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习俗
红酒上班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本章主要介绍一下唐朝是如何过除夕的。这是我查资料查到的,如有不准确的地方还请谅解。)
除夕,在大唐的时候又叫“除岁”“初日”"破岁"。
这一天,唐朝人仪式和活动很多,过节过得非常有仪式感。
上午“插桃枝”“贴春书”“悬春幡”“画虎头、书聻字”
这里的“插桃枝”,是真的从桃树上摘下新鲜的桃树枝条,插在家里门户之上。
为什么要插桃枝?盛唐宰相张说在《岳州守岁二首》说得很明白:“桃枝堪辟恶”,也就是说,桃枝可以辟邪驱鬼。
在我国人民的文化观念中,桃这种植物,蕴含着吉祥如意、祈福祝寿、辟邪逐鬼的文化意义。
二是“贴春书”。“春书”,又叫“春帖”,用纸制成,上面有五言或七言绝句,内容一般与过年、春节、春季有关,然后粘贴于门、窗、帐、屏风等处。
当然,当时的皇帝宫廷、高官府第,也有用金银、罗帛作材料,通过剪裁刻镂制作“春书”的。
“春书”在诗中也有反映,盛唐诗人张子容在他的《除日》诗作里面就有一句:“帖牖作春书”。
这个“春书”,应该就是我们今天春联的先声。时间上也很接近,目前公认的第一对春联,就是形成于唐朝以后的五代时期。
据《蜀梼杌》的记录,说第一对春联是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所作:“蜀未亡之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昶命笔自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时间正是除夕,而且,他是嫌弃学士辛寅逊的“春书”词句不好,才提笔自己写的。
可见,辛寅逊刚开始时,是按照惯例在写“春书”,但他只是考虑了内容的吉祥,没有考虑形式的对仗。结果,人家孟昶文学水平高,大笔一挥,内容又吉祥,形式也对仗。春联就此诞生。
三是“悬春幡”。“春幡”,就是青色小旗。唐人认为,服用器物应顺时而变,春天的色彩应为青色,所以青幡是春的象征。
这种“春幡”做得大一点,可以在门口或窗户悬挂起来,以示迎春过节之意。晚唐诗人薛能在《除夜作》中写道:“幡悬井邑新”,前蜀诗人牛峤则亲眼看到了“玉钗风动春幡急”,都是说悬挂的春幡;
这种“春幡”做到小一点,可以戴在美女们的头上。温庭筠《咏春幡》就写的是美女们戴在头上的“春幡”:“碧烟随刃落,蝉鬓觉春来”。直到宋朝,辛弃疾还能看到:“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四是“画虎头、书聻字”。《酉阳杂俎》记载:“俗好于门上画虎头,书聻字,谓阴刀鬼名,可息疫病疠也。”
为什么画虎头?因为虎吃恶鬼。这种说法源自《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
因此,在黄帝他老人家的亲自提倡之下,人们开始在门上画虎头。这样,鬼若入门,就是自投虎口,可以避邪。
那为什么要书“聻”字?正式解释是,“人死为鬼,鬼死为聻。鬼之畏聻,犹人之畏鬼也。”
书“聻”字,鬼都会害怕,所以也可避邪。这就算当时的门神了。
虎头、“聻”字,当时都得用手写和画。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还要等到中唐以后。而印刷术的大规模应用,还要更晚。所以唐朝普通老百姓家里的门神,基本靠手。
下午“驱傩”
上午在家里忙活,下午则主要是“驱傩”这种户外活动了。
“驱傩”,是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驱除疫鬼的仪式,以祈求新的一年人人健康平安。这是一种产生于上古时期的宗教仪式,神秘而又古老,一直传承到唐朝。
在唐朝,“驱傩”可分为官方和民间两种。
官方的,叫“国傩”。综合《新唐书·礼乐志》等史料的记载,“国傩”仪式是这么办的:
国傩由太常寺主持,“太常卿及少卿押乐正道西阁门,丞并太乐署令、鼓吹署令、协律郎并押乐在殿前。”
事前要彩排,“事前十日,太常卿并诸官于本寺先阅傩,并遍阅诸乐。”
时间是除夕那天的下午,地点是紫宸殿前,“以晦日于紫宸殿前傩,张官悬乐”。具体时间点应该是在宫廷晚宴活动之前进行,以烘托节日气氛。
