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皇帝世系表
尛惢工作室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南北朝大事件:
南朝:刘裕篡晋、元嘉之治、《三十六计》、宋室内讧、河南之战、盱眙之围、竟陵王之乱、萧道成篡宋、唐寓之起义、永明之治、萧衍篡齐、大明历、浮山堰崩塌、钟离之战、元颢入洛、陈庆之北伐、神灭论论战、侯景叛梁、江陵之战、陈霸先篡梁、隋灭陈之战;
北朝:北魏统一北方、盖吴起义、北魏毁佛、国史之狱、云冈石窟开凿、孝文帝改革、均田制、三长制、大乘教起义、龙门石窟开凿、法庆起义、天竺取经、六镇之乱、关陇起义、杜洛周起义、鲜于修礼起义、葛荣起义、河阴之变、孝武西迁、北魏分裂、沙苑之役、河桥之战、邙山之战、玉璧之战、府兵制改革、高洋篡(东)魏、兰陵王、宇文觉篡(西)魏、权臣宇文护、《水经注》、北周武帝灭佛、北周统一北方、尉迟迥之乱、杨坚称帝。
刘宋(420年~479年),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是南朝中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的朝代,共传四世,历十帝,享国59年。因国君姓刘,为与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相区别,又称为刘宋;按五德终始之说,其为水德,又称水宋。
刘裕在东晋末期的乱世中趁势崛起,先后平定孙恩、桓玄、刘毅、卢循、谯纵、司马休之等势力,又灭南燕、后秦。这不仅统一了中国南方,同时也夺取了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最终代晋建宋,定都建康(江苏省南京市)。刘宋前期,社会安定,刘裕即位前后,大力推行改革,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打击豪强士族;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刘裕死后,宋文帝刘义隆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史称“元嘉之治”。刘宋后期朝政混乱,帝王更迭频繁。479年权臣萧道成篡宋,改国号为齐,刘宋灭亡。
南朝宋强盛时,据关守河,北部疆域到达潼关、黄河一线,其统治地区北部与北魏划黄河为界,包括山东大部,后稍微缩退;西南包括云南;南至越南中部横山、林邑一带。刘宋是魏晋南北朝中第一个由寒门庶族建立的朝代,这一时期出现了“寒人掌机要”的政*治局面。
文化上涌现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大家,如谢灵运、刘义庆、鲍照、裴松之、范晔、颜延之、祖冲之、何承天等,建康文学史论在此时期发展到巅峰。《世说新语》、《后汉书》、《三国志注》等典籍诞生于这一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
1、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刘宋开国皇帝,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人。
刘裕自幼家贫,后投身北府军为将。自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起,他对内平定孙恩起义,消灭桓楚、西蜀及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凭借着巨大的军功,得以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官拜相国、扬州牧,封宋王。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加强集权,抑制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士,振兴教育,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后世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
永初三年(422年),刘裕计划征伐北魏,尚未出师,便因病逝世,享年60岁。
2、宋少帝刘义符(406年~424年8月4日),字车兵,刘宋第二代皇帝,宋武帝刘裕长子,张夫人生。
颇有膂力,善于骑射,通晓音律。东晋时期,先后为豫章公世子、宋国世子,迎娶海盐公主。宋武帝即位后,他被册立为皇太子,永初三年(422年)即位,年号“景平”。景平二年(424年),被权臣徐羡之、谢晦等人所废,降为营阳王。不久被杀,享年19岁。
3、宋文帝刘义隆(407年~453年3月16日),字车儿,刘宋第三代皇帝,宋武帝刘裕第三子,宋少帝刘义符异母弟,文章太后胡道安生。
刘义隆身材魁梧,博览群书,擅写隶书。东晋时期,历任徐、司、荆三州刺史,受封彭城县公。元熙二年(420年),授镇西将军,册封宜都郡王,元嘉元年(424年)即皇帝位。刘义隆剪除权臣徐羡之、傅亮、谢晦后,延续宋武帝刘裕治国方略,在“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查户籍,免除“通租宿债”,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积极休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史称“元嘉之治”。军事上,遣将裴方明灭后仇池国,遣将檀和之重创林邑国,三度出师北伐北魏,均以失败告终。
元嘉三十年(453年),为皇太子刘劭所弑,享年47岁。
4、刘劭(424年~453年5月27日),子休远,刘宋第四代皇帝,宋文帝刘义隆嫡长子,文元皇后袁齐妫生。
元嘉元年(424年),出生于建康,爱读史书,尤喜武事。六岁时,册立为皇太子,深受宋文帝宠爱。反对元嘉北伐,与宋文帝产生矛盾。在女巫严道育的唆使下,私行巫蛊之术,促使宋文帝萌生废立之意。
