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庞煌的意思(下)
受伤的害虫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从洪武十八年九月开始,也就是朱元璋颁布了禁钱用钞的谕旨没有多久,在大明各地纷纷出现大量的伪造宝钞,不过是遮遮掩掩,可是到了今年,各地的收纳的税赋中也有伪造的宝钞出现,又随着发放俸禄流入百官手中,开始的时候,金融意识淡薄的人还没有注意到,但随着市面上通货膨胀和宝钞的迅速贬值,现在民间有的地方,宁愿以物易物,也不愿意再使用宝钞,这样一来,为大明的税赋征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田赋可以用粮食代替,盐、铁、茶等一众商业税赋该怎么收取,在之前有个阶段是采取的收取货物的总量,但是随着大明日渐增多的物流,要那么多的商品做什么,难不成作为俸禄发给官员吧,再拿到市场上销售,收取的还是宝钞。
现在,每个官员都是苦不堪言,本来就很微薄的俸禄。现在更是难以度日,所以针对皇上的这次出尔反尔,因为自己的肠胃,大家都保持了沉默。
而另外一件事,看着喝伪造宝钞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有着多几百年后世历史经验的庞煌却嗅出一些不简单的味道。
那些迁往北平的富户,受到了朱棣的热烈欢迎,不仅仅事无巨细的将那些人安排妥当,而且比自己还要大胆的是,朱棣竟然从那些大户中抽取了五千壮丁组织了民团,并派自己的亲卫负责训练。
具体的意图想要做什么,不得而知,但是那些商人的地位日渐提高却是一个事实,庞煌感到忧心的是,一部分江南大户基本上都是商贾出身,善于经营海外贸易,而且自己在苏州的时候也知道,不少豪门和海盗们藕断丝连,有着很深的关系。
虽然伪造宝钞和这些人看着一点关系也没有。但靠着直觉来说,这场提前了几百年的经济战和那些富户们有着直接的关系。
稍微平静一下思路,在书房内翻看了着自己整理的后世记忆,想着对策,这种经济战放到朱元璋手里,无非就是抓抓杀杀,很清晰的处理办法对于出身草莽的老朱来说是很直接有效的方法。就算是交与朝堂上商讨,那些儒生们也不会有太多的见解。
努力的回想着后世的新闻,试图找到一些应对的办法,但是毫无头绪,想着还是先派人去宝钞提举司去看看在做打算。
因为这一切在现在都不是最主要的,现在最主要的。就是怎么吸引开朱元璋的关注方向,使皇帝的心思不要总是耗费在杀自己的功臣上面呢?
说一句实话,庞煌也不知道自己想要阻止朱元璋继续杀戮功臣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因为他没有一点点参考的依据,在潜意识中,他觉得那些功臣良将或者是文臣官员,都是死于朱元璋刻意的为子孙扫平障碍的毒手之下。但是经过穿越回近二十年的阅历,庞煌却是对于当初的想法有些动摇了。
穿越回大明十八年了,自己成婚也十三年,两个儿子已经十余岁了,虽然临安公主再也没有怀孕过,但是受过所谓计划生育洗脑的他,已经十分满足于现在的生活。
所以在满足之余,他也放下眼光。曾经仔细的观察过他现在生活的时代,大明的洪武年间,表面上是繁荣昌盛,但是实际上呢?
