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678章 三世同堂的征途

第678章 三世同堂的征途


“宫之城、出水城,大口城三地这些年虽然养了许多的军马,可如果供应大军的话,恐怕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国内调一部份军马过去。”

        这些地方属于江户时代的萨摩藩领地。

        有些主要的地方改了名字,大多数地方因为惯性使然,仍然保留了当地人的称呼。

        筑紫都司南部地区许多土地改为了牧场,还有取自高丽的济州岛,经过大明的治理也成为了海外供应军马的主要地区。

        关于征缴倭国的战事,兵部非常的忙碌,方方面面都要顾及,不能出一丝差错。

        “三世同堂的征途啊。”

        兵部官员突然感慨道。

        此次不光是皇帝亲征,还有高阳王,和太子殿下的次子,正是祖孙三代。

        仿佛一个轮回。

        皇帝还是燕王的时候,也是长子坐镇中央,次子随侧出征,如今到了太子殿下仍然如此,因为前例可循,所以朝廷反对的声音不大。

        朝廷调动兵马,除了京营外,还有边地的士兵。

        西部七省、塞北地区、奴儿干都司等地方的士兵必然不会调动,除了水土不服之外,距离也太过遥远了,大明的疆域大的很。

        战场既然在倭国,调动的必然以南兵为主。

        京营一部分、南洋一部分、福建广东等地一部分,加上筑紫都司的军队,还有琉球军的协助,加上狗奴国的军队,最终的规模预计达到五十万。

        以大明的国力,拿出五十万的军队规模必然是奔着灭国去的。

        耗费上亿的物资,如何尽快回本也被朝廷上下关注。

        这些大事由上面的人头疼,每个人有自己在乎的利益,边地同样如此。

        包括缅甸都司

        “前些年,缅甸宣慰司曾因长期的战乱,原来的宣慰使被新的势力推翻,加上周边势力的入侵,局势一度动荡不安。然而,随着我大明军队的平叛,宣慰司得以重建,并且直接升格为了都司,成为了我大明在西南边陲的重要军事据点。”

        春和宫里,朱高炽缓缓的说道。

        迷信的背后代表了神秘。

        倭国的天皇说话都要在皇宫里的轿子中,用着唱戏般的声调昭显自己的神权身份。

        这些年里随着天文学等科学的发展,月球上没有神仙,是一个球体,已经被天文学家们发现,朱高炽本身又不是装神弄鬼的个性。

        所以一家人犹如寻常的百姓般坐在饭桌上。

        长子有了自己的孩子,自己都有了孙子,次子还没有成婚,等这次从倭国归来,也到了娶亲的时候。长女嫁人了,不在皇宫里。

        十七岁的老幺去国子监读书,对学问非常的有兴趣,志不在政治一道上。

        四十出头的郭彩莲风韵犹存,注意力却已经转移到了长孙的身上。

        朱瞻基和朱瞻墉安静的听着父亲的教诲。

        大明的军事改革,随着疆域的扩张,边地放权是必然的趋势,但是没有仿造云南那样设立世袭贵族,而是在边地的都司内设立都督。

        与内地由总兵统领的军队不同,都司的都督拥有更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他们不仅负责指挥当地的军事行动,还参与行政决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皇帝行使权力。

        缅甸宣慰司的都督,由赵宏这位四十三岁的后起之秀担任,自京城归来后,便走上了政治的前台,成为大明帝国的重要高级将领。

        朱瞻基担忧的说道:“赵都督的名声在内地的许多人眼中并不好。一些旧日的丑闻和争议被翻出,甚至在报纸上被大肆渲染。导致人们议论纷纷,质疑他的品行和为人。”

        朱瞻基没有见过赵宏,但是知道赵家和父亲的关系。

        与外界传闻一样,朱瞻基也担心父亲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偏听偏信这位异军突起的将领。

        大明立国五十六年,政治趋向于稳定。

        选拔人才自有法度。

        听到儿子的怀疑,朱高炽有些不满。

        早年间,赵宏在家乡时,曾因几件不甚光彩的事情而引起轰动。

        这些往事看起来不大,却如同一颗不定时炸弹,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引爆。虽然时间已经冲淡了人们对那些事件的记忆,但那些尘封的往事却始终如同阴影一般,萦绕在赵宏的政治生涯中。

