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回到东汉末 > 本书军队编制设定

本书军队编制设定


这个设定只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是本人查了很多资料后再加上自己的推测设定的。这个设定只是地方军队的。以后可能会有一些小的更改和完善。如果有人愿意提供详细的资料,先在此表示感谢!可以在评论直接留言的方式告知。

        本书军队设定如下:

        特殊:细作,斥候,刺客,亲随,……

        编外:民夫,杂兵

        基层:士卒,伍长,什长,队率,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士卒,或是简称士。这些是没有印的了没有旗号。

        中层:军侯,部曲督,骑督,军司马,别部司马,校尉,都尉。这些虽没有将军两个字,但是都可以称之为将军。或是简称将。中层开始,就有了将印和旗号。

        高层:名号校尉,名号中郎将,名号将军,重号将军

        细作:间谍。斥侯:侦察兵。刺客:刺杀目标的高手。亲随:副将,警卫,仆人。

        民夫:临时抓的壮丁,或是花钱雇佣的劳力。

        杂兵:招募的普通兵,也可以称之为辅兵,杂役兵,平时要负责扎营,运粮,做饭,背负行李等杂役,很少进行训练,也负责战斗,每月有钱粮领取,名字都登记在册,不能随便走人不干。如果立了功或是本事足够了就可以转为正编的士卒或是将领。使用的武器穿的装备没有限制,根据实际情况而来。

        士卒:属于精兵,有统一的服装武器,每日除了吃睡就是训练,走路不背行李,扎营不干活,他们的任务就是训练训练战斗,每一定数量的士卒都是统一的武器,长枪,弓,刀盾,等。

        伍长:带一伍士卒的最小的军官,当然这个一伍是包括伍长在内只有五人。

        什长:什长带两个伍,就是十人,再加上什长本人,就是11人。另外什长也是最小的驻营单位。除了本身11个正编的人外,还带数量不等的杂兵。吃饭睡觉在城中时统一到固定的地点吃。行军打仗时,每一个什以及什下的杂兵为一个单位埋一个锅一起吃饭睡觉。数量为什长1,伍长2,士卒8,杂兵若干。

        队率:即屯长,每五个什为一屯。五什55人加一个队率。

        军侯:一曲的长官,带两个屯。112人加一个队率,若干亲随,这些亲随要扛旗子,查探敌情,传递命令,随军侯作战,在军侯战死时暂时领军等等。军侯也称为百人将,部曲将,将军。有将印。印为部曲将印。有自己的旗号。是最小的作战指挥单位。正编112+人,数量不等的杂兵。一般一个正编要有1到3个杂兵辅助。所以看起来一曲就是200多人,或是500人。十曲旗号设为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部曲督:带五到十个曲。正编人数580到1160人,杂兵不等。是最少的扎营单位。有印为部曲督印。有兵符。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调动本部人马,其它时侯要有主将掌握的另一兵符才能独立行动。也是除重号将军外所有将军固定的最大兵力。五部旗号设为五神兽。麒麟,青龙,白虎,玄武,朱雀。

        骑督: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种部曲督,骑督不同于骑都尉,骑都尉是较大的军官了。骑督一般主将的亲信领兵,领的是最为珍贵的骑兵。所以比部曲督要珍贵一点,但是实际权力还是和部曲督差不多。

        军司马:有两种情况,一种直接代领几个部,也就是几个部曲督的兵马,不但管钱粮还管兵马。另一种就是校尉手下的副手,校尉统兵,军司马管钱粮。

        别部司马:独立军团,同时管钱粮和兵马。但是规模达不到一个校,一般都是临时设的。这种独立军团可以有一个,也可以同时有多个,人数也不等,可以只有一个部几百人,也可以有几个部几千人。

        校尉:一般带五个部,其中一个部为自己直系部曲,亲自带领。另外四个部另行有部曲督,这四个部曲督只是在行军打仗时或是有任务时才听校尉的话。所以有时,别说是校尉了,就算是一个杂号将军,只要没事了,手底下也只有自己的那500多正编兵以及若干杂兵。想要造反那是不可能的。

        都尉:意思和校尉差不多,具体如何,本书暂不出现这个编制。

        名号校尉:正式得到朝廷认可的校尉,可以自行招兵。规定人数内可以享用国家的钱粮。其它的自己招十万兵,自己设一大堆将军什么的,也只是领兵的数量到了,吃的喝的用的每月的军饷都要自己花钱,说白了就是有了招兵的权利后,自己招的私兵。要是没招兵的权利,招了兵,那就是贼兵了。一般谁要是乱招兵了,当地县令太守什么的知道了,那可是发兵灭贼的。有了一定地位的人也可以按规定招一支家兵。招的数量多少就不好说了,三国这个乱世,规定五百人,要招五千,只要没人管得了,也一样可以。

