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章 暗流汹涌
陈明道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主君,有人偷偷在外徘徊,形迹可疑。”入夜后,杨延寿小声禀报。
不出杨玉所料,果然有人深夜偷偷前来。
昨夜饮宴上他说出推恩令时,曾留意观察众人神情,当时就猜测出里面不乏长安,吴楚等国安插的内间。
但只是暗中观察,权做不知。
他相信,燕饮结束后,必定有人将消息传递出去。有了今日白天一整天的缓冲,那些人也该做出反应了。
“不要惊动他人,小心引来内室。”杨玉叮嘱道。
婢女已经被他以不喜人陪侍为由打发走了,如今这里只有他跟杨延寿两人。
“李彻拜见中方先生,深夜前来,实属逼不得已,望先生恕罪。”第一个来的竟是李彻。
在梁王眼皮子底下,无数双眼睛盯着,当然逼不得已。杨玉装作没听懂什么意思。
李彻偷偷观察杨玉表情,见其没有不悦,才悄悄松口气。
两人跪坐下来,李彻有些犹豫,不时看向杨延寿。
“此吾家人,亲如手足。”杨玉安其心。
李彻明显松口气,说道:“昨夜听先生一席话,深入肺腑,彻受益匪浅。此次前来,想听听先生对当今天下大势见解,还望先生不吝赐教。”
说完,对杨玉一拜。
“哦。”杨玉颔首道:“那吾就说说拙见。”
李彻一震,忙打起精神。
“自汉立国以来,先有高祖白登之围,后有吕后之辱,文帝时匈奴更是数次入寇,竟逼的文帝几欲御驾亲征,然终未成行,彼时匈强汉弱,二十年间文帝忍辱负重。终此种种,匈奴诚汉之大敌也,此为外患。
另,正如吾昨夜所说,汉立国以来削藩不止,高祖诛异姓,吕后削刘氏,文帝虽仁德,亦有削藩之举,然诸侯坐大之势终是悬而未决。今上继位以来,观其重用法家之人晁错为御史大夫就能看出,削藩之心坚矣,诸侯国岂会坐以待毙,双方之间必有一战,此为内忧。
内忧外患之下,一个不慎就是兵戈四起,危若累卵呀。”
杨玉侃侃其谈,看似说的一字不差,但全是废话,但凡明智之人都能看出,大战势在必发。各诸侯国对朝廷削藩不满不是什么秘密,吴王刘濞图谋反叛更不是一天两天了,文帝还在位时就多有不轨。
果然,没有听到什么有用信息,杨玉所说更非自己所想问,李彻有些焦躁。
他忍不住问道:“不知中方先生如何看各国诸侯王,其人如何,中方先生可否评价一番?”
这就忍不住了,果然急了,杨玉瞥了对方一眼,正色道:“诸侯贵胄,此非吾一白身所能置喙也。”
不等对方插话,杨玉话音一转说道:“但此地只有你我二人,吾又与你一见如故,看你甚是亲切,仿若吾孙,说说倒也无妨。”
一句话说的李彻果然露出笑容,认为中方先生与他亲近,浑然没有意识到不知不觉间被杨玉做了爷爷。
“这些年,吾走南闯北,亲历各国,察风土人情,观各色人等,倒也知晓一二。”
“在吾看来,楚王决,遇事一言而决,不为人左右。”
其实就是狠厉残暴,造反时太傅丞相劝谏,一言不合全给杀了。
但不能这么说,只能说果决。
“胶西王勇毅,天下无双。”
过于勇敢了,吴王刘濞一派人联络他相约造反,马上便同意,有勇无谋。还主动派人去联络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济北王等齐地一脉的兄弟。失败后,说我这样的人死有余辜,干脆利落的自杀,太后,太子也跟着自杀,一家子相当勇敢。
“齐王宽恕,得人爱戴。”
所谓宽仁,就是软弱,答应造反又后悔,竟饮药自杀,乱臣贼子外,又落个背叛盟约的名号,两面不讨好。这样的人软弱无害,谁不爱戴。
“济北王信,信重臣下,敢于任命,垂拱而治。”
所谓的敢于任命,就是不会识人,垂拱而治,就是失去权利。被他的郎中令忽悠说帮他领兵反叛,结果兵权交给郎中令后,马上被劫持控制,使他不能发兵参与造反,近乎搞笑。
杨玉边说边观察对方表情,反正尽拣好的说,发现李彻没什么反应,难道都不是?
