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逍遥江山 > 831章:永乐大钟

831章:永乐大钟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均不知这钟声何来。

        杨荣走到门前,背着双手看了一眼汉经厂方向,漆黑的夜色里,永乐大钟模糊的影子仍清晰可见。

        这口永乐大钟于永乐初年便开始铸造,数千大明工匠在北京城外开的地上挖出十米见方的深坑巨穴,先按设计好的大钟模型,分七节制出供铸造使用的外范,低温阴干,焙烧成陶。再根据钟体不同断面的半径和厚度设计车刮板模,做出大钟的内范。当七个陶制外圈依次对接如七级浮屠之状时,浑然一体的大钟外范便拼装成功了。

        这是天衣无缝的操作,纤毫之隙,分厘之差便会引起“跑火”,招致全盘失败。为了承受浇铸的压力并确保足够的强度,外范四周无疑是用泥土填满并层层夯实的。钟钮旁边四处不易觉察的疤痕,泄露了四个浇铸口的准确位置,然后几十座熔炉沿四条槽道排开,炉内大火流金、铜汁鼎沸;地坑里内外模范同时高温预热。当蓄满炉膛的万斛金汤相率奔泻而出后,这口万钧大钟便一气呵成了。整个大钟,钟体光洁,无一处裂缝,内外铸有经文230184字,无一字遗漏,铸造工艺精美,来古往今来第一大钟。

        钟于永乐十八年左右铸成,明成祖朱棣非常高兴,他招集大臣商议铸好的大钟应该悬挂于何处。大臣们议论纷纷,其实明成祖的心里早已有了主意,那就是要把大钟悬挂于汉经厂。汉经厂位于紫禁城的边上,属于皇家宫殿群的一部分。明成祖选定汉经厂来悬挂大钟,答案就在于永乐大钟那二十三万字的铭文上。明成祖朱棣戎马一生,虔诚信佛。受父皇朱元璋的影响,朱棣推崇利用佛教来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他曾下令:每遇重要节日,文武百官都要身披袈裟,像僧人一样撞钟诵经,完毕后再换上朝服。为了方便参拜,皇宫边上修建了汉经厂并悬挂起了永乐大钟。从此以后,汉经厂的钟声延绵不断,响彻整个北京城。

        当初大钟铸成之时,不知何故,京城便流传一股永乐皇帝铸造永乐大钟,乃是心头对诛杀建文帝一朝时的忠臣心生愧疚之感,是在忏悔,当时这种说法在京城一地广为流传,不仅许多百姓都信了,便是朝中不少文武大臣都信了这说法,当年他感到十分的可笑。

        史上,宫廷政变屡见不鲜,可以说每次政变都是十分残酷的,未见哪个因政变登基的帝王“忏悔”过。勤政爱民如唐太宗当年莫不是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弟逼父皇,剪除异己之后登上皇位的吗?然而,他为政大有作为,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成为大唐盛世的主要开创者,朱棣登基后,对唐太宗的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tu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的手段都都赞许有加,并积极效法,何曾有过“忏悔”,他不仅从未因“靖难之役”而忏悔过,而且恰恰相反,他自始至终认为靖难之役是秉承父王旨意,曾亲口对众大臣说过:““建文中,信任奸回,以残骨肉。朕于其时,迫于危祸,不得已起兵。赖天地祖宗之灵,克平内难云云。”不仅如此,如他在永乐十五年为刻在永乐大钟上的御制《诸佛如来世尊菩萨尊者神僧名经》所作序文中说:“谗言君臣,诬毁善良,所造罪业,无量无边。……今王法所诛皆不忠不孝之人,凶暴无赖,非化所迁。所以拔恶类,扶植善良,显扬三宝,永隆佛教,广利一切。”第二年,他在御制《姚少师神道碑》中又说:“及皇考宾天,而奸臣擅命,变革旧章,构为祸乱,危迫朕躬。朕惟宗社至重,匡救之责,时有所在……内难即平,社稷奠安。”何曾有半分的忏悔?偏偏就那么多人信了?