元嘉三十年(453年),联合始兴王刘濬发动宫廷政*变,闯宫弑父,自立为帝,改元太初。受到武陵王刘骏的讨伐,兵败被杀,享年30岁,在位仅仅三个月,史书称为“元凶”。
5、宋孝武帝刘骏(430年~464年),字休龙,刘宋第五代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刘劭异母弟,路淑媛生。
机智聪颖,文武双全。初封武陵王,素不得宠,屡镇外州。先后统军平定雍州蛮族叛乱、参与元嘉北伐、征讨沿江群蛮,屡立功勋,颇得民众和诸将推戴。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刘劭弑父即位后,刘骏亲率大军讨伐,很快便将其击溃,夺取了皇位。在位期间,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改制举措,削弱士族权力,大力提拔寒门势力,整顿刑律,并改置州镇和设立典签,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继续推行“土断”,赦免奴婢和军户,抑制土地兼并,限制士族封山占水,始行“检籍”,设立台使,改革税制,并改铸钱币;军事上,以颜师伯为青州刺史,又重用殷孝祖、卜天生等将领,击溃北魏军队,取得了宋魏第一次青州之战的胜利,收复了济水以北的失地,并进行了军制改革;文化上,尊孔崇佛,恢复礼乐。但统治末年,大兴土木、滥杀无辜、奢侈无度,耽于享乐。为了巩固帝位,过度削弱宗室力量,引发宗室内斗局面,动摇刘宋统治基础。大明八年(464年),病逝,享年35岁。
6、宋前废帝刘子业(449年2月25日~466年1月1日),字法师,刘宋第六代皇帝,宋孝武帝刘骏长子,文穆皇后王宪媛生。
少好读书,粗有文采,通晓《孝经》。孝建元年(453年),宋孝武帝刘骏戡乱即位,册为皇太子。大明八年(464年),正式即位,年号永光,大赦天下,恢复宋文帝元嘉时期的制度。少年即位,根基不稳。面对强势的大臣、宗室和藩镇,内心不安。出于巩固帝位,刑杀大臣,囚禁诸王,狂悖无道,引发朝野动荡。
景和元年(466年),遭到湘东王刘彧等人弑杀,享年17岁。
7、刘子勋(456~466年9月19日),字孝德,刘宋第七代皇帝,宋孝武帝刘骏第三子,宋前废帝刘子业异母弟,陈淑媛生。
大明四年(460年),封为晋安王,历任南兖州刺史、江州刺史、雍州刺史。因孝武帝驾崩,未赴任,故以镇军将军还为江州刺史。景和元年(465年),驸马何迈因妻子新蔡公主被宋前废帝刘子业纳入后宫,便密谋在刘子业出行时发动政*变,迎立晋安王刘子勋为皇帝,事败被杀,宋前废帝刘子业欲杀刘子勋。同年十一月,湘东王刘彧发动政*变,弑杀刘子业,刘彧任命刘子勋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但江州长史邓琬拒不受职,并于泰始二年(466年)在寻阳城立刘子勋为皇帝,年号“义嘉”,此举得到孝武诸王和各地州郡长官的支持,遂东伐建康,史称“义嘉之难”,同年秋,义嘉政权十万大军被刘彧数万人击败,八月己卯(466年9月19日),刘子勋为刘彧大将沈攸之诛杀,享年11岁。
8、宋明帝刘彧(439年12月9日~472年5月10日),字休炳,刘宋第八代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第十一子,刘子勋之叔,沈容姬生。
刘彧生母早逝,由孝武帝之母路太后抚养成人,初封淮阳王,后改封湘东王,历任秘书监、中护军、侍中兼卫尉、领军将军等要职。前废帝刘子业即位后,出任南豫州刺史。景和元年(465年),杀死刘子业后即位。执政前期,平定刘子勋“义嘉之难”及方镇叛乱,耗损国力,导致北魏侵占山东和淮北地区;为防范孝武帝刘骏诸子等宗室夺位,刘彧肆意屠杀皇亲宗室、功臣名将,削弱统治阶层力量,导致王朝自此衰败,寒门武将萧道成趁势崛起。
泰豫元年(472年),病逝,享年34岁。
9、宋后废帝刘昱(463年3月1日~477年8月1日),字德融,刘宋第九代皇帝,宋明帝刘彧长子,贵妃陈妙登生。
刘昱少时聪明好动,泰始二年(466年)被立为皇太子,泰豫元年(472年)即皇帝位,元徽二年(474年)任命萧道成为宰相。刘昱为人凶狠残暴,致使朝政混乱。从此朝政被萧道成一步步掌控。元徽五年(477年),刘昱被杀,享年15岁。
10、宋顺帝刘准(467年8月8日~479年6月23日),字仲谋,刘宋末代皇帝,宋明帝刘彧第三子,宋后废帝刘昱异母弟,陈法容生。
泰始五年(467年)癸丑生;泰始七年(471年)封为安成王,又拜为抚军将军;宋后废帝刘昱即位后任扬州刺史;元徽二年(474年)晋车骑将军、都督扬南豫二州军事;元徽四年(476年),又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元徽五年(477年)七月八日,在萧道成的拥立下即皇帝位。名义上是皇帝,但是权力都掌握在萧道成手中。
升明三年(479年),被迫禅位于萧道成。同年五月六日,被杀于丹阳宫,享年13岁。
南齐(479年~502年),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
开国皇帝萧道成曾在宋明帝在位期间担任右军将军。宋明帝去世后他与尚书令袁粲共同掌管朝政。474年,萧道成平定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的反叛,进爵为公,迁中领军将军,掌握了禁卫军,督五州军事。此时刘宋内斗激烈,萧道成逐渐掌握大权。
477年,萧道成杀后废帝刘昱,拥立他的弟弟刘准继位。萧道成被封齐王。在这之后,萧道成铲除了忠于宋的袁粲、沈攸之等人。479年,萧道成迫使宋顺帝刘准禅位,自立为帝,建立南齐,定都建康(江苏南京)。国号源于谶纬之说。民间有谶歌云:“金刀利刃齐刈之”,意即“齐”将取代“宋”。
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起兵夺位的将领萧衍。南齐覆灭,南齐是南朝四个朝代中最短命的,仅有24年。
1、齐高帝萧道成(427年~482年4月11日),字绍伯,南齐开国皇帝,南兰陵郡兰陵县(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
