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末逐鹿天下 > 第726章 第三次移民潮

第726章 第三次移民潮


皇帝苏河在乾清宫召见左都御史李元正。

        李元正进入乾清宫,他先是鞠躬行礼。

        “臣左都御史李元正,拜见陛下。”

        李元正听到平身的旨意,他再次鞠躬,声音梗咽的说道:“臣愧对陛下的栽培,致使广东、广西、交趾、南洋四省,御史与当地官员同流合污。

        御史失去了监督官员的能力,反而成为官员贪腐的帮凶。

        臣的能力不足,请陛下允许臣致仕。”

        皇帝苏河语气平淡的说道:“平身吧!朕知道这件事情怪不到你的头上。

        但都察院也要吸取教训,搞好内部监督,关键是要能者上,庸者下。

        都察院御史必须公正,不能成为各派势力倾轧的工具。”

        都察院出了这么大的事,皇帝苏河只是训斥两句,他就轻轻放过左都御史李元正。

        李元正的能力,绝不是都察院中最顶尖的人。

        但他的忠心却无可争议,又是一位孤臣,办案从不留情,与朝廷各个派系的关系都闹得很僵。

        具备这些特质的人,天生适合管理都察院。

        首相都换了几任,帝国关键岗位全都经过更迭,唯有都察院一直在李元正掌控之中。

        都察院是悬在所有官员头顶上的利剑,左都御史掌管都察院大权,其人不是皇帝心腹,整个帝国都会乱套。

        皇帝苏河给左都御史李元正赐座,他这才询问道:“涉及古千道的走私大案,经过数月的侦查,现在已经进展到哪一步。”

        李元正看到自己过关,他神情这才放松下来。

        他手握大权,掌控都察院这个衙门,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厘清官场的黑暗。

        他是真的不想,辞官回家当一名富家翁。

        他青年时只是因为身体残疾,才名远近皆知,却连童生功名都无法获得,只因为怕他冲撞了贵人。

        他被苏河看中,就下定决心要守护苏河的基业,绝不能让吏治崩坏。

        但都察院犯下大错,李元正必须表明自己的态度。

        他坐在凳子上,听到皇帝苏河的询问,立刻介绍这个案件。

        “启禀陛下,由内阁大臣林文静作为钦差,调动三法司精干人员组成的调查队伍。

        前往广西调查,古千道为代表的古家,确实参与走私大案。

        这些人每年逃税金额高达三千万两银币,还向外国走私帝国明令禁止的商品。

        林文静顺藤摸瓜,又在广东惠州、交趾静安、南洋乐佛这三地,同样查获涉及大规模走私的团伙。

        走私案基本调查结束,这个案件涉及金额高达五亿两银币,涉及人员二十多万人。

        只是朝廷命官,就有二品官一人,三品官九人,四品官二十一人。”

        皇帝苏河听到走私大案,竟然涉及到这么大金额。

        偷税这么大金额,都能建造二百艘泰山级战列舰。

        皇帝苏河左手狠狠的拍在龙椅上,气愤的吩咐道:“涉及的相关人员,必须严肃处理,明正典刑。

        涉及到的相关家族,全部抄家。

        朕会命令海关等有关衙门,必须要查缺补漏,总结经验。”

        左都御史李元正汇报完走私大案,他带着整顿都察院的旨意,离开乾清宫。

        皇帝苏河批阅完眼前的奏疏,他像贴身大太监周方志询问道:“小周,今日还有什么事情?”

        周方志在一旁,恭敬的汇报道:“陛下,新任户部尚书李岩想要求见陛下。”

        “见一见吧!”

        “臣遵旨,陛下请稍等片刻。”

        李岩这个名字,皇帝苏河还是较为熟悉。

        他在原本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属于李自成团队中,少见头脑清晰的战略人才,只是得不到重用。

        李岩加入时,苏河的队伍已经取得绝对优势,一位谋臣已经影响不到战局的发展。

        李岩也没有走谋臣路线,而是正常走文官路线。

        他在文官道路上,才能明显更中庸,但却走得极稳。

        皇帝苏河关注到李岩时,他已经官拜工部左侍郎。

        这次古千道出事,皇帝苏河选择提拔与各方势力都没有明显瓜葛的李岩。

        乾清宫外,穿着大红官服的户部尚书李岩,他向周方志公公道谢道:“感谢周公公的帮衬,岩在之后必有重谢。”

