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老君山前说阴阳,儒道两家循易纲
山高知寒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这里按下暂且不表,回头再说跟着寡妇学彖识易,画爻辨象,寻坎遁甲的范二毛在干嘛呢。时光如梭,春遁夏衍;眼看着小麦扬花,初夏气温渐高。这日吃过早饭寡妇叫来二毛,言道:“四月里天热人躁,不如外出走动走动。”
“婶子想去那里?”
“前些天有个来问卦的人说,西南境内的老君山上玉真宫开馆,香客络绎不绝,不如咱娘俩也去走走看看,一来膜拜老君,为你兄弟及咱娘俩求个平安;二来也是出去走走,观观风景。听说那里山高路险,云飘雾霭,谷深邃幽,溪水潺湲,山中道宫巍然,宛若仙境,是个道家福地。听说道宫里有同道真人,咱们去后如能见上一面也可切磋一二。”
“中,婶子,您说去就去,现在就走?”
“现在就走,走吧。”寡妇说着向门外走。
“婶子,还带点啥不?”
“不用带东西,出门啥都有,带东西干嘛,不是给自己找罪受。”
“中,那我锁门了。”范二毛跟在后面锁上堂屋门,紧走几步赶上婶子,出了大门,把免卦牌挂起,看着婶子出了大门,然后上前锁上大门,娘俩一路往前村而来。
寡妇住这村是没有柏油马路的,必须走两里多的土路,走到通往县城的柏油马路等车,然后才能去县城,经县城转车才能去老君山。
长话短说,老君山已在面前。到了山角下,汽车嘎然而止,范二毛娘俩随众人下车,来到一片山间坡地之上。就听司机说道:“前面就是老君山,汽车无法上山,这里是落脚点,大家在此歇息一下,然后自己顺山路上十八弯,既可到南天门上的老君庙。”说罢开着车离开了。
众人站在坡上,就见坡地处有几个卖零食的小贩在来回走动,往前走靠山坡有一座小殿堂,小堂破烂不堪,单见墙体开裂,风吹欲倒,断瓦残檐,雨打欲落,好一派凄凉之象。可是与这残垣断壁的破殿成鲜明对比的是香客满堂,热情高涨。就见殿前坐满了人,男女老少,什么样的人都有。二毛一看心想:这里可是千年古刹虽残垣,人势满堂却如絷咧。
心如儒絷画地为自牢,心如佛絷空洞遥遥,心如道絷仙草何找?说来这世上人心自古来为三界教化锁定了,上层儒锁定了,单言君臣,忠刚,仁孝之道;中界被道教锁定了,又言仙界魔法,奇门遁逃,心欲依仙,转世成灵,自由飞翔,有皇帝轮流坐,明天入我门之心。下界被佛光普照了,心空欲镜,如照我心,与世无争,逆来顺受,以慈悲之心为本化了。三界絷心,你心何逃。故今世上某“大教受”言道:生命的逍遥之境,不是人的生命凌驾于万物之上,而是用我们的心与世间万物相勾相连、水**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所以为人之道听命三界分化,瓦解心灵深处的自我意识,顺从天地人三界暨定规范,从化如流,当好顺民也。
再说这范二毛与寡妇婶子随敬香人群延小路往老君山上爬,一路行来,单见小路曲折,绵延而上,行不多远寡妇婶子已是气息发喘,稍感吃力了,于是言道:“二毛啊,咱娘俩找个地方坐坐歇会儿再走。”
“中,婶子,咱歇会儿。”二毛说罢了快步向前找了个路旁的坡地,地上有几块大石头,二毛上前擦擦石头上的土,回身返来扶住婶子过来坐下。
娘俩坐下之后寡妇看看二毛言道:“二毛咧,你知道我今天为何带你来此进香?”
