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血祭奴酋(求月票)
叫天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第148章 血祭奴酋(求月票)
不过崇祯皇帝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还不是这个,而是领文武百官,把这半年来殉国的忠烈送进忠烈堂。
忠烈堂就在太庙之前,神宫监边。大殿门口两侧的柱子上贴着一副对联。
上联:忠肝义胆,为国捐躯昭日月。
下联:英名长存,忠魂不灭耀乾坤。
横批:精忠报国
大殿中央只是一块墓碑,上面刻着八个字:大明忠烈永垂不朽。
随后,两侧皆可通往偏殿。在偏殿上,则按照两京十三省的布局存放英灵事迹。每个英灵的资料,都能查出来。
此时,崇祯皇帝就领着皇后以及太子皆诸皇子皇女,内阁辅臣以及六部九卿在忠烈堂门口,其他文武百官因为站不下,就都在承天门内外列队。祭奠的规格,基本上都赶上祭奠太庙了。
对此,就有臣子提出了异议。觉得皇帝和皇后还有皇子皇女都要参加,是不是太重了!
听到这些奏报,崇祯皇帝毫不犹豫地驳斥道:“没有大明忠烈的精忠报国,哪来皇家子弟的衣食无忧!心怀感恩,此乃做人之本份!”
此时,虽近午时,却无阳光,是个阴天。风吹旗动,咧咧作响。除此之外,虽站满文武百官,却是寂静无声。
崇祯皇帝立于忠烈堂前,面对皇家子女,文武百官,慷慨激昂:
“自古华夏,英雄辈出,忠烈堂中,皆我英魂。朕每念及此,心生敬仰,特设立此堂,以祭祀为国尽忠之烈士。大明存在一日,则皇帝亲祭,香火永存!”
“自大明开国之始,每当国家面临危难之际,总有忠烈之士挺身而出,他们或执戈奋战,或运筹帷幄,或以身殉国,展现出了大明儿女之忠肝烈胆,精忠报国之心。”
“……”
“愿忠烈们在天之灵得以安息,愿大明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每个人都在认真听着,想起大明朝开国以来,确实好有几次都很危险。皇帝被俘,敌人兵临城下等等,但是每一次,都有忠烈之士挺身而出,救国家于为难之中。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人,所以大明才能存在于今日!
金戈铁马声中,忠烈之救亡图存,甚至舍生忘死……
想象这样的场景,就连太子朱慈烺都觉得有些热血沸腾,恨不得自己也能奋勇杀敌,横扫天下!
崇祯皇帝说到最后,便又大声说道:“今日忠烈堂初设,忠烈进堂,朕以奴酋祭奠忠烈!来人,带奴酋!”
听到皇帝旨意,列于两边的锦衣卫校尉便大声喊道:“带奴酋!”
“带奴酋!”
“……”
声音一声声地传递出去,于是,就见一个金钱鼠尾的人被两个锦衣卫校尉架着,从文武百官中间经过,一直拖过承天门,拖到忠烈堂前。
文武百官们,皆是惊讶。
他们确实听说了,皇帝活捉了一个奴酋,好像是建虏那边自称为什么和硕英亲王,是建虏最大的几个人之一。
这样的人能被朝廷活捉,真的是难以想象,更不用说,竟然还是被当今皇帝亲自活捉!
真的是太厉害了!
不要说他们,就说阿济格自己,他怕是做梦都没想到过,他的死法,会是被明国活捉,然后用来血祭!
此时的他,腿部的伤口也在发脓,昏昏沉沉的,也不挣扎,不知道在想什么?或许,是后悔想捡便宜,竟然去和明国皇帝单挑了吧?
随着仪式进行,阿济格这个建虏的亲王,就在忠烈堂前被斩首,首级祭奠于忠烈堂上。
等仪式结束之时,崇祯皇帝又宣布,凡忠烈堂上的忠烈,其直系亲属免役,税赋也只用交朝廷规定之正税,也就是田税。
接下来,才是论功行赏。
根据救援宁武关,救援保定,攻打真定,救太原以及宣府之战和昌平之战的功劳簿,分别给出奖赏。
京营几个总兵,战死的贺珍追封宣城侯,其子降爵袭宣城伯。
周遇吉加封为忠勇侯,贺赞,宁龙,刘九卿,魏师贞,马科也加封为伯爵,皆无世袭。
另外,兰陵营参将刘兰玉升为副将,从京师百姓和教坊司中扩招兰陵营。
御前直属标营参将金振孙也升为副将,同时从各军中扩招御前直属标营。
其他有功将士,皆有升迁或者赏赐银两和粮田不等。甚至连保定守将那边,也都有封赏。
一时之间,全军将士尽欢颜。
不过相对而言,留守京师的封赏就少了。特别是唐通,好歹是南征北战,打多了战事,结果就看着马科等人,这些当初和他一样的总兵,都已经封爵了,他心也急,也想着随驾出征才好。
不止是他,包括其他将士,也都想着和皇帝出征。
除了这些之外,伤残的将士,崇祯皇帝也亲自安排,先安排人教他们如何做事,然后安排到京师各大衙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领取一份俸禄。
比如门房,衙役等等,以前是劳役那种,现在变成了有俸禄的差事。
战死将士的抚恤,也让周皇后亲自负责,通过之前的钱庄发放。
军队的换装,统一军服,军械,护甲等等,兵仗局和军械所打造出来的,也全都换上。
总之,崇祯皇帝班师回京之后,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着军队展开的。
另外,到这时候,他才想起有个人一直被关在大牢中,于是立刻派人释放,文华殿内召见。
崇祯皇帝见来人胡子头发全都白了,和原本印象中的形象已经老了很多,不由得连忙起身,亲自过去扶起跪拜的这人,感慨地说道:“以前是朕听信谗言,也未能用卿之长处,是朕之过也!”
