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之极品皇帝李恪 > 第482章 皮条

第482章 皮条


李恪来到千秋殿的时候,整个李愔也在和李蓉还有李敬也在,这使得李恪在千秋殿待了很长一段时间。

        李愔昨天从郡王被封为亲王,这是一次爵位的提升,同时,李世民是在告诉他,他长大了。

        但是,李愔封了爵位,没有封封地,李恪猜测这可能是李世民还是有意让李愔跟随自己的一个信号。

        李愔倒是很高兴,毕竟封梁王了啊!杨妃也为自己的两个儿子高兴!李恪现在已经被封北王,李愔又被封为梁王,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而且,她心里也很清楚,她现在在后宫的地位很高,这不是说她受到的李世民才宠信多,而是因为李恪的原因。

        因为,李恪在朝廷中取得的权势大,他受到了李世民特殊的宠爱,这使得她在后宫中的位置只比长孙皇后低一些而已。

        “三哥,你是不是要离开长安啊?”

        清河公主李敬突然开口向李恪问道。

        “敬儿,三哥过几天就要去并州了,你要听话母妃的话,等三哥下次从并州回来给你带好东西!”

        李恪对李敬说道。

        清河公主年纪还不是很大,想了半天也就没有再继续问什么,只是高兴的说道,“那三哥可要记住你说过的话啊!”

        “放心吧!傻丫头!”

        李恪摸了一下李敬的头,笑道,“就知道玩!”

        一旁的高阳公主李蓉倒是变得很文静,她已经长大了,长的亭亭玉立。

        “蓉儿,你有什么喜欢的人了吗?”

        李恪向高阳公主问道,他猜测高阳公主再过一两天就该到了出嫁的年龄,要是她真有喜欢的人,李恪认为自己可以帮她做主。

        他也不想让李蓉因为政zhi原因而嫁个房遗爱!“三哥!”

        李蓉娇羞道,“那有?”

        “哎!你要是在长安有喜欢的人的话就写信告诉三哥知道吗?

        三哥会给你做主的!”

        李恪认真的说道。

        李蓉想到李恪当年在太极殿上替她拒婚的情景,心里一热,流出了泪水,语气哽咽的说道,“三哥,蓉儿记住了!”

        “傻丫头,哭什么,该高兴才会啊!”

        李恪轻轻擦去了李蓉眼角的泪水。

        李蓉情绪很激动,她一下子扑在李恪怀里哭个不停,害的李恪安慰了好久。

        杨妃就这么静静的在一旁看着李恪,她的眼中也充满了泪水,她很清楚李恪的性格,她相信李恪刚才对李蓉说的话是真的。

        李恪在千秋殿里待到下午,这才和李愔离开。

        李愔已经封王,就不能住在皇宫里了,昨天封王结束,李世民已经在长安城赐下了王府给他。

        但李愔现在还是住在李恪的北王府,他到现在还没有去过自己的梁王府。

        因为,昨天放赐给他的王府,他还要根据自己的喜欢装饰一番,这是要话时间。

        兄弟两人出了皇宫,慢慢的向北王府而来。

        路上,李恪向李愔问道,“六弟,你跟三哥说说,你心里到底是什么想法?”

        “什么什么想法?”

        李愔疑惑的问道。

        李恪就郁闷了,他怎么觉得李愔跟自己在一起就变得有点傻呢?

        “我是问你,你对今后自己有什么想法?”

        李恪严肃的问道。

        他很清楚李愔的性格,李愔可不是一个善茬,就除夕夜他怒视李承乾这一幕,李恪就可以看出,李愔今后绝对会飞扬跋扈,绝对会是一个蛮狠的人。

        所以,他现在要向李愔问清楚他的志向,才能决定是否改掉他这种坏习惯。

        “三哥,我觉得跟表哥和堂哥他们在一起很不错,我喜欢跟他们一起做事。”

        李愔向李恪说道,他口中的表哥自然是柴哲威,堂哥自然是李宗。

        而他说的跟柴哲威和李宗两人一起做事,那肯定就是想走对外扩张这条路。

        就李恪而言,李愔要是走这条路的话,那他飞扬跋扈倒是可以有,他蛮狠一点也未尝不可。

        “行吧,那你回并州之后就去跟他们一起做吧!但你要记住,你必须要听哲威和李宗的话,明白吗?”

        李恪严厉的道。

        “三哥放心,弟弟不会乱来的!”

        李愔保证道。

        其实,李恪是将柴哲威和李宗所从事的贸易看的很重。

        因为,他心里很清楚,海运的发展会使大唐在今后发现不少的殖民地,而这些殖民地的富庶可不是西域诸国所能比拟的。

        因此,今后柴哲威和李宗他们的贸易扩张才是大唐真正的重点,而李愔向走这条路,绝对有前途。

        不过李恪自己心里也很清楚,殖民扩张的根本是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所以,发展军队,是在必行的!李恪和李愔来到北王府,李恪让他去找柴哲威和李宗两人,现在就去跟他们一起做事。

        柴哲威和李宗在长安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

        长安是大唐贸易的中心,他们想要组建商队,想要将大唐的商品倾销到西域诸国,高丽和扶桑等国家,那就必须要跟长安的富商们打交道。

        至于李愔去了之后柴哲威会怎安排他,李恪也懒得管。

        回到书房中的李恪,开始查看大唐在造船发那个面的资料,他想清楚的了解大唐在的海运和造船业的现状。

        以前他没有将心思放在这上面,现在李世民答应了他的计划,他就必要认真对待。

        经过他仔细的翻阅,发现有这么一段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凡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辑居多。