初为宋雍州刺史萧思话左军中兵参军。明帝末,官至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遗诏以右卫将军领卫尉,与尚书令袁粲、护军将军褚渊、中领军刘勔共掌机要。元徽二年(474年),桂阳王刘休范反,自请屯新亭(江苏省南京市)以当其锋。事平有功,迁中领军,进爵为公,与袁粲、褚渊、刘秉更日入值决事,号为“四贵”。元徽五年(477年),杀后废帝,立顺帝,进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沈攸之反于江陵(湖北省荆州市),司徒袁粲、尚书令刘秉反于石头城(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领军刘韫、直閤卜伯兴反于宫廷,悉击平之。进位至齐王。
升明三年(479),迫顺帝禅位,年号建元。博学有文采,工草、隶,弈棋第二品。身不御精细之物,每谓:使我临天下十年,当使黄金与土同价。尝诏东观学士撰《史林》三十篇。
2、齐武帝萧赜(440年~493年),字宣远,南齐第二代皇帝,齐高帝萧道成长子,昭皇后刘智容生。
建元元年(479年),成为皇太子。建元四年(482年)正式即位,是为齐武帝,年号永明。齐武帝是一个英明刚断的君主。在位期间,继承了齐高帝的作风,崇尚节俭,关心百姓疾苦,多办学校,挑选有学问之人任教,以培育德行。以富国为先,不喜欢游宴、奢靡之事,延续推行检籍政策。永明三年(485年),平定富阳郡唐寓之叛乱,但检籍的政策依然受到庶族的激烈反对。永明八年(490年),宣布“却籍”无效,恢复刘宋升明时期户籍所载的原状。对外与北魏通好,边境比较安定。清明的统治环境,推动了江南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永明十一年(493年),病逝,享年54岁。
3、郁林王萧昭业(473年~494年9月7日),字元尚,南齐第三代皇帝,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长子,文安皇后王宝明生。
容貌俊美,喜好隶书,受封南郡王。永明十一年(493年)册封皇太孙。武帝死后即位,年号隆昌。在位时肆意挥霍,赏赐动辄百数十万,库储钱数亿垂尽。时朝政大小皆取决于镇军大将军萧鸾。后疑萧鸾有异志,企图将萧鸾外放至西州,用事不复关咨。萧鸾乃引兵入宫弑杀萧昭业。
4、海陵恭王萧昭文(480年~494年),字季尚,南齐第四代皇帝,齐武帝萧赜之孙,文惠太子萧长懋次子,郁林王萧昭业异母弟,许宫人生。
齐武帝即位,作为皇孙,受封临汝公,出任济阳太守,迁南豫州刺史。萧昭业即位,授中军将军、扬州刺史,册封新安郡王。隆昌元年(494年),在辅政大臣西昌侯萧鸾安排下,即位称帝,年号延兴。朝政大权完全掌握在萧鸾手中,废为海陵郡王。
延兴元年(494年),遇害,享年15岁。
5、齐明帝萧鸾(452年~498年9月1日),字景栖,南齐第五代皇帝,齐高帝萧道成的侄子,始安贞王萧道生次子,海陵恭王萧昭文叔祖。
萧鸾自幼父母早逝,由三叔萧道成抚育,萧道成对萧鸾视如己出,待遇甚至超过自己的儿子。刘宋末年,任安吉县令、淮南、宣城二郡太守。南齐建立之后封西昌侯,任郢州刺史。齐武帝时期,入朝为侍中、尚书左仆射、右卫将军。受遗诏辅政,连续废杀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自立为帝。萧鸾即位后,北魏屡侵犯,破齐于新野、南阳、义阳等地。
萧鸾性情多疑多虑,在位时期,将萧道成、萧赜子孙几乎屠戮殆尽。
6、东昏炀侯萧宝卷(483年~501年12月31日),字智藏,南齐第六代皇帝,齐明帝萧鸾次子,敬皇后(追)刘惠瑞生。
建武元年(494年),立为皇太子。永泰元年(498年)即位,萧宝卷即位后赋敛繁苛,亲信宦官、左右,肆意杀戮大臣徐孝嗣、沈文季等,残暴酷虐,人心离散,国势日衰。时战事频繁,军饷匮乏,仍以所敛财富,大兴土木,生活奢侈荒淫。及萧衍起兵围建康,守将张稷叛帝内应,城破被杀,享年19岁。
7、齐和帝萧宝融(488年~502年),字智昭,南齐末代皇帝,齐明帝萧鸾第八子,东昏炀侯萧宝卷同母弟,敬皇后(追)刘惠瑞生。
建武元年(494年),齐明帝封其为随郡王。永元元年(499年),东昏侯即位,改封南康王。东昏侯被废,萧宝融即位。在位一年,被迫让位。萧衍代齐称帝,降为巴陵王。后被杀害,享年15岁,南齐灭亡。
南梁(502年~557年),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
梁武帝算得上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称帝之前,在基层政权机构干过一些年,有一定的从政经验,对齐末的腐朽统治耳闻目睹。故即位后,所实行的政策大都对梁的政治的安定,经济的复苏发展有益。南朝梁后期国政败坏,导致侯景之乱,战火使南朝的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破坏。随后南梁皇室为争帝位又纷纷招引北齐和西魏为援,使这两朝趁虚攻夺了南梁大片土地,南朝实力大为削弱,奠定了南弱北强的局势。太平二年(557年),陈霸先废帝自立,改国号陈。
南朝梁享国55年。北周武成二年(560年),北周攻灭了位于长江上游郢州的南梁残余。另外,北周还扶植萧衍的孙子萧詧在江陵建立西梁,传三帝,隋灭陈之战前取消其帝号。
1、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达,南梁开国皇帝,南兰陵郡东城里(江苏省丹阳市埤城镇东城村)人。
萧衍出身兰陵萧氏。南齐时以门荫入仕,齐明帝时担任雍州刺史,参与抵御北魏入侵。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讨东昏侯萧宝卷,拥戴南康王萧宝融称帝,次年攻陷建康。中兴二年(502年),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萧衍统治初期,留心政务,纠正宋、齐以来的弊政。为使各州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采取了更换异己、任用亲信,兼以讨伐的方针。他尊崇门阀世族,宽待宗室。军事上抵御北魏南侵,一度在钟离之战取胜,维持了南北均势;后数次发动北伐,但战果不大。在位晚期,随着年事增高,开始怠于政事。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次年萧衍被囚死于建康台城,享年86岁。
