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万胜崇祯帝 > 第十五章 有意迁都

第十五章 有意迁都


摆在朱由检面前的,并不是个完整的王朝!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正在快速的腐败,而这种情况将在未来十几年后,彻底拖垮这个庞大的东方霸权。

        朱由检要做的,不止是彻底打败北方的游牧对手,更不是还远远称不上是帝国威胁的日本倭寇,他面对的是这个时代,这个巨大的惯性并非是一二场战争难怪拉回的,风雨飘摇的时候,大厦将倾的危机感推动一切。

        “北京太冷了……”

        皇帝喃喃道,边上的王承恩小心的偷瞧两眼皇帝,皇帝回京,完毕朝鲜的事情,甚至还调令兵马整压了当地的一些匪寇,皇帝就准备要回京,结束这场荒唐的内乱。

        如今的中原贫瘠,地里不再长出粮食,就算皇帝提前就将库中十之七八的粮食往地方上运,完全足够这些百姓不形成大股的流民,在省份间流窜,至少几个月的时间,凭借江南尚未形成大灾,地方上的供粮加上晋商的抄粮,足够几百万人吃上半年多,可以王自用为首流寇,鼓吹朝廷早晚粮空,嚷嚷着反动地方,掀起波澜,短短数月间,地方上的流寇便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冒了出来,算一块,少说也有二三十万人。

        陈奇瑜毕竟手下兵马不多,就算有曹文诏这位号称大明万人敌的大将在手中,也不得空闲,好在皇帝给了全般信任,由他开始在流民中募兵丁,手下终于有了五六万人,这才勉强能与那些流寇周旋。

        至于洪承畴,他靠着拨粮、银饷,待大军赶到陕西时,大军已经募兵八万,几乎翻了一倍,他先用火炮、铳石攻打被混天王攻陷的几个县,几乎是不废什么气力,洪承畴就进了陕西。

        实际上,真正的流寇大部,还在西边的,组成了所谓的王自用的三十六营,所部共十七八万流寇,分十余处与明军官兵周旋。

        朱由检身在北京,只能靠着这些折子来判断大体的局势,但是他不能只着眼于此,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靠抄家囤积的银子,如流水般花去了一半!

        这很惊人,等于开销了近三次万历三大征,三四千万两银子,按户部的说法,如果按照明朝过去的用度,可以用上整个朝政正常运转五六十年,期间还可以夹杂些平叛、扫荡蒙古的事情。

        “用不着担忧,朕亲征后,蒙古一部自此归化,今后编入大明版图,再伐,那也是西征的事儿了。”朱由检继续说,他一本本折子叠得老高,黑袍悬剑,周围的几个阁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他,答应着皇帝的话。

        倒是兵部杨嗣昌看了左右后,对朱由检进言道:“启禀陛下,今年的兵事比往年大不知多少,又逢天灾无情,地方军屯上也需拨银子,这是年初至今,从国库中拨下的金银明细,已经造册,请陛下过目。”

        朱由检点点头,他出征前的旨意,就是要杨嗣昌这位还算忠心的名臣理清大明朝在军事整体上的花销,还不到年底,但也可以看出大明的花费,他拿过王承恩传来的册子,厚厚的三本,都编撰的极为详细。

        一行行都写满了繁体,饶是朱由检已经算是熟悉这些字体,也难免感觉到头大,沉下心看,一页页翻看。

        几个阁臣则是坐在座上,等待皇帝看完,殿外呼呼的大风,皇帝的病情早已稳定,按太医们的意思是不能受风,但是皇帝并不采纳,执意开窗,只是在门外设了三道屏风。

        这位北伐回来的皇帝,身上多了血气,旨意一旦下去便是说一不二,依靠军中的威望,颇有几分当年成祖时候的威严,即便年少,目光中的锐气也叫人不敢直视。

        “还不到一年,单单国库就运出了六百万两银子,这还没算上朕征战辽东的花销,这笔银子款项中,单单拎出辽东镇兵的开支,便有二百八十万两。”皇帝说着,手从袖子里面又取出一份密折,看向户部尚书那。

        “锦衣卫遍差,又从宁波、京畿、山东,查出卫所的军户早已流离,地方的屯兵早已成了虚设。”

        “一些大户人家甚至可以差事军户为其商铺利钱、下地造田,铺张瓦工?”

