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国姓窃明 > 第362章 收回拳头是为了打出去更疼

第362章 收回拳头是为了打出去更疼


光复北京城后,朱树人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留在北京把清算铁杆汉奸、处置墙头草降官的问题,基本解决干净。

        数以千计的文官士绅,都借着这个机会连根拔除,也让北方少了很多难缠的地头蛇,将来普通百姓的日子或许也会因此好过不少吧。

        不过说实话,那些被清算、流放、充军的北京文官士绅,其实大多数也不是北方本地人,至少三分之一还是当年江西考过来的,还有其他南方江淮各省教育发达地区,谁让明朝一贯科举强的就是那些地方呢。

        历史上清朝要到康熙初期,才渐渐扭转前明遗留下来的人才籍贯构成。因为基本上要到康熙朝初年,前明留下的汉奸投降派文官才绝大多数满了退休的年纪。

        而现在按伪清的算法,才顺治七年呢,短短七年哪够原始汉奸老死退休,也只好由朱树人手动清除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清算梳理,也没必要留几十万大军在北方,人吃马嚼太靡费了。北方如今虽然可以靠当地的粮食生产、满足百姓的需求,但却没法额外供养几十万边军。

        朱树人的军队多驻扎一日,五十万大军的军粮就要从南方运输而来。战争激烈的时候,撑几个月没什么感觉,都认为咬咬牙就挺过去了。而一旦军事行动的烈度下降,常年要维持这么吃,财政就很紧张了。

        所以,这两个月的清算期,朱树人还做了不少别的事情,主要是慢慢清剿溃逃后重新啸聚山林的绿营土匪、流贼,外加收复宣府、永平等地,乃至其他燕山沿线的关防重地。

        清军放弃北京城后,却没有第一时间放弃长城防线沿途的几座重要关隘,还妄想留住这些关隘,将来可以再跟当初入关前那样,每年秋高马肥有秋粮可以抢的时候,就入关劫掠一把——

        豪格有这样的想法也很正常,毕竟在清廷高层眼中,他们就算放弃了北京,也不过只是放弃了对中原的直接统治,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会连“间接统治”也放弃。

        回到崇祯朝时那种“汉人朝廷帮着统治、收税,满人只负责汉人收完税后,入关抢一波吃现成”的状态,在满清高层看来,依然是很有可能长期做到的。

        要避免这些祸患,朱树人当然要宜将剩勇追穷寇,把内长城乃至外长城以内的每一寸土地,都好好收拾干净。

        二月份,明军拿下宣府全境,夺回张家口。三月初,拿下蓟门,密云卫古北口,把居庸关防线彻底稳固。三月底之前,永平府境内的喜峰口等长城关隘也被收复。

        最后只剩下一个山海关,还在清军手中。因为山海关直连清军的腹心之地辽东,清军增援山海关都不用从大草原上绕路,所以防守很是稳固,不是一朝一夕拿得下来的。

        而且,朱树人考虑到豪格似乎还有一定的决心死守山海关、愿意往里面砸成本,他便心生一计——

        此前没能拿北京城作为绞肉机,把清军最后几万精锐磨掉耗掉,让豪格直接烧杀抢掠了一把后跑了。那现在正好拿山海关,再当最后一把绞肉机,争取在这个战场上多消灭一些清军的有生力量。

        也让豪格这个旱鸭子,知道这种依山傍海的雄关,不是那么好守的!以狗鞑子那种可怜到约等于没有的海军力量,敢守沿海就是找死!

        定下了这个主意后,朱树人也就没有要求立刻收复山海关,只是在关前的永平府境内驻扎一定的重兵,并且严防永平府其他各长城隘口,装出要慢慢磨的姿态,暂时麻痹清军的戒心。

        与此同时,巩固住除了山海关以外的其他长城防线后,朱树人也下令暂时把一部分明军南撤、另外一部分则在二月份时就提前转入了屯田兵,趁着还没耽误春耕,就先在北方转入生产,争取自给自足一部分军粮。

        剩下还不够的部分,尤其是从春荒吃到夏粮收获前所需的粮食,就依然靠南方运输。不过收复了北京和天津后,军粮运输的损耗倒是比此前在大名、邯郸、保定等地决战时小了很多。

        因为在河北平原腹地决战时,连大运河都没法用,大名府和邯郸周边都是不通运河的。到了天津之后,不但有运河,还能彻底恢复沉家多年来干的老本行——黄海海运军粮。

        所以,这几个月朱树人还吩咐驻军赶快修复天津的港务设施,并且疏浚永定河。运输损耗一降下来,几十万人的吃饭问题,也就不会变成一个天文数字了。

        永定河、武清河乃至其他连接天津大沽口至北京的河道,在崇祯年间一直是有修缮的,毕竟当时北京城就靠这几条河维系命脉,一旦淤浅无法通过漕船,京城周边数百万人就得饿死。

        但顺治统治的七年里,因为南北方始终处在两个政权控制下,南方的漕运改海彻底断了,多尔衮和豪格也就没有再浪费民力年年清淤永定河武清河,反正人力花下去也没粮食运进来,还不如省点力气少吃几口饭。