“吴王仁,最得民众敬服,且年又最长,乃宗室楷模也。”
说到吴王,对方果然露出笑容,杨玉心里有谱了,再接再厉,又猛夸几句:“若天下诸侯皆效仿吴王,庶民之福也,何愁三代不至。”
对方果然笑容越来越大,杨玉暗中点头,可以确定了,此人是吴王刘濞的人。
杨玉接着说道:“在吾看来,天下唯吴王最贤,其余皆逊之,不说也罢。”
既然确定了目标,杨玉也不再浪费口舌,剩下的一句话给糊弄过去。
李彻激动道:“先生明理也,天下诸侯,唯吴王不征赋税,而国用富足;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别之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馀年,民皆愿供以驱使。”
李彻大吹吴王仁政,夸赞吴王仁慈,杨玉连连点头,给以及时反馈,心中实不以为然。所谓的不收赋税,百姓服徭役给以代役钱,是因为吴王有铜山盐海,每年铸铜钱无数,煮海为盐,当然不缺钱花,自然不用再收百姓的那点赋税。
但那些他铸的海量铜钱与食盐哪里去了?还不是流通到朝廷与其他诸侯国地盘去了,文帝时,邓氏钱与吴国钱并行天下,邓氏钱精美,吴国钱量多,几乎取代朝廷的货币,流通整个天下。
吴国这是喝整个天下的血,割全天下人的韭菜,要是只在本国销售,早就通货膨胀,民生凋敝了。保护朝廷郡县与别的诸侯国逃来的亡人,更是无稽之谈。因为那些大多是犯法流亡的逃犯,吴王包庇这些人,为他开采铜矿,铸造铜钱,得利的是他自己,损害的是律令的威严。
李彻哪里知道杨玉心中所想,杨玉演的煞是那么回事,口中连连感叹“贤王,仁政”,严重误导了李彻,让他以为杨玉对吴王观感很好。
加上时机难得,人多眼杂,李彻不再浪费时间,直接开门见山:“不瞒先生,吾曾居吴国数年,深知吴国情况,曾见过吴王数次,更有幸被吴王接见过”
说到这里,李彻偷偷打量杨玉,杨玉立刻做出反应,激动不已,感叹道:“君竟有如此荣幸,羡煞旁人也。”
李彻忙接道:“先生如此大才,吴王若闻先生愿入吴,必扫榻以迎,尊为座上之宾。”
“固所愿也”杨玉不假思索说道,李彻大喜,却听杨玉又犹豫道:“吾当然愿一见吴王,只是君也知道,吕氏于我有恩,我又因吕曹掾引荐于梁王,贸然离去,恐怕不妥。”
李彻急欲说什么,但犹豫再三,又咽了回去。他深知欲速则不达,表现的太过心切反而不好,惹得对方生疑就不妙了,自己说不定也会暴露。
遂放弃了趁热打铁,打算徐徐渐进。
片刻后,李彻心满意足的离去,虽然没有说动中方先生离梁去吴,但已经试探出对方对吴王很有好感,极是推崇。他相信只要再努力几次,必定能说服中方先生。
李彻走后,又有数人偷偷摸摸而来。分别是各诸侯王的内间,让杨玉诧异的是,竟没有长安的人。
好家伙,也不知是朝廷太过自信,还是对梁王一点都不怀疑,没有安插内间。
结果到了第二日,朝廷的人就来了,光明正大的来拜访杨玉,丝毫不懂得遮掩。
直接就对杨玉提出招揽,言之凿凿曰杨玉若入长安,必得陛下重用。
杨玉不置可否。
从这就能看出,朝廷不能说对杨玉不尊重,劝说的力度不够卖力,但跟各诸侯王一比,要差了一点,跟吴王的人更不能比。
杨玉猜测,各诸侯王所派内间,与朝廷相比,因为要行事更加隐秘,动作要更小心,又承担着为诸侯王招揽人才,为反叛做准备的重大责任,所以被各诸侯王给与了极大的自主空间,自己就能决定很多事情,给出很多实质承诺。
朝廷就相反了,结构臃肿,事事都要禀告,这反而成了朝廷的缺点。且朝廷占据大义名分,不用像诸侯王那般偷偷摸摸,更没有诸侯王的急迫,以为天下之人只要朝廷招招手就唾手可得。
这么想,其实也无错,毕竟严格意义上说全天下都是皇帝的,天下人皆是皇帝的臣属子民,还不是想要谁就是谁。
一时间,梁王府暗流汹涌,成为了各方势力交汇博弈的中心。
私下里,各方偷偷拜访杨玉,时时试探杨玉对各方势力的看法与倾向,并加以招揽。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67478129/1602896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