        以下是本人的罗嗦话,只是帮助理解上以设定的解释,没有细细的整理,可能看起来很乱,也可能和很多人说的不一样,也可能本人说的是错的,所以可以不用看。

        部曲督可能有没有实权的副将,这个副将可能就是“裨将”。带兵多的将军下面可能有没有实权的“偏将”作为副将。当然称呼时还是称为将军的,连起来就是偏的将军,但是不会“偏将军”这种杂号将军。

        普通的将军,不管是多大的,正编部曲只有一个部曲督,这是为了防止将军兵多了造反,如果有战争或是有任务在身时才会临时编排一支军队,人数多少不定,时间也不定,可以是几天,也可以是十年。常领军超过这个数的,就是重号将军,两汉重号只有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前、后、左、右、将军。这些将军才能超过一个部曲督之数。当然了,也可以自己招兵,只不过这些兵朝廷是不会承认的,东汉末年到三国,也没有人会去管是不是超过限制什么的,所以会很乱。

        人数什么有说一曲200人的,有说500的,也有说1000的,有说一部两曲,一曲两屯的也很难考证。如果一部两曲,人数也太少了点,还有什么五部十曲,曲按天干数分旗子,如果这样就是10,但是这个10很可能说是一部下面有10个曲,不是说五部共有十曲。有记载为,“五百人督,千人督”,估计可能五百人督的就是五个曲的部曲督,千人督就是满编十个曲的部曲督。

        有一种特殊情况也可以封为别部司马。比如有友军投靠,但是又不想成为附属,这样的情况就要有单独的钱粮系统和作战了。如刘备投靠,不是投效。投靠某某后,能怎么?只能当一个别部司马,自己管自己的粮食,没粮了就要想办法,是借还是靠作战战胜后分一份战利品就不好说了。打仗时,也只是配合投靠的某某作战,并不直接听从命令。

        还有偏将,裨将,按其本义,偏裨就是副的意思,个人认为这个偏裨将没有一定的实权,同时这个偏将和偏将军并不同,偏裨将可能就是辅助管理的将领,人数不限,都是主将的亲随一类,主将可临时派其领兵。如果一个部有十支小分队,那很可能不好管理,这时有两三个没有实权偏将就可以临时领几个曲的人。演义中经常有这样的情节,如刚收了一个猛将,马上就用为偏将啥的。按常理这时能让他一下子领很多人吗?不可能,这时可以马上用其为偏将或是裨将,斗将时可以让其上阵,要分兵也可以临时分几百人让他带。军队中讲的是功勋,没有功勋就算是再牛的人,也是没有实权的,也不能一步登天,所以不可能刚一个功夫高点的人,就让他当上几百几千人的头?一下子成为了将军,成为了“偏将军”或是“裨将军”,这是不可能的,只是成为了偏将!如刘备当一个马弓手,关羽当一个步弓手,为什么?具体偏将裨将怎么分,偏将一般比裨将大,其它的本人暂时没有找到可以推理的记录。同理的还有牙将,牙将并不是牙门将军,牙将就是军中掌一门牙旗的将领。

        “牙将是古代一种军衔,五人为一伍长,二十人为什长,百人为百夫长,五百人为小都统,一千人为大都统.三千人为正、偏将,五千人为正、偏牙将,一万人设正、副将军”。看下这个牙将的百科,可以作为佐证。百夫长相当于曲军侯,五百人的小都统相当于三国的五百人督,即部曲督,可以理解为五个曲的小部曲督。大都统相当于十个曲的大部曲督。三千人正偏将,就相当于校尉。一万人的正副将军就相当于杂号将军了。按这个推理来,这个几个特殊的称呼,从低到高分别为部将,裨将,偏将,牙将,主将。再分细点,带兵的为部将(将军或校尉手下的部曲督),牙将(将军手下的守重要分据点的将领),主将(独立军事行动中最高统率)。不带兵的为裨将,偏将,上将,大将。大将不一定就是大将军,只是一个尊称。如果打仗中,带兵的将军是不可能轻易上阵斗将的,一旦死了,那结果就是全军混乱。经常有,杀出一员偏将,又杀出一员裨将,然后都被斩了,敌军还好好的。说明了这两个只是没实权的副手。再有吾有上将啥啥的,可斩谁谁,可以看出这个上将也同理,都到这个级别,能轻易去冒险斗将?再有我有上将千员,雄兵百万。这一千上将要是都是带兵的高级将军,那要吓死人了,上将就是猛到了这个级别的副将或主将,如是副将人数是不限的。同理,大将也可以这样解释。这些只是称呼,带不带兵不能确定。可带兵也可以只是主公身边的一个亲随。主公身边可以带十几个不带兵的上将,大将啥的。或说上将就是上等的将军,大将就是重要主要的将军。

        正因为了有了各种乱,才造成了几千年来最为复杂最为扑朔迷离最为英雄辈出的一特殊年代,自黄巾之乱184年后到220年三国成立。是最为精彩的同时也是最为悲哀的一个时期。几千来可以说没有那一个年代能与之相比。本书重点写193年后的故事,但是也只是前面两三年符合正史,后面就慢慢的变得不同。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30240/1334340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