        “见事差便以旧例做辩,地方县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做理会?”

        “啪!”

        几位阁臣尚书浑身一颤,连一向老神在在的黄立极也被吓了一跳,左右环顾,次辅周延儒冲他使了个眼色,叫他出面。

        皇帝震怒,四边的大汉将军手挎雁翎刀,随时准备替皇帝干净利落地斩杀不臣,维护天子威仪!

        黄立极颤颤巍巍的站起身,环顾了一周阁臣尚书,最后冲着皇帝躬身行礼,口中说道:“禀陛下,这户部虽说替陛下掌管国库,但是连年无余,大多的钱莹要么是吃进了辽东的窟漏里,要不就是大灾不止,修水利动农工,如若不是用了卫所的便利,恐怕今日摆在陛下面前的,便不是只六百万两银锭的奏册了,恐怕非要千万两银不可。”

        皇帝并未搭话,其实黄立极所说的并不是虚假的,明朝对百姓税赋的盘剥可谓是历朝历代最少的了,四十、三十税一,历史上最低的税赋,这样少的税赋,直接导致明朝一年里根本没有多少收入,战争时,甚至需要皇帝从自己的钱包里掏钱打仗,有人说万历朝鲜战争完全万历帝自己掏钱打的仗,这说法并不正确,但万历帝拨放内帤充当军需,也并非是空穴来风。

        整个朝鲜战争才花去多少钱?朱由检撇撇嘴,对比后来的明金战争,以及带来的深远影响来说,不过九牛一毛,他用了不过一千二、三百万两银子,就已经要彻底的扫平辽东,灭亡掉后金,更别说还包括了打败林丹汗的花销,这些东西,就算是花两三千万两银子,朱由检也不会觉得亏了。

        “地方卫所糜烂至此,早已烂入骨髓,”朱由检说着,却仔细思索后,为了避免将来会出现李自成那样的麻烦事,他又说道:“辽东广阔,土地广大,朕早已谕令黄得功、孙传庭等,清理地方,铲除女真族,今后辽东土地需要官府。”

        “军户没了土地,那便笼络卫所兵,允许携带家眷老小,远赴辽东农耕。”

        由于募兵制导致的中央集权割裂,朱由检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唯一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便是把这些糜烂的卫所兵,化兵为农,耕种已经清理干净的辽东。

        甚至朱由检还想着把安南那片土地也给荡平,朱由检想要土地,大明可太缺土地了,既然中原由于小冰河期变得难以耕种,陕西暴动四起,江南士绅阶级早已变得无比牢固,不杀个腥风血雨,不得安生,那便直接开拓国土,从外部给大明的农民们寻找土地,离了天朝?不,这里我大明驻军了,这里是大明国土,南方的四季气候冻不死人,种什么都是丰收,还不快去种?

        然而现在考虑这些,并不合时宜,朱由检心知,现如今的大明其实是外强中干,兵册上的一百七八十万兵马,最多能够动用的,也不过八十几万边军和地方省兵,真正的京兵不过就十万出头,真要打安南,最少也要七八万兵马吧?要是算上辅兵,得不下十五万人。

        几个阁臣真是没想到皇帝居然搞这么一出,黄立极也是一愣,连忙劝阻道:“陛下,卫所制乃是洪武皇帝留下的,为祖制不可弃也,陛下三思啊!”