紫宸殿,是唐朝长安城大明宫建筑群中的第三大殿,地位次于其南的外朝正衙含元殿和常朝宣政殿。
仪式的规模比较大,仅配合仪式的“跑龙套”人员,当时叫“侲子”,就有500人。他们要“衣朱褶素襦,戴面具”,六人一列,列阵于紫宸殿前。“侲子”,就是指参与驱傩仪式的12-16岁的童男童女。
“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 扬盾,口作傩、傩之声以除逐也。右十二人皆朱发衣白口画衣,各执麻鞭(辫麻为之,长数尺,振之,声甚厉)”。
上文中的那四个“方相”,要说明一下,是指我国古代神话中的“逐疫驱鬼之神”。
仪式的观众很多。虽然是在皇帝宫殿之中举行,但仍然允许百官家属、普通百姓入宫观看,“其日大宴,三五署官,其朝寮家皆上棚观之,百姓亦入看,颇壮观也。”
除夕夜时,人们还会燃烧爆竹。顾名思义,爆竹其实就是竹子爆炸。在过去人们往往会在过年期间在后院烧起一堆火,然后将一些旧的东西破的东西扔到里面,其中就有扫把,当时的扫把都是竹子做的,而竹子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总会发出“啪啪啪”的声响。于是这种特殊的喜庆声音吸引到了人们,每到过年,都会往火堆里扔一堆的竹子,而这也被称为是爆竹。
除夕要喝几种专用饮品,一种叫屠苏酒,另一种叫椒柏酒。屠苏是一种中药剂,由大黄、白术、桔梗、蜀椒、桂辛、乌头、菝葜七种药材混合制成。在唐代,除夕夜这晚喝屠苏椒柏酒,规矩竟然是从小孩子喝起。人们遵循着“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的规则,用这杯“得岁”酒来祝贺孩子们又长大了一岁。
另一种椒柏酒则是用花椒和柏树叶浸泡的酒,据说这两种酒喝了都能驱邪解毒延年益寿,但想必味道可能有些许古怪。不过唐代过年的饭桌上味道古怪的食物可不止要喝的酒,喝酒时席上还会端一个“五辛盘”:盘子里一片青青绿绿的生辣气冲天,分别放着五种蔬菜,乃是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吃“五辛盘”是为发散五脏郁气,预防时疫不闹病。
五辛盘吃完,就会端上来一盘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胶牙饧。饧是什么?大致就是今天所说的麦芽糖啦。这是古人用大麦、小麦或者糯米制出来的甜品,主要是给老人吃的。胶牙也就是固牙,一方面是考验老人的牙齿坚固程度;另一方面也是祝愿老人牙齿永不脱落长生不老。
喝了苦酒,吃了辣菜和一点儿糖后,主食就端上了桌——一个个半月形状,面皮里裹着各种馅,刚从大锅里水煮熟了捞出来的热饺子!不过唐朝的饺子不叫这名字,叫“汤中牢丸”。唐朝人吃饺子也会配上醋和蒜,吃的时候带汤,汤中还会撒上香菜呢。
年夜饭吃的差不多,当当当当,子时(23时至01时)也到了,街上钟鼓齐鸣,这是辞旧迎新的一刻。唐朝人也要守岁吗?那是自然!这一刻,在家里守岁的人们会纷纷起身,晚辈给长辈行礼,奴仆给主人叩头,大家要说一些拜年的吉祥话。但和今天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可不一样,唐朝的拜年话当然都是类似于 “福延新日,庆寿无疆”或者“福庆初新,寿禄延长”这种文绉绉的祝福语啦。
但是,人们最期待的新年红包环节在唐朝是没有的。你没有看错,生活在盛世的唐朝人不给压岁钱。过年一定要给钱的风俗,在唐朝还没有兴起呢。有的家里很有钱或者长辈很疼小孩的,可能会准备点儿特制的金、银、铜钱,或者贵金属饰品,在过年过节时赏给小孩子取个吉利。但是“压岁钱”这个名词在唐朝时还没有出生呢,那时候叫做压祟钱、压惊钱。
子时过后,有的家里成年人还要继续守岁玩乐,一直熬夜到天明。在唐朝也是有“春晚”,的,但“春晚”可不是普通百姓能够看到的,只有皇宫里会在除夕这天上演一场盛大的“春晚”——首先,皇家歌舞团数千名演员浓妆艳抹,粉墨登场,在皇宫的大殿前表演“傩舞”。紧接着是太常寺卿带领庞大的皇家乐队,拉开“春晚”序幕,优人表演、相扑、杂技、魔术、驯兽、舞狮等节目丰富多彩。皇帝和嫔妃以及皇家子女们都会前来观看。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22730295/4250871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