还没有三十年安稳平和的日子之下,在华夏在片土地上,特别是在特权阶层的那些人之中,滋生出一些让庞煌也看不过去的事情。
洪武十二年朱亮祖的事件只是一个开端。接下来呢?特别是庞煌建立了自己的情报系统之后,将那些文臣武将纳入了自己所谓保护的视线之后,他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朱元璋果真杀人如草芥吗?庞煌总觉得真实的朱元璋恐怕未必是这样一个过河拆桥、心黑手辣的人。经过庞煌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朱元璋其实是个很知道感恩图报的人。
庞煌曾经仔细研究过朱元璋的一言一行。在他看来,朱元璋显然是个知道感恩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姑且在这里举几个例子。
马皇后这个人,应该说是朱元璋能够发迹的的关键人物。那么,朱元璋在得了天下后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是利用完了就随手扔掉?还是一如既往恩爱有加、敬重有加?事实很清楚,当了皇帝的朱元璋虽然和所有的皇帝一样,后宫的美女要多少就可以有多少,但他并没有肆意淫荡,而是专心国务、较为节制。花丛之中,朱元璋始终以贤德的马秀英为皇后,不但不离不弃,而且一辈子都敬重有加,甚至很多时候是言听计从。由此可见,朱元璋还真是个患难之交见真情的人。
还有朱元璋的少年玩伴汤和,除与各主要开国功臣一样立有卓著军功外,还拥有他人都无法攀比的一项功劳。当年朱元璋之所以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就是他汤和写信力邀的
如此说来,汤和就可谓是朱元璋加入起义军的介绍人了。那么,在明朝开国后所谓的血雨腥风中,对朱元璋的整个人生来说都可谓起了关键作用的汤和,命运又是怎样呢?汤和戎马一生,南征北战达三十多年,军功叠垒间,也曾先后被封为中山侯与信国公,可谓功高位尊。都说朱元璋杀开国功臣无数,可汤和这样关键性的人毕竟是安然无恙,并没有被朱元璋杀了灭口,当然这个结果与汤和自己也做得很好也有关,随着地位、权势的上升,他选择及时地解甲归田,而且愈益恭慎,由此也略见朱元璋心性之一斑。
这是庞煌亲眼见到的事情,他亲眼看到过朱元璋发自内心对于马皇后的关心,马皇后病死前后朱元璋的消极,对于汤和的照顾等等,这些问题无疑都动摇着他的决心,不由想起了在另一个时空中的种种传言来。
所谓的火烧庆功楼,并没有出现一点点端倪,传说之中,徐达死于朱元璋赐给的鹅肉上,现在随着徐达的病死。那种印象中本来庞煌就不信的民间传说,也不攻自破了。
在庞煌现在的眼里,朱元璋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极少数皇帝之一。
二十四岁时赤手空拳参加农民军,四十岁时登大宝坐拥天下,整个发迹的过程一共只花了朱元璋十七年时间。
蒙元末年,群魔乱舞兼群雄逐鹿,历代乱世。形势还真是少有这么乱乎这么错综复杂的,而朱元璋竟然能在这巨大的混乱中后来居上,大败所有的魔鬼与英雄,收割所有的庄稼与果实,无论怎样看,他也真要算一个罕见的奇才异杰。而他做出的收拾战乱、光大传统文化、恢复汉民族正朔地位等诸多方面的贡献。使得这位文治武功无不突出于史的皇帝放射出了让人眼红的光芒。
要说杀功臣,与朱元璋并肩战斗一起打天下的好汉都有谁呢?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李文忠、邓愈、朱文正、汤和、朱亮祖、胡大海、周德兴、廖永忠、傅有德、冯国用、冯胜、沐英、蓝玉……真可谓人才济济、群英荟萃!
众多文臣武将的名字,无法在这里一一罗列,但于明朝功劳最大的,大体也就是这些人了。这些大明朝的开国功臣,虽然只是辅佐朱元璋这朵大红花的绿叶,却并不妨碍他们的英名在史册上闪闪发光!