萧衍才思敏捷,博通文史,为“竟陵八友”之一。所作的千赋百诗,其中不乏名作。即位后,曾令编《通史》六百卷,并亲自撰写赞序。后人认为“历观古帝王艺能博学,罕或有焉”。他善音律,精书法,在其倡导下,南梁的文学艺术得到长足发展。
2、梁简文帝萧纲(503年12月2日~551年11月15日),字世赞,南梁第二代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贵嫔丁令光生。
初封晋安郡王,累迁骠骑将军、扬州刺史。中大通三年(531年),昭明太子去世后,册立为皇太子。侯景之乱导致梁武帝萧衍受囚并饿死狱中后,太清三年(549年7月7日),萧纲即位称帝。大宝元年(550年2月2日)萧纲改元大宝。大宝二年(551年10月2日),萧纲被侯景废黜为晋安王。
天正元年(551年11月15日),萧纲被侯景杀害,享年49岁。作为南朝文学家,其创作风格,形成“宫体诗”的流派。
3、豫章王萧栋(?~552年),字元吉,南梁第三代皇帝,梁武帝萧衍曾孙,豫章安王萧欢之子,梁简文帝萧纲之侄。
其父萧欢死后,袭封豫章王爵位。大宝二年(551年),叛臣侯景废杀简文帝萧纲之后,拥立萧栋为皇帝,年号天正;侯景篡位后,降封为淮阴王,并被囚于密室之中。侯景之乱终结后,萧栋逃出生天,但又被梁元帝萧绎杀害。
(篡)侯景(503年~552年),字万景,羯族人,侯汉开国皇帝,朔州(山西省朔州市)人。
剽悍好武,擅长骑射,选为怀朔镇兵士。六镇起义,趁势建功立业,投靠大将军尔朱荣,从平葛荣起义,拜定州刺史。后来,归顺东魏权臣高欢,拜吏部尚书,迁河南尹。太清元年(547年),投降梁武帝,拜使持节、大将军、都督河南南北诸军事、大行台,册封河南王。太清二年(548年),发动侯景之乱,攻破建康,屠戮门阀世家,囚杀梁武帝父子。
大宝二年(551年),篡位自称皇帝,国号为汉。梁元帝承制后,组织江州刺史王僧辩和东扬州刺史陈霸先,率军收复建康,平定侯景之乱。侯景逃跑后,为部下羊鹍所杀,享年50岁。
4、梁元帝萧绎(508年9月16日~555年1月27日),字世诚,南梁第四代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文宣太后(追)阮令嬴生。
天监十三年(514年)封湘东王,镇江陵(湖北荆州)。太清元年(547年)为荆州刺史。侯景之乱时拥众逡巡,杀信州刺史桂阳王萧慥于江陵,又与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相互攻击。侯景举兵西进,败于巴陵(湖南岳阳),萧绎乃命王僧辩讨之。大宝三年(552年),侯景之乱平息,武陵王萧纪称帝于蜀,萧绎亦在江陵即位。次年,武陵王率众东下,至西陵,为其所败。承圣三年(554年)冬,雍州刺史萧詧引西魏兵来攻,江陵被围,萧绎烧所藏图书十余万卷,城陷被杀,享年48岁。
5、梁闵帝萧渊明(?~556年6月2日),字靖通,南梁第五代皇帝,梁武帝萧衍之侄,梁元帝萧绎堂弟,长沙宣武王萧懿之子。
少有才情,历任清要,初封贞阳侯,豫州刺史,太清元年(547年),他在接应侯景的过程中被东魏大将军高澄所俘。承圣四年(555年),得知梁元帝萧绎为西魏所杀后,他在北齐文宣帝高洋的支持下南下建康,被王僧辩拥立为帝,年号天成。在位四个月就被司空陈霸先废黜,降为建安王,任太傅。绍泰二年(556年)毒疮发作而死。
6、梁敬帝萧方智(543年~558年5月5月),字慧相,南梁末代皇帝,梁元帝萧绎第九子,梁闵帝萧渊明之侄,夏贤妃生。
初封兴梁侯。梁元帝即位,拜平南将军、江州刺史,封晋安王。承圣三年(554年),梁元帝遇害后,由王僧辩和陈霸先立为嗣君,入朝监国理政。承圣四年(555年),在北齐强势干预下,太尉王僧辩拥立萧渊明为帝,以萧方智为太子。同年九月,陈霸先袭杀王僧辩,废黜萧渊明,拥立萧方智为帝,年号绍泰,军政大事皆决于陈霸先。
太平二年(557年),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梁朝灭亡,降为江阴王。永定二年(558年),被陈霸先杀害,享年16岁。
南陈(557年~589年),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四个朝代,为陈武帝陈霸先于永定元年(557年)代南梁所建立,定都建康(江苏省南京市)。传五帝,共历32年。
由于侯景之乱对南朝的破坏,故而陈朝建立时已经出现南朝转弱,北朝转强的局面。陈霸先面临北齐的入侵,率军成功抵御,形势逐渐好转。陈霸先于永定三年(559年)病逝,其侄陈文帝陈蒨即位,陈蒨大力革除奢侈之风,使陈朝政治稍为安定。光大元年(567年),陈宣帝陈顼即位,继续实行陈蒨时轻徭薄赋之策,使江南经济逐渐恢复。太建十年(578年),陈朝进攻北齐,一度占领淮南之地。后兵败吕梁,尽丧江北州郡。后主陈叔宝继位后,不问政事,荒于酒色,陈朝国势江河日下。祯明二年(588年),隋文帝杨坚命其子杨广等统军攻陈,至次年攻陷建康,陈朝灭亡。
陈朝疆域在南朝诸国中为最小,仅能控制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交趾以北的地区。
梁陈之际,私人讲学传经之风逐渐发展。而陈霸先以寒人夺取帝位,开南朝未有之先例,寒人凭经史、文章、吏干、武功仕进者增多,甚至升为高官显贵,与高门平起平坐。
1、陈武帝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南陈开国皇帝,吴兴(浙江省长兴县)长城下若里人。