        连一向支持皇帝的杨嗣昌也起身说道:“如黄阁老所言,卫所遍布大江南北,镇守地方,数目不下二三十万,俱裁之,必然引得四方不平,波澜震荡……”

        皇帝这次没有一意孤行,几人连番劝谏,皇帝采纳后,几人才放下心,皇帝又提出,要迁移陕西的人口,充实辽东。

        “陕地人多,土地贫瘠,天象骤变,黎民失地成流民,古代朝代更替,多有流民,这是社稷颠覆的征兆,朕已荡平辽东女真,剩余残敌龟缩屯堡城寨,不过三五万兵,不日便能斩尽,到时候陕地迁民,所需钱粮俱从国库出。”

        也许是瞥见了户部尚书那种惨白的脸,皇帝于心不忍的看向他道:“从朕内帤,拨银八百万两入国库,此事从速办,东厂、锦衣卫监察,但有草菅人命、匪患地方者,斩首示众!”

        立在边上的魏忠贤连忙答应皇爷的命令。

        接下去,就是皇帝和几位阁臣谈论迁都的事情,迁都是一定要迁的,如今群臣的劝谏可阻止不了皇帝的决定。

        迁都的原因很简单,地理位置上北京就并不吃香,相较于气候温暖的南方,北京的位置代表他对江南并不能完全的控制,富裕的江南地界,完全可以满足朝廷的财政需要,并且可以隐性加强对南方总体贸易的商税征收,又是一大笔进项。

        再言北方大地接下去还有更多的灾难发生,明庭对北方的控制可以说是已经摇摇欲坠,此后十几年间的历史,北方最少有一二百万人变成流寇,将整个民族拖入万丈深渊。

        朱由检迁都的理由很多,比如若是迁都重新回到南京,可以用洪武皇帝朱元璋让刘伯温斩尽天下龙脉,只留下了世上唯一一条龙脉于北方的长白山附近,单单这一条龙脉便险些使得帝国沦丧,他还不快点斩了那最后一条龙脉,回南京城?南京可是洪武皇帝的地盘,那可是乞丐出身的真命天子!

        但是比起南京,皇帝最中意的,还是江浙地的杭州城,二是宁波,第三才是南京城。原因很简单,前二者地属江浙地,后世浙江可是几百年都没有六级上的地震,而皇权怕什么?怕就什么地方地龙翻身,也就是地震,只要皇帝自己的地盘没有地震,那对百姓来说代表着什么?王朝平安无事,天命尚且眷顾大明,远不到灭亡的时候。

        古代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对百姓们而言,皇帝即是天子,对抗天子,如果老天爷还没有惩罚皇帝,那就是说明皇帝并无大过,天命眷顾,即便是真有几个反贼,那也是逆天行事,老天爷迟早会收拾他们的,对皇帝而言,可以极大的整压本就不稳定的民间土地兼并带来的冲天怨气,告诉百姓,天灾不断,圣天子登基后,他所在的地方即是乐土,并无大灾大难。

        “这样吧,升杭州府为东直隶,划拨浙江京畿,水土动工拨银再造,修亩造路,沿用北京制。”

        “行了,内阁票拟了行旨,可以去办了,明年年初,朕要南迁南直隶。”

        几个小太监很懂事,正准备替皇爷爷赶人,而杨嗣昌、黄立极等人也自觉起身,听见皇帝的咳嗽。

        “本兵,可知有个反贼叫张献忠的?”

        杨嗣昌站住,他反应倒是极快:“禀陛下,有名的反贼头目里头却有张献忠此人,却不知道陛下的意思。”

        朱由检点点头,他当然不是关心这位反贼的所在,而是早已中意的神将,两蹶名王李定国的所在。

        李定国如今不过一幼儿,可是他的所在,历史上提到的,不过是言明他在陕西延安出身,其余的一概未提。

        见皇帝不说话了,几人才恭敬的退出去。

        朱由检坐在御座上,案前一摞摞的都是北方战事的奏报,黄得功连战建奴,进兵辽东七百里,屠戮的女真老弱男丁七万,囚女真妇人近五万人,这些女子皇帝不杀,要充裕将来的迁户,朱由检作为后世人,他明白,若是要维持皇权稳固,以血腥屠戮汉族的满清最是成功,这些屠杀,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震慑住已经不稳固的天朝体系,告诉那些个心怀鬼胎的南洋土著,惹怒大明皇帝的下场,便是灭国!

