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也算是立了功劳
新七路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插翅难飞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一来昨天那件事情闹得虽然不小,可骚乱只集中在钱湖门内外,动静不算太大,又没有死人,因此也犯不着往大里追究,反而闹得难以收拾。
二来林凡同杨妙真的确并不认识,更同济王赵竑没有半点关系,算不得是什么谋反造逆;更何况被林凡这么一搅和,反而让杨妙真串联的济王赵昀的计划胎死腹中,虽在计划之外,倒也算是立了功劳了。
三来林凡这两年经营工坊很见成效,上贡的织物、瓷器等其他器物很得太后的喜欢,太后挂在嘴上也常常称赞林凡是勋贵楷模。
要是这时候用谋反大逆的罪名来惩处林凡,那就想当于打了太后的脸,皇室的威严也将不复存在。
这几条道理一讲,杨太后最后总结道:“依哀家来看,昨天哪件事就不必小题大做了,皇上说罚俸两年,哀家看也没什么必要了,朝廷也不缺这几千贯钱的俸禄……”
林凡听了高兴:“不,我做错了事,自然该罚。
既然太后不愿罚我,那我自愿将两年的俸禄捐献出来,用来扶持贫苦百姓,不知太后、皇上意下如何?”
“瞧瞧,瞧瞧!”杨太后立即赞赏了起来,“真不愧是林家的子弟,哀家看这法子好。 皇上,这份爱民如子的心,你也要多学一些。”
眼下南宋朝廷的形势,颇有几分后世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的样子——皇权、后权、相权,互相利用、互为犄角,倒也形成了微妙的平衡。
然而在发落林凡这件事情上,三权却打破了这种平衡——后权、皇权都站在了林凡这边。
这种形势之下,掌握了相权的宰相史弥远便也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了,只能干咳一声,说道:“太后既这么讲,那这事就算结了,不过老夫有几句多余的话,想要嘱咐一下林爵爷。”
既然是多余的话,那你就不要说了呀!林凡心想。
然而杨太后却还算给史弥远你面子:“史老相公既有高见,那必然是老成谋国之言,林凡听听也是好的。”
史弥远在座位上躬了躬身,随即挺直了老迈的腰板,带着几分教训的口吻说道:“老夫听说这两年林爵爷开织坊、染坊、窑厂、印坊,纠合了不少游手好闲之辈,倒也赚了不少钱……”
“嘿,这叫什么话。”林凡打断了史弥远的话,“史老相公这话我就不爱听了,我手下这些工人,都是凭本事吃饭、靠双手赚钱。
一没有作奸犯科、二没有坑蒙拐骗、三没有投机倒把,我工钱给得利落、他们拿得也不烫手,什么叫游手好闲?我看他们做工拿钱,要比那些假道学、真小人干净得多!”
“林凡!你不要说话,听史老相公把话讲完!”杨太后立即呵斥了一句。
原本听了这句隐射涵义十分明显的话,史弥远险些就要当场发作出来,多亏杨太后出面责问了一句,方又能平心静气下来:“好吧,那老夫就继续说了。
天下、朝廷、百姓,皆可统称为‘社稷’,那什么是社稷呢?社稷就是以农为本,就是种田收粮、就是男耕女织,闲暇时候可以间或读读圣贤之书,这才是江山社稷的根本。
其余不过都是舍本求末而已,还请爵爷留意。”
这几句话说得虽然客气,却是对林凡这几年做法的全面否定——不但是一无是处,更是于“正道”背道而驰。
林凡怎么会忍得下这口气,立即驳斥道:“史老相公这话就错了。粮食,的确是根本,也的确是要力保的,可你想保的东西,就能保得住吗?”
“哦?此话怎讲?”史弥远抬了抬苍老的眼皮,瞅了一眼林凡。
林凡蹙眉道:“史老相公是朝廷柱石,有些事情我不说,你也应该知道。
我朝偏安江南一隅,最是人多地少的所在,最近几年风调雨顺,地里出产的粮食才让老百姓能够勉强能够吃饱肚子。
而就是因为这两年地里收成好了,眼馋得那些贪官、富商,乃至于和尚、道士都攒着钱去买地,现在已到了‘富者连田千亩、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地步了。
要是还纠结于三分两亩地的收成,有朝一日遇到水涝、干旱、蝗虫之类的灾害,那小民百姓凭什么过活?”
“朝廷设了义仓,就是为备荒备灾而用,到时候圣上一道旨意,开仓放粮也就是了。”
“救灾?不错!”林凡又道,“灾是要救的,可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这样坐吃山空,能吃到什么时候?只有开源节流,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哦?好一个开源节流!”史弥远冷笑一声,“哼!老夫同朝廷百官每天白首穷经、日理万机,为的就是‘开源节流’这四个字。
老夫不才,左支右绌还嫌顾此失彼,没想到林爵爷小小年纪,倒有治本之道,却不知是怎么个开源?怎么个节流?”
“很简单,史老相公听我缓缓道来!”林凡忽然来了精神。
倒不是他本身的觉悟有多高明、见识有多深远,而是他读过中学教科书,知道后世的仁人先贤们总结出来的宋朝的政治弊端。
其中最大的弊端,便是冗兵冗官,无论南宋北宋,始终面临着各方面巨大的军事压力。
而且同前朝的汉唐不同,宋朝更多地处于单方面的防守态势,需要维持的兵力比起进攻来就更多了。
同时因为宋朝维持着“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奇葩制度,军队战斗力十分羸弱,面对金国、西夏、匈奴,乃至大理、安南,一对一野战都没有半点胜机,只有用三倍、五倍、十倍的兵力围攻,才能勉强获胜。
因此,宋朝即便是在没有对外战争的和平年月,都保持了数量巨大的军队。
更有几个才智过人的家伙,想出了赈灾同招兵结合的“妙计”——每逢遇到饥荒灾害,朝廷便将灾区吃不饱的精壮男子收做兵员,一起吃皇粮、吃军饷渡灾,这样便也就没人挑旗造反了。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66241373/2121178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