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臣权 > 487 几个场景

487 几个场景


闽王离开西阁后,朱元璋深深地叹了口气。这个儿子可不像是眼前那样懦弱,而表现出这样的模样,扮猪吃虎的本事,看来还是不小,不比自己当年差啊!!

        朱元璋心里清楚,面前的儿子没有这么简单,在福州经营多年,而且有李贤妃的照顾,李杰等人的教导,别的没有学会多少,就是隐忍这一条,倒是炉火纯青了许多,但是查查齐泰这条主线上发生的许多事情,还真的要这个儿子出马比较合适。

        太子身边多是想拉齐泰父子下马的人,而且不知道变通的人多,让他们去查,他们肯定要以平士子愤怒为由,不要说查学子闹事的原因,恐怕重点就是要给齐泰父子定什么罪名了。

        老二也不行,老二京师以及江浙的势力太重,是需要平衡一番,倒是也能给一个中肯的结果,但是无形中,作为老二那一般人马,肯定要借着事情铲除异己,争取到最大利益,而自己这个皇帝,只能在皇宫内坐井观天,很多事情自己肯定还是不知道的。

        只有闽王,对齐泰父子的苦楚应该知道一些,因为闽王获利最大的,无非就是海上贸易,相对应该会同情齐泰父子一番,只要李贤妃不插手,回头朱元璋再把李杰等人调回来在京师控制住,那么就说不定能测出个深浅来。

        清华义学,天下士子向往之地,怎么也不能乱,该找个人去镇压一下场面了,派谁去呢?方孝孺?解缙?李荣。都不行,他们都已经陷入的太深了。恐怕在帝位之争中。很难脱身,谁去都免不了利益的挣扎。何必让这些臣子晚节不保呢?

        朱元璋陷入了沉思,清华义学对于他来说,无异于他远久记忆中的清华北大,何况这个学府是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在他的心目中,地位甚至比这个皇帝位置还要重要,怎么能乱,怎么也不能乱!!!

        真的会乱吗?

        ========================皇宫的分界线==========================

        方孝孺斜靠在铺着貂皮褥的躺椅上,震怒之后。觉得一阵晕眩,胸口同时隐隐作痛,心跳得很快。

        年纪不小了,近二十多年在北平这个算是苦寒的地方,久了便染上了这种心疾,后来时好时坏,时轻时重。虽然太子他从民间找了不少名医,也动用了不杀皇宫内的御医。特别是回到京师之后,更是延请了许多御医。但是始终不得治愈。

        大都说要其清心寡欲,心境平和的调养。“唉!要清心寡欲,说得容易做却难啊!”

        方孝孺在躺椅上眯着眼睛想起御医们曾经劝慰他的这些话,不无感慨。眯起双眼,只觉得金花迅叠,不由得又忧虑起现在的时局来。

        太子虽然睿智。但是有些软弱,无论谁在太子的位置上呆久了。都是这样,何况朱标在太子的位置上近三十余年。从不懂事的稚童到三十余岁的成熟,大都是在这个位置上,可能早已经被磨去了棱角。

        但是令方孝孺生气的,并不是太子的事情,而是即将到来的士子动荡。

        三天过去了,在表面上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礼部在按部就班的布置这迎接靖海侯回京师的欢迎礼仪,为了表示皇帝对齐泰的恩泽,特命皇太子在镇江迎接,届时文武百官在中华门观礼,而齐家父子将在哪里接受皇上的检阅,并献上各国贡品、国书以及奇珍异宝。

        而齐泰门前的那些书生,自然由解缙等人前去解围,并证实了皇家的说法为齐家辟谣,大都散了,就算有几个顽固的,也都被威胁说取消来年的春闱资格后,渐渐的消失在人海之中,至于有没有被监视,有没有做出一些错误的事情,那谁也不知道了。

        闽王受命召集宗人府宗亲,讨论有关事宜,是什么事宜,谁也不好说,至少这三天没有消息传出来,而驸马都尉裴伦刚刚从西域回来,也没有来得及和公主温存,就被拉了进去,再也不见出来。

        一切都是歌舞升平,就连方孝孺也觉得天下太平的时候,今天早上却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齐泰父子的船队已经到了镇江,而皇太子也按照礼仪迎接到了,可是却在镇江,被一些学子困住,连太子出面都不能解决,其中,大部分都是清华义学的学子,也算是半个天子门生,谁也不敢动粗,就连太子也不敢,就那样不冷不淡的被拦住了。

        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劝齐泰负荆请罪,父子负荆进京,船队不能再往前行走了,而根源还是在这个异姓封王上。

        京师都已经辟谣,太平了,而清华义学的人还是不肯放手,被皇上派去清华义学的谢伦都做了些什么,难道就是他煽动的吗?

        这些学子,怎么就这么相信谣言呢?方孝孺头痛欲裂,心跳加速,到底是哪个有心从?中作梗呢?

