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平常事!暗流汹涌,山雨欲来!
姜阿山小树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烛火摇晃。
朱允熥心想人类的悲欢果然不相通。
他觉得整日与朝堂上这群狡猾的老狐狸打交道,为此绞尽脑汁,真的很累。
杨士奇却觉得这是最高处的美好风景,是人生快事。
这样的人,大概就是传说中的为政治而生了。
幸好是自己人。
两人又交谈了一番,已是三更时分,杨士奇方告辞离去。
接下来的几日,皆是风平浪静,波澜不惊。
仍然没有奏折送到他这里来。
好像满朝官员这几天时间里,突然都不写奏章似的。
地方事务,六部也没有派官员来上报,说是怕打扰了吴王殿下养伤。
朱允熥清楚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他也乐得清闲,趁这个机会,做自己的事情。
纸币的技术研究,仍在有条不紊的推进。
铜版画虽然工艺复杂,但原理非常简单,朱允熥前世稍微了解制造货币的技术,也清楚这些。
将其技巧授予工匠画师后,便让他们自己去发挥了。
这些人是大明最好的工匠,有技术高超的画师,有雕刻师傅,经过教导,短短几日时间,便已经像模像样。
油墨技术和纸张制造也大有进展。
经过反复试验,工匠们已经逐渐摸到了一点点变色油墨的门道。
而纸张制造,自从朱允熥提议在其中加入棉之后,造出来的纸张,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不同。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监国身份带来的便利了。
虽然朝中官员现在憋着气,打着他有伤病需要休养的幌子,压下奏折不上报,实际上等于不让他处理朝政。
但他以监国之名,主动下发的命令,还是没有人敢公然对抗的。
大明制造纸张的工坊,本来就有不少是官方的。
朱允熥直接以监国的名义,下令将其中一部分造纸坊保密隔离,派重兵严加看守,研制新型纸张,也进行得非常顺利。
油墨亦是如此。
这些东西,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制作完成。
如此一来,万一将来有哪个环节不小心泄密,也不会造成什么太大的危害。
当然,这只是以防万一。
每一个环节的保密措施,都非常严格。
朱高炽和朱高煦自从挨了那顿板子之后,对朱允熥一直是极尽阿谀之态,马屁拍得震天响。
要多谄媚有多谄媚。
连朱允熥也不得不佩服,这两个少年的脸皮之厚,令人叹为观止。
马和已经过来,整日看着两人。
朱允熥倒也不急着将其收服。
反正到了自己府上,就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心。
煮熟的鸭子,还怕它飞了不成。
又何必急于这一时半刻呢?
姚广孝最近几天一直帮着杨士奇,一起处理《大明日报》的工作。
报刊初办,编辑人手不足,开始的文章都是由杨士奇一个人写的。
这个工作任务太繁重,自然不可能一直长期维持。
特别杨士奇还要帮朱允熥出谋划策,处理朝中的事务。
姚广孝加入之后,他的担子就轻松了许多。
须知道衍和尚儒道释三家兼修,学识渊博。
要不然,历史上的永乐大帝,也不会令他主编《永乐大典》。
这样的高级人才,做大明日报的报社主编,自然能轻松胜任。
杨士奇也能腾出时间来,招募文人来报社担任编辑。
他如今到吴王府邸办事,更是受封翰林院侍讲学士,一步登天,已然在整个金陵城,乃至天下读书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虽然朝廷文官大多与朱允熥作对,但那也是暗底下的,公开可没有人敢。
名利二字,从来最是诱人。
那些还没有考取功名的读书人,或者虽有功名,但还没有安排官职差遣的人,若有机会能进入吴王府办差听命,还是趋之若鹜的。
朱允熥身份太高,很多事情,反而不好去做。
杨士奇是读书人,在金陵城也有认识的同窗好友,故交书生。
他去出面邀请,那些人都是受宠若惊,欣喜若狂,几乎没有人会拒绝。
吴王可是监国。
那日在朝堂上,陛下说的话,也已悄然传开。
谁都知道他多半要被立为储君,将来执掌大明帝国。
此时能到他府中办差听用,待到吴王有朝一日登基称帝,那就是潜邸旧臣,前途不可限量。
别说是还没有官身的读书人,便是已有官职的低阶官员,若能有机会接近吴王,得吴王殿下另眼相看,那也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报,没有人能拒绝。
陛下已然年老体衰,谁都知道,陛下在世的时间,恐怕不长了。
此时让一个七品县令,换一个潜邸奴婢的身份,官员们都是求之不得的。
至于朝中的高品文官们,其实也不是完全铁板一块,许多人已开始悄然动摇。
他们中只有一部分与朱允炆绑定很深,其他人则未必。
不过,身为朝中重臣,他们还有资本可以暂时保持观望状态。
有了新的人手不断加入,杨士奇和姚广孝就能从每日写文的繁重任务中脱身,只要审核把关就行了。
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写了不该写的东西,有新人加入之后,朱允熥便建立起了严格的三审三校制度。
最后定稿出版印刷发行前,还必须由杨士奇亲自签字确认。
如今的大明日报,被分成了四个版面。
一版仍是写老朱的故事,二版也还是普法。