        接着还有来自南洋的消息,对于安南的土地,乃至整个大明南方至海洋,朱由检可是垂涎已久,对于可是殖民亚洲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朱由检不觉得有什么压力,这些国家确实可以说是强国,可在体量庞大,皇帝还没失了智的大明面前,着实不够看,就算他们在亚洲的军事力量联合起来,也不会是大明水师舰队的对手,更别提这里是亚洲。

        殿门并没有闭合,而是匆匆的有人来见皇帝,报名的是西厂督公方正化,正巧魏忠贤出殿,方正化很规矩的作礼,魏忠贤见他匆匆的模样,道:“方公公,皇爷在内,慌慌张张地做什么?天塌不下来。”

        方化正喘气声十分轻,他本就是武功高强的人,步履大而轻盈,着急与皇帝禀告,同位厂督,魏忠贤毕竟是皇帝手底下最得力的太监,阉党无数,他还远比不上其地位,规矩的同魏忠贤说:“是日本的臣使到了,言说激烈,在礼部闹呢,嚷嚷着要朝见皇爷。”

        魏忠贤不以为然道:“不过是区区倭奴,在我天朝眼前,还能反了天不成?”

        方正化苦笑一声,说:“老祖宗,那些倭人里有二人也不知是犯了什么糊涂,居然当着皇城街的百姓面前,自尽了。”

        “自尽?”

        魏忠贤吃了一惊,这些个海外蛮夷,竟然死都不怕?

        “皇爷派遣使者入日本,不多久又调遣崔应元水师、卢象升部合兵五万入驻日本,西厂得来的消息,卢象升已破了日本的加贺城,震动了日本国。”

        又何止是惊动日本国那么简单,整个亚洲都被震动了!这可不是攻打后金那么简单,毕竟满清只是游牧,此刻还远不成气候,而日本再小,他也是个有宗藩的国,不是部落!

        明朝派遣天使对日本下达过更新的朝贡制度,而日本的德川幕府以丰臣秀吉已死,幕府改立的说辞拒绝了大明苛刻的朝贡要求,在事件发生后不过二十日,大明对日本突然的不宣而战,属于大明的水师舰队明目张胆的杀入日本本州海域,火炮升起的烟雾遮蔽了海面,摧毁了港口停驻的日本渔船、筏船,还没逃出海港的葡萄牙、荷兰、西班牙、法兰西商船被一一扣留。

        方正化擦擦额头的汗珠,眼睛微抬,看着皇帝翻页,啪一声合上,正以为皇帝要大怒,却只是听见呵呵发笑的声音。

        “好!崔应元也不是个没本事的人,朕没想到,他却有几分本事。”朱由检大喜,卢象升和崔应元水陆两军与日本地方大名的联军交战,自然惊动了德川幕府,才出发没一个月,便破了几座城,驱逐老弱,还迁入了妇人数万。

        日本多金银,上奏从本州地方打听到了金银矿山,崔应元早就上奏给朱由检,并且驻军产金,魏忠贤很乐意阉党得皇帝欢喜的情况,也是速报给他。

        佐渡是座金山,朱由检大喜,并且传旨辽东的吴三桂,让他带辽东军镇兵马六千精兵过海入倭,又令镇守锦州的祖大寿,带所辖兵马共一万三千人入倭,建奴如今几乎死尽,女真百姓残余者不过几十万,兵马不过就三五万人,辽东兵镇都没必要存在了,祖大寿自然也不会违抗皇帝旨意。

        方正化抿了抿嘴,躬着腰说:“陛下,那日本国使……”

        “明日朝会群臣时,容他上殿吧。”朱由检摆下奏折,笑着说,看向边上的王承恩道:“大伴,殿内闷的慌,同朕出去走走。”

        “是,皇爷。”王承恩说,方化正有眼力见的退下。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48183374/8202225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