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 早死的湘王
受伤的害虫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紫禁城月色如水,清风阵阵。墙角草丛中,蟋蟀在婉转啼唱。除去间有巡逻侍卫轻轻的步履声。四周静极了,如同一个浪漫的梦境。
朱元璋已经回到了皇城之中,和郭宁妃并肩而行。缓缓的在宫禁内走着,若是有人远远的望见,早就遁藏的无影无踪,皇上难得清闲和宁妃娘娘散步,谁又敢不识趣的来打扰呢?
郭宁妃垂着头,身后的流苏随着脚步的交错摇摆着,经常击打在朱元璋背于身后的手上,给了他一种难以名状的酥软感和舒快感。当交谈时,那娇喘的鼻息,将阵阵暖香轻拂在朱元璋的脸颊上,酒一样令他微醺。将这感觉反复在心头咀嚼,不舍轻易忘却。
片刻,看见有几个宫女快步行来,却远远的跪在那里,知道自己安排的事情妥当,便问郭宁妃道:“歇一会吧?”
郭宁妃柔声“嗯”了一声。娇柔轻笑,一双纤手抚了下柔顺的长发,跟在朱元璋的后面走去,那跪着的宫女不待陛下走进,便叩了一个头起身,拿着灯笼在前面带路,往皇城西安门城楼走去。
大明所谓皇宫,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皇城在外,围护着宫城。皇城开有六道门:正南为洪武门,东南为长安左门,西南为长安右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玄武门。宫城又称大内,也就是老百姓所称的“紫禁城”,开有六道门:正南是午门,东南为左掖门,西南为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正北是北安门。在皇城与宫城之间还有两道门,南为承天门,北为端门。与洪武门、午门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
他们所去的西安门,正对着十里秦淮的繁华,所以朱元璋选择这个地方,与郭宁妃一起观赏月色,自从马皇后和李淑妃走后,此时的郭宁妃俨然已经暂时是后宫之主,虽然没有皇后之名。但是已经有了皇后管理后宫的权力。
一个个的妃子先朱元璋而离去,原来朱元璋还犹自未觉,但是随着儿子们的渐渐长大,各自有了各自的心思之后,不管是什么原因,都和他的那些妃子脱不了什么关系。于是更加怀念马皇后和李淑妃等人来,由此所以更加的珍惜郭宁妃起来。因为毕竟这个女人追随他时间最长的妃子之中的一个,也只有郭宁妃能让他想起很多往事,也许这就是他现在宠幸郭宁妃的原因之一吧。
时间距离上次见朱棣已经过了近一个月了,虽然行踪朱元璋都掌握在心里,但是迟迟做不出任何决定,所以。他趁着今天的月色,想找郭宁妃一起休憩一下,也好排解一下心中的烦闷。
当酒菜刚在西安门城垛边摆好时,朱元璋和郭宁妃也正好姗姗赶到。看到宫女刚要斟酒,郭宁妃拦住说:“你们一边歇息去吧。”便接过酒壶,将两只酒杯斟满,然后递给正站在城楼缺口处赏月的朱元璋,喊了一声:“皇上!”
朱元璋接过。却没有回到酒桌旁,指着自己所望的方向道:“宁妃,你来看看那远处的秦淮河畔,这夜色多美!”
郭宁妃看去,虽然城楼下面一片灰茫。但见京师的民居中灯光点点,月光铺银盖雪。如带的秦淮河,闪着谜一般的亮光。蜿蜒其间。更远处,虽然朦胧着一片星星点点的灯影,但却是璀璨如白昼,正是那是纸醉金迷的十里秦淮。
心里一动。郭宁妃笑道:“皇上可是想微服私访了吗?”
