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退位让贤 > 第二百一十七章 老朱的惊天发现……危机!

第二百一十七章 老朱的惊天发现……危机!


清晨。

太阳刚刚从东方吐出鱼白。

申城的码头已是繁忙无比。

一艘艘的船舶靠岸,在码头上开始了紧张而忙碌的装卸。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申城来往长江内陆各城市的船越来越多。

沿黄埔江往上,亦有数不清的船舶通行其中。

再加上顺海岸线北上北方海岸,或者南下去南方港口城市,乃至去台湾,再或前往倭国的……等等。

总而言之,申城上连长江,又是南北汇聚的中间节点,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航运中心。

在之前禁海的时候,这一优势完全体现不出来。

如今开放海禁,便立即脱颖而出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朱允熥“独具慧眼”,选择了申城进行开发。

要不然,也许再过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也不会有人注意到这里。

历史的进程便是如此。

大明太孙殿下在黄浦江边划的一个圈,使一座城市腾飞而起。

如今的申城,繁忙无比。

码头已经初具规模,但稍远的一点地方,还有大量工程仍在建设开发中。

整个申城,就是一座一边建设开发,一边开始试运行的巨大工地。

老朱来到一间街边的早餐店,与一大早起来干活的苦工们一起吃早餐。

他对经济的观察越来越细致,汇总了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认识也逐步加深。

从原来完全不懂经济运行道理的“老农民”,正迅速向一位深入了解经济原理的“学者”转化。

当然,这些也离不开一众锦衣卫的功劳。

很多分析数据,全靠锦衣卫去打探。

比如酒楼老板从哪里进货,原料成本是多少,这种事,一般人还真不容易弄清楚。

但对老朱而言,只要一声令下,锦衣卫立即便调查得清清楚楚。

早餐店内,嘈杂的人声此起彼伏。

“真累啊,干活太难了,我每天都想着休息。”

“谁不是呢?可还不是得干吗?养家糊口,哪有那么容易。”

“行了,你们就别抱怨啦,能有一口吃的,还不满足吗?”

“就是。若是搁以前,你们能来这早餐店吃东西吗?”

“哈哈,那倒也是,要不是太孙殿下的新政,咱们哪能吃得这么饱啊?”

“以前干活,可经常饿着肚子,吃个半饱就不错啦,如今才能吃得饱。”

……

老朱一边吃早餐,一边听他们聊天。

他的脸色,突然之间微微变了变。

老朱这些天一直在分析申城的经济状况。

他以前完全不懂经济,可老朱懂算账。

他将整个申城各项收支都算清楚了,也就慢慢弄明白了申城运转的秘密。

从金融体系到运输体系,效率是怎么提高的……但越深入研究,老朱越发现有些地方仍然不太对。

此际,他猛然醒悟过来。

最关键的问题是——粮食!

朱允熥所设计的整套体系,让社会生产效率都提升了,因而,能在民众收入都普遍增涨时,物价却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因为物品的供应量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大大增加。

但有一个核心点,是必须要打通的,那就是粮食供应。

粮食维持低价,是这一套体系维持运转的核心。

如果粮食涨价,整个平衡就打破了。

正常而言,一个人吃不了两个人的粮食。

可如果这个人以前一直都没有吃饱呢?

收入增长,粮价却很低,也就意味着这个人所吃的粮食,相对以前,会有极大的增加。

因为他以前没吃饱,现在吃饱了。

可如此一来,粮食的供应,还充足吗?

若是不足,又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远不是经济衰退这么简单!

因为以前大家都被困在家乡,吃不饱饭就饿一饿,吃个半饱差不多得了。

对贫苦百姓而言,饥一顿饱一顿,才是常态。

顿顿都吃饱,这是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可现在,朱允熥四处大搞建设,修路,建桥,建新城……这些人远道而来,是冲着能赚钱能吃饱肚子来的。

能赚到钱,能吃饱饭,他们自然是个个兴高采烈。

可如果吃不饱呢?

如果粮食供应不上呢?

元朝是怎么被推翻的?

