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国崛起1857 > 第六百三十七节 英国的小动作

第六百三十七节 英国的小动作


  在双方都很积极的情况下,一项内容庞大的《明法扩大贸易协定》,很快就出台了。

  协定规定,大明和法国之间全力合作推动大明生丝向法国出口,大明放弃对出口法国的生丝征收出口关税,甚至保留减免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流转税的权力和义务,法国则放弃对大明进口生丝征收任何关税,同时保留减免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流转税的权力和义务。

  所谓保留义务和权力,指的是,一旦对方采取了所有手段后,依然无法达到扩大贸易规模的目标值,则另一方保留的权力即刻转变为义务马上执行,如果达到目标,则视为权力,对方可以选择执行和不执行。

  也就是说,五年内,如果大明出口法国的生丝出口额无法翻一番的话,大明将会率先减免流通过程的流转税,也就是相当于退税补贴了,如果依然无法达到目标,则法国也将相应的给予进口以补贴。

  除了明显对大明有利的生丝贸易之外,还有明显倾向于法国的产业,比如钢铁工业。

  普法战争后,法国开始重视重工业,大力建设重工业几乎成了国策,连诺贝尔都迎来了春天,尽管他不生产军用火药,可是因为他的火药,在战争中被普鲁士軍队用做爆破工具,战后法国终于给诺贝尔发了许可,允许他在法国开办工厂,不但一改往日禁止私人生产火药的态度,给诺贝尔提供贷款让他办厂。

  法国开始极为重视重工业,尤其是跟军工生产最为息息相关的钢铁工业,而大明是一个欣欣向荣的钢铁进口大国,开启的铁路建设热潮,对钢铁的需求与日俱增,之前是被免税的英国钢铁制品垄断,现在法国不但得到了免税的待遇,甚至有可能享受到两国同时的补贴,这对法国钢铁业是一个巨大的利好。

  相关的其他产品的详细规定,多达三十多种,有法国的成衣、香水、红酒、钟表等等,大明的纸扇、绣品、草编、陶瓷等等。

  双方几乎同时免除了对方的各种手工艺品的关税。

  因为法国相信他们的各种时髦奢侈品能够征服大明中产阶级的芳心,而大明也对自己本国门类庞大的传统手工艺品充满信心。

  朱敬伦到没有那么强烈的信心,他相信借助文化话语权优势,法国的奢侈品很快就会占领大明日益成长的富豪们的腰包,但是他相信,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也必将大举进入法国市场,并在法国这个世界奢侈品市场上经受考验后度上一层金,开始热销其他国家。

  经过一个月的友好谈判后,在1879年1月22日前,也就是中国丁酉年、清光绪五年,日本明治十二年,大明十三年(1866年北亰登基算起)农历新年之前,明法双方签订了内容庞大的条约,并且规定在中国新年之后即刻执行,昭示两国同样急迫之心。

  此时英国的深度经济危机日益严重,英国棉纺织工业在经济危机期间,依然在扩大生产规模,结果此时一下子全部爆发出来,导致英国危机深重。

  其实这跟西方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可是德国等国,却采取贸易保护政策,结果各国都相继开启了本国的工业革命,都在本国开战了纺织工业,连俄国都有规模庞大的纺织工业,以美国棉花、英国棉纱为原料生产布料。

  这些国家的工业发展,大大抵制了英国产品的输入,结果世界上最富裕的欧洲,对英国来说,却只是一个小市场,英国棉纺织品最大的客户,竟然是贫瘠的,过去世界第一大棉纺织品生产国印度,因为英国无法左右欧洲各国的关税,反倒能够在印度推行高额的棉纺织品税率,对英国手工作坊征收远远高于英国本国机器工厂的重税,还大大降低英国棉纺织品的关税,用政策,将印度打造成了一个出口棉花原料,进口棉纱和棉布的殖民地经济。

  可即便印度进口了英国出口棉布的七成,印度庞大的人口每年消费英国15万吨棉布,占总消费量的百分之五十四,英国棉布无法占领的市场是精美的印度手工棉布,但印度手工品也随着印度人的越来越贫困,销路越来越狭小了,受此影响,印度的纺织工人从1850年的600万纺织工人,下降到只有250万人。

  印度棉纱工业因为引进了英式棉纱机器,结果飞速发展,纺锤从1861年的338000个增至1874年的593000个,印度本土对棉花的需求量翻了几番。印度纺织企业不仅能满足本土市场,也有了出口能力。但此时印度纺织业的规模与英国相比仍十分弱小,印度纺织厂每年消耗的棉花数量仅是英国纺织厂的7%,但英国人已经坐不住了,通过一个法案,规定印度对英国进口纱线免征关税。