长叹了一口气,朱元璋转身坐在桌边,但眼睛仍然不停地投向城楼西南方向的秦淮之地,他倒不是想去灯红酒绿,而是想起了最后一次陪老朱那里游玩元宵盛会,想起了自己作为皇帝,恐怕和这些今后都无缘后的惆怅。
郭宁妃当然知道皇帝的心思。于是撩开话题,想让他散散心,解除一下积在心里的忧闷,便唤一个宫女道:“月儿,你们几个去我房里把琴抬来。”
朱元璋不解的转头望向郭宁妃,心中纳闷为什么要抬琴过来,郭宁妃一向不擅长弹琴,这一点朱元璋是知道的,什么时间郭宁妃学的弹琴,朱元璋倒是有些兴趣了。
郭宁妃笑而不语,好像是卖关子一般,朱元璋更是心中好奇,左右顾盼,侍卫们早在远处守卫,在西安门城楼上,月儿和几个宫女抬琴,只剩下两个面熟的宫女在一侧垂手而立,暗想,也许是自己以前过于疏远郭宁妃的缘故吧,到了现在才发现这个情况。
西安门距离郭宁妃宫中的住处并不远,郭宁妃陪着朱元璋喝了几杯酒,说了会话,月儿就带着人抬着一具古色古香的六弦琴慢慢的走了过来。
红着脸,郭宁妃嫣然一笑,盈盈起身拜倒,娇声道:“皇上,臣妾献丑了,还是希望不会污了圣上的龙耳?”
愣了一下,朱元璋觉得十分有趣,遂举杯转过身去,继续浏览皇城外的点点灯光,虽然比不得自己后世中的霓虹闪烁,但也是少了许多车来车往的吵杂,天空在夜色下,绽放着暗暗的幽蓝,似乎明月都要纯净了好多。
想到,这本来就是一个还很少被污染的蓝天,当然要比后世中那林立的烟囱强上不止几百倍了。
正思想间,突然身后传来几声“仙嗡、仙嗡”调试琴弦的声音,接着郭宁妃就就轻婉地唱将起来: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唱得情浓意真,清婉而凝重。却正是柳永所赋的《雨霖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词中,柳永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正切合朱元璋这次邀郭宁妃来商议小维之事的挂念之情。
朱元璋听的真切,暗叹郭宁妃善解人意的同时,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可能是郭宁妃将这情景看在眼里了。也唱得更深沉了。继续唱着: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曲终了,朱元璋大声叫好,猛然转身,却定在了那里,月光下,郭宁妃娇羞不堪。嫣红的面靥,如苹果一般可爱,虽然三十余了,但由于保养得好,竟然如同二十出头一般,这又是朱元璋以前没有注意到的。
仔细看。古琴却是放于矮几之上,郭宁妃高高而坐,稍微的卷起袖子,露出一双如霜的玉手,由于现在不抚琴,皓腕胜雪,在玩弄自己的流苏。却是头也不敢抬。朱元璋的心跳一下子加速起来,口干舌燥的,涩声道:“宁妃,你……。”
郭宁妃惊惶的抬起头,待看到朱元璋已经转过身来,慌忙放下袖口,羞涩之极的喊了一声:“皇上……,臣妾的技艺不知道可否能入皇上的心意呢?”
这句质问的话。在平时可谓是大胆之极,但是到了此情此景,却好似一针强心剂注射在朱元璋的心里,那里还会在乎君臣尊卑。几乎是一步就跨到了郭宁妃面前。
月儿等宫女适时的闭上眼睛,也不敢转身、不敢退下,因为那样有些过于明显,害怕招惹皇上的不快。打扰皇上的雅兴,也可能更害怕错过了如此八卦的机会。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蹲了下来,把手伸出,想去抚摸那如霜的纤纤玉手。郭宁妃此刻躲也躲不开,可能从内心深处,这是她等待了多年的渴望,也不想躲开,苹果似得脸颊如要滴血一般通红,就这样任由朱元璋握住。
半晌,朱元璋抬起头,问道:“宁妃,你什么时间学会……。”
双眼触及郭宁妃如花般的容颜,心里更是一荡,握着玉手的手一时失控,郭宁妃惊呼了一声,朱元璋马上醒悟过来,于是放手起身,但双眼仍旧没有离开那一抹乳白。
感到手上一松,郭宁妃下意识地整理了一下衣服,慌忙站起身来,盈盈拜倒,道:“请皇上恕罪,臣妾抚琴,可能是技艺尚欠火候,还请皇上不要见责。”
朱元璋那里会因此责怪郭宁妃,伸手虚扶一下,让其起来,继续问道:“你还没有回答朕的问题呢?”