直接的原因是修黄河,饿着肚子干活的民工们对此极度不满。

“石人一只眼,挑起黄河天下反!”

民工们反了!

于是乎,庞大的大元帝国,就此分崩离析,直至彻底走向终结。

如今的大明,在外面做工的人,较之元末时,还要多得多。

因为朱允熥现在搞的工程非常之多。

一旦他们吃不饱饭……

老朱越想越是心惊,越想越是害怕。

按照他的统计,计算,分析,朱允熥的治理下,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都提高了,大部分物资的供应都是充足的。

诸如铁矿之类的,也比以前开发得更多,规模更大,挖掘的效率更高。

冶炼更是如此,生产效率比以前高得多。

申城就有炼铁的工厂,老朱亲眼去看过。

冶炼技术有进步,规模更大,效率更高。

所以,铁价并没有随着工钱的上涨而上涨,反而由于供应的增加而不断下跌。

同样买一把菜刀需要的钱,比以前更少。

其他很多物品供应亦是如此。

但粮食不一样。

地里能长出多少粮食,仍然是不变的。

固然,由于元末战乱导致的人口大幅下降,在土地面积没有太大变动的情况下,大明的粮食供应基本上是充足的。

可这也是建立在相当一部分人只能吃得半饱的前提下。

老朱自己就是底层出身,曾经长期吃不饱饭,也很清楚这一点。

特别是没有什么田地的贫雇农,长期吃半饱才是正常的。

吃得饱饱的,绝对是少数时间。

可如今,正是这些没啥田地的人,出来干活做工。

他们吃得很饱!

可他们吃掉的粮食,从哪里来呢?

眼下马上便是秋收的季节,暂时肯定是不会缺粮的。

然而,到明年上半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就不一定了。

如今朝廷和官府通过强制低价来保证的粮食供应体系,可能在明年初便轰然倒塌。

那时候,今天对太孙殿下感恩戴德的人,就会变为对太孙殿下和朝廷恨之入骨。

民心似水,随时会变。

一念及此,老朱再也坐不住了。

他站起身来,匆匆忙忙便往往处赶去。

这件事关系甚大,他必须要立即提醒那个“逆孙”。

蒋瓛和吉垣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但看到老朱突然离开,连忙跟上。

一路上,两人察言观色,见皇帝陛下神色不太好,便都没有说话。

回到住所,老朱令人准备了文房四宝,正要提笔写信,却突然又按了下来。

刚才在路上的时候,他重新细细想了想大明的粮食问题。

却发现大明的粮食保障,其实也没有那么脆弱。

首先是供应问题。

由于元末战乱,死掉了大量的人,因此而荒芜的田地亦不少。

这些年以来,朝廷一直在鼓励垦荒。

每年的田地数量,一直在稳步上涨,也使得粮食的总产量越来越高。

只不过,这些增长,一部分变成了粮食库存,一部分则被人口数量同步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耗上升所抵销。

除此之外,还有水泥的广泛运用,再也不需要用糯米筑城墙,因此又多出了一部分粮食。

还有倭寇被清除之后,沿海新开垦出来的肥沃农田等等。

这些都使得大明的粮食供应增加了不少。

以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大户将粮食藏起来了!

外面的饿殍遍野,但大户的粮仓里仍然是满的。

很多穷苦百姓正是清楚的知晓这一点,才会在饿得吃不饱饭的时候起来造反,将大户粮仓里的粮食拿出来分掉。

如今朱允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将原本储藏在大户粮仓里的粮食,都收进了国库粮仓中,也加大了粮食的供应保障。