        七年淤积下来,现在要重新启用,自然也需要费点力气。大明的主战部队将士,对于干这种河工的活儿,内心多少是有点抵触的,但将领们解释了需求后,大家知道这是为了自己的军粮吃饭问题,也就忍了,暂时客串几个月苦力。

        ……

        搞定了这一切之后,朱树人便请示了南京朝廷,准备把北伐的五十万大军,撤回二十万至南方,再分兵十万人往东沿海驻扎,比如驻在登来、天津等地,只在北方内陆不靠海的位置,留二十万作战部队,以减少军粮消耗,维持财政收支平衡,以利持久。

        收复关内的难度,和北逐草原残寇的难度,远不是一个级别的,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如果太急切,把自己吃崩了,再来一波崇祯时的流贼,那绝对是得不偿失。

        南京的隆武帝朱常淓本就没什么雄图远略,这次能半年之内收复北京,他就已经很满意了。

        至于朝中文官,最鹰派讲究大义名分的史可法,也觉得现在的立功进度已经足够快,所以全部通过,准许朱树人先撤一部分部队南下。

        四月初八,朱常淓正式下旨,让朱树人领兵二十万暂且南归,并且带上主要立功将领,回南京述职表功,接受升赏,顺便奏对集议一下下一阶段的追击工作、具体该如何展开。

        北方只留下一个河南兼北直隶总督张煌言,暂且主持新光复地区的安抚治理工作,继续剿匪扫除零散残敌。

        另外,朱常淓也在旨意中,顺带宣布了对北京城内残留的宫室、宫廷珍宝、宦官宫女的处置意见。

        北京紫禁城的后宫需要封存,不必修缮,暂时节省钱粮以示体恤民力,只要把烧毁破坏的残骸清理干净即可。

        前朝部分,三大殿没有皇帝亲临,肯定是不能动用的,但左右偏殿、原六部衙门,都可以直接用于办公,还可以挪用一座殿宇作为北直隶总督的临时幕府。

        毕竟有明一朝,原本在南北直隶都是不设总督的,也就没有总督办公的衙门,现在新设的官职,配套工作当然也要事急从权。

        事实上,不重修被焚毁的紫禁城建筑,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眼下根本就没有符合标准的材料供应,如果强行造,最后降低标准,损失的也是朝廷体面,那还不如不造。

        历史上清朝初年,紫禁城很多宫室被焚毁后,可以有材料重修,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明朝留下的十三陵——

        从康熙到乾隆年间,中国大地上仅存的尺寸够大树龄够老、可以修皇宫的金丝楠木,已经完全不足了。清朝修紫禁城,很多金丝楠木,是打着“帮前朝修缮年久失修的十三陵”,然后用便宜的新木料给十三陵换上去,再把十三陵拆出来的金丝楠木老料子,用来修乾清宫。

        但问题是现在大明回来了,历史上清朝能用的招、明朝统治者绝对是不能学的。总不能让朱家子孙自己把十三陵祖坟的木料拆了来造皇宫吧?这可是大逆、大不孝的罪名。

        而只要不拆十三陵,整个华夏大地已经找不够金丝楠木再彻底按旧标准重修北京紫禁城了,有钱也解决不了。就算把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整个翻过来,都没那么多金丝楠木大树。

        另外,大明一贯是有南北两套六部班子的,只不过原本北京的六部是正式办事的,南京的六部是配套备胎。现在朝廷既然在南方办公了,北方完全不重设六部,也有点体面上说不过去。

        所以朱常淓跟史可法商议后,决定在北京重设户部、兵部、工部,以就近筹备决策未来光复作战、进一步驱除鞑虏所需的事务。

        因为要打仗,筹备钱粮军需、调兵遣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活儿,都是要尽快处理的,不能事事请示南京,回耽误。

        至于北京的礼部、刑部、吏部,暂时就只留一个尚书虚衔的光杆司令好了,反正这三个部跟军机大事没关系。以示大明并没有放弃北京的陪都地位,也避免了一些人拿“违反祖宗之法”说事。

        同时只留一个尚书,只给尚书发一份俸禄,也没多少钱,朝中自然有年高德劭事迹上却不便掌握实权的养老重臣去充任,算是非常实用主义的处理方式,既没花钱也不用打嘴仗。

        把这些工作做完后,面子上就过得去了,朝廷重新迁回北京的事儿,就能慢慢从长计议,多拖几年也不会有人嚼舌头。

        吩咐完北京紫禁城和六部的处置后,朱常淓诏书的最后部分,就是关于伪清内廷人员的安置。

        朱常淓也不是什么好色之徒,就直接宣布,凡是伪清入关后新募集的宫女宦官,可以全部放出宫去,任其自由。

        如果实在谋生有困难的,放出宫无法自己养活自己,也可以由当事人自己申请,赏赐给有功将领和宗室为婢妾或奴仆,一切都是自愿原则。

        至于那些在皇宫中已经生活了七年以上的、也就是崇祯朝开始就已经在内宫中的宫女宦官,属于大明原本自己招的旧人,这些当然不能全部一脚踢开,否则有伤朝廷体面和仁德。

        所以就区别对待,先甄别一下:

        如果宦官有在这七年里主动讨好鞑子新主子、媚上求升迁的,也一律赶出宫去,有主动帮鞑子主子出主意残害同胞的,查实有证据更要处死,这没什么好说的。

        如果宦官在这七年里没有媚上劣迹,没有得到满人重用升迁的,那大明肯定要留用,给他们一个养老,以示仁德。

        宫女部分,被鞑子玷污过的,朱树人已经放出去了,朱常淓也觉得做得对。而那些没有被玷污过的,也要分年限,入宫七年以上的,是大明自己招的,只要不玷污,大明就要负责养老,被玷污过的,赏赐给将士们,也可以得养老。

        入宫七年以内的,算是鞑子招募的,这些人忠诚度就完全可疑了,一律放回民间。

        朱树人对于这个旨意,当然是严格执行了——其实朱常淓的想法,朱树人在接旨之前,差不多就已经想到了,但他不愿意越俎代庖。

        当年明初蓝玉就是在这事儿上授了人把柄,说他玷辱元廷后宫的妃嫔宫女。倒不是说凌辱异族鞑虏的女人不对,而是有些事情,不是人臣该自作主张的。

        朱树人只是专权,但他专权是为了更高效地拯救天下,不是他生性跋扈。

        那些不影响大政方针的地方,他还是能谦虚就谦虚的,犯不着为没有政治利益的小事去跋扈。

        ……

        严格按照旨意处理了北京的残留问题后,朱树人终于在四月十五这天,班师二十万南下。

        大军正常行军,不过日行六十里。但南归途中,因为不用带粮食,走到哪吃到哪,所以可以快一点,陆路至少日行八十里,部分水路可以百里。

        大明如今还是越往北粮食越紧张,所以能吃南方粮就吃南方粮,免得往返运输浪费。

        短短一个月的行军后,两千里的路程就走完了,五月十六这日,正式回到南京。

        朱常淓亲自出城,一路到镇江金山渡迎接班师大军,再一起回京,礼遇之盛,堪称大明之最。

        谁让这是光复北都的大功,比此前历次胜利,都更值得礼遇。

        朱常淓还宣布,全国范围内,免除田赋丁税一年,以庆贺光复故土。但商业税并不免除,余粮也都需要按官府给的保底价向百姓收购,毕竟饭还是要吃的,如果一年不收粮食,朝廷根本撑不住。

        各省百姓闻讯,免不了鼓腹讴歌,普天同庆。那些吃惯了鞑子苦头的,更是喜极而泣,南京街头和这一路上,到处都是真心拥戴夹道欢迎的百姓。

        朱常淓为了示功讲武,也是难得地骑马而行,穿上了如同《出警入跸图》上一样的凤翅抹金冠、银鳞金龙纹甲。并赐朱树人并辔而行、只落后一马头。

        但满朝文武、围观百姓,并无觉得不妥,这是北伐中原、恢复故都之功应得的。

        回到南京紫禁城里,自然又是繁琐的赐宴接风,并且给有功将士各个赏赐升官。

        一时之间,大明朝廷又封出去足足五六个杂号将军号、多封了七八个侯爵。

        而曹变蛟、黄得功二人,更是被封了公爵——大明已经很多年没有封公爵了,但当初朱元章开国、朱棣篡位时,也都是封了公爵的。如今恢复中原之功,当然也当得公爵。

        刘国能李辅明张名振等等,火候多多少少还差一些,后续还得指望北伐草原、或者对辽东建奴最后一击时多立功,有生之年或许还有可能,其中年纪大的那几个,就没什么希望了。

        另外,连带着李定国等年轻将领,也因为最后跟豪格在内黄县的大决战时,表现突出,治军严谨,在清军主力杀入明军大营后,还能保持住那些趴堑壕的部曲不崩溃,跟清军缠斗到底,为最终痛歼清军主力创造了条件。

        所以李定国也被封了伯爵,作为一个西贼降将,错过了救亡之功,眼下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他还年轻,后续对满蒙的深入打击如果能再立奇功,希望还是很大的。

        将领、文官们一一封赏后,最后只剩一个朱树人本人,但他却是功高难赏了,他已经是一字的亲王,大明最高的武职也早就是了,没什么好给的。

        好在朱树人也不在乎这些,他这人只要闷声发大财掌实权好了,虚名不重要。

        ……

        花了几天时间,处理完一切封赏升迁,君臣之间总算空闲下来,有时间讨论一下后续的平贼时间表、未来数年的大政方针。

        五月二十日,朱树人回南京后第四天,朱常淓再次单独召他入宫议事,还没有召其他阁臣,反而让女儿朱毓婵陪同,以家宴的形式,显然是便于朱树人直抒己见,搞一言堂了。

        酒席摆好后,朱常淓就虚心纳谏地请教:“卿以为,扫除草原残敌,尚需大明几年时日?会让财政长久枯竭么?北方光复,需要几年才能恢复元气?自行筹粮支持大军征剿所需军粮?”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64349699/75459863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