        根据朱高炽的了解,自从京城回去后,赵宏与他的丈人一家断绝了利益往来。

        赵宏并非薄情寡义之人,只是他坚信行事应当光明磊落,遵循规矩。对于自家妻弟们的请求,他并未给予过多的扶持,而是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对待。

        赵宏解释过自己的想法,并没有隐瞒。在他看来,如果他们有才华和实力,自然可以在公平的环境中崭露头角。

        赵宏的思想,朱高炽非常的认可。

        人情世故避免不了的,朱高炽深知社会上的不公和腐败现象普遍存在,但朱高炽坚信只有通过公平竞争和严格遵守规矩,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对于那些占据高位却无真才实学之辈嗤之以鼻,更愿意将机会留给那些默默奋斗、有才华的普通人。

        索性赵宏也是这么认为的。

        回去的几年里,这样的理念下,赵宏在缅甸都司励精图治,致力于整顿军队、加强边防、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根据锦衣卫的了解,赵宏不光鼓励士兵们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履行职责。同时,他也关注民生,推动都司内部的改革,力求为当地百姓创造一个安定繁荣的环境。

        这些大幅度的举措引起了朝廷的关注。

        一些大臣认为他是个人才,具备改革创新的胆识和眼光。然而,也有人对他的过往经历和执政风格心存疑虑,担心他会在地方上造成不良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赵宏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他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仅要让朝廷信任他,还要让当地百姓感受到他的善意和关怀。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稳固自己的地位,为大明的西南边陲带来长治久安。

        其实朱高炽明白,根子上就是官员们因为赵宏的不关照而心生不满。

        同样水平的竞争,多半的二代是竞争不过大量的普通人的。

        普通人的平均素质不如二代,但是基数超过其百倍千倍,从中脱颖而出的天才能成为划时代的弄潮儿。

        当连戏子的行业都被戏子二代们充斥,所以哪怕是部狗血爱情片,明明帅哥美女就能吸引人,结果却让人看不下去。所谓的帅哥美女实在是狗屎一样的,还不如网红养眼。

        想要出淤泥而不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也。

        大明工局已经成立三十好几年,二十五年为一代,已经是第二代了,加上刚成立吸收的人士,其实都有了第三代加入。

        关系网千丝万缕,哪怕是朱高炽也看得见。

        看得见又能如何呢。

        他们皇家不也是如此,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难免纷争。

        世界上从来没有万世之根基的政策。

        朱能、张辅他们也难逃脱,唯独赵宏此人,到底是阴差阳错的走上了前台,身上的因果没有沾染太多,可以轻易的避开。

        可惜了。

        因为太多的反对,赵宏没有获得此次随皇帝亲征的资格。

        <div  class="contentadv">        见到父亲的脸色不快,朱瞻基不再开口讨论赵宏,朱瞻墉嘴巴张了张,最后也没有说话。他现在帮大哥说话不好,帮父亲说话也不好,还不如保持中立。

        朱高炽虽然没有强硬的点名赵宏,却给了赵宏一些插手此次亲征的举荐权。

        坤宁宫。

        朱棣看着皇后的遗物出神。

        “老大的治理下,咱大明从北平开始的基石上逐渐崛起,成为天下的中心。老大不仅会是伟大的帝王,还将是有史以来的圣君啊。”

        “你呀,为咱生了个好儿子。”

        朱棣唏嘘的自言自语。

        子曰:六十而耳顺。认为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

        朱棣这辈子顺风顺水,虽然有些波折,却也都平安的淌了过去,他看得很清楚,所以这些年来避免与长子发生无谓的争执。

        其实这不符合朱棣的性子,只是儿子太出色了,出色到了当父亲的也有压力。

        总不能后世之人提起他们父子,称呼自己为朱高炽之父吧。

        朱棣也是有傲气的,他不会轻易的服输。

        后世当有长子朱高炽之名,也当有自己朱棣之名。

        七十古来稀,朱棣知道自己的身子骨,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南征北战,征伐了一辈子,加上前些年生了一场大病,可谓是伤了元气。