可惜这些开国功臣大多结局不好。许多都被朱元璋找借口给杀了。甚至包括徐达这样的大功臣在内,民间也传说是死于朱元璋之手。
果真如此吗?庞煌摇摇头,觉得辫子鬼们所编写的明史,就像那所谓的“火烧庆功楼”的故事,大部分应该是编造的。
火烧庆功楼和徐达之死,已经是子虚乌有的谣言,虽然在如今庞煌生活的大明,并没有人这样说。但是在另一个时空被灌输的一些演义,在庞煌的脑海里彻底的崩溃了。
一个理科生喜欢用数据说明一切,当数据摆放在庞煌眼前时,庞煌的信心第一次动摇了。
明朝开国,文臣武将可谓若群星灿烂。但这些人中,有许多在连年的战争中牺牲了,也有不少是在战争年代或建国后的和平年代中因病而死或正常老殁了。还有一些,则有因犯法而死的,有因涉嫌谋反事而死或因此连坐而死的,等等。
下面姑且罗列明朝部分骨干功臣之死吧:常遇春——因病死于北伐途中。李文忠——病死。朱文正——因违法被囚禁。病死于监狱。邓愈——病死。胡大海——大明立国前死于降将的暗算。朱亮祖——这个就不用说了,大明立国后犯法而死。冯国用——死于军中。沐英——世代镇守云南。康茂才——病死军中。叶琛——被叛军捕获,不屈而死。章溢——病死......。
当然,现在还有战士没有事情的:冯胜、傅友德、蓝玉等等很多人,在庞煌的心目中,这些人本来就是朱元璋下一步的目的的,但是这些人真的就不该死吗?
朱元璋想永葆自家的江山,想建设一个法制厉行的美好社会,他不能允许自己开创的国家混乱污秽,他想规避掉自己死后天下复又大乱的任何一点风险,所以他屡出铁碗重拳——他有错吗?按他的理念和思路来说,他没有错。
而各大功臣呢?都是血火里冲杀出来的好汉,吃过苦,挥过汗,流过血,坐了江山后想过得舒服一点,享受一点,所以不免放纵一些、恣肆一些——这虽然可以理解,但前提是遵纪守法,严格要求自己。
可因为帝王永固江山的防范意识,难免会有若干有过或无过的功臣死得可能比较冤……那么,又该怎么评说这一切?
其实,这类问题说到底,症结势必还是要归结到制度问题上来。封建社会的制度弊端在封建社会恐怕是任何帝王也解决不了的,人类惟有不断地迈进更文明、更民主、更开明的社会形态,才能从根子上来克服这些弊病吧。
总之,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庞煌以为朱元璋没有原则、随心所欲地屠杀功臣的说法在总体上是很值得质疑。
在庞煌的心目中,朱元璋是一个以法治国的严厉的君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刘伯温讲过一个例子,还是起义抗击蒙元的时期。粮食紧张,朱元璋曾严令禁酒。大将胡大海的儿子犯酒禁,当斩。都事王恺进言:胡大海正在前线拼杀,可饶。朱元璋大怒道:“宁可胡大海反了,不可坏我号令!”说罢,竟自己抽刀把他杀了。
而那些功臣勋旧则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天下是自己血拼出来的。他们和朱元璋共过生死患难,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那些法令条文是管束小民的,与他们毫不相干。他们骄恣横暴,为所欲为。
朱元璋和功臣的关系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洪武三年,朱元璋封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等6人为公爵。另外28人为侯爵,并赐给大量土地,同时颁有铁券,如果本人或子孙犯罪,可以免死数次。
朱元璋还使皇室与功臣联姻,如郭英之妹为朱元璋宁妃,冯胜、蓝玉、徐达之女皆为王妃。李善长、傅友德、胡海、张龙等勋贵之子皆尚公主。与他结成了儿女亲家。朱元璋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确保功臣忠心,巩固自己的皇位,使大明江山传祚无穷。