来人一听,顿时大为震惊,连忙又想跪下去请罪,同时说道:“是罪臣领兵无方……”
崇祯皇帝扶住他,没让他再跪,看着他说道:“卿于治河为朝堂诸卿之最,朕有一重任要托付于卿!”
这个人不是别人,姓张名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中进士,崇祯十五年时,任兵部右侍郎兼督淮、徐、临、通四镇兵,护漕运。降农民军李青山部,晋兵部尚书。崇祯十六年时,建虏横扫京畿之地,直达山东济南,他所领八总兵皆被建虏打败,被劾解职下狱。
他的本事,其实不在带兵打仗,而是治理河道,积累了数十年治水之经验,并写成刊刻了一部七十万字的《吴中水利全书》,是我国古代篇幅最大的水利学巨著。
在原本的历史上,崇祯皇帝也念其治河功,让他官复原职,并兼右佥都御史,驰赴江南、浙江督练兵输饷诸务,只是出京师十日后京师就被李自成攻破了。
在这个位面上,崇祯皇帝于原本城破之前一个月就匆忙凑集军饷,拼凑军队赶去救援宁武关,就把他给忘记了。也是回来之后,才想起来大牢中有这位,就把他放了出来。
这个张国维,在原本历史上也是殉国的。
此时,连忙垂手而立,恭听旨意。
说真的,他在大牢里的时间,自然也听说了外面的种种事情。
<div class="contentadv"> 先是京师大乱,皇帝各种乱杀,当时,他以为皇帝已经疯了,上到国公首辅,下到其他官员,甚至连嘉定伯周奎也没放过。再听说皇帝亲自领兵出征,他更是觉得,皇帝要完了。
再怎么样,他都自认为,就学问阅历来说,肯定要比当今皇帝更强的。毕竟这位皇帝原本只是一个藩王而已,又没当皇帝培养,临时登上了帝位。并且一直在京师,从未出京师过。
就这样经历的人,哪怕是君王,又如何?贼人可不会惯着你这个皇帝,甚至听到皇帝领军,说不定更为拼命地杀了。
因此,他是真的不看好。
结果没想到,先后就有皇帝领兵打胜仗的消息传来,那些狱卒还在那绘声绘色地说皇帝如何如何神武,又是力能扛炮,又是单骑降贼将,他反正是不信的。
然而到了后来,皇帝竟然亲自领兵打败了建虏,更是活捉了奴酋。这可是已经到京师,不相信也得相信。
震惊诧异之下,张国维对眼前这位皇帝已经充满了敬畏之心了。
此时,就听崇祯皇帝对他说道:“朕已平定晋中、晋北的贼乱,特别是晋北,更是安排好了农事。但是朕还不放心,因此想让卿过去治理晋地的农事,务必保证粮田收成。除非贼军大举进犯,否则一切以农事为先。人力、物资等等,卿皆可优先调配,卿可能做好?”
宣府那边,建虏也是刚破关不久,并没有对农事造成多大破坏。当然,这也和建虏的这次入关,不是劫掠而是想争霸天下有关。因此,总体上来说,晋北农事都得以保存了的。
听到这话,张国维倒是有把握,当即回奏道:“陛下放心,罪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望!”
听到他还在自称罪臣,崇祯皇帝便笑着说道:“如此,封卿为总督晋地农事钦差,赐尚方剑,农事方面,无需上奏,准卿独断专行之权,地方总督巡抚皆无权干涉。”
张国维一听,连忙躬身领旨道:“微臣遵旨!”
崇祯皇帝还有一事要交代,就见他转回御座,从桌子上拿起一份奏章,然后才对张国维说道:“当年徐光启徐卿曾上奏甘薯疏,言甘薯之益处和种法。只是当时世人皆以为,橘生于南则为橘,橘生于北则为枳。如今朕已知,此乃偏见也!卿如今负责农事,可移植甘薯去晋地,不占粮田种之,且看效果如何?”