        杨荣望着永乐大钟模糊的影子,一时陷入了对往日的思索当中,此时,永乐大钟钟声绵绵不绝。

        杨荣眉头皱了皱,似乎觉得那里不对,却又说不出哪里不对来。

        “这钟声好生奇怪的很?往日悠闲散漫,听在耳中,只觉清爽无比,今夜的钟声如此急躁,让人心头好生烦躁的很?“杨溥这时看了一眼杨荣道。

        杨荣听得皱了皱眉头,只觉得每听一下这钟声,心头的那种不安的感觉似乎强烈了一份。

        就在这时,听得一阵脚步声在门外响起,却是无人进来,不免好奇的走到门前,伸出脖子望了一眼,只见宫中正在行走的宫女,侍卫、太监都神色匆忙,似在忙些什么?却又看不出端倪来。

        杨荣正要询问,却在这时,永乐大钟的声音忽的便缓了几分,当当当了几下,透着某种悲伤之意,他皱着眉头默数了一下,竟是九下。他心头一动,忽然想起了什么,惊愕的抬起头看向钦安宫方向,只见原先匆匆忙忙的宫娥、太监、侍卫都停止了动作,寂静的皇宫之中,唯独那口永乐大钟兀自当当当的响个不停。

        过了片刻,那片皇宫里,也不是谁先喊了一声:“皇上——?“

        这一声响彻整个皇宫,人人听得清楚,杨荣心头一震,两道热泪立即流了下来,扑通一声向钦安宫的方向跪了下去,俯身磕头。

        内阁其他人微微一愣,随即神色一凝,扑通几声,纷纷跪下了下去,杨溥悲切的喊了声:“皇上——?“

        也不知跪了多久,只听得那厚厚的宫门内,传出一片嚎哭之声,声响整个皇宫。

        嚎哭之声,从最初的一人,两人,三人到最后无论是宫娥、太监、侍卫,以及当值的太医,官员都跟着嚎啕大哭。

        内阁众人也是一片哭喊之声,杨溥泪流满面的看着杨荣,悲切的道:“杨大人,皇上,皇上这就驾崩了么?”

        杨荣满脸泪痕的看着沉浸在黑夜中的钦安宫,许久才从嘴里吐出几个字:“皇上驾崩了——?”

        ^^^^^^^^^^^^^^^^^^^^^^^^^^^^^^^^^^^^^

        《天下有争》算是完结了,这一卷写得有些长,也不知诸位喜不喜欢,但不得不说,这一卷小景的订阅,收藏都跟着长了不少,可见诸位还是喜欢的,这是小景最高兴的事情,下一卷小景取名为《京华烟云雪满天》从清明节开始上传,争取做到每天两更至三更,不断更,不弃坑,让诸位喜欢,最后说一句,已经写了两百多万了,那些还在观望,甚至有意养肥的书友们现在可以上船,可以宰杀了!还记得当初我们说过的话,这条船很长,要上船,早些买票!

        最近花了大量笔墨写明仁宗朱高炽的为人,以及为政措施,很多书友看完后,认为我对明仁宗有些夸大了,一个皇帝再能干,也不可能有如此高的评价,甚至不少书友认为,明仁宗的贡献是被后世的文人夸大的,其实并没有什么贡献,对此我务必要说几句。

        明仁宗朱高炽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他生于公元1378,卒于公元1425年,终年47岁。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成祖病逝后继位,在位仅一年就病死。他在1395年被立为燕王世子。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明成祖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五十万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我相信许多书友们看到了这里,一定会觉得,明仁宗并非那么没有用,他只是身子不好而已,心胸,用人,识人都可以说是不输给当时的汉王朱高熙的,更别说后来,建文帝听从方孝孺的建议,以书信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这一点既可以看出朱高炽的聪慧,同时也看出,朱高炽在建文帝的眼里,是个值得拉拢的人,再者,从他接到信后,原封未动地送到成祖面前,还可以看出他对人性的了解,至少对自己的父王,比自己其他的两个弟弟要了解的多。

        当然了,若就靠这两点,就说明他对大明有巨大的贡献,未免有些说不过去。《明史》对他的评价是:““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这份评价还是算中肯的,因为评价中,并非仅仅说他登基后的十个月功勋,而是将他作为太子时监国时的政绩都算进去了。

