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405章 天下大同

第405章 天下大同


第405章  天下大同

        杨士奇醉了。

        他没有喝多少酒,以他的酒量不至于如此大醉。

        但是他的确醉了。

        当着热情的当地人们的面,他甚至哭了起来。

        这么好的地方,这么好的百姓,可是这不长久啊,最终是要破碎的,杨士奇非常肯定。

        而现在,他多么希望自己不那么聪明,懂得没有那么多。

        那就没有现在的伤心了。

        “看起来先生酒量不大,大家不要劝先生喝酒了,先生多吃两口菜,歇息的房间已经准备好了,被褥都是洗过没有用的。”

        主人家的老者发话了,其余的人不敢再提喝酒。

        杨士奇哭着回了房间。

        这就是书中的世界啊,儒家的最高境界,世界大同。

        他终于看到了。

        可他怕。

        因为怕这些懂礼的百姓们,最后迎来了悲苦的打击,那又是何等的痛苦。

        是的。

        一户人家种一百亩地可以,杨士奇不再怀疑。

        不但可以种一百亩地,他们还能欢乐的种一百亩地,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用命来干活。

        可是天下哪里有这么多的田地。

        “北平是想把百姓们都培养成地主,可全大明也才七千多户的大地主。”

        “那些没有田地的人们,最后又怎么办呢。”

        一夜未睡的杨士奇,第二天一早红肿着眼睛,人们并没有责怪他,反而担忧是不是招待不周。

        虽然只接触了很短的时间,但是这位外乡人是位有学问的人,百姓们深信不疑。

        对于有学问的人,百姓们是很尊重的,哪怕是强盗,许多也会礼遇三分。

        “先生来得巧,今天是计划的去粮点交粮的日子,先生有兴趣吗?”

        杨士奇点点头。

        虽然不知道是粮点是何物,但是顾名思义,应该就是官府收粮税的地方。

        “要交多少粮食啊?”

        年轻人笑道:“除了留下口粮和种粮,都会交上去嘞。”

        杨士奇吓了一跳。

        “岂有如此荒唐的税?”

        “不是咧。”年轻人连忙摇了摇手:“是去粮点换粮票。”

        年轻人仔细解释了一番。

        原来如此。

        杨士奇在北平见过粮票,许多商家喜欢收粮票,甚至指点过杨士奇去粮票银行兑换粮票。

        他知道粮票是宝钞,和宝钞不同的是,百姓们不愿意使用宝钞,而北平的人们愿意使用宝钞。

        主人家在把粮食搬到货车上。

        院门外停留着一辆牛车,一辆马车,装了整整几十个麻袋,麻袋里装满了粮食。

        “一趟运不完,要来回两趟。”

        杨士奇主动帮忙搬运,主人家拦不住,笑呵呵的向杨士奇说道。

        “这么多粮食送出去,你们不心疼吗?”

        “心疼啥?”

        “这么多粮食放在家里,又要防潮还要担心鼠蚁,不如早日换成粮票。”

        每二十个片井设一处粮点。

        在粮点。

        门口有好些车辆,都是来送粮食的。

        粮点的工作人员会进行抽查,用空心的细钎插入麻袋,带出一些粮食检查,确认质量没有问题就会去称重。

        称重完后,有送粮的百姓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点,搬运到粮仓里整齐的堆放。

        然后盖了印的单子,农户会画押,一式三份。

        一个月后,农户可以靠着单子去粮票银行领取粮票,或者直接存入银行。

        “喵。”

        粮点的狸花猫,嘴里叼着大老鼠,威风凛凛的看着两脚兽,得意的昂起头。

        先民们培育出来的,只有中国才有的狸花猫,是最容易养活,且不骚扰人类居住,更是捕老鼠的好手。

        他不适合当宠物,但适合成为人们的帮手。

        杨士奇帮忙搬运完,这位陌生人经过介绍,别人都知道是江西来的先生。

        每个人都很客气,并向杨士奇行礼。

        这位先生有大学问,却还愿意劳动,获得了百姓们最大的尊重。

        杨士奇和粮点的工作人员询问。

        “粮点不是一直开放的,我们在这里忙完,就会去粮铺工作。”

        “岂不是粮商都没了活路?”

