一头对准那带有螺旋的钢棍,而后便用力抽拉,一阵金属摩擦的声音传来,崇祯皇帝一下子就明白了拉膛线的原理。

  这眼前哪里是条凳子,分明就是一架简易的机械,崇祯皇帝不知道的是,宋应星的这种刻膛线的方法,就是后世简易版的钩刀拉削法,而这家拉膛线的工具在后世也有个名字——手动木质拉床。

  崇祯皇帝看拉床边上还放着规格不同的拉杆,便知道想完成一根枪管膛线的刻画并不容易,应该还要更换拉杆。

  “妙啊!”崇祯皇帝不吝夸赞道。

  “唉陛下,拉膛线虽然麻烦,但还有个更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宋应星叹了口气道。

  “哦?什么问题?”崇祯皇帝皱眉。

  “这种铳管的弹丸装填十分麻烦,弹丸必须嵌入膛线才能随着膛线旋转,但想将弹丸送入铳管底部,往往需要用锤子敲击送弹棍才能将弹丸装进去,射击速度也因此降低到原有铳管的三分之一甚至更慢。”宋应星沉声道。

  若不是因为这个问题,宋应星不可能研制出膛线火铳而不上报,射击速度本就十分重要,面对地方大部骑兵时,倘若射速过慢,几乎就形同鸡肋。



  另外膛线的制作要求技艺极高,稍有偏差便会报废,精度上也不好控制,拉杆材料硬度不够的话很快也会报废,想量产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

  “嗯,这倒是个问题,不过宋老有没有想过,如果弹丸从火铳尾部装入的话,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崇祯皇帝引导着道。

  膛线枪的真正普及,就是因为后装枪的出现,后装膛线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火枪雏形。

  宋应星闻言不由得大皱其眉,是啊!他怎么没想到?同时宋应星对崇祯皇帝更加震惊,虽说这些东西是他在研制,但不论是水泥、玻璃还是膛线,想法却都是崇祯皇帝提出的。

  要知道对于一种新发明来说,一个正确的想法,就代表着正确的试验方向,这其中不知要节省多少时间、少走多少弯路,宋应星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崇祯皇帝整日里除了处理朝政外,还要练兵,是如何有这么多奇思妙想的。

  “陛下所言令微臣茅塞顿开,只是……倘若从火铳尾部装弹,这气密性又如何解决?还有那药室也需要重新设计。”宋应星根据崇祯皇帝的方法开始思考,随即又陷入另外的问题。

  “宋老不用着急,研制新技术本来就不会一帆风顺,朕等得起。”崇祯皇帝安慰道。

  相比后世历史火枪火炮的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是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技术积累才做到,而如今仅仅一年多时间,大明不仅有了遂发枪,膛线技术也有了重大突破,崇祯皇帝已经很满意了。

  毕竟他不是专门研究工业的工科生,也不是那本带着AK和许多技术类书籍穿越明末的挂逼,所有的事儿都不能急于求成,总得一步一个脚印。

  至于黄火药的研究,宋应星如今也还没什么头绪,一来火药的迭代更是缓慢,从黑火药问世到黄火药,原有历史用了将近千年,在化学还处于萌芽期来研究黄火药自然更不容易。

  从制造局回来时,天已经黑了,崇祯皇帝心思大定,今年土豆红薯在山陕推广种一茬,待有了产量后,在全国推广阻力也会小很多。

  长期的粮食危机算是问题不大了,短期支撑则有王承恩来负责搜刮,只是这中期的呢?

  按照目前的消耗情况来看,倘若没有外部引入的话,将还会有至少半年的青黄不接时间。

  唉,也不知道杨嗣昌那边怎么样了,现在就指望郑芝龙那海盗头子了,崇祯皇帝心道。

  ……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19173712/65150119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