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娘亲别慌,我种田超厉害 > 第七百五十四章 灾区重建计划(三合一)

第七百五十四章 灾区重建计划(三合一)


  吃过饭后,安之和阿佑在院子里消食聊天,安之顺口说起她这两天的想法。

  “……目前我就这几个比较靠谱的想法,但是受灾范围实在太大,就目前这些举措,能安排的人实在太少了。

  我也跟外面那些人打听了一下他们这边的情况,想试试当地有没有什么特色可以挖掘,但是他们这边基本都是以务农为生,并没有其他可以变成支柱性的产业,一时我也有些头疼。

  哎,这么多人,可怎么办?”

  阿佑安慰她:“在遇灾的前一两年确实是比较难的,那些灾民都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只要能够活下去,对他们而言就是最好的事情。

  你为他们做的事情已经够多了,如果没有你,他们只会更艰难。”

  安之闻言歪头用脑袋撞了一下阿佑的肩膀,嘟囔道:“你是真听不出来,我这究竟是在为谁担心?”

  阿佑一开始并没有多想,只以为安之是为徐城受灾的百姓发愁,不过刚刚这话却让他琢磨出了别样的意味。



  他是这次赈灾的负责人,救治灾民安顿灾民是他的职责所在。

  安之绞尽脑汁想办法让众人的生活回归正轨,说到底还是在为他排忧解难,减轻他的负担。

  想到此,他的心头忽的窜出一股邪火来,看向安之的眼神也越发的深沉,眼底一片幽暗,如果安之在此时抬头看过来,一定会发现他的异样。

  不过安之因为不好意思,一直用额头抵着他的肩头,而他也很快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牵着安之的手道:“别担心,我的压力也没那么大。

  其实我已经一些想法了,不过此时还需要你的帮助。

  我之前不知道你过来,原本还想着给你写信来着。”

  安之听得这话,立刻抬起头问:“找我帮什么忙?”

  “我准备参照东山花田的模式,在**县修一个规模更大的花田,用来招待游客。

  就**县这个情况,想要重建,简直难上加难,但是要种出一片花田,却相对容易。

  **县最靠近运河,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



  可同样,那里也是交通最便利的地方,只需修个码头,运河沿线的人都能走水路过来赏花,甚至连京城的人也可以过来。

  东山花田不说名扬天下,但是也闻名遐迩,有它做号召,就不担心没有客人。

  可是在招待客人之前,得建客栈,酒楼和商铺,建好之后,也需要有人干活儿。

  而这里只要有了客人,就会有其他商户过来,商户带着钱进来做生意,自然又会带动**。

  而我觉得东山花田最主要的核心还是你,这可不就是找你帮忙?”

  安之听了阿佑的想法后,心说这事儿确实需要自己帮忙。

  如果想让花田扬名,她的异能肯定必不可少。

  不过她心中还是有一些疑问:“如果仅凭一个花田,能够提供的岗位也有限吧?”

  阿佑接话:“这个问题我也考虑过,所以除了花田之外,我会想办法再弄些别的东西。

  在**县的东边,有一片山脉,据说山上的水是热的,我猜那里面应该有热汤,回来前我已经派人前去查探,如果真有热汤,我会在那里修建温泉庄子。



  温泉庄子的附近,再圈一座山用来当做狩猎场,想办法弄些特色,打造成整个大晟最具特色的猎场,不愁没有人来。

  京城护国寺的了愿大师解签最是灵验,我准备请他来徐城重建一座寺庙,再从护国寺带上几个高僧过来,应该是不愁香火的。

  总之,花田只是一个引子,在花田之后还会有更多好玩有趣的东西,将大家留在这里。

  我的想法,是将这一片打造成整个运河沿线的游玩圣地,尽可能多的吸引人过来,不管是停留三五天,还是三五个月,都不会让大家觉得无聊。

  另外,我准备在徐城建一座最大的东山书院,请皇祖父为其题名,延请名师,将各种手段都用上,总之就是要吸引更多的学子来这里。

  只要有人进来,就会产生需求,那么属于百姓们的机会就来了。”

  安之对这一点很是认可。

  还是得有人进来,光是凭借这些灾民,发展起来的速度实在太过缓慢。

  不过对于阿佑的想法,她还有一个疑问:“你这是准备凭空造一座城出来接纳外地的游客,可有想过要投入多少?

  且你对徐城这一片如此大的资金投入,会不会引来一些问题?



  比如说,言官的参奏,或者皇上的怀疑。”

  阿佑显然也想过这个问题,很快就回道:“除了花田和书院之外,我并不打算在其他地方花钱。”

  “嗯?难不成你想……空手套白狼!”