        朱高炽真正对大明做出贡献,不愧他帝号中的“仁“字,大部分的功勋都归功于他在明成祖朱棣北征或北行,留守南直隶应天府并代行皇权、进行的六次监国,这六次监国长达十六年。

        第一次监国永乐六年八月,朱棣下诏称迁都北京,并将于次年去北京,而命皇太子朱高炽监国。同年冬十一月,命丘福、蹇义、金忠、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金幼孜等兼辅导皇长孙。

        次年春正月,敕令皇太子监国。除了文武除拜、四裔朝贡、边境调发的事情转上请行在(北京),其余其他常务都不必启奏,而由太子直接处理。命吏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蹇义、兵部尚书兼詹事金忠、左春坊大学士兼翰林侍读黄淮、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辅导监国。而命学士胡广,侍讲杨荣、金幼孜及户部尚书夏原吉等扈从明成祖北上。

        同年二月,朱棣离开南京;次月抵达北京。都御史虞谦、给事中杜钦奉命巡视两淮,启奏颍川军民缺食,请发廪赈贷。朱高炽遣人驰谕立即发廪赈贷。此外赞善王汝正每次都向皇太子论说赋诗,朱高炽问杨士奇诗文高低,杨士奇则称诗文只会丧失志气,而读两汉诏令亦可观。其为政简明,平时刻苦与学习。永乐八年十月,朱棣返回南京,朱高炽完成第一次监国。

        永乐十一年,朱棣北上北京,皇太孙朱瞻基跟随,命尚书蹇义、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及洗马杨溥等辅导太子监国。次年三月,朱棣开始北征瓦刺,同年六月班师,驻跸沙河,太子遣兵部尚书金忠等赍表往迎。

        同年八月,朱棣抵达北京,因太子所遣使迎车驾缓,且书奏失辞而大怒,称:“这是辅导者的过错。”汉王朱高煦再次进谗,朱棣于是派遣使者逮捕尚书蹇义,学士黄淮,谕德杨士奇,洗马杨溥、芮善及司经局正字金问等抵达,中途又下旨宽恕蹇义回南京,而黄淮先至北京下狱。此日,杨士奇与金问抵达,朱棣称:“杨士奇姑且宽恕了。我却不能识别金问,你怎么侍奉东宫的?”命法司逮捕询问。之后召杨士奇,问东宫的事情。杨士奇叩头称太子孝敬诚至,凡是出问题的都是臣等罪过。于是朱棣下杨士奇入诏狱。不久,特别宽恕并恢复原职。金问因词语牵连杨溥,杨溥也一同下狱。之后有人问朱高炽:“殿下你知道有人在谗言么?”朱高炽称:“我不知道,只知道做儿子的责任。”

        永乐十三年秋九月,直隶盐城县有飓风,海水泛溢,伤民田二百一十五顷。太子命减少田租一千一百七十余石。之后朱棣回朝,结束第二次监国。

        第三次监国,永乐十五年春三月,朱棣再次上巡北京,命吏部尚书兼詹事蹇义、翰林学士兼谕德杨士奇、侍读兼赞善梁潜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同年七月,赐皇太子《务本之训》。太子监国时期,视朝之暇,手不释卷,被服宽博,如同儒者。

        同年夏五月,朱棣杀赞善梁潜、司谏周冕。因为当时太子监国,朱棣不时生病,况且北京南京相隔数千里,小人多偷偷依附汉王朱高煦,屡次诬陷朱高炽。而当时侍从监国的大臣,朝夕惴惴不安,人都无法自保。当时有陈千户曾经擅取民财,事情被发现后,太子朱高炽令谪交趾立功。数日后,复念其军功,宽恕了他。于是又有人进谗给朱棣称:“皇上所谪的有罪之人,太子都曲意宽恕了。”朱棣于是逮捕陈千户杀之。并以梁潜、周冕,而一并逮捕下狱,均被处死。

        六月,朱棣派遣礼部左侍郎胡濙巡江、浙诸郡,面奏后,朱棣称:“人们都说东宫多有政失,当今抵达京师后,可以多留几天,试图观察一些,然后密奏过来。‘奏’字需要大写,晚上到的时候我就会看的。”胡濙抵达京师后,随朝觐见并记录各种政事,并将其所见到的诚敬孝谨七事写入密疏呈上朱棣。朱棣读后大悦,于是自此不再怀疑皇太子。

