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爷爷的手艺
钱静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时间过得真快,一下到了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合肥传统的“小年”节日。
从这一天起,人们开始加快脚步,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祭灶是这一天里最为重要的节庆活动。
祭灶,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即送灶神升天的祭典。灶神,也称灶王爷、灶官、灶菩萨。现在仪式虽然淡化了,但风俗依旧。
按照惯例,夏之光今天要去爷爷奶奶家过小年。吃过早饭,夏之光就出门了。爷爷奶奶有在公园晨练的习惯,一般起床都早。
妈妈会等爸爸下班后再一起过去。
夏之光喜欢和爷爷奶奶呆一起。小的时候,最喜欢听爷爷奶奶讲一些传说故事和风俗人情,有趣极了。
爷爷奶奶说他们年轻祭灶的时候,要在灶前贴一两只灶神升天时骑的纸马,并用糕饼、酒果、麦芽糖等作为祭品。
有的人家宰杀公鸡,鸡头鸡尾的毛不褪,算是马髻马尾,公鸡被当作灶菩萨的坐骑。
祭祀完了后,将旧的灶神像揭下,等到除夕夜,再焚香“接灶”,在灶前贴一张新的灶神像。
小的时候,夏之光吵着出去玩。奶奶怕外面风雪大,天气寒冷,就把夏之光抱在怀里,跟他讲祭灶的故事。
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晚上,灶神都要返回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每家每户这一年的功过,灶神相当于玉皇大帝派来的“特使”。
灶神对这一家庭的评价好坏就会严重影响到玉帝的赏罚奖惩,直接关系到这个家庭的祸福,绝非小事。因此,祭灶仪式都会非常隆重而虔诚,在灶王爷上天之前,必须好好款待。
为“堵”住灶王爷的嘴,房主要用三招。
一是混淆视听,传说家中的蜘蛛网、垃圾等都是灶王爷在记账,所以演变出“扫尘”的风俗,就是要毁掉灶王爷的“账本”。
二是糖衣炮弹。百姓有一句口头禅,“灶菩萨上西天,好话多说。”备上红枣糕点,糖饼子也不可少,用糖饼把灶王爷的嘴抹上,让他不要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
最后一招是送上一程。杀公鸡、杀鱼、点灶,将各类供品一一摆放在厨房靠烟囱灶台上。
传说灶王爷到天庭是骑马,所以马料必须也要备好。把稻草剪成一寸长,拌上麦穗,装在盘子或笆斗里,等到太阳即将落山时,到院子里把这些撒掉,作为灶王爷坐骑的“草料”,同时口中念念有词:“灶神菩萨上西天,咕咕咕。”“咕咕咕”即唤马的声音。
奶奶是讲故事的高手,那些风俗趣谈、民间传说,她都能信口拈来,也能让小小的孩子心甘情愿呆在家里。
当然,现在传统的祭灶形式已经逐渐淡化了。但过小年、祭灶的风俗习惯依旧代代相传,祭灶特有的糖饼、糕点等传统小甜食,为人们增添了节日的甜美和欢乐,民俗的传承更表达着人们对来年幸福平安生活的期盼。
爷爷奶奶见夏之光来了,高兴得喜出望外。孙子是自己从小看着长大的,小时候特别活泼可爱,长大后懂事孝顺,虽然学习忙,也经常打电话问候老人。
爷爷眉开眼笑地跟孙子说:“太好了,我跟你奶奶准备等会就去城隍庙逛庙会,你小时候最爱去城隍庙玩了。”
爷爷不说,自己差点都没想起来,自从上了初中后,学习任务比以前重了很多,很久没去城隍庙了,只依稀记得人头攒动的样子。
夏之光带着爷爷奶奶乘坐地铁,很快就到城隍庙了。
一路上,爷爷嘴里念叨着:“现在的交通真是发达,我们以前坐公交车来,一站一站地停靠,来一趟要个把小时。”
奶奶也点头称是,“现在老骨头一把,都没精力折腾了。不像以前,就算坐公交,也经常来转转看。”
三人下了地铁,径直朝城隍庙走去。奶奶腿脚不方便,夏之光一路搀扶着走,爷爷一向精神矍铄、健步如飞。
城隍庙,具有悠久的历史。1051年,为纪念首任庐州府知府孙觉始建城隍庙,属于皖江古典园林,徽州古建筑风格。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一排排镂空木格花窗,精致的砖雕门罩,木雕檐条、雀替、楼层栏板