        周方志公公微笑着点点头,做出一个请的手势。

        “李尚书,陛下正在乾清宫等着,请不要让陛下久等。”

        李岩略微调整仪态,他走近乾清宫。

        这是他成为户部尚书之后,第一次单独受到皇帝苏河的接见。

        李岩都没有想到,户部尚书这个关键职位,竟然能落到他的头上。

        他这也算是简在帝心。

        这与他奉行明哲保身的做事态度脱不开。

        任何一个心中有抱负的帝王,绝对不会允许大臣结党,侵犯到皇权。

        李岩看着朝廷渣渣呼呼的那些人。

        他作为一个局外人,看他们起高楼,看他们宴宾客,看他们楼塌了。

        他渐渐也看明白,皇帝苏河的做法。

        皇帝苏河胸有沟壑,想出太多的治国理政之道,他却不知道哪一条道路,更加适合帝国。

        皇帝苏河执行一个笨办法,慢慢试着来。

        试成功了,主事的官员就会高升。

        钱明义、林文静、韩翠柏就是这样升上来。

        搞出问题,那就是这些官员的错,把这些官员罢黜,有问题的政策自然就能调整过来。

        李岩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在官场上绝不冒头,一直奉行着萧规曹随,做一个中庸的官员。

        这样升的慢一些,但绝对不会出错。

        他却没有想到,自己能成为户部尚书,这可是六部之中,与吏部并称为上二部。

        户部掌握着全国的户籍人口,对于帝国的变化了如指掌。

        更关键的一点,户部掌握着财政大全。

        户部因为税务局的出现,失去了收税的权利。

        但朝廷怎么花钱,却一直由户部管理。

        哪怕是大都督府,每年的军费都需要经过户部的审核。

        李岩知道他是户部尚书,那就绝对躲不开,为皇帝苏河实验新政。

        被动的接受,不如主动请求。

        主动请求,还能掌握大概方向,躲避棘手的问题。

        户部尚书李岩走进乾清宫,他恭敬地行礼。

        “臣,户部尚书李岩,拜见陛下。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皇帝苏河紧接着问道,“李尚书求见朕,有何事要汇报?”

        李岩拿出奏疏,递给周方志公公,同时开口说道:“臣接到青岛、松江、宁波、福州、广东等海关统计的数据。

        只是三月有余,国内就像海外藩属国,移民了五十多万人。

        移民的费用,全部都是由藩属国出,对帝国的财政没有什么影响。

        但这可是每月移民将近二十万人,这个数额太高了,持续下去。

        帝国的人口会急剧降低,到时候会把国内的人抽干。

        帝国这么大的疆域,没有足够的人口,连疆土都守不住。

        陛下一定要慎重,为十几二十年后的情况考虑。”

        户部尚书李岩刚任职,他就看到帝国内出现这么大的危机。

        他不知道藩属国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

        帝国对于人口迁移,几乎没有任何阻挡。

        帝国现在人口底蕴厚足,还没有饿过凸显出来。

        等到帝国人口持续流失,少量的人口守着空旷的土地。

        只需要一场消耗人口的战争,帝国就会全面崩盘,连上战场的人都凑不齐。

        皇帝苏河听到户部尚书李岩担忧这件事情,哈哈哈一笑。

        “李尚书,你是否知晓帝国从立国以来,出现了几次移民潮。”

        李岩听到皇帝苏河这样问,他只能先回答这个问题。

        “移民潮,那只能是出现上百万甚至上千万规模的移民,这样才算移民潮。

        据臣了解,帝国从立国以来,一共出现了两次移民潮。

        第一次移民潮持续时间较长,主要是在帝国内部进行移民。

        以帝国拿下朝鲜半岛为起始点,到收复东南各省为终结。

        帝国为了掌控海外行省,历经十多年,像这些地方一共移民了五千多万人口。

        再综合海外行省各地移民的迁徙,移民人数在一亿以上。

        第二次移民潮,那就是各位王爷前往海外建国。

        这些年来的移民规模,每家至少都是上百万。

        一共有一千三百万人,移民到海外藩属国。”

        皇帝苏河听完李岩尚书的话,他满意的点点头,道:“数据掌握的很精确,在朕的印象中,移民人数与这个数据差距不大。

        李尚书,你应该能察觉,这两次移民潮,都是朝廷主动推动,知道朝廷为什么耗费不菲资金做这种事。”