“臣妾自从入宫之后,晚间宫门落锁,也没个说话的人,所以就找了一具古琴练习,可是臣妾愚钝,直到今日方敢拿出卖弄,要是有辱圣听,还请皇上恕罪。”
摇了摇头,朱元璋坐了下来,有些怜惜的亲自端了一杯酒递给郭宁妃,然后才道:“宁妃天生聪慧,朕怎么会怪罪呢?”
自己也端了一杯酒喝了,突然好似想起了什么,猛然抬头,说道:“宁妃,让朕再看看你的双手!!”
还没有从害羞中苏醒的郭宁妃听闻此言,不由大窘,抬头娇嗔的看了朱元璋一眼,不过还是将袖头往上提了一下,朱元璋定睛看去,有些诧异的问道:“宁妃,你受苦了?”
在朱元璋的印象中,刚才抚琴的时候,朱元璋只是看到了郭宁妃手的背面,觉得娇柔可人,但是现在仔细看的时候,却是发现,在指头的各个地方,竟然堆积着一些老茧,虽然经过掩饰,也掩饰不住其中的伤痕,可见宁妃用功之深。
稍后片刻,郭宁妃已经恢复了些许从容,两人喝酒赏月,少不得郭宁妃又伸出纤纤玉手演奏一曲,让朱元璋耳目享受优雅乐曲的同时,又能欣赏到那盈盈一握的乳白,真的是心旷神怡,暂时忘了月亮的西去、光阴的流逝。
一夜基本上都没有想那些令人恼火的事情,朱元璋已经醉了,不是醉于酒意,而是陶醉于这恍如隔世的惬意中,曾几何时,当了皇帝之后哪里有过这般放松的日子,而此刻,恐怕是朱元璋这几年最快乐的一晚吧,望着笑靥如花的郭宁妃,远眺着京师内外的繁华,人生,能有几回这般的生活呢?
“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求见陛下!!!!”
朱元璋的眼还没有收回,就听见和此情此景如此不协调的声音。眉头不由一皱,心里多多少少有些不愉,但是二人深夜前来,肯定是有什么大事,否则,侍卫们肯定告诉他们自己在这里赏月,他们也不会前来叨扰。
无奈的看了郭宁妃一眼。发现宁妃的眼里也是充满了无奈,两人对视无声,朱元璋视线未离,却沉声喝道:“传!”
“臣妾先行告退……。”郭宁妃听到朱元璋如此说,连忙就要起身,朱元璋按住他仅有的右腕。摇摇头,道:“不用,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听听无妨,或许能帮朕出些注意。”
就这么一耽搁,蒋瓛已经行至驾前,朱元璋的手连忙松开。正襟危坐,看见蒋瓛的叩拜,遂命其平身。
蒋瓛抬起头,却发现郭宁妃在皇上身侧坐着,眼睛却是闪了一下,随即恢复了平静,躬身又是一礼,奏道:
“皇上。臣蒋瓛有要事禀报……。”话没有说下去,但是眼神朝宫女、郭宁妃一扫,意思谁都能看出来。
朱元璋回头吩咐月儿领着其他宫女离开,然后问道:“什么事情?”
蒋瓛拦住奏道:“皇上,臣认为,郭宁妃身属内廷,皇上有过严令。内廷不得干政,所以臣以为也应暂避。”
朱元璋愕然,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皱着眉头说道:“虽是这样。但总不算是后宫干政,何况宁妃现在为后宫之主,因为有些事情牵涉皇族,所以有些事情,朕觉得可以参与。”
蒋瓛在一旁看的可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当下也没有坚持什么,看到西安门城楼上只剩下他们三人,蒋瓛方上前一步,奏道:“皇上,锦衣卫得到的确消息,湘王接到圣旨,并未回京,却不知为什么,在湘王府自焚而亡!!”