        “粮商改行了。”

        “小王爷说过,粮食是天下根基,必须和能源一样,掌控在官方手中。”

        “只要粮食稳定,那么工业发展就可以突飞猛进,不用担心会发生崩盘。”

        杨士奇思考这些话,有了更多的问题。

        粮点的工作人员连忙红着脸解释:“这些是我们培训的时候学到的话,再深的意思,我也不明白。”

        “北平的培训很多呀。”

        “是啊,老师们要培训,工人们要培训,商人们也要培训,军人们同样如此,当官的都要培训呢,上面说是达成统一的标准,保持水平线以上。”

        ……

        天下聪明人何其多也。

        自从收到了应天府的密信,但是天下自从舆论变了后,不光是商人们招募来了许多南方打工人,还有许多的读书人来北平游学。

        古代的读书人并不会在家乡死读书,游学是先民们的传统。

        包括许多历史上有名的人,都可以看到他们年轻的时候有游学的经历。

        游学的方式,在现代化社会中更是提倡的。

        许多的学校会组织学生们外出。

        特别是发达的国家,学生们会有各种集体出游的活动,增加学生们的社会见识。

        而中国古代,游学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明朝兴起的社学,更是文明繁荣的表象,可惜在清朝消失,一直到太平天国屠光了南方的满城,南方的汉人们才又恢复了古代的传统。

        地方的乡绅们开始自发的恢复社学,大量的民间社学,让南方有了不可计数的读书人,才能为进步青年提供了土壤。

        正是那些进步青年们抛头颅洒热血,才唤醒了这片被征服而陷入沉睡的国度。

        三百年的愚昧时期,让后世还债了百年,仍然还在还债。

        朱高炽其实是偏向信任密信的内容的,但是他读的历史太多了,不得不防啊。

        就如那毛文龙。

        至死也没想到袁崇焕会不顾规矩杀了他。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现在自己掌握了战略主动,才不会放弃自己的优势,但是如果真的是如此,那么如何快速把山西发展起来,就是当下的重中之重。

        军事建设放缓了脚步。

        军工的好处暂缓,可工业化的动力不能消失。

        既然军工方面已经指望不上,那就指望教育。

        教育部部长张辅来到世子府。

        “北平行省至今有新式学校十七所,小学和中学生数量合计三万六千余人。”

        “目前全年制学生,最高已经读到中学一年级,明年就会升入中学二年级。”

        听完张辅的报告,朱高炽说道:“去年你提议要扩大教育的投资,因为军事方面的考虑,所以没有获得我的通过。”

        “应天府的密信你也看过了,所以我考虑暂缓军事建设。”

        张辅高兴了。

        房宽和陈亨脸色难看了。

        笑容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脸上转移到另一个脸上。

        不过总体上,在场的文武官员都很兴奋。

        “军事发展肯定是重要的,但是经济发展同样至关重要,以目前的军事力量来看,优先发展经济建设,更加的迫在眉睫。”

        “而经济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需要更多的新式人才,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连三个人才,在场的人已经明白,小王爷更看重的是学校,而不是府学,州学,县学。

        “当然了,府学,州学,县学的兴盛,为工业化发展道路提供了许多可以培养的人才。”

        “没有这些学校打下的底子,我们至少需要发展二十年才能培养出足够的教师。”

        “接下来,在北平,大宁,开平,金州,陕西都要大兴学校,从府学,州学里招聘更多的合格的老师。”

        “教师评级制度,仍然需要严格把关,让符合新式学校标准的人,才能进入学校当老师。”

        学校最重要的是老师。

        而明初有朱元璋打的底子,无论是民间识字率,还是读书人都有足够的底蕴。

        这是朱高炽发展工业化道路,能有不少人才使用的根本原因。

        否则光培养教师就需要耗费二十年。

        现在的读书人,只需要经过培训,许多可以成为新式学校的教师,保证了教学行业的快速发展。

        反倒是建教学楼这些并不算难题,只要资金足够,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属下有个提议。”张辅认真的说道。

        “说说看。”

        “其实不是属下一个人的想法,新式学校建设多年来,有了许多的好现象,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不少先生认为,当下新式学校的课业太过繁重,并不利于学生们的进步。”

        “经过不少人的商议,认为应该减轻专业课程,加强社会课程,并且兴办大学。”

        张辅的提议,朱高炽来了兴趣。

        大学肯定是要办的。

        但是没想到下面的人主动提了出来。

        “在中学三年读完后,毕业的孩子们已经十五岁,以社学的名义,流入军队,工厂,学校等,通过社学的考核,最后成为重点培养储备人才。”

        “而学校教的内容,有许多并不需要,反而浪费了孩子们的时间。”

        “所以建设大学,形成完善的高质量的,更加细化的学科,让那些各方面展露天赋的孩子进入大学。”

        “普通的孩子们,则加强社会学科的学习。”

        朱高炽迟疑了起来。

        简而言之。

        小学中学降低专业课,以户外课为主,加强社会能力的培养,大学则培养有天赋的孩子。

        事物的两面性,有好处就有坏处。

        “这件事情关乎教育根基,需要慎重考虑,可以召集全体学校的先生们,集思广益形成最终的教育理念方案。”

        朱高炽不敢乱做主,最后决定让众贤大议。

        原来的方案,是把每个孩子当做大学生来培养。

        现在提出的方案,则是只把真正有天赋的孩子,低水平专业课下,能自主绽放天赋出来的学生,当做大学生培养。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20924816/11665472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