三版则是写朝廷的动态,当然并不会涉及什么机密,主要是宣传大明朝廷最近帮老百姓做了好事。
比如加固了某段河堤,新修了某条道路,修缮了某某城墙。
或者某地受灾,朝廷下旨减了一些税,宣传天恩浩荡。
再或者某个贪官犯法,欺压良民,杀之以正国法,还百姓朗朗乾坤。
……
这就是占领舆论的阵地了。
表面上看起来可能不起眼,初看很多人也多半不以为然。
但长期宣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渐渐就会在老百姓心中留下一个朝廷在为老百姓办实事,在造福百姓的印象。
这一条至关重要。
爱国教育,就要从这一点一滴上,开始慢慢入手。
这个时代除了儒家读书人,大谈精忠报国之外,大多数老百姓只有很朴素的是非观,对国家朝廷没有太多的感情。
所谓江山变色,无非是换一个皇帝而已。
老百姓只图有饭吃,才不管那些呢。
报刊上的宣传,就是为了慢慢培养老百姓们朴素的爱国观。
让他们自发的拥护大明朝廷。
使大明的统治进一步稳定和加强。
而第四版则是最特殊一版,主要是报道民间的一些事,也包括低级官员如何办案,衙差如何行事……这就有喜也有忧。
有宣传表扬,也有严肃批评。
为了收集素材,朱允熥又引入了记者。
他这样做,其实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
那就是通过这些记者,来了解下面的情况。
老朱有锦衣卫和检校,对金陵城和百官的动向,了如指掌。
可他却缺少耳目。
记者采访,就是一个很好的名义
打着采访的名义,深入了解民情,了解官员的动向。
也可以不说是采访,暗中了解。
至于采访得到的消息,要不要刊发在报纸上,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反正,没有刊发在报纸上的消息,每日也会汇总,整理后向他报告。
《大明日报》作为大明唯一官方许可向普通百姓发行的日报,加上又是用白话写的文章,写的还是极为有趣的事,比如皇帝的往事,朝廷的动向,民间的趣闻等等,因此,很快就深受无数百姓的欢迎和喜爱。
街头巷尾,到处都有人在议论这份报纸上刊登的内容和报道。
报刊的每日印刷量,也在节节攀升。
不多长的时间,已经由每天印刷一万份,到了每天印刷十余万份。
这个数字,每天还在不断上升,不断刷新记录。
要知道,这个时候的金陵城,总共也不过七八十万人口。
一份每日印刷发行的报纸,竟能达到十万的发行量,可见其有多么恐怖了。
这主要是因为金陵城的人口构成非常特殊。
比如说,国子监监生就有六千余人。
军队又有十几万人,外地来赶考且长期逗留的书生,来经商的商人,来完成朝廷轮班任务的工匠,又有十几万。
这里面包含很多流动人口。
他们当中的识字率比较高。
监生,书生自不用说。
便是出远门经商的商人,虽然不用多高的文化,却是必须要认得字的。
有了大量的识字人群,就有了销量基础。
这个时代的娱乐生活极度缺乏,能每日买一份报纸,看看上面的故事,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事。
而且,金陵城内虽然只有七八十万人口,但整个应天府却足足有三百余万的人口。
因为郊区还有大量的人!
四文钱一份的大明日报,相比其他书籍,只能说是太便宜太便宜了。
这就是技术的力量!
要不然也不可能将价格压到这么低。
随着印刷量的增加,需要的纸张和油墨也越来越多。
大量生产之下,成本更是进一步走低。
在巨大的需求刺激下,卖报纸也就成了一份非常赚钱的工作。
城内卖报人太多,饱和了,很多人就将报纸贩往郊区去售卖。
甚至还有一些从外地远来京城的商人,也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
有些商人更是一次性便购买数千份报纸,准备运回外地去售卖,以从中牟利。
至于报纸的时效性?
其实这个时代的人,并没有那么在乎。
谁会去管皇帝陛下的故事,是几个月前印刷出版,还是今天才发行的呢?
能看就不错!
在这几方面的作用相加之下,大明日报的销量,不断攀升也就不足为奇。
一天印刷发行十万份,还只是因为现在办报纸的时间太短,规模扩张的速度,跟不上市场需求暴增的速度,根本就供不应求。
要不然,恐怕不是每日十万份,而是二十万份,三十万份,乃至五十万份,一百万份了!
以大明日报如今的火爆,那真是印多少,销多少!
因为招募编辑和记者,增加了不小的开支。
但销量的上升又摊薄了成本,使得四文钱一份的报纸,利润仍维持在两文半。
至于免费送的。
现在除了老朱那里,仍然每日免费送一份进宫之外,就再也没有了。
官员们爱买不买,想要他再免费送,那是门都没有的。
十万份报纸,即每天能赚二百五十余贯钱,按如今一贯一两银的兑换标准,即二百五十余两白银。
一年算下来,足足有九万余两白银的纯利润。
比他身为吴王每年领的俸禄还要高得多。
而这还只是刚刚开始。
发行规模还在不断的上升,呈指数级的增长!
自从招募来一批记者之后,朱允熥对外面的动向,终于有了不少的了解。
就在他忙着处理自身诸多事务的时候,这段时间,朝中已是暗流汹涌,山雨欲来。
十月初一日。
朱允熥已在府中养病十余日。
朝政荒废,流言四起。
这一日,献王朱允炆前来拜访。
……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43635138/587995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