这份奏章在后世已经失传,但是《甘藷疏序》却被收藏在《群芳谱.谷谱》中得以流传后世。对于甘薯是什么植物,崇祯皇帝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如今要处理农事上的事情,自然就不会错过这个甘薯了。
至于玉米,土豆之类的作物,他不知道这个时候有没有传到大明,也没时间去管这个,就先把已经确定的事情做起来再说。
事实上,就这农事,还是百忙之中抽空处理的。毕竟建虏大军还在京畿之地,兵力比他能掌握的兵力还要雄厚,优先的目标,就是要击败这支建虏大军才行。
张国维听皇帝如此说,并不是一定要他怎么样,而是让他不占粮田来试行,那最多是花他一些心思和时间,并不会对农事有影响,便立刻躬身领了内侍转递给他的徐光启奏章,稍微想了下说道:“陛下,微臣想要一个人帮着微臣做好此事,不知可否?”
崇祯皇帝一听,便问道:“谁?”
张国维马上回奏道:“是徐少保之门人陈子龙,字人中,崇祯十年进士,《农政全书》便是其整理刊印。微臣以为,其对农学定然知之甚深,可以为臂膀也!”
陈子龙在他领军对战山东的建虏时,曾给他写信出谋划策过,两人算是有交集的。此时听皇帝说要他推广徐光启推荐的甘薯,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这个陈子龙。
崇祯皇帝一听,欣然说道:“朕亦想起来了,就任他为副使好了!”
这个陈子龙,早年是复社一员,在复社被打压之后,一直得不到重用,也被其他派系的人排挤。
这会儿的时候,他招抚浙江东阳县诸生许都暴动有功,但是因为浙江巡按左光先不顾陈子龙的再三要求,违背当初他许下的只要许都自缚来降,“当待以不死”的诺言,在许都率众出山投降之后将许都及部众六十余人杀死。导致陈子龙的好友和他绝交,他也就愤而上告要求归乡。
安排完了这个事情,崇祯皇帝也稍微松了口气。粮食问题,可是要命问题,没有粮食,最精锐的军队都会崩溃。因此,在兵事之外,他才不得不抽空处理这个事情。
此事忙完,他就问了下等待觐见的人,先点了周遇吉觐见。
周遇吉在见礼之后,立刻表情严肃地向崇祯皇帝禀告道:“陛下,夜不收已经探明建虏大军南下,攻占了天津卫、武清、静海一带,并且在那驻扎了下来。”
说到这里,他怕皇帝不明白,便又立刻提醒道:“观建虏之动向,似乎是想切断京师的粮草物资补给!不管是京杭运河的漕运,又或者改走海运,皆被建虏截断了。”
崇祯皇帝一听,有些意外。
他想过,多尔衮知道其他两军大败的消息之后,或许会退出关去了。毕竟建虏就这点人马,要在关内耗光的话,辽东还要不要了?
结果没想到,多尔衮竟然集结军队反而断他的粮道,这还真是硬拼上了啊!
要是说,能把建虏有生力量消灭在关内,那确实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但问题的关键是,如果现在硬碰硬的话,崇祯皇帝可没有把握打败多尔衮所部大军,兵力相差了一倍左右,绝对难打。如果用胜率来说,怕是只有百分之十或者二十的胜率而已。
换句话来说,就目前来说,崇祯皇帝也不敢把手里的军队给拼掉,这也是他唯一的本钱!
想着这些,崇祯皇帝立刻让人挂上京畿之地的地图,走到屏风面前,就着地图和周遇吉商量了起来。
建虏驻扎的地方,确实是京师的命门要害。
两人商量了一下,发现面对实力依旧强大的建虏大军,暂时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某些时候,真的是实力决定一切。
崇祯皇帝想了一会,便对周遇吉说道:“京师的军队,要继续扩编训练,朕再召黄得功率部赶回来。还有山海关吴三桂所部,也可以考虑进行整编。”
这个对策,就是壮大自己手中的实力。
黄得功所部军队的底子,和周遇吉这边一样,是原本勇卫营的底子,并且黄得功也同样忠于朝廷,是值得信任的。
吴三桂所部人马有四万,挑选出两万精锐是没有问题的。剩下的人马,还有高第那里一万人马,地方军队四万,只是驻守山海关,关系也不大。毕竟要防备的建虏大军都在关内,也有京营主力牵制,不可能去攻打山海关。
崇祯皇帝算了下,如果这么整合起军队的话,应该能有八万左右。而多尔衮的军队,差不多在十万左右,也算是可以打一打了。
他正想着呢,就听周遇吉连忙问道:“陛下,如若召回黄大帅所部,那凤阳那边怎么办?”
黄得功就驻扎在凤阳,保卫朱家祖坟的。
要是原本的崇祯皇帝,肯定是会犹豫的。但是,作为穿越而来的崇祯皇帝,那会在意朱家祖坟,当即便说道:“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唯有调集兵力,打败了建虏,才能保全想要保全的地方!”
周遇吉听了,只是稍微一想,便佩服地奏道:“陛下圣明!”
暂时而言,也没有其他办法了。
周遇吉这边,领旨而出,继续派出大量夜不收,监视建虏的动静。
而崇祯皇帝则下旨,召黄得功绕道赶回京师。
随后,他又准备写一份圣旨,召吴三桂领兵赶来京师。
不过他这毛笔才拿起来呢,忽然又停住了。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20379624/11590261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