        “此次亲征倭国,为咱大明开疆扩土,也是咱最后的丰功伟绩了,老了,跑不动了,你呀,在地下等着咱,咱可要好好埋怨你一通。”

        朱棣恢复了神态,当他走出宫门,目光如炬,又是那位万国歌颂的永乐天子。

        来到了平台之上,眺望巍峨的宫殿群,内心的豪气油然而生。

        此次,自己带着老二和孙子出征,三代同行,这一幕可不是象征着大明的未来与希望,正如那朝气勃勃的太阳。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朱棣大笑,大明岂能不如大汉。

        凡是日月照到的、江河流经的地方,都是大汉朝的疆土。

        “太阳和月亮照耀的地方,皆是咱大明的疆域。”

        宗藩体系不就是如此么。

        朱棣毫不犹豫的说道。

        身侧的史官眼睛一亮,重重的记了一笔。

        过了几日。

        朱棣身穿武弁服,凝视着北平城外连绵的军队。

        数万士兵在朝阳的映照下,那些穿着铁甲的将士,浑身闪烁着刺眼的光芒,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大明帝国的威严与力量。

        朱高煦面色如常,朱瞻墉激动地满脸通红。

        祖父的眼神深邃而坚定,仿佛能洞穿一切虚幻,直视事物的本质,在朱瞻墉的眼里,是祖父为大明打下的天下,穿着金色铁甲,头戴红缨帅盔,肩背斗篷,腰悬宝剑的皇孙,眼睛里全部是崇拜。

        父亲老气横秋,而祖父却永远精神饱满。

        忍不住握紧手里的缰绳,另一手紧握火铳,英姿勃发的朱瞻墉宛若战神降临。

        一旁的朱高煦打量侄儿,从侄儿的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期的影子,自己与大哥兄弟和睦齐心协力,希望大哥的两个儿子也能如此。

        朱高煦带着朱瞻墉,领皇帝陛下的旨意巡阅军队。

        士兵们看到亲王和皇孙,仿佛看到了大明的未来与希望,士兵们士气如虹,满脸杀气。

        朱瞻墉不敢做错一件事,骑着战马牢牢的跟随在叔叔的身后。

        台子上的文武官员们,看到了这一幕。

        “大明。”

        朱高煦举臂大喊。

        士兵们整齐的回应。

        “威武。”

        “大明。”朱高煦继续喊道。

        “威武。”

        士兵们振臂高呼。

        场外的百姓们大声呐喊,为自家儿郎们助威。

        不久。

        京营乘坐火车离开了京城,拱卫大明的皇帝,犹如往常一般的出征,为大明百姓征伐天下不服。

        五十万的军队,放眼天下是一等一的规模。

        军队的调动四面八方的汇聚。

        但是此次不同,此处是渡海作战,史无前例的规模。

        而前元数跨海远征日本皆大败而归,虽然今非昔比,可大臣们也不敢大意,不光调动了大量的船只,整个大明的海军力量也集中了起来,务必保证渡海的顺利。

        数个月的清缴海盗,当地的海面获得了从来没有过的安宁。

        上千艘的船只陆续的运输大明士兵。

        幸运的是大明提前获得了筑紫都司,还有济州岛、琉球三国,以及各岛作为补给点,当大部分军队顺利抵达筑紫都司的时候,朝廷的人们大松一口气。

        筑紫都司抵达倭国本土虽然也需要跨海,可是海沟的难度要小多了。

        士兵们还在源源不断的跨海而来,朱棣已经抵达了筑紫都司,狗奴国国王和国内大臣们早已等候多时,亲自前来筑紫都司迎接。

        “上朝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年轻的国王领着诸多狗奴国官员们,齐刷刷的跪倒在地上行大礼。

        “免礼!”

        朱棣抬了抬手。

        等战事结束后,狗奴国也没必要存在了。

        这些年来大明扶持狗奴国输送了太多的利益,长期以往对大明不利。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20924816/11481377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