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成顾横波后的传奇人生 > 第662章 沈廷扬命 渊耀此生

第662章 沈廷扬命 渊耀此生


沈廷扬又聚拢船队逃到了舟山,依附舟山将军黄斌卿,继续抗清。

弘光朝昙花一现,清军一南下就土崩瓦解,这使得舟山官兵并不看好明朝的未来。

结果舟山明军军心涣散,军纪松弛,沈廷扬的抗清事业一时陷入了困难。

关键时刻沈廷扬制定了《履亩劝输法》,以军屯分地的形式,加强土地对军士的束缚,遏制军士的逃亡。

通过此法,沈廷扬开始把舟山变成抗清基地。

在清军席卷南方的大背景下,舟山犹如海外孤岛,虽然遭到了清军的封锁,但因为军屯,舟山基本实现了物资自给,沈廷扬的抗清事业还是有一定光明前景的。

当时的舟山云集了很多抗清英雄,比如张名振、张煌言。

顺治四年,清军苏松提督吴胜兆反正,吴胜兆联络了舟山明军准备内外夹击,收复南京。

这年4月,沈廷扬、张名振、张煌言率600人从舟山渡海,14日抵达鹿苑,但遭遇台风,他们的战船被吹到岸边,全部损毁,明军水上优势丧失。

张名振、张煌言二人逃脱,沈廷扬极度失望地说“风波如此,其天意邪”,放弃了逃亡机会,最终沈廷扬和手下600多人全部被俘。

清军承诺剃头不杀,沈廷扬等人不为所动,最后600余兵士被清军坑杀,而沈廷扬则被送到南京。

在南京,大汉奸洪承畴词条又劝说沈廷扬剃发投降,沈廷扬当场拒绝,最终在7月2日,沈廷扬身着华夏儒生服饰,在苏州端正头巾后,向南方三拜,而后被清军砍头。

顾横知道,沈廷扬是中国较早关注海运的官僚,他十分重视海洋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希望,但生不逢时,在明末乱局中,沈廷扬独木难支,加上天意弄人,一场台风彻底断送了光复南京的希望。

清朝时,流传着一首诗歌,高度总结了沈廷扬的一生:“中原多故艰饷餫,臣请破家通海运。七年海运天庾充,一再加秩旌臣功。天崩地裂九庙圯,臣请破家募死士。百艘亦可成奇兵,谁夺舟者刘泽清。走翁洲,战鹿苑,舟胶于沙。臣力竭,身不可降,头可断。故人休唱松山哀,六百义士同归来。”

所以,能改变沈廷扬的命运,顾横在心底又一次觉得:虽然不能以真正的男儿身享受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的生活,但自己的穿越终究是值得的,毕竟拯救了一个又一个原本悲壮的仁人志士的命运!

陆军第二军的黄渊耀、顾咸正、刘曙和杨廷枢等人,他们将在陆地上为大明的领土安全和秩序维护贡献力量。

而黄渊耀,顾咸正、刘曙和杨廷枢同样是被顾横改变命运的人。

黄渊耀,字伟恭,南直隶苏州府嘉定人,黄淳耀弟。清顺治二年,嘉定抗清起义,清兵围城,宿城堞,昼夜拒战,城破之际,他们两兄弟打算缢于僧舍,却被追击清军的新军及时搭救,从此,兄弟二人都投靠了新军。

黄渊耀,十五岁补诸生。年幼时聪颖异常,刚拜师,即好学。

后来他受业于其兄黄淳耀,能够懂得兄长所讲的全部大意,平常谈论道理论说道德时,常常说出兄长所没有谈到的地方。

黄渊耀性格洁好耿直,不随便和人交往。其兄淳耀中进士后,给他写信说:“殿试后宣读皇帝诏命时,大家看到名列一甲的先上殿,都啧啧称赞羡慕,认为他们不亚于登天成仙。”

“我这个时候长长地叹息,天地间有几千年才出现一个的人才,有几百年才出现一个的人才,现在的人实在不愿意去做几千几百年才能出一个的人才,而是一定要做每隔三年就能出现的人才,真是可笑啊!”黄渊耀收到信后,更加用高尚的品节自我砥砺。

而原本没有顾横和新军的时空下,清顺治二年,嘉定抗清起义,清兵围城,黄渊耀与兄据守嘉定城,昼夜抗战,城破,与其兄自缢于西林庵。

就义前,黄渊耀发现其兄头巾掉地,遂拾起为已气绝的兄长重新戴好,再于其兄右边自缢身亡,年仅二十二岁。

淳耀、渊耀兄弟俩自缢时,碧血溅入墙砖,久久不灭,故后人有“陶庵留碧”之说。

黄渊耀虽然年纪轻轻就慨然赴死,但他却在22岁之前著有《谷帘学吟》。

顾咸正,字端木,号觙庵,是昆山人。他是明末抗清官员。

顾咸正是文康公的曾孙,咸建的兄长。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53039178/1288672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