城隍大庙大殿中央“端坐”着庐州府城隍庙供奉的首任城隍孙觉。两侧墙面彩绘画生动呈现合肥六位知府出巡场景。大殿后侧空间展示出巡道具,墙面创作“蜀山淝水”景画,地方特色浓郁。
东侧厢房,依照六十甲子殿的规格,有序供奉六十尊甲子岁神。六十甲子是中国人民早期的发明创造,其古老的用途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西侧厢房供奉文、武财神,两侧墙面设置艺术展板,展示文、武财神的故事传说。
大殿正对面,城隍庙老戏台上传来了庐剧腔。
演员们时而唱腔优美,时而莲步轻挪,时而风趣幽默,他们唱、念、做、打,有板有眼,生动地演绎着一个个故事,传神地展现出包公、刘铭传等历史名人的风采。
爷爷奶奶津津有味地跟着哼唱了一会,又接着往前走。
东侧二楼增设的庐州历史文化展示馆里,以蜡像、雕塑、照片等形式综述了合肥历史文化、老城文化,重点介绍府庙文化、淮军文化,以及龚鼎孳家族、李鸿章家族、段祺瑞家族和张树声家族的渊源。
爷爷一路观光,兴致颇高,时不时地还跟夏之光解说着。奶奶虽然精神不如爷爷,但有夏之光的搀扶着,也看得津津有味。
三人来到“龙门巷”蜡像处,描述的是1912年,张家举家离开合肥迁往上海,穿过龙门巷的场景。从现场的蜡像展示和文字介绍可以看出,当时,现代史上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中只有三个,小的还没有出生,大的才五岁,展示的人物栩栩如生。
还有“龚万巷”等街巷场景,让人如身临其境。
“合肥街巷文化也是非常有趣的。我年轻的时候穿街走巷做些手艺活,什么人民巷、梨花巷,还有拱辰街、二里街,大街小巷我到处吆喝:磨剪子来,戗菜刀……”
爷爷说起年轻时的事,总是兴致勃勃,仿佛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年轻时候,我骑着自行车,扛一条一米多长的木板凳,在长凳的一头固定两块磨刀石,一块是粗砂石的,用来粗磨,一块是细油石,用来最后的打磨抛光。凳子腿上再绑着个盛水的铁罐,里面有一个刷子,在磨刀时用它往磨刀石上撩水,别小看这,可以起冷却润滑作用。凳子腿上还挂着个帆布兜子,里面装着锤子、戗刀、抹布等工具……”
奶奶笑着说:“老头子,你平时跟我说说就罢了,你跟孙子说,他们年轻人哪喜欢听这些。”
夏之光也笑了,“不,我挺爱听你们讲那时候的事,特别有趣。”
爷爷得意极了,不停地晃动着右手,嘴里念叨着:“看,真是我好孙子,他就爱听我的。你们别小看磨刀这一行,它既要有体力,又要有技术。你看剪子有各种各样的:有长有短,有宽有窄,有圆头有尖头;有理发的、有修剪树枝的、有剪裁布料的。刀也是五花八门,有切菜的、砍柴的、裁纸的、杀猪的。
我们磨刀人得懂不同类型刀剪的特点和用途,熟悉怎么开磨、怎么戗刀刃、怎么抛光等等。否则磨不光亮、刃不锋利,你怎么交给主顾啊?何况那些主妇们还围着看,立等取走呢。
我们干起活儿来都是骑马的姿势,双腿跨在凳子上,手捏刀背儿,眼盯刀刃儿,先在砂石上粗磨,再用滑腻的油石细磨,边磨边刷水,不时地拿起,用手指肚在刀刃上轻划,看看锋利程度,再眯起眼,看看是否光滑平顺。磨好后用抹布擦干净,再递过些旧布,让主顾自己剪剪试试。我磨过的菜刀,那就一个好。”
爷爷就是有这个自信,奶奶也笑着说:“那时就看你手艺好,才嫁给你的。”
爷爷和夏之光都笑了。
爷爷聊起他那套活就滔滔不绝了,“如果遇见刀口太厚或没开刃的新刀,就得用戗刀戗几下。戗刀是一根一尺长的铁杆,两头为手握的扶手,中间镶一把优质钢刀,把需要戗的刃两边刮薄,再用磨刀石磨。
磨剪子比磨刀要难,因为剪子是两片,磨的时候,剪刃与磨石的角度、剪刀中轴的松紧、两片剪刃合到一起时刀尖的对齐合拢,这都是技术活儿。
刀把儿的固定钉子松了,剪子的中轴较劲,到我这儿来,我拿锤子敲敲打打,几下就全整好了。那个时候,那条街、那条巷我没去呢?我这好手艺,派不上用场了。”
说着说着,爷爷竟有些落寞起来。
还是奶奶懂他,“唉呀,家里不是有三五把刀和剪子吗?够你折腾的了。还以为有年轻那会儿的好体力呀?”
夏之光也说:“爷爷奶奶,你们现在就享些福,平时到处走走、看看。”
爷爷听了两人的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44348792/1598348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