早年担任新喻侯萧映的传令吏,颇受器重。大同十年(544年),广州兵乱,萧映被围,陈霸先一战解围,受梁武帝瞩目。次年,受任为交州司马,前往交州讨伐李贲等人。侯景之乱,陈霸先得知都城被围,立即准备赴援。大宝三年三月,在建康摧毁侯景势力。陈霸先奉命镇守在京口(江苏省镇江市),王僧辩镇守在建康。梁承圣三年(554年),梁元帝被西魏所杀。陈霸先与王僧辩迎梁元帝第九子萧方智至建康,准备称帝。承圣四年,北齐派兵南向,护送贞阳侯萧渊明即位。九月,陈霸先在京口举兵,除去王僧辩,把萧渊明赶下台,萧方智登基称帝。陈霸先总摄梁朝军国大事,分别于绍泰元年(555年)底和太平元年(556年)六月,先后击溃北齐两支武装力量的大规模进犯。后进爵为公,拜丞相、录尚书事、镇卫大将军,进封义兴郡公,拜大傅;又进位相国,总百揆,加九锡,封陈公,寻进爵为王。
南梁太平二年(557年),受梁禅称帝。永定三年(559年),陈霸先去世,享年57岁。
2、陈文帝陈蒨(520年~566年),本名陈昙蒨,字子华,南陈第二代皇帝,陈武帝陈霸先之侄,始兴昭烈王陈道谭长子。
南梁时期,深受叔父陈霸先的赏识与栽培,担任朝吴兴太守。绍泰元年(555年),参与平定杜龛、张彪,授会稽太守。陈武帝即位,册封临川王。永定三年(559年),即位为帝,改元天嘉,成为南朝历代皇帝中难得一见的有为之君。平定湘州王琳、临川周迪、豫章熊昙朗、东阳留异、建安陈宝应。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使江南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陈朝政治清明,百姓富裕,国势较为强盛,史称“天嘉之治”。
天康元年(566年)去世,享年45岁。
3、陈废帝陈伯宗(552年6月20日~570年4月22日),字奉业,南陈第三代皇帝,陈文帝陈蒨嫡长子,安德皇后沈妙容生。
天康元年(566年)四月,陈伯宗在陈文帝死后即帝位,由于陈伯宗年幼,便以叔父安成王陈顼为司徒、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于是政局都为陈顼所掌握。次年改年号为光大,陈顼晋位为太傅,准许他剑履上殿。光大二年(568年),陈顼叛逆废陈伯宗为临海王,自立为帝,是为陈宣帝。
太建二年(570年)去世,享年19岁。
4、陈宣帝陈顼(530年8月14日~582年2月17日),本名陈昙顼,字绍世,南陈第四代皇帝,陈文帝陈蒨之弟,始兴昭烈王陈道谭次子,陈废帝陈伯宗之叔。
永定元年(557年),袭封始兴郡王,陈蒨继位后,改封安成王。天康元年(566年),其兄陈文帝去世,侄子陈伯宗即位,陈顼成为辅佐大臣。光大二年(568年),陈顼废黜陈伯宗,自立为帝,改元太建。陈顼在位期间,国家比较安定,政治也较为清明。他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鼓励农民生产,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太建五年(573年),派大将吴明彻北伐,攻占吕梁(江苏省徐州市附近)和寿阳(安徽省寿县),一度占有淮泗之地。太建九年(577年),失去淮南之地。
太建十四年(582年)去世,享年53岁。
5、陈后主陈叔宝(553年~604年),字元秀,南陈末代皇帝,陈宣帝陈顼嫡长子,皇后柳敬言生。
天康元年(566年),授宁远将军,迁太子中庶子、侍中。太建元年(569年),被立为皇太子。太建十四年(582年)即皇帝位。他在位期间,荒废朝政,耽于酒色,醉心诗文和音乐。祯明三年(589年),隋军大举南下,攻破广陵、京口和都城建康,灭亡陈朝。陈叔宝被掳至长安,受封长城县公。隋文帝杨坚赐予宅邸,礼遇甚厚。隋朝仁寿四年(604年),陈叔宝病逝于洛阳,享年52岁,追赠大将军,谥号为炀。
北魏(386年~534年),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朝代。
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改称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迁都平城(山西省大同市),称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改革。
永熙三年(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接受孝静帝禅让,建立北齐。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禅位于宇文觉,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结束。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历20帝,享国148年。
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民族融合。
因“魏”字具有美好伟大之意并且是“神州上国”之名而定为国号,为别于此前的曹魏政权,某些史书因此别称为“后魏”。又以其皇室姓拓跋,后改姓元,故又别称拓跋魏、元魏。
1、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年8月4日~409年11月6日),字涉珪,鲜卑族人,北魏开国皇帝,云中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人。
建国三十九年(376年),在代国灭亡后,苻坚将年幼的拓跋珪安置在家乡,后随母亲贺兰氏寄居匈奴独孤部首领刘库仁部落。登国元年(386年),趁乱复立代国,即位于牛川,后改称魏王,此时的拓跋珪年仅十五岁。对内励精图治,实行一系列改革(拓跋珪改革),推动拓跋鲜卑政权进入封建社会;对外击败贺兰部、铁弗、高车、柔然等草原诸部,并与后燕、后秦争霸于中原,于参合坡之战大败慕容宝,又在柴壁之战击溃姚兴,为拓跋焘统一北方奠定坚实的基础。皇始三年(398年),确定国号为“魏”,将国都从盛乐城迁到平城,即皇帝位。执政晚期沉湎酒色,刚愎自用,猜忌臣下,不睦兄弟。
天赐六年(409年),在拓跋绍发动的宫廷政*变中,遇弑身亡,享年39岁。
2、北魏明元帝拓跋嗣(392年~423年),字木末,鲜卑族人,北魏第二代皇帝,道武帝拓跋珪长子,宣穆皇后刘氏生。