        且不说方孝孺在哪里养病抑郁不安。

        此刻,半山园中却是一片祥和。所谓王荆公半山园,其实不过是在离南京城七里半到钟山也是七里半铜井倍之半山里修建的几间草堂而已。三十余年前被潜邸的皇上征用,后来恢复了原样,按照读书人的说法,是皇上为了缅怀王安石所为。

        从那以后,更有许多文人学士缅怀宋朝江宁府的王安石,纷纷前来寻踪怀古,不知是哪位书家以苍遒古拙的行草制了一块《怔荆公半山园故居》的匾额,然后附会、传闻、吟诗、作文,使得这个寂寞多年的半山园便成了京师的一个名胜古迹。

        内阁大学士李荣与前内阁大臣解缙、江南黄磊此刻在半山园聚会。他们选了这个地方聚晤,一来图个清静无市嚣之扰,同时他们都十分仰慕这位拗相公的文才气节。有意凭吊他在钟山的偃影之地,天下着小雨。钟山半隐半显在湿濛濛的雾气中,岗峦上草绿花红。时鸟啁啾,几横坐牛背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吹着笛子浴看苍茫的烟雨。

        “果然是清逸灵秀之地,不怪王荆公选了这个地方隐居。”黄磊感慨地说,“这里又还是谢公墩故址吧。”

        “正是谢公旧宅,”李荣道:“王荆公有诗为证,‘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可见王安石半山园必是谢公墩故址无疑。”

        年近古稀的解缙矜持地笑道:“其实京师有两处谢公墩,孟端兄世全兄知否?”

        黄磊来京师的较少。他一直在江南一带游学授课,这次前来,却是受了李杰的邀请,谁知来了没有几天,却被李荣、解缙两人邀请过来,所以诧异道:“噢?还有此说?大绅兄请述其详。”

        解缙抿了一口宜兴雀舌,口若悬河地说起来:“谢灵运曾撰征赋曰,视治城而北属,怀文献之悠扬。李太白有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序云,此墩即晋太傅谢安与右军王羲之同登,超然有高世之志。于时营园其上,故作是诗,所谓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安墩云云,那个谢公墩却不是拗相公诗中所言谢安旧居。我们今天登临的这个谢公墩才是王荆公当年的半山园旧居呢。”

        黄磊轻抚美髯,眯着双眼。听了解缙之言,不以为然,笑而不语。他知道解缙几十年前便常好以王荆公自诩,所以对这里很是了解,也不疑有他。

        解缙见黄磊矜持微笑,便问:“敬夫兄不以为然么?”

        黄磊笑道:“大绅兄此说,山人未曾听过,还请指教。”黄磊,浙江永嘉人,字敬夫,号红叶山人。

        解缙并不客套,说:“城东原也有座半山寺,旧名康乐公,因谢玄曾受封康乐公之故,至其考谢灵运仍然袭封,今以坊及谢公墩观之,兼及王荆公诗中所述方位,显然指的是这里。而冶城北郊的那个谢公墩才真正是谢玄旧居,与此相距甚远,王荆公在诗中误把谢玄当作谢安了。”

        “大绅兄果然强闻博学,稽考入微,”黄磊赞道,“王介甫罢相隐居于此,虽然弄错了谢公墩的方位,却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解缙说:“我倒是喜欢介甫《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黄磊接口吟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想大绅兄一定是触景生情,介甫这首诗意恰似写出大绅兄时下心境。”

        被黄磊这么一点拨,似是触动了解缙的痛处。他缄默不语,遥望细雨中的翠绿岗峦,心中不是滋味。

        解缙离开官场很多年了,心里却真的有些不甘,自己在内阁时,被人称作为印章宰相,说的就是有权力,但只是盖章的权力,一切都在皇帝的旨意或者同僚的建议中度过,几乎没有自己的政见和主意,在他自己看来,是皇帝看不起自己,又碍于自己的名声,特地让自己当几点内阁大臣应场景而已。

        但是这些话他哪里敢明说,已经沉寂在心里很多年了,没有想到被黄磊点了出来,不由暗自心惊,心想永嘉学派的高人,果然是看的通畅,竟然借着几句话,就能点出我重返朝堂的心思。

        黄磊自然对解缙的想法感到太危险,于是暗自劝道:“大绅兄深的皇上的器重,已经是国之柱石,而且在民间声望崇高,听说前几日在齐家府邸之前,只是几句话,学子们都已经散去了,可见大绅兄的影响非同一般,何必还要去多想什么呢?”