“婶子,不知道,您说。”
“唉,说来这老君山全国各地老有,这是因为老子的名头大,道家始祖呗,用了老子的名号,可以提升山的名号。道家讲究以山修行,双性同修,以养千年,所以人们心存长生不老的欲念,寻找山清水秀之地造殿筑宫,企求长生之法,欲念永恒的之道,道家从仙,“仙”字“人”字旁有个“山”字,也是人欲成仙,必入灵山修行之意。”
寡妇说罢伸手拿过来刚才在破殿前买来的水,喝了一口。然后又道;“说来人欲修行成仙,企求长生不老,也就道家是这样认为的,世界上所有的教派都认为人有生必死,而死后或入天堂,或下地狱,唯独道家认为人可以修炼成仙,长生不老。那么这种思想来源于何处呢?来源于《周易》,易经是东方人文思想的开源思想,是百家思想的源头,那么为什么唯独道家认为只要‘尊道贵德’自然‘仙道贵生’呢?这是因为周易的思想来源于数术学中的阴阳学说,而阴阳学说的产生来源于人类认识世界之始的二元论,既阴阳论,天地论,人神论,君臣论,善恶论,这种思想是甲点至乙点直线运动论与甲点至乙点周转轨道论的鼻祖,阴阳论认为自然界相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存在,阴阳双方是对立消长、互斥互合,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这些作用维持着自然界的正常变化。这种思想本身而言是科学的,是古代唯物思想的开源理论。但是道家思想的源泉来自于周易,而周易的思想产生于人类初蒙时期,当时的人类人文思想是起源于今天我们所谓的“二元论”思想的,当时的人类认为人的‘意识’可以脱离‘物质’结构本身,意识形态是先于物质结构而**存在的,所以周易的思想起源于唯心论,是早期人类初蒙时期的自然意识形态,认为世界就是阴阳两极,天地两存,神人共存的世界,世界是神造世界。
然而,后期的道家理论体系自汉代以后形成了大的转变,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意识存在于物质之后,物质结构是由阴阳两种形式互为转换的主体,而物质结构中蕴藏着五种物质,五种物质结构又互斥互生,进而形成了阴阳论与五行论。这种思想理论体系是古代东方立体化论证物质存在的朴素唯物论思想的起源。
但是,自秦朝之后,东方的思想界停滞在春秋战国时期;以秦朝为分水岭,之后的二千多年东方的思想界一直停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周易思想时期,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因很简单,战国时期形成的儒道思想进入了上层建筑,成为了古代统治者治理天下的理论工具。道家首先进入统治者的视线范围内。汉代早期的统治者是道家的信奉者,利用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统治下层民众,为秦朝苛政结束之后的人民修养生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道家的思想是有两面性的,道家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中存在阴阳两性,暨太极变化,阴阳互换,提倡‘两性双养’,遵循物质结构中五行互斥互生的基本原则,所以道家有‘皇帝轮流坐,明天到我家’的思想,可想而知,这种思想是不被统治者看好的,道家的趋神化重仙道思想在汉代中期形成刍形,这种背离皇统思想的意识形态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被上层建筑接受的,于是道家思想被统治者驱出上层建筑领域,取而代之的则是同祖同宗,同出一脉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同样尊崇阴阳合同论,同样认为世间是意识与物质的,但是儒家认为,意识形态是决定物质结构的属性的,也就是说,神,天,上天是主宰万物万民的主体,地上的皇帝是天上的皇帝派来的,是派来治理国家与民众的,故有世界有天地,物质有阴阳,人分男人,国分君臣,家分父子,两性分夫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遵循纲常,暨儒家认为的自然法则,这就是儒家思想中的纲常法则,这种思想当然是统治者所需要的,自然就有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上层建筑的思想。
自董仲舒之后古代中国的人文思想界出现了儒道混杂的意思形态,而道家逐步退出上层建筑或进入民间,或遁入山林,而儒家思想逐步形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正统思想,思想是左右行动的力量源泉。思想左右行动,于是古代中国的思想意识形成了本土化的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
至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佛教文化产生的年代与儒道思想产生的年代基本相同,是同时期的产物。但是佛教文化传入古代中国要晚,佛教的思想源泉与儒道两家基本上一致。佛教认为‘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的一种无形‘人格’,是大智、大悲、大喜、大能无量全能的一种人格力量,‘佛’是阴阳同体的,归宿于人类就是一阴阳合同的无限能力。与儒道的阴阳论虽然语法结构不同,但其实质同朴,所以自佛教文化传入古代中国之后,很快被人们所接受,上至帝统下至百姓。佛教讲‘空悟’论,佛教认为欲成‘觉悟’之人,首先空悟自身。世界上任何教派都有自己的禁锢思想,没有禁锢思想的教派是无法形成一种意识形态的,佛教文化也是如此;佛教文化的空悟思想,是古代中国人逆来顺受思想的源泉,当然是古代统治者非常愿意看到和接受的。所以唐朝时期倍受统治者青睐,大力倡导,普及众生。
二毛呀,为什么不厌其烦给你讲这些道理呢?因为要想学好命理学,必须了解思想哲学,因为命理学就是产生于哲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部分,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范畴。命理学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类似于西方的心理学,并与西方的心理学属于同时代产物,只是文化背景不同,产生的产品也不同而已,但是其本质趋同,都是在寻找人性的弱点与优秀本质。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而命理学的研究方向是探索与研究人的生命体征与心理体征在自然状态下受自然影响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的一门学问。命理学纵向于探索人们的实际行为的变化规律,对心理趋向性的研究落后于西方心理学,而对人的形为变化规律的研究要高于心理学。
西方的心理学产生于公元前三世纪,东方的命理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要早于西方心理学产生的年代。心理学与命理学一样,同样归属于哲学的范畴之内,心理学从产生到发展成一门**的学问,经历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上世纪七十年代未才真正的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世界上一门**的学科,并被世界文化思想界所接受。
但是,东方的命理学可没有西方的心理学那样的命运,东方的命理学可谓是命运多舛。古代命理学自产生以来,多次受到打压,原因是命理学中自古代遗留下来的不科学的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糟粕没有剔除掉,而且这些迷信的毫无根据的伪科学成份仍然处在持续发酵的过程中,只有彻底的剔除掉这些不科学的迷信的东西,命理学才能如同西方的心理学一样摆脱哲学社会科学的范畴,成为一门**的学问。
二毛呀,先讲到这里,待会我给你讲什么是数术学与命理学,以及数术学与命理学产生的年代与关系。”
说罢娘俩站起身来继续往山上走去。
老君山前说阴阳,
儒道两家循易纲。
道可道兮非常道,
礼治德治人治倡。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31816/1392861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