登国七年(392年),拓跋嗣生于云中宫。聪明睿智,宽厚弘毅。天兴六年(403年),拜为相国、车骑大将军,封为齐王。天赐六年,册立为太子。得知生母赐死后,悲伤不已,游行出宫。道武帝拓跋珪遇弑后,带兵入宫,诛灭清河王拓跋绍,既皇帝位,年号永兴。即位之后,内修庶政,体察民情,改革官制,选贤任能。外拓疆土,北逐蠕蠕,设置六镇,招谕冯跋。南征刘宋,夺取青州、兖州、豫州、司州领土三百多里,又攻占虎牢关,得胜回朝,此役称为南北朝时期第一次南北战争,最终以北魏的大胜而告终。
泰常八年(423年),因攻战劳顿,病逝于西宫,享年32岁。虽然英年早逝,但是在北魏开国历史中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上承道武帝拓跋珪文治武功,下启太武帝拓跋焘一统北方。
3、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3月11日),字佛狸伐,鲜卑族人,北魏第三代皇帝,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明元密皇后杜氏生。
拓跋焘自幼聪明大度,应付裕如。泰常八年(423年),正式登基,年号始光,时年十六岁。心怀“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志,亲自率军征战,周旋于险境。善用骑兵,轻骑奔袭,攻灭胡夏、北燕、北凉,征伐山胡,降伏鄯善、龟兹、粟特等西域诸国,驱逐吐谷浑,统一中国北方。北逐柔然,驱敌万里。南击刘宋,“饮马长江”。作战鸷勇骁强,受到敌方的敬畏,被刘宋称为“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超越冒顿和檀石槐。
在治国方面,拓跋焘大力改善民生,劝课农桑,大增耕田,减轻赋税。经常休养生息,偃武修文,抚恤孤儿和老人,体察民间疾苦。推行楷式文字,奠定魏碑基础,便利了人民的识字。广召汉族士人,重用汉臣崔浩、高允等人,改革官制,整肃吏治,抑退奸吏,提拔忠良,显著促进了北魏官民之间和睦相处。宣传礼义,崇尚儒学,推动了鲜卑族汉化发展。恪守节俭,奖赏慷慨。不畏艰险,料事于先。知人善任,赏罚分明。重视法制建设,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并常说:"法者,朕与天下共之,何敢轻也。"但在执政末期,执法严苛、诛戮无辜过多,因此常常追悔莫及。
正平二年(452年),为中常侍宗爱所弑,享年45岁。
4、北魏敬寿帝拓跋余(?~452年),字可博真,鲜卑族人,北魏第四代皇帝,太武帝拓跋焘之子,闾左昭仪生。
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受封吴王。正平元年(451年),改封南安王。正平二年(452年),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后,即位为帝,年号永平(或作承平)。自知得位不正,厚赐大臣,收买人心,将国库挥霍殆尽。喜欢酗酒,纵情声色犬马,喜好野外狩猎。出入没有限度,不问国家大事。即使边境告急,也不出兵救助,引起百姓愤恨。听凭宦官宗爱身居宰相,专权跋扈,总管三省,掌握皇家安全事务,随意召唤公卿,朝野畏惧。后因怀疑宗爱作乱,谋划夺权行动,引起宗爱愤怒不满。永平二年(452年),宗爱趁祭祀宗庙之机,谴小黄门贾周将其杀害。
5、北魏文成帝※拓跋濬(440年~465年),字乌雷,鲜卑族人,北魏第五代皇帝,太武帝拓跋焘之孙,景穆太子拓跋晃长子,敬寿帝拓跋余之侄,恭皇后(追)郁久闾氏生。
聪明敏达,风仪异常。正平二年(452年)三月,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帝拓跋焘,拥立南安王拓跋余即位。同年十月,敬寿帝拓跋余遇弑后,即位为帝,年号兴安,诛杀权臣宗爱。在位期间,平定内乱,休养生息,改革官制,恢复佛教,始建云冈石窟。
和平六年(465年)病逝,享年26岁。
6、北魏献文帝拓跋弘(454年~476年),字第豆胤,鲜卑族人,北魏第六代皇帝,文成帝拓跋濬长子,李贵人生。
太安二年(456年)正月,册立为太子。和平六年(465年)五月,父亲拓跋濬逝世后,登基为帝,平定权臣乙浑。崇文重教,轻徭薄赋,喜好佛老。皇兴三年(469年),将襁褓之中的长子拓跋宏册立为太子。皇兴五年(471年),不满冯太后长期摄政,打算禅让于京兆王拓跋子推,为众臣劝阻而作罢,遂禅让于太子拓跋宏。群臣奏称“三皇澹泊无为,所以称皇;西汉高祖之父被尊为太上皇,是不统治天下的。而皇帝年幼,陛下仍然执政”,尊号太上皇帝,专心修佛。延兴二年(472年)二月,面对柔然来犯,御驾亲征,大败柔然,一直追至大漠。
承明元年(476年),突然暴毙,享年23岁。
7、北魏孝文帝元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鲜卑族人,北魏第七代皇帝,献文帝拓跋弘长子,李夫人生。
皇兴三年(469年),册立皇太子。按照北魏子贵母死制度,拓跋宏成为太子时,生母惨遭赐死,由祖母文明太后抚养成人。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祖母文明太后临朝执政,对鲜卑化的朝廷进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改革,冯太后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再颁俸禄制,孝文帝深受影响。太和十四年(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收藏古今汉家典籍,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处死废太子元恂。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史称“太和改制”,有效地缓解了民族隔阂,促进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拓跋宏于军中积劳成疾,临终仍心怀“仰光七庙,俯济苍生”之志,后驾崩于谷塘原行宫,享年33岁。