至于说消耗增加嘛。

其实主要增加的,就是在外面工地干活的人。

申城的建设者,码头上的苦力,正在参与修路修桥的民工等等。

这些人的人数不少,可能有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之多。

但与整个大明的人口相比,他们仍然是极少数。

大明还有大量的人生活在原来的农村,仍然过着和从前一样的生活,吃和原来一样多的粮食。

即使这上百万人吃的粮食大幅度增长,即使他们每个人都吃掉了相当于原来两个人的粮食,可整个大明的粮食消耗,也只会上涨一点点。

这一点上涨,完全可能因沿海地区的开发,糯米的不再浪费,以及库存在调整而抵消。

仍然在大明的承受范围内。

慢慢地,老朱悬着的心,又重新变得安稳。

至少,这样算起来,大明的粮食问题,似乎也没有之前想的那么严重和急迫。

当然,这还是一个大问题。

毕竟钱已经花出去了。

雇工的工价,也涨上去了。

不太可能再跌落。

要一直维持低价粮食的供应稳定,很困难。

繁华昌盛的大明下,正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只是目前还有时间,暂时仍不会爆发。

见老朱拿着笔陷入沉思,迟迟没有落笔行文,吉垣在旁边轻轻唤了一声:“陛……下!”

“去,将所有的《科学》期刊全部找来。”老朱吩咐了一声。

科学期刊开始发行的时候,老朱已经赌气离开了金陵。

不过,他还是令人购买了全套的期刊。

毕竟,微服私访,远离朝廷,又赌气不愿与正主持朝政的孙子联系,或告知地方官身份,也只能通过《大明日报》、《科学》期刊等了解朝廷的变化和动向了。

很快,吉垣便全部找了过来。

老朱翻开其中的一本《农业》专刊。

上面对于种田的探讨非常多,除了种植的农时,施肥,施水,锄草,防旱抗灾等等之类措施的探讨之外,还有如何防治病虫灾害,特别是如何制作并使用农药的问题。

华夏历史上,农药使用的时间很早,在几千年前,便已经在用。

然而,农药的发展却非常缓慢。

老朱很清楚除治病虫的重要性。

后世现代人往往对农药深恶痛绝,可这主要还是限于蔬菜水果等。

它们的生长期短,农药残留量高。

往往采摘下来上市售卖时,还有大量的农药残留,对身体健康影响大。

自然引人不满。

可实际上,在主要粮食作物中,农药对粮食产量的稳定供应,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果没有农药,世界粮食的总产量可能减产一半乃至更多。

那就不是健不健康的问题,而是饿死多少人的问题了!

这个时代的农民,对于耕种的农时,何时施水施肥,还是大致心中有数的。

即使不懂,看周围的邻居如何种田种地,跟着照做就是了。

总有聪明人知道该怎么种。

然而,对于制作并喷洒农药驱虫灭虫,大部分农民就真的是一筹莫展了。

很多时候,遇到病虫灾害甚至听能听天由命。

再或是向神灵祈祷等等。

《农业》专刊上探讨和传播的相关知识,无疑给了很多种地的农民一缕新曙光。

老朱翻阅着《农业》专刊上面内容,微微点头。

看来,那个“逆孙”,也很清楚粮食重要性的。

就是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意识到大明潜藏的巨大粮食危机。

他这般施政,表面上看起来样样都好,可一旦缺粮,后果便将不堪设想。

《农业》专刊上传播的知识,究竟能让粮食增产多少,也是未知数。

好在之前算过,缺粮的事,也不是特别急迫。

“不行,不能直接提醒他。”

老朱脑海内念头飞转。

他们都说自己不如那个“逆孙”会治国。

如果就这般提醒了他,岂不是白白便宜了“逆孙”?

再说,万一“逆孙”对此早就清楚,做了准备,自己白操心一场,又反而显得自己治国更无能了。

我堂堂大明开国之君……

但若真有什么问题,还是要提醒的。

什么都不做,老朱又总觉得不安。

思来想去,老朱的目光盯着那一堆《科学》期刊,突然眼前一亮,有了!

他再度拿起笔,展开纸张,刷刷刷写了起来。

吉垣在旁边看着,越看越觉不对。

皇帝陛下写的东西,怎么感觉有点怪怪的呢?