  印度对英国棉纱免税,英国对印度棉纱征税,殖民政府还在印度推行沉重的生产税,结果印度的棉纱工业化就此中断了。

  可英国管不住大明政府,尽管跟英国的关税协定还有两年才到期,还无法对英国的纺织品课税,但1879年新年后,大明马上宣布了对纺织品的补贴案。

  来自法国的贷款,让大明的财政稍微宽松,就马上宣布,五年内开设棉纱、棉布工厂,不但完全免税,而且在进口棉纱、机器设备时,还能享受到退税待遇,在资金融通方面,则给予一定比例的贷款。

  结果1879年前几个月,大明的棉纱、棉布工厂继续大规模投建。

  《工报》开辟大篇幅,向工商界宣传政府的政策,表示政府将会尽全力保护纺织工业,号召大明业界努力开办现代化纺纱、纺织厂,促进大明的工业发展,给更多人工作,缴更多税赋。

  大明纺织工业的发展,以及大明跟法国之间合作的加深,让英国产生一种正在被排挤出东亚市场的焦虑,在国内经济危机影响下的不满舆论,让英国政府认为自己在远东外交上,遭遇了一次失败。

  可是英国在这一带蛮横惯了,他们不是以低姿态来迁就大明,反而开始采取对抗姿态,开始找大明麻烦。

  他们正式介入了大明和满清正在进行的领土交换谈判。

  去年大明就跟清廷达成了用云南换江南的共识,之后又因为上海问题纠缠了许久,最后上海问题成为悬案,留待以后解决。

  但是协议还没有签订,因为满清还没有打下天京,还没有办法完全履行协议。

  清廷在打下天京之前,他们也没有余力,从天京撤军,控制明军现在控制的徽州等地。

  对于这个协议,英国之前是知道的,但是他们没有介入,采取了默认态度。

  因为英国帮助清廷,最大的目的就是修建一条从印度的加尔各答通往上海的大亚细亚铁路,这条铁路在中国境内,经过上海、杭州、南昌、长沙、贵阳到昆明,其中要经过浙江、江西两个大明领土,加上云南境内爆发了长期的回人叛乱,英国也认为大明控制这里,更能保证这个地区的稳定,所以才没有反对。

  但现在突然跳出来反对,那就是明显的找茬了。

  或者是出于制衡大明,或者就是纯粹为了找一张可以做让步的外交底牌。

  因此英国表示,云南江南领土交换案,影响到了英国在云南的利益,不希望满清跟大明进行领土交换。

  同时暗中鼓动清廷,对大明采取强硬态度,英国将全力支持清廷的诉求。

  显然英国人已经开始担心大明的发展速度过快,影响他们在中国地区的利益了,历史上,他们为了防止经济落后的俄国向长江渗透,不惜跟小小的日本结盟,现在大明已经将领土扩张到上海近郊了,英国如果不担心,那就不正常了。

  但英国没有亲自上阵的习惯,所以就打算采取欧洲大陆上那一套,联合大陆国家制衡大陆国家,而在东亚大陆上,唯一能够起到这种制衡作用的,就只有满清了。

  但现在清廷的軍队第一目标是攻入天京,将太平天国这个最后的巢穴,彻底铲除。

  眼见大功告成,曾国藩反而越发的稳健,他在天京的行动,甚至已经不能用稳健来形容了,而是显出了一种胆小的假象。

  湘军在跟太平军的会战中,胜率越来越高,大胜关一战歼灭太平军数万,然后进兵至天京城下,可是天京外城上百公里,城里甚至能种粮种菜,外城城墙大多数也只是一些土墙,还是明朝留下的朽坏不堪的土墙。

  围这种城没有意义,只有真正推进到内城城墙,才有可能彻底包围天京。

  因此像占领雨花台、狮子山这样的战略要地才有意义,上次包围天京,也是曾国荃强行占领这些要地,然后用一万士兵,拼死阻挡住了李秀成组织的几十万大军的进攻。

  可是这次,曾国藩麾下猛将明明已经推进到了雨花台,只因为陷入李秀成軍队的夹击,曾国藩就果断命令后撤,而且军事行动上极其保守,推进缓慢,已经引起满朝文武的猜忌,可曾国藩依然我行我素。

  在这种情况下,让清廷跟大明翻脸,英国人就是付出再多的代价,恐怕清廷也没有这个胆子。

  但清廷没有胆量,大明得知英国在背后怂恿满清之后,却决定向满清动手了。

  大明舰队几乎全部出动,生火起锚,目的是赶往尚在战区的天京!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47771/2206211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