然而没过几年,这段短暂而甜美的政治婚姻就宣告结束。洪武五年,朱元璋颁布《洪武青花执壶铁榜文》,对文武功臣严加戒饬,严厉指责他们违法乱纪的行径。这可以看作是朱元璋对骄傲放纵的功臣的一种警告,也是他们关系紧张的一个信号。
洪武八年。朱元璋制作《资世通训》,洪武十三年制作《臣戒录》,警告大臣们如果对天子不忠、逾越礼制,将受到严惩。这些功臣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朱元璋已经将屠刀举起。
通常而言,开国皇帝与功臣之间产生矛盾不乏先例,关键是皇帝如何化解这种矛盾。汉朝的刘邦心存猜忌。大杀功臣;唐太宗李世民气量宏大,处理较为妥当;宋太祖赵匡胤则采取了另外一种模式,即“杯酒释兵权”,和平解除功臣的兵权。
朱元璋的情况与刘邦有些相似。却又不同。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多是他的同乡,甚至汤和与周德兴还是他的同村,是幼时游戏的玩伴。正是这些人在战斗中出生入死,东征西讨,为朱元璋夺得天下。
待到朱元璋登基成为皇帝后,他们之间却有了君臣的名分,凡事不可逾制。这些功臣心里也许难以及时适应这种改变,而朱元璋却是一个多有顾忌的君主,矛盾于是不可化解。
一方面是多疑,另一方面是肆无忌惮,要是不出点问题,那才叫做一个怪事呢,想到这里,庞煌突然觉得有些偏题了,至于功臣该不该杀,自己曾几何时,竟然开始站在老朱的立场上说话了。
无论该杀或者是不该杀,庞煌心里明白,都不应该是自己操心的事情,自己想要做到的,不过是想让现在的历史和另一个时空中的历史不太一样而已,那么华夏大地上就等于多了一个出路,多了一个出路,就等于多了一个可能,总比走老路,最后被那些辫子兵闯入关内,统治华夏汉族三百年要好的多。
秋雨如倒,庞煌正站在寒山寺的枫江楼中看那绵绵细雨洗涤尘世,而思想却是已经飞到九霄云外了。
苏州已经恢复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了,而苏州城内,除了稍微有些人烟稀少之外,已经初见太平盛世的景象,大概已经从张士诚的阴影中脱离出来了吧。
还能从前来迎接他们的苏州知府高参身上就可以明显看出来,高参是陕西人,国子监出身,居然而立之年就被委以苏州知府,开始庞煌还以为他有过人之处。
但是回答问题时,感觉虽然中规中矩,也未见有什么出色表现。反而显得有些淡漠。身为其同窗的铁铉在事后才解开庞煌的疑惑。原来,高参这人,虽然不错,不过为人古板,为老师同窗不喜,后来苏州知府空缺,因为高参没有背景,再则为人古板孤僻,所以就将他举荐过来了。
当庞煌奇怪,苏州知府从他知道的历史上看,无论那个角度都是一个肥缺,为什么会没有人愿意过来呢?很快的就有人为他解答了这个问题,原因有三个。
其一,苏州赋税之重,在大明首屈一指。户部曾经做过统计,天下税粮,共二千九百四十三万余石,浙江二百七十五万二千余石,苏州二百八十万九千余石,松江府一百二十万九千余石。浙江当天下九分之一,苏州却是比浙江一省还多,以一府视一省,可见苏州的负担有多大了。
其二,就是这个就源于苏浙一带原来对张士诚的维护。朱元璋不仅对江南的民风和士风心存不满,对江南人士还充满了强烈的不信任。在攻下苏州数月之后,朱元璋下令强迫大批苏州富民迁徙至临濠,这些人甚至被禁止回乡扫祭祖墓,违者受到严惩。
其三,现在是洪武二十三年,这高参却是洪武朝第二十八任知府。前面二十七人,遭到“左谪”、“坐事去”、“被逮”、“坐赃黥面”、“坐法死”等严厉惩罚者就有十三个。尤其是洪武七年发生的苏州知府魏观被诬谋反冤案,更牵连大批江南名士掉了脑袋。
从这三点就可以看出,在苏州当知府是一个多么危险的工作。也难怪高参那副郁郁寡欢的模样。(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22158/969750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