但他也不敢开口询问。

老朱写完,将笔放下,随即将写好的纸张折了起来。

“陛下,可是要派人送往金陵吗?”吉垣连忙问道。

“不必了。”老朱摇了摇头,道:“去买一个信封,贴上邮票,将咱写的东西,寄往《科学》期刊编辑部。”

吉垣顿时瞪大了眼睛。

不久前,太孙殿下设立了邮政司,在各地成立相应的分司,同时印刷信封,发行邮票。

凡是大明境内的百姓,都可以购买邮票和信封,进行书信邮寄。

再由邮司统一集中转运,将书信送去相应的地址,送给收信人。

不过,因为是新成立,还有很多地方的分司尚未开通,仍不完善。

但申城作为大明朝廷重点建设的新城,自然也是最早设立邮司的地方之一。

老朱这些天经常在申城四处转,早就知晓了邮司的存在。

申城由于大量的外来人口聚集,寄书信回家乡的需求很高。

邮司的门口,还有人专门在那里代写书信。

但是,堂堂大明皇帝,写信有必要通过邮司转递吗?

再说,为何写给《科学》期刊编辑部呢?

他猛然想起刚才皇帝陛下所写的内容,似乎和《科学》期刊上看到的文章,风格有些相似。

陛下这是在给《科学》期刊投稿?

这……

吉垣越发忐忑不安起来。

万一投稿没有通过,没有能刊登出来,陛下岂不是会龙颜大怒?

但很快。

他想起另一件事。

那便是陛下虽然没有用平时批阅奏章时的语气下圣旨,反而“伪装”自己只是一个向编辑部投稿的普通人,可最后写姓名落款的时候,却落了一个“朱元璋”。

这多半是陛下无意中写的。

《科学》期刊编辑部的人,看到这个落款,应该不至于还想不到这是当今陛下写的吧?

那就没事了。

他不可能派人暗中去提醒《科学》期刊编辑部,那是犯了大忌。

但陛下自己“笔误”,便怪不得别人了。

他虽然在旁边看着,可没有看清,没注意到,还是很正常的。

想到这里,吉垣放下心来,当即前去邮司买了邮票和信封,将老朱写的文章,投递了出去。

“咱也算是给他提醒,指出他治国存在的问题了,就看他自己能领悟几分。”老朱得意的想着:“以后谁也不能再说咱治国不如那个‘逆孙’了吧。”

……

金陵城。

一片祥和安稳。

相比朱能和张辅发过来的正式捷报,姚广孝的情报局,反而先收到大军获胜的消息。

原因也很简单,情报局是通过放飞信鸽将消息传回来的。

比起派快马送来的捷报,自然要更快一些。

不过,此事关系重大,朱允熥也不能以情报局的消息为准,还是要等待正式的捷报。

这与朱允熥远征倭国时不一样。

那时候虽然也是放飞信鸽传回捷报,可放飞的信鸽不止一只,信还是朱允熥亲笔所写,用了太孙殿下的印鉴,算是正式的公文。

朝廷自然可以以此为准。

眼下情报局传来的,却只是情报人员打听到的消息,作不了数。

还是要等待张辅和朱能将正式捷报公文传回。

这并没有等多久。

快马加急传递,其实相比鸽子也不慢多少。

这日上午,朱允熥正召集众官员议事。

一骑快马,直入金陵城。

马背上的人,一手高举军情卷轴,一手扬鞭催马,疾奔而过,一边又高声大喊道:

“我军大捷,一战歼灭北元主力,北元向大明投降啦!”

“我军大捷,一战歼灭北元主力,北元向大明投降啦!”

“我军大捷,一战歼灭北元主力,北元向大明投降啦!”

通常而言,若是战败或者前线军情紧急之类的,便会严格保密,不会大声嚷嚷。

但大捷则会敲锣打鼓,广而告之。

百姓们先是有些懵逼,只顾着躲避那骑快马。

一直到对方策马远去,才反应过来。

“大捷?我军歼灭了北元的主力?”

“北元向大明投降啦?”

“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北元的铁骑打过来了?”

“新军平定北元了嘛?”