  安之经过短暂地疑惑,很快就猜出阿佑的想法,他想要将投资成本转嫁出去,只要有投资进来,原本属于他一个人的压力就会被其他人分摊。

  阿佑对她的说法有些不满,抬手在她的脸颊轻掐一把,**道:“什么叫空手套白狼,我这明明是给大家送去赚钱的机会。

  今晚我就给皇祖父写奏折,只要皇祖父同意,我的计划就可以开始推进。

  到今年年底之前,我得为**县以及他们周边弄来最少五十万两银子。

  我的五十万两,再加上朝廷的赈灾款,也能解了眼下的燃眉之急。”

  安之虽然不满自己像个小孩儿一样被掐脸,但是听到阿佑这话,她还是下意识道:“我先开始写稿子,等你的方案开始推进之前,一定在京报上给你好好宣传。

  要论有钱人,京城当属第一,五十万两的目标,应该不难达成。”



  “那就先谢谢你啦,我的贤内助。”

  “走开,还没成亲呢,别占我便宜。”

  “那可不行,今儿这便宜,我占定了!”

  这话落音,很快两人便消失在院子里。

  ……

  自打徐城发生特大洪灾,朝堂上下所有人的心神都在此事身上。

  阿佑六月初六从京城出发,六月十二的傍晚到达徐城,六月十三写了第一封奏折,让随行的护卫送往京城。

  历经五天时间,这封奏折在六月十八的傍晚,安之出发去徐城的第一天,就出现在延庆帝的案头。

  奏折上写了阿佑到达徐城之后的见闻,他下达的第一批命令,以及接下来半个月重点安排,在奏折的最后,阿佑还列明了他目前所需的东西。

  延庆帝看过这封奏折之后,心里放心不少。



  阿佑的条理清晰,轻重缓急分得极为明白,且他能吃苦,愿意跟所有灾民同吃同住,这就已经赢了大半。

  第二天早朝,延庆帝命张承平当众宣读了这份奏折,朝堂上大部分人在听到奏折上的内容之后,心里的想法都跟延庆帝类似。

  太孙殿下办事稳扎稳打,却也不缺谋略,想必徐城洪灾的影响力会比他们想象中要轻不少。

  在当朝宣读过奏折之后,延庆帝又借助京报的渠道,将这封奏折的内容传遍大街小巷,让京中百姓也能共享消息。

  在第一封奏折之后,每三天就会有一封奏折送到京城,汇报赈灾的具体进度。

  京城距离徐城虽远,但是朝堂上的人对徐城的事情却了若指掌,这种能够掌握事情发展紧进度的感觉,让众人觉得无比安心。

  在七月初三这天收到的奏折中,阿佑就提及了复苏徐城经济的种种想法。

  七月初四,这封奏折在朝堂上念出来之后,所有的官员都为之震惊。

  从出发那天算起,太孙殿下的赈灾之行还不到一个月,可是他却已经将所有受灾的百姓聚集起来,统计到了具体信息,收复所有灾民为朝廷所用,不依靠朝廷的力量,直接开始自救模式。

  短短半个月多月的时间,所有道路畅行无阻,被淹没的良田也渐渐恢复本来面目。



  就在他们以为这个速度够快时,太孙殿下竟然又开始了灾区重建工作。

  此次洪灾对十二个县都造成了或轻或重的影响,死去的百姓和逃难去别处的百姓估计占了整体人数的四成。

  这也就意味着这十二个县城会有近四成的地方空出来。

  太孙殿下并没有放弃这些地方,而是准备通过引进名声远扬的东山花田和东山书院来发展这些地方。

  恰巧,东山书院是太孙殿下的产业,东山花田是准太孙妃的产业,他们都不需跟任何人商量,只要朝廷允准了这个计划,马上就可以落地实施。

  而东山花田和东山书院的号召力又能带动其他商人过去投资建设。

  这完全就是花民间的钱为朝廷办事,想法实在大胆又精彩。

  而对阿佑这个想法最为认可的就是户部尚书贺经略。

  似乎每一个户部尚书都将国库当成自己的钱袋子一般护着,能进账的时候他们最积极,但是轮到付钱的时候,他们的手绝对将钱袋子捏得死紧。

  按照贺经略的初步估算,这一次徐城洪灾,国库可能需要花掉二百八十万两到三百四十万之间。



  可是有了太孙殿下这个方法,说不定二百万两就够用了。

  凭白省下这么多银子,他可不就成了最认可阿佑的人。

  “皇上,太孙殿下英明!

  朝廷赈灾的效果毕竟有限,最多能帮助灾民们度过今年,如何熬过明年上半年没有收成的时候,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考验。

  可是太孙殿下和云大人的方法,却是能够长久的起到作用。

  而且正如太孙殿下所言,灾民们靠自己的劳动赚得银钱,这种自食其力的过程远比咱们直接分发赈灾银两来得要更实际一些。”

  继户部尚书之后,工部的李尚书也站了出来:“皇上,臣有一喜讯尚未来得及禀报。

  昨日工部的工匠按照云大人给的建议,又一次成功对纺织机做出改造,相较最开始,织布的效率提升了一倍有余,且织布的尺寸也被放大,如今一块布最宽可达**。

  倘若按照太孙殿下所言,在徐城周边开设纺织厂,那么臣可立即安排这一批工匠带着改造过后的纺织机去往徐城,尽早开始纺织厂的工作。”