        户部尚书李岩脑筋转得很快,他之前不是户部尚书,却也想到过这个问题。

        “陛下,臣认为这是朝廷为了稳定。

        第一次移民潮,朝廷明显是为了稳定地方。

        从这些年海外疆土陆续成为行省,这就表明汉人在当地已经超过一半。

        没有汉化的环境,当地官员想要汉化土著,那也做不到。

        只有汉人和土著杂糅生活在一起,以华夏文明的强大吸引土著,这才能让当地快速汉化。

        海外诸省的稳定,离不开大量移民的帮助。

        第二次移民潮,那是为了藩属国的稳定。

        帝国现在每年与藩属国的贸易额,早已超过亿两银币。

        陛下圣明,早就看出来藩属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藩属国在海外尽快占稳,他们就能大量采购帝国的商品。

        只有同文同种的汉人,才能听从藩王的支配,快速稳定藩属国。”

        皇帝苏河开心的称赞道:“李尚书,你说的没错,前两次移民潮,确实是为了稳定。

        这样浅显的道理,很多人还认不清。

        朕多次在报纸上看到批评,言谈移民劳民伤财,这些人对于国政一点都不懂。

        李尚书能看出前两次移民潮,那对于第三次移民潮,也应该有所预见。”

        李岩听到皇帝苏河这么说,他神情一震。

        这种加速移民的现象,竟然是朝廷主动推动第三次移民潮。

        朝廷为什么要这样做?

        现在海外行省与藩属国情况都已经稳定。

        这些地方一定会吸引国内某些人,这属于正常的移民,不需要管控。

        李岩突然想起他翻越户部资料时,看到的一组数据。

        他立刻躬身行礼道:“陛下是认为现在出生人口太多,提前进行移民疏导,为将来的青年人口,留出足够的空间。”

        “来人,赐座。”

        皇帝苏河听到户部尚书李岩这样说,他认可了李岩的才能。

        这人做事有些中庸,但头脑确实很灵活,适合做一些难度更高的事情。

        皇帝苏河笑着说道:“李爱卿想到的没有错。

        李爱卿应该注意到,从帝国立国以来,每年的出生人口都暴涨。

        现在帝国七亿人口,十五岁以下的人,就高达一亿七千万。

        帝国接下来的人口,依然会不断的暴涨。

        朝廷做事必须要有前瞻性,不能让人口不断的聚集。

        要让大部分人,都能有事做。

        无所事事的人太多,就会形成流民。

        朕可是知道流民的可怕。”

        李岩恭敬的说道:“这个情况,必然会发生。

        对于大部分百姓来说,生孩子赚大了。

        孩子长大就是一个劳动人口,能为家庭赚来很多钱。

        朝廷又是按人口分配土地,家庭人口越多,他们就能分到越多的土地。

        哪怕是女孩都能分到土地,这样很多家庭都无后顾之忧。

        最重要的两点,第一点就是朝廷取消了丁口税,完全彻底的取消,没有把丁口税隐藏在其他税种之中。

        历朝历代,每次取消丁口税,都会迎来出生潮。

        第二点就是朝廷粮食产量年年增高,能为百姓提供廉价稳定的粮食供应。

        只有吃饱饭,百姓才有生育的想法。

        现在廉价的粮食,养一位孩子所需要的花费又不多。

        百姓不需要担忧生养问题,生孩子又能为家庭带来不菲的利益,百姓普遍倾向于多生。

        臣看到户部的资料,年轻的家庭之中,普遍都是三四个孩子。

        更有甚者,生育七八个孩子。

        这还是一夫一妻的家庭,一夫多妻的家庭,生育孩子的数量更多。”

        李岩再次称赞道:“臣想到这里,就感觉朝廷政策的精妙。

        帝国之后出生的人口,现在还没有成年,依附在父母的羽翼下。

        等他们闯荡社会,移民海外已经成为一股风潮。

        他们无法在帝国立足,必然会前往海外讨生活,这能让帝国更稳定。”

        皇帝苏河满意的说道:“李爱卿已经分析明白,户部要为移民提供便利,限制人口流动,压抑百姓生育的方式,绝对不可取。”

        大华帝国从不怕百姓多生,只怕百姓少生。

        哪怕是帝国人口再多,国内无法养活,那就去国外抢。

        世界上好的地盘那么多,只要有充足的人口,皇帝苏河就不怕抢不到。

        现在各大藩属国,欢迎帝国的移民政策,人口暴增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本章完)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70138248/7802935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