据蒋瓛奏报,锦衣卫得到的消息是,据说此前有宗人府排除的太监前往湘王府传召,湘王朱柏在很客气的送走朝廷遣往传旨的宦官后,把妃嫔都召集到一起,紧闭宫门,自焚而死。
详细情况不得而知,因为事发仓促,在湘王府的锦衣卫密探也未能逃脱烈火的焚烧,为湘王殉了葬,只有一个在临死之前说,传旨的时候,他并不在湘王周围,听有人议论,传旨的宦官曾经单独和湘王谈过话,随后湘王就陷入了癫狂之中,他来不及逃脱,就被侍卫包围砍杀,投入了火中,最后被救出时只剩下一口气,说完之后,就命归黄泉了。
朱元璋沉默不语,郭宁妃和蒋瓛面面相觑。
半晌,看着皇上依旧没有动静,蒋瓛鼓足了勇气,将自己对此事的疑虑提了出来,说:
“皇上,臣认为事有蹊跷,洪武二十年,荆州知府弹劾湘王,朝廷不但没有责怪,而且温言相抚,并且将荆州知府调入京师另作他用,皇上如此恩典,湘王对于进京应该是毫无芥蒂,甚至做出首应才是,断然不会行此非常之事,陷陛下于不义矣!”
朱元璋点点头,很赞同蒋瓛的分析。蒋瓛继续奏道:
“锦衣卫荆州处得知湘王之事后,千方百计的打探消息,想要知道传旨的太监曾经和湘王说了些什么,但是突然发现,那传旨的内宦突然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朱元璋又是大吃一惊,问:“负责往湘王之处传旨的是谁?怎么会失踪呢?是不是锦衣卫和他正好走岔,相互错过了呢?”
蒋瓛回奏道:“臣来时查过,是原来的伺候皇上的马琪,最后皇上怀疑其有问题,将他调至印绶监,负责保管古今通集库,并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勘合、符验、信符诸事了。”
“马琪?”朱元璋念叨了一遍这个名字,想起了那个白面俊秀的太监,说:“这马琪从洪武十年时就一直追随朕之左右,应该不会有问题吧,怎么是他呢?”
蒋瓛上前一步,奏道:“皇上,臣以为,现在不是考虑此事的时候,湘王暴毙,肯定是有内情,臣想,有心怀叵测之人,想利用湘王之事,达到抗拒圣旨的目的。”
朱元璋点头说:“就是这个形势了。他们这些行动,目的全在于抗旨,但如果朕没有一个交代,逼死亲子的名声,看是免不掉了。不过当务之急,是要催促诸王进京,至于谁是暗中谋划之人,看其的反应就是。”
蒋瓛道:“是不是明天多派锦衣卫情报处之人到荆州在做查探,争取获得一些可信的证据,证明与陛下无干,再商讨对策不迟。”
朱元璋知道蒋瓛说的意思,更明白所谓的去寻找证据,那就是去伪造证据,事情没有到那种地步,也没有必要这么做。挥手否决道:“算了,证据这件事先不管,这件事朕说的越多,错的也就越多,索性不予理会,反倒显得光明正大。”
朱元璋心中灵光一闪,想起了在洪武二十三年,潭王自焚之事,是何等的相似,心里豁然开朗。
不理会两人的话题,径直问蒋瓛道:“湘王是那一年就藩的?已故的潭王呢?”
蒋瓛不愧是记忆力惊人,略微一思考,随后就答道:“启奏皇上,湘王、潭王都是在洪武十八年离京就藩的。”
“这次传旨,共有多少宦官作为钦差成行?”
齐泰老实的回答道:“禀报皇上,原来传旨都是锦衣卫职责,可是皇上令锦衣卫不得干预皇族之事,再加上这次所委派钦差,乃是宗人府亲自选定,微臣并不知情,但好像听说,基本上全是内廷太监。”
心里有些计较,朱元璋吩咐蒋瓛,道:“此事交予你负责暗中调查,可往户部及礼部处咨询当年潭王自焚之事,合并为一案进行彻查,必须在今年内有所斩获。同时彻查马琪的身世来源。”
蒋瓛领命,遂又吩咐齐泰暂时将湘王自焚之消息压制,等待荆州知府的折子到了再行公布,反正无论是锦衣卫或者是锦衣卫的消息来源,总是比正规渠道早那么几天,这也是朱元璋凡事都能预先筹谋的根本。
两人领命而去,朱元璋方才的诗情画意全然消逝的无影无踪,孤独的坐在西安门的城楼之上,望着渐渐西沉的玉兔,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22158/969761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