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从语言到远方 > 第十五节:文学与空间的关系是既定关系

第十五节:文学与空间的关系是既定关系


苗洪:文学与空间的关系是既定关系

      

    序言:在2018年2月3日的思南读书会上,所谓著名黄孝阳和青年批评家方岩、何同彬以及青年作家易小荷进行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小说与澎湃而来的新时代”的对话。首先这个命题在逻辑体系方面就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并且是一个相当严重的病句。稍有语法常识的人都不会使用澎湃而来的新时代这种表达句式。

    《一》关于这个对话的话题基础是,2017年底,70后作家黄孝阳推出了他的长篇新作《众生:迷宫》。在许多批评家那里,黄孝阳的作品被划入“先锋文学”,  比如,这部新作的腰封上罗列着下述先锋文学里常见的元素:寓言、隐喻、科幻、历史、空间、时间、现实、梦境。然而,黄孝阳自称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只是他所理解的现实和一般人理解的现实不同而已。我们真不知道黄孝阳理解了一个与其他有何不同的现实。

      黄孝阳,青年批评家方岩、何同彬以及青年作家易小荷这些人把今天小说家如何处理现实的问题归咎于文学批评界经常讨论的题目。读书会一开始,黄孝阳就开门见山地通过对刘震云新作《吃瓜时代的儿女们》的批评,表达了今天多数作家在书写现实上存在的问题。在黄孝阳看来,“他这个小说,只是对当下的一个描摹,但是谈不上真正的理解当下。理解应该有一些技术含量的,比如说我们考验要从一个维度上广度和深度上来理解这个当下。除了面貌五官外,他的骨骼、他的血肉、他的DNA    片段,但是很抱歉,我自己有这种感受,我们很多人在谈论当下的时候,笔触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很明显,所谓黄孝阳的理解现实法则与其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只不过是他对现实的理解更广泛一些。

    《二》而实际上,关于文学与深度空间的相互关系是早已既定的事实,所以我们不知道有着出版人、小说家甚至文学批评家身份的黄孝阳在什么情形之下萌发了关于现实主义纬度的灵感。甚至其中有一个令人费解的描述是黄孝阳所谓特别关心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当下。当下是什么,这是连政治家,社会学家都无法定义的问题,而一个所谓作家竟然能将当下理解为量子力学的东西,实在是不敢恭维不说,甚至作出这样的结论今天许多作家提供的文本是落后于我们的现实的。

    到这里,我们面对黄孝阳的现实理解法更加困惑不解了。既然今天许多作家提供的文本是落后于我们的现实的状况,我们又如何理解与归纳古典文学乃至前一段历史的文学作品呢?文本与文学,本来就是一个关于过去时的载体,怎么会谈得上落伍于现实?即便按照黄孝阳的现实逻辑来划分的话,这个具体的现实应该是指哪一个确切的空间呢?也就是关于现实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所以,一个作家不要随意杜撰理论。理论是具有特别重要基础意义及创建意义的页面,不是用吃饭喝水等概念就随意替代的。这其中更有意思的是,黄孝阳时刻不忘对圈内同仁的吹捧,在他的眼里(相比于黄孝阳提到的刘震云的新作,一个更著名的例子是余华的《第七天》,新闻化的《第七天》被认为把小说变成了对于时事的转化)。

《三》那么,黄孝阳自己到底是如何理解现实,又如何在小说里处理这个现实的呢?这个对话的内容非常可笑:这要从他那个著名的观点即“量子文学观”说起。何为量子文学观?简单来说,经典物理的体系是由牛顿力学建立的,而目前的文学理论和小说也都是由这个经典物理体系规定的,或者说,目前的小说是一个经典物理的体系: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某个人,男人和女人在这一场有了爱情故事。

      更具体地来说,按照黄孝阳的讲法,经典物理分娩了我们文学,这个东西一直在过去的几十年都是有效的。但是今天现实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出现有关的。而对小说来说,小说要写人,人需要一个舞台,这个舞台就是时间和空间。经典物理和量子力学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理解完全是两回事。譬如,经典物理对于时间的理解是线性的,如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在量子力学里,甚至把空间视作为时间的产物。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对话来看,如果我们在这里不加分析的话,真以为此黄孝阳又发明创造如何重大的文学命题。可惜的是,这个过程宛然儿童造句一般可笑:我家门口有条河,非常(难过)去。

《四》在这个所谓对话里,除了量子文学观之外,还给予黄孝阳冠以“黄孝阳在《迷宫》里采取上帝视角,你会发现一开始是从一个女人的子宫里开始叙述,这个叙述的主角没有被生下来的时候他已经对这个世界的运行机制有一个全盘的掌握。你会发现一开始这个上帝就是掌握了各种知识和理论,对信息时代智能时代的各种相关的因素了如指掌。”在方岩看来,黄孝阳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解释我们今天所身处的社会,所以在黄孝阳的眼里或者在黄孝阳塑造的上帝之眼的层面上,这个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都可以依靠知识和技术来解释。

    那么,黄孝阳对于现实的这种理解如何影响或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里?方岩谈到,这本《众生:迷宫》一直在用上帝视角进行叙述,这也是黄孝阳刻意强调的。十九世纪的长篇经典如巴尔扎克也是用上帝视角,那黄孝阳的上帝视角与之有何区别?方岩解释说,在巴尔扎克看来,这个世界是可以通过作家的描述变得脉络清晰,而且巴尔扎克的上帝之眼的知识背景也跟当时那个一环扣一环的机械时代有关。但是眼下这个智能社会或信息社会完全和巴尔扎克的时代不一样——原来这个所谓上帝的视角就是主体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运转。

    《五》黄孝阳在谈论所谓“量子力学”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文学的时候说,这个基础主要是因为今天我们的现实有两个构成的力量,一个是市场对资源的高效配置或者资本的全球流动,第二个是科技增长的福利。“科技建构了我们今天的现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科技建构了我们的现实,而不是像原先有来自某些圣人大哲他们的教导来建构我们的现实。今天是科技来建构我们的现实。”在科技建构现实的情况下,黄孝阳希望以量子文学观让科学和人学打通,让科学的人与文学的人能有一个有机的融合。

最后,黄孝阳也希望通过量子文学观为现代人重新获得主体性建立一个大的价值坐标系。在黄孝阳看来,在今天社会里,时间和空间的碎片化,人际交往的碎片化,使得人被打碎,变得原子化。

“为什么张朝阳会得抑郁症?这些人按照我们世俗上讲的,该有的东西都有了,为什么他们如此之痛苦,因为这些碎片像刀片一样,会刺痛我们的心脏。”如何让人重新获得作为一个人的整体性,除了皈依宗教或某种理念之外,另一个渠道就是阅读文学。“量子文学观为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建构了比较大的价值坐标体系,它能够把我们原先文学世界里互为悖论相互冲突的理论统一在一个坐标图里,量子文学观为人重新获得他的主体以及整体性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可能性。”

结束语:应该说,我们在客观上是承认中国文学理论基础薄弱的现实状况。但是,文学理论的创建与弥补,并不是按照主观臆造而完成的构建任务。尤其是所谓论,在瞿永明,欧阳江河三十年前的作品里就早已有之。因此,即便我们认为这个量子文学观为神圣之物的话,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的文学知识体系过于残缺。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是研究物质世界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量子力学不仅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而且在化学等学科和许多近代技术中得到广泛应用。

    19世纪末,人们发现旧有的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微观系统,于是经由物理学家的努力,在20世纪初创立量子力学,解释了这些现象。量子力学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物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除透过广义相对论描写的引力外,迄今所有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学的框架内描述(量子场论)。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19220356/8146248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