  工部难得有当众邀功的机会,李尚书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如果皇上真的同意在徐城周边开设纺织厂,那么赈灾的功劳,他们工部也可以分得一杯羹。

  而方经略听到这话之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纺织厂肯定归朝廷所有。

  一个效率得到空前提升的纺织厂根本就没有将今天的情况

  而徐城内的百姓看这些灾民老实待在城外,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这怜悯之心很快就生了出来,很快就有人开始组织给外面的灾民捐赠一些日常所需的东西。

  没过两天,城内便送来了好些半旧的衣裳被褥,碗筷,甚至还有一些调料……

  最开始逃来的灾民在城门口安顿得井然有序,后边逃难过来的灾民也有样学样,没有一个人闹事,完全服从指挥,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随着过来的灾民越来越多,人数已经超过六万时,阿佑及时将地盘扩大,在距离城门不远处立刻开辟出一块新地方来,挖井,盖澡房茅房,搭粥棚,给老幼安排帐篷,然后迁了一部分人住到那边去。

  而陆续有新人投靠过来,便陆续有人参与到清淤队伍中,越来越多的人在为重建家园做着准备。

  阿佑在安顿在灾民时,也不忘解决最主要的矛盾,那就是修建被水冲垮的堤坝。

  不过他暂时没有从灾民中征选徭役,而是将从京城过来的士兵派去修建堤坝。



  待将徐城周边的事情都安排妥当之后,他便开始一个个巡视受灾的城镇,以太孙之尊亲自慰问灾民,跟他们承诺,朝廷一定会帮助他们度过眼前这个难关,带着他们一起将生活走上正轨。

  就在阿佑四处巡视时,安之带着大批的物资过来了。

  她相信阿佑在过来的第一时间肯定统计过具体人数。

  只要拿到这些数据,她就可以推算出徐城这边需要多少月事带。

  且她也得了解一下,除了徐城之外,其他地方还有多少安置难民的地方,人数又有多少,对于月事带的需求量又有多大。

  她的猜测果然没错,等她过去询问时,一个文书直接给出了具体数字:“云大人,截止到昨天傍晚,城外以及柳杉坡那一块共有灾民八万五干六百九十二人,其中男性占四万一干九百四十八人,剩下的都是女性。

  而在女性之中,七岁以下的孩童和五十五岁以上的老人有八干七百四十六人。”

  安之在心中算了一下,七岁以上五十五岁以下的人约有三万五干人。

  这年头,女性大约在十三四岁时来月事,四十岁出头绝经,在排除掉年龄之外的人数后,就算两万五干人,每人三条月事带,这里就得七万五干条。

  “整个徐城周边,除了咱们这里,还有没有别的地方有灾民聚集?



  如果有的话,人数大概是多少?”

  那文书道:“太孙殿下来这里几天,就派了人去下面的县城巡查,如今反馈过来的消息,在下面还有两处灾民聚集地,一个在如临县城门外,共有两万二干多人,还有一个在兴阳县附近,那里有一万八干余人。

  不过这是第一批送来的数字,这已经过去了近十天的时间,数字可能有变化也说不定。

  另外据推测,还有近五万左右的人逃往了其他州府。”

  徐城外就有八万灾民,另外两处有四万人,逃往外地的有五万人,再加上在洪水中死去的人人,这场洪灾的影响比想象中要严重不少。

  从广明殿出来后,阿佑吩咐宫人去准备行囊,然后径直出了宫。

  等他到国公府时,安之已经在二门处等着了。

  安之看到阿佑立刻问:“听我爹说,你要去徐城赈灾,这可是真的?”

  阿佑点头:“确实是真的,事情已经定下了。”

  “那我跟你一起去!”



  安之这话说得毫不犹豫,显然刚刚在这里等阿佑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

  “我跟你一起去,万一有个危险,我还能护着你。

  倘若没事,我就照顾你的生活起居,帮你办些琐碎事情。”

  阿佑没有接这话,而是道:“咱们换个地方说话,我有很重要的事情要跟你说。”

  安之见他神色郑重,便也没再做声,先将人带去了自己的院子。

  “有什么事,说吧。”

  “皇祖父刚刚跟我说,让我一定平安归来,等赈灾的事情办妥,他就禅位于我,他则迁居行宫当太上皇。”

  这话彷如晴天霹雳,将丝毫没有准备的安之吓了一跳。

  “皇上,皇上真这么说?”

  “自然是真,他亲口所言。”



  阿佑凝神看着安之道:“我们的婚事会如常推进,所以你不能离京,必须得在京城待着。

  等我将徐州的事情办妥,应该已经下聘了。

  等我回来,我想要将登基大典和迎娶大礼一起办。”

  安之听到这话,注意力被带偏:“有这么办的吗?那该怎么办?”

  阿佑摇头:“史书上没有,不过这不是咱们该担心的事儿,交由礼部去烦恼便是。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25218253/8935842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