……

百姓们议论纷纷。

很快,金陵城也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新军出征时,《大明日报》做了铺天盖地的宣传,百姓们对其获胜的期望很高。

如今听到消息,也皆是一个个喜不自禁。

不多时,大街上便响起了鞭炮声,锣鼓声……

东宫。

朱允熥拿起捷报,细细看了一遍。

虽然此前早就收到姚广孝报上来的情报,但那是外围人员的消息,并不具体。

相比之下,朱能和张辅送回来的正式捷报,自然要详细得多。

战争的经过,取得了多大的战果,恩克是如何投降的,乌格齐哈什哈的下场……

“好啊!”

看完捷报,朱允熥重重在桌案上拍了一掌。

心头的一块石头,也算是终于落地。

虽然他对大明军队获胜非常有信心,然而,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最大的问题,还是朱能和张辅的军队,主要是马车为主,只有少量骑兵。

他们的行军速度,是赶不上北元铁骑的。

如果北元始终避战,宁愿放弃肥美的拥水草聚居地,也不与大明军队开战,那朱能和张辅的远征军,也将无功而返。

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很低。

毕竟,北元并不知晓速射炮和燧发枪的厉害,他们看到明军数量如此之少,没有理由不发起进攻。

但也可能是,北元派小股军队试探了几次,发现自己打不赢,然后就放弃了。

朱允熥令《大明日报》大肆宣传,大张旗鼓的进攻,也有故意刺激北元的用意。

就是要让他们不服气,让他们下定决心要干掉远征的明军。

事情的进展,果然也如朱允熥所料。

甚至比他预料的还要顺利。

一出关,张辅的三千兵马,打垮了乌格齐哈什哈的六万大军。

随后,朱能率军抵达元庭,北元之主孛儿只斤·恩克干脆利索的投降了。

朝堂上,众臣皆是喜气洋洋。

北元啊!

这可是大明的心腹之患。

大明最大的敌人。

在许多朝臣的眼中,恐怕未来大明与北元之间的战争,仍会持续很多年。

毕竟,历朝历代,中原政权与草原部落之间,皆是如此。

年年征战不断。

能挡住草原部落的进攻,能确保中原不受到他们的侵犯,就算是非常不错了。

这也正是长城存在的意义。

若是草原部落很容易被征服,也不至于从春秋战国开始,各国便一直忙着修长城,到秦汉乃至后续各朝,仍修个不停了。

却没有想到,远征的明军,这么快就有了结果。

而且是如此辉煌的战果。

北元投降了!

一时间,许多大臣激动得泪流满面。

这些人当中,不少曾经经历过元庭统治的时代。

宛如昨日,历历在目。

而今回想起来,一切恍如梦境。

朱允熥的感触却是那么深,他收起捷报,笑道:“北元已经向我大明臣服,眼下的问题,是该如何处置草原部落,各位有什么妙计吗?”

闻言,立时有大臣出列,道:“启奏太孙殿下,下官以为,北元既已归降,可将其民众大部移迁至中原,如此便能一劳永逸,防止其东山再起。”

朱允熥微微皱眉。

“启奏太孙殿下,下官以为,应该移迁汉民至草原上,垦荒种地,变草原为农田,建起城塞,派卫所军永屯草原。”

“启奏太孙殿下,下官以为,草原部落,杀之不绝,当好好安抚,大明可与其联姻。由太孙殿下迎娶元主的女儿,并令后世皆引为惯例。大明与北元,永结姻亲之好,便不会再起战乱了。”

……

众官员纷纷建言,但朱允熥的脸色却是渐渐黑了下去。

原来还想听听他们的意见,但现在看来,这些人根本出不了啥好主意。

也对。

草原部落的问题由来已久,历朝历代,都没有啥好的解决办法。

朝廷内的众臣,当然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

看来,还是要直接实施自己早已想好的策略了。

当下,朱允熥站了起来,道:“诸位的话,本宫都记下来了。”

“本宫对于平定草原部落,防止其日后东山再起,也有一个主意。”

朝堂上顿时寂静无音。

朱允熥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而后吐出八个字:“树立新神,分而治之!”

……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43635138/587982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