8、北魏宣武帝元恪(483年~515年),鲜卑族人,北魏第八代皇帝,孝文帝元宏次子,文昭皇后高照容生。
太和七年(483年),出生于平城宫。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册立为皇太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北魏孝文帝去世后,即位于鲁阳,由“六辅”秉政。在位期间,扩建洛阳城,巩固汉化基础;向南朝发动一系列战争,攻取汉中之地。向北攻打柔然,国势盛极一时。一生笃信佛教,废除子贵母死制度。在位后期,猜忌忠良至亲,外戚高肇专权,朝政日趋黑暗,国力逐渐衰败。
延昌四年(515年),驾崩于式乾殿,享年33岁。
9、北魏孝明帝元诩(510年4月8日~528年3月31日),鲜卑族人,北魏第九代皇帝,宣武帝元恪嫡次子,宣武灵皇后胡氏生。
元诩幼年继位,随着权臣元乂、母后胡氏相继擅权乱政,大失人心,引发六镇起义,国势日衰。武泰元年(528年),不满胡太后专权,密诏岳父尔朱荣进京勤王。密诏外泄,遭到胡太后毒杀,享年19岁。
尔朱荣闻讯后,追查孝明帝的死因,拥立长乐王元子攸为帝,兴兵攻入洛阳,杀死胡太后、小皇帝和宗室大臣,史称河阴之变,成为北魏王朝崩溃的开端。
10、北魏殇帝元姑娘(528年2月12日~?),鲜卑族人,北魏第十代皇帝,孝明帝元诩之女,潘充华生。
元姑娘出生后,本应封为公主。父亲孝明帝暴死后,被掌握实权的祖母胡太后谎称“皇子”,拥立为帝,大赦天下。元姑娘即位当天,胡太后面对人心已定,宣布元姑娘的身份,改立临洮王元宝晖的儿子元钊为帝。匆匆登位,匆匆被废,史书上没有留下名字。
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后,下落不明。
11、元钊(526年~528年),鲜卑族人,北魏第十一代皇帝,孝文帝元宏曾孙,临洮王元宝晖之子,元姑娘堂兄。
孝昌末年,孝明帝元诩突然去世。在胡太后拥立下,元钊即位为帝,天下震惊。建义元年,肆州刺史尔朱荣带兵问罪,制造“河阴之变”,将幼主元钊沉入黄河淹死。
12、北魏孝庄帝元子攸(507年~531年),字彦达,鲜卑族人,北魏第十二代皇帝,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彭城武宣王元勰第三子,元钊叔祖父,文穆皇后李媛华生。
姿貌俊美,身有勇力。少为孝明帝元诩伴读,颇为友爱。初以父勋,受封武城县公,拜中书侍郎,领城门校尉,迁散骑常侍、御史中尉。孝昌二年(526年),进封长乐王,拜侍中、中军将军。孝昌三年(527年),拜卫将军、左光禄大夫、中书监。武泰元年(528年),孝明帝元诩遇鸩而崩后,跟随肆州刺史尔朱荣进军洛阳,凭借元勰家族忠勋民望,即位为帝,年号建义,听任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平定葛荣、刑杲、元颢和关陇叛乱。
永安三年(530年),诱杀权臣尔朱荣和太宰元天穆,被尔朱兆俘虏北上,缢杀于晋阳三级佛寺,享年24岁。
13、北魏长广王元晔(509年~532年12月26日),字华兴,鲜卑族人,北魏第十三代皇帝,景穆太子拓跋晃曾孙,扶风王元怡次子,孝庄帝元子攸族叔。
个性轻躁,颇有膂力。起家秘书郎,迁通直散骑常侍。初封长广王,拜太原太守。永安三年(530年)十月,尔朱荣为孝庄帝元子攸所杀后,在尔朱世隆拥立下,即位称帝,年号建明,成为傀儡皇帝。尔朱兆俘杀孝庄帝之后,失去利用价值。建明二年(531年)二月,为尔朱世隆逼迫禅让,降为东海王。广陵王元恭即位,年号普泰,是为节闵帝。建明二年(531年)十月,与尔朱氏对立的军阀高欢,拥立安定王元朗即位,年号中兴。高欢击败尔朱氏后,废黜节闵帝,清除尔朱氏,独揽大权。中兴二年(532年)四月,高欢以禅让为名,废黜元朗为安定王,拥立平阳王元修为帝,年号太昌,是为孝武帝。
太昌元年(532年)五月,高欢毒死节闵帝;十一月,高欢以东海王元晔、安定王元朗与尔朱氏有牵连,同日将二人赐死。
14、北魏前废帝元恭(498年~532年6月21日),字修业,鲜卑族人,北魏第十四代皇帝,献文帝拓跋弘之孙,广陵惠王元羽之子,长广王元晔堂侄。
初袭爵广陵王,除仪同三司。以元叉擅权,遂以哑病为由不与他人来往。魏孝庄帝死后,为尔朱世隆所立为皇帝,年号普泰。高欢入洛,被废,之后被杀。
15、北魏后废帝元朗(513年~532年12月26日),字仲哲,鲜卑族人,北魏第十五代皇帝,章武王元融第三子,前废帝元恭堂弟。
官至渤海太守。高欢起兵讨伐尔朱氏,立为皇帝,即位于信都,年号中兴,寻迁邺都。高欢平灭尔朱氏,帝至河阳,为高欢所废。降封安定郡王。后坐事死。
16、北孝武帝元修(510年~535年),字孝则,鲜卑族人,北魏末代皇帝,孝文帝元宏之孙,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后废帝元朗堂侄。
博学多才,喜好武事,沉稳厚重。初封汝阳县公,拜通直散骑侍郎、中书侍郎。孝庄帝即位后,转太常卿、宗正卿,册封平阳王。普泰初年,拜侍中、镇东将军、仪同三司、左仆射。中兴二年(532年),在大将军高欢拥戴下,登基为帝,年号太昌。
永熙三年(534年),不满高欢专政,迁都长安,投奔关中大行台宇文泰。十二月(535年2月),为丞相宇文泰所弑,享年26岁,葬于云陵。
东魏(534年~550年),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政权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历时17年。
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的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利争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权。534年,权臣高欢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高欢暂时拥立元亶主持朝政,但回京后以辈分错乱为由废除元亶的权力,改拥立元亶的世子,年仅十一岁元善见为帝,即魏孝静帝,东魏开始。