        解缙笑道:“敬夫兄好灵敏的消息,不过刚来一日,此等丑事也被敬夫兄见笑了。”

        摇摇头,黄磊说:“皇命加身,领旨分忧,又是深的士子爱戴。哪里算是什么丑事,大绅兄谦虚了。”

        两人只顾说话。却将李荣放在了一边,半晌二人才发觉。便转了话题,连忙向李荣致歉,三人之中,黄磊只是山野之人,虽然民间声望颇高,但是并无官职,只是暂时为三皇子的幕僚身份。

        而解缙告老多年,却有个国子监祭酒的身份,虽然是闲职。但是算是桃李满天下,而最有身份的,就算是李荣李阁老了,现在正是当权人物,虽然他们约会之前,说明了是以文会友,不说出身,但是解缙和黄磊将其凉在一旁,也觉得不妥当。

        但是三个人心里又是清清楚楚。之所以三人凑在一起,却不是什么志同道合,而是暗中的三个皇子的代表,算是谈判。还是算是妥协找个出路呢?

        李荣,当朝首辅。洪武二年进士,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东李”。其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文渊阁大学士。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因为长期喝北平以及西域打交道,所以是坚定的太子一系的人物,这次的会面,就是以他牵头而成的。

        解缙,当之无愧的二皇子一系的领军人物,二皇子朱文清正妃的父亲,谁不拿他马首是瞻呢?

        而黄磊的身份,的确显得有些尴尬了些,要不是近十数年来在民间的声望,本来也参加不了这次商议,但是为首的李杰被皇帝禁足在家中养病,不得已,李荣才找了这个二号人物出来,想来是能说上话的。

        三方能坐在一起聊天,说来还是皇帝朱元璋的功劳,据说皇后有恙,宣二皇子进宫侍候,之后就没有了任何消息传出来,而太子去镇江迎接齐泰,暂时也阻断了联系,三皇子进宗人府署理一些事情,连同驸马都尉裴伦,都一起进去后,没有任何消息传出来。

        这些大臣们,很快地就看出了端详,皇上是想隔开大臣和皇子之间的联系,换句话说,就是这样来杜绝党争。但是据礼部、工部和户部、军部等等各个衙门的官员接到工作来看,皇上依然再为明春的出海做完全的准备,却是没有丝毫停顿。

        看来大家都在转移视线的齐泰父子的事件已经宣告破产了,唯一取得成绩的是,清华义学的学子们成功的将太子和齐泰的船队隔绝在了镇江,以民间之力向朝廷施加压力,在之前是很有效果的办法,因为大家都知道,洪武皇帝是最在意民间感受的。

        但是为什么这次是李荣延请解缙、黄磊前来半山圆叙事呢?更大的原因就出在这个方面,和躺在床上愤怒的方孝孺一样,李荣也看出了最大的弊端,那就是太子去迎接齐泰父子的船队,却被困在了镇江,这样以来,对于太子的声望可不是打击不小的问题。

        这个敏感的时候,太子稍微有点错误,就会被无形中扩大,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成了方孝孺和李荣的关键问题。

        事情总要有一个解决的方法,方孝孺威望虽然高,但是最近体弱病多,害怕经不起折腾,而李荣只好勉为其难,前来做这个中间人。

        解缙和黄磊何尝不知道原因,这也正是两人之前谈诗论画的原因,李荣不明说,谁也不会把事情挑开,而且,二皇子和三皇子都在京师之中,虽然联系不上,但是总是不用着急,而且没有什么危险的事情发生,故此出现了开始的那一幕。

        这种情况之下,李荣虽然是一朝阁老,也只能认下了刚才的冷落,还要和颜悦色的和二人谈话,思虑了一会,李荣沉声说道:“两位都是当世之大儒,好多事情都不用多说的,老恩师前几年置身于佛道之变,儒家正统之说,已经耗尽了精神,今天特地遣我来问一句,难道事情就没有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吗?”

        解缙、黄磊两人无语,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对方,就连李荣也觉得有些滑稽,向政敌这么说,他李荣算不算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呢?

        无奈,真的很无奈!!

        换个场景,在看看宗人府的众生们吧!!

        闽王自从接过皇帝的任务后,如同抱着一束长满荆棘的刺槐,不知如何下手。今日已是第三天了,宗人府宗亲会议马上就要在东角门殿内召开。他独自一人坐在寂静无声的几案前,反复细阅奏章。的确不知道他的父皇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都是泛泛而论,没有一个奏折落到了实处,按照这些奏折上所说的,如果属实,按大明刑律,齐泰全家就有可能被斩或削爵充军。

        “唉,这件事干宗亲什么事情?为什么又要交给我来处理?”闽王掩卷长叹,“父皇的行动如同神来之笔,谁也琢磨不清楚到底什么原因?”

        不由自主地看了一眼矗立在东角门殿门口的屏风,没有人,闽王早已经屏退了左右,虽然他心里知道这里的人大都是来监视他的,但是他想独自待一会的要求,作为一个皇子,还是没有人敢反对的。苍白的脸上掠过一丝惨然的苦笑,两颊微微泛起红晕,仿佛是在滚滚血潮中拼命挣扎,仿佛是在闪闪刀光里瞠目结舌。(未完待续。。)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22158/96978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