        永乐十八年秋九月己巳,北京宫殿修成,朱棣命户部尚书夏原吉召太子朱高炽、太孙朱瞻基在十二月终抵达北京。其在离开北京时,拜谒凤阳皇陵,并途径山东,恰遇饥荒,即令布政司发粟赈灾十九年,朱棣回南京,第三次监国结束。

        第四次监国永乐二十年春三月,朱棣再次亲征漠北,同年秋九月,返回京师,期间朱高炽再次负责监国。

        永乐二十一年五月,常山中护卫总旗王瑜举报,称:“常山中护卫指挥孟贤纠合羽林卫指挥彭旭等,举兵将推赵王朱高燧为主,而计谋不利于上及皇太子的事情。”朱棣命急忙逮捕,遂召太子朱高炽、赵王朱高燧以及文武大臣,朱棣在右顺门亲自询问。当时,朱棣因生病而多不视朝,朝廷内外诸多事悉启奏太子处分。太子往往裁抑宦官侍卫,宦官黄俨、江保尤其被疏斥。黄俨于是每天都在朱棣面前诋毁朱高炽,并与朱高燧素来要好,私下经常勾结。钦天监官王射成与孟贤密,对他说:“观天象,当有易主之变。”。于是众人与山左护卫老军马恕、田子和,兴州后屯卫老军高正,通州右卫镇抚陈凯等密谋,将献毒药给朱棣。待朱棣病死后,即以以兵劫内库兵仗符宝,分兵执府部大臣。高正伪造遗诏,交付给中官杨庆养子,其中包括废皇太子,而立赵王高燧为帝。商议确定后,高正密告其甥王瑜。王瑜力阻不听,于是只好上告。朱棣在看完伪造的诏书后震怒,立即逮捕杨庆养子诛杀,并对朱高燧称:“这是你设计的吧?”朱高燧颤栗无法说话,太子朱高炽则为之解说,称:“高燧必然不会参与这个计谋,这是下面人所做的。”朱棣于是命文武大臣及三法司鞫治,群臣奏孟贤等所犯大逆,且有显实,当一并处以极刑。之后王射成、孟贤等人下诏狱论死。

        第五次监国永乐二十一年八月,朱棣再次北征,同年十一月返回京师,期间朱高炽再次负责监国。

        第六次监国永乐二十二年三月,朱棣朝议北征。同年四月,诏令太子朱高炽再次监国。同年七月,朱棣在榆木川驾崩,大学士杨荣、少监海寿奉遗命驰讣太子。

        六次监国,长达十六年,十六年里能朱棣前后五次出兵蒙古,迁都北京、下西洋、出兵安南,可以说功不可没,在这期间虽有朱高熙、朱高燧多次从中作梗,但大明局面并没有混乱,反而呈现勃勃生机的状态,说永乐盛世有明仁宗的一份功劳并不为过。

        登基后,改年号为洪熙,开始了他不足一年帝位,但仅仅一年,做出的事情却是不少,第一,赦免建文帝的旧臣和成祖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缓和了自朱棣登基以来的朝廷内部的各种矛盾,从内部让大明朝局稳定。

        第二,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任命三杨(杨荣、杨士奇、杨博)辅政。内阁的三杨辅政在他死后的若干年中继续保持稳定;而内阁虽然有某些缺点,在维持文官政府方面,其作用仍是举足轻重的。

        第三,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采办珠宝;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使得永乐末年开始逃离的人口,慢慢返回。

        第四:科举上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比起朱元璋,朱棣赫赫战功,他所做的事情并的确不多,但四件事按照史书说,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大明百姓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为后来的“仁宣之治”做出了铺垫,这一点并不是勉强,从后来明宣宗的种种为政手段,多半是延续了明仁宗的路线,可以说,若没有明仁宗这一年所做出的铺垫,明宣宗的十年未必有那么顺,后来的“治世”确实有明仁宗的一半功勋,因为朱高炽在位不足一年,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赫赫武,但是他的仁慈之政依旧在明代历史里面熠熠生辉,在我看来,尊号中的“仁”字还是名副其实的!

        !!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20889/912894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