        这就让他肯定大唐的海运很发达,而航运业是以航海技术和造船业为基础的,同时又推动航海技术和造船业的发展。

        不过他也了解到了大唐的造船业,大唐现在的船只已普遍采用钉接榫合法,而欧洲的船板联接办法还处在使用皮条绳索绑扎的阶段。

        现在的木船,船上共设9个舱,船底部采用3块木料榫合相接,两舷和船舱隔板以及船篷盖板均用铁钉钉合。

        船内有水密封舱壁,把船体内部分隔成许多部分。

        这种结构有效地保持了船的抗沉性。

        船内隔舱板及舱板枕木与左右两舷榫接,船舷由4根大木拼成,平排钉合……这种平接法与搭接法相比,具有联接处不易松动、脱落,船体光顺,减少阻力的优点,而且节省木材,减少船体自身重量。

        所以,李恪发现从木船的建造工艺和技术水平上讲都是很先进的。

        只是让李恪惊讶的时候,大唐的造舰技术也高。

        海鹘两翼装浮板,增加稳定性,能抗风浪;楼船则上下几层,下层可装铁石压舱,中层可住宿生活,上层和两舷则可分层排列作战,居高临下使用弓箭和石炮,往往能克敌制胜,且船体高大,结构坚固,乘风下压往往能犁沉敌船,威力强大,这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有了这些情况的了解,李恪的心里总算有数了!但是,大唐的造船业确实不错,但以李恪的眼光来看还是很落后,他现在迫切要求想造出的大明时代的那种可以在海上航行数月的船。

        所以,李恪便开始了他的第一轮部署,那就找技术娴熟的造船匠和航海技术强悍的船工。

        “王中长,你让朱童来趟书房!”

        李恪对屋外的王中长喊道。

        “诺”王中长道。

        不多时,黑衣卫对内情报总负责人朱童就出现在了李恪的书房。

        “参见殿下!”

        朱童给李恪施礼。

        “你让鹰卫去跟本王寻找造船技术最好的工匠和航海技术好的船工,将他们送到营州交给刘仁轨。”

        李恪向朱童命令道,“但你一定要注意办事方法,多给他们家人留些钱财,要是他们家人也想跟去营州的话,那就让同意他们。”

        “诺”朱童道。

        “还有,本王需要大唐最好的铁匠,越多越好,你去办吧!将他们也送到并州。”

        李恪淡淡的道。

        “诺”朱童答道。

        等朱童离开,李恪觉得自己也要开始行动,时间不等人。

        而他现在迫切想要的是组建汉学院之后需要的教习人员和医学院建立之后需要的名医。

        至于名医,他确定了孙思邈,他可是被后人誉为“药王”的一代名义啊,虽然很难找到他,但李恪绝对不会放过孙思邈,他甚至想让孙思邈当中医学院的院长。

        至于文学方面,李恪心里还真没有什么人,他决定还是请教自己的老师褚遂良和岑文本。

        不过,他想了半天还是放弃了这样想法,他觉得两人跟自己之间现在的关系很微妙,他也觉得没必要再去打扰两人。

        因此,他将目光移向了董伯仁,他觉得自己的这个绘画老师绝对会给自己几个牛人。

        董伯仁还在北王府,现在还没有离开。

        所以,李恪很快就到了董伯仁所住的小院,见到董伯仁,李恪向他说明了来意,董伯仁对李恪此举很赞成,他表示自己可以去学院教书,李恪欣然同意,同时董伯仁还给李恪介绍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谢偃,是跟董伯仁一同仕隋的官员,李恪仔细一思量,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个人。

        历史记载,谢偃,隋末唐初卫州卫县人,著名文学家。

        谢偃仕隋为散从正员郎。

        唐贞观初,应昭对策及第,任高陵主簿。

        贞观十一年,太宗李世民驾兴东都,谷、洛泛溢洛阳宫,昭求直谏之士。

        谢偃上书极言得失,深受太宗赏识,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后拜魏王府功曹。

        谢偃尝作《尘赋》、《影赋》甚工。

        太宗闻而召见,先为序一篇,言“区宇乂安,功德茂盛”,授偃做赋,偃奉昭撰成《述圣赋》。

        帝悦,赐帛数十匹。

        时李百药工诗,而偃善赋,世称“李诗谢赋”。

        贞观十七年出任湘潭令,卒于任上。

        旧唐书等史籍记载,谢偃有文集十卷,《英公故事》四卷,皆佚。

        与萧德言等撰《括地志》五百五十卷,为唐代地理名著,后散佚,今存辑本数卷。

        《全唐文》第一百五十六卷收其文赋十二篇。

        《全唐诗》第三十八卷收其诗四首。

        《旧唐书·列传·文苑上》和《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其传。

        除了谢偃之外,董伯仁还介绍另一个人,那就是王绩。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有了这两个人,李恪现在的底气足了不少。

        李恪知道李泰手中也有不少有才之士,但李恪很清楚李泰的志向,他想著作《括地志》,这些人可是他的左膀右臂,绝对不会给自己。

        还有李承乾太子府也有不少有才学的人,李世民当年为了培养他,可没少请当时名噪一时的大文豪教授李承乾。

        可李恪也清楚,以自己跟李承乾之间的关系,根本不可能。

        所以,在董伯仁的口中听说了谢偃和王绩,有过自己是思索,确定了历史上他们在文学上的地位之后,李恪心里这才轻松了不少。

        他觉得学院里成就高的人有一个两个坐镇就行,主要还是看教授的水平和学生自己。

        离开了董伯仁,李恪就开始让鹰卫去彻查这两人的住址,要是在长安,他想亲自去请。

        要不在长安的话,他就想通过董伯仁写信请他们来并州。

        毕竟,两人都跟董伯仁在隋任官,三人的关系很不错。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66824959/4827791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