建都邺(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以晋阳(山西省太原市)为别都,高欢坐镇晋阳遥控朝廷。
国土包括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
高欢掌权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且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550年,孝静帝禅位于高欢之子高洋,东魏覆灭。
1、东魏孝静帝元善见(524年~552年1月21日),鲜卑族人,东魏皇帝,孝文帝元宏曾孙,清河文献王元怿之孙,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
元善见仪表堂堂,沉雅明静,心怀大志,世人赞叹有孝文帝的风范。拥有文武才干,颇得朝望。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元修迁都长安后,被大丞相高欢拥立,即位于邺城,年号天平,时年11岁,册立高欢的女儿为皇后,由大司马元亶和权臣高欢共同辅政。高欢死后,其子高澄承继父职,权势更大。武定八年(550年),被迫禅位于齐王高洋。
北齐建立后,受封中山王,后被高洋毒杀,享年28岁。
北齐(550年~577年),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政权之一,由东魏权臣高欢次子高洋所建,历经六帝,享国28年。
东魏权臣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专魏政,将篡未篡之时,被家奴刺杀。其弟高洋袭位,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于550年即帝位,国号齐,建元天保,建都邺城,史称北齐。因皇室姓氏为高氏,故又称高齐。
北齐继承了东魏所控制的地盘,占有今黄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以及苏北、皖北的广阔地区。同时与其并存的王朝有西魏、北周(取代西魏)、梁、陈(取代梁,但只占有前者部分领土)等。北齐天保三年(552年)以后,北击库莫奚、东北逐契丹、西北破柔然,西平山胡,南取淮南,势力一直延伸到长江边,这时北齐的国力达到鼎盛。武成帝昏庸好色,北齐国力大衰,不久去世,由后主高纬继立。高纬也是昏庸好色,国政混乱,还诛杀名将斛律光。之后北齐被南陈攻下淮南,并在577年亡于北周。
北齐的核心主要为六镇流民及关东世族,其军力比较强盛。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以及统治者为鲜卑化汉人的原因,使得北齐主要提倡鲜卑文化。
北齐的农业、盐铁业、瓷器制造业都相当发达,是同陈、北周鼎立的三个国家中最富庶的。北齐继续推行均田制,大体上与北魏相同,但也略有变化。
1、齐文宣帝高洋(526年~559年11月25日),字子进,北齐开国皇帝,神武帝(追)高欢次子,武明皇后(追)娄昭君生。
东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年),拜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等职,之后历任左仆射、尚书令等要职,受到其兄高澄的重用。武定七年(549年),长兄高澄遇刺身亡,高洋遂趁机继续执掌朝政,被魏帝封为丞相、齐王。武定八年(550年),高洋迫东魏孝静帝禅位,遂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文宣帝高洋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厉行改革,劝农兴学,编制齐律。其时,重用杨愔等相才,删削律令,并省州郡县,减少冗官,严禁贪污,注意肃清吏治;前后筑北齐长城四千里,置边镇二十五所,屡次击败柔然、突厥、契丹,出击萧梁,拓地至淮南。征伐四克,威振戎夏。投杯而西人震恐,负甲而北胡惊慌,怀有圣主气范,被突厥可汗称为“英雄天子”,为北齐一代英主。
但高洋执政后期以功业自矜,纵欲酗酒,残暴滥杀,大兴土木,赏罚无度,最终饮酒过度而暴毙,享年34岁。
2、齐废帝高殷(545年~561年),字正道,北齐第二代皇帝,文宣帝高洋嫡长子,昭信皇后李祖蛾生。
聪慧夙成,宽厚仁,温裕开朗,博览群书,有君王的风度。天保元年(550年)册立为皇太子,天保十年(559年)文宣帝高洋去世后即皇帝位,年号乾明。在位期间重用杨愔推行改革,导致内部矛盾激化。乾明元年(560年),太傅常山王高演兵变篡位,娄太后下旨废高殷为济南王,囚禁于晋阳。
皇建二年(561年),孝昭帝高演派人将他杀害,享年17岁。
3、齐孝昭皇帝高演(535年~561年),字延安,北齐第三代皇帝,神武帝(追)高欢第六子,文宣帝高洋同母弟,齐废帝高殷之叔,武明皇后(追)娄昭君生。
才智超群,长于政术。东魏元象元年(538年),凭借父亲勋劳,册封常山郡公。北齐建立后,册封常山王,历任尚书令、司空、大司马、录尚书事。废帝高殷继位,迁太傅。在娄太后支持下,发动政*变,自立为帝,年号皇建。在位期间,任用贤能,注意民生问题,释放奴隶,大力屯田,广设粮仓,有效解决北齐粮食危机。同时依法量刑,大力宣传汉文化。亲征北讨库莫奚,北出长城,退敌千里,文治武功兼盛。
皇建二年(561年),高演去世,享年27岁。
4、齐武成帝高湛(537年~569年1月13日),字步落稽,北齐第四代皇帝,神武帝(追)高欢第九子,孝昭帝高演同母弟,武明皇后(追)娄昭君生。
高湛仪表瑰杰,风度高爽,甚为高欢所喜爱。东魏元象年间,受封长广郡公。高洋创建北齐后,进爵长广王。后支持孝昭帝政*变夺权,迁太傅、右丞相。皇建二年(561年)即位,改元太宁。在位期间,宠信奸小,淫*乱嫂子,肆意诛杀宗室以及大臣,导致朝政日益混乱,社会处于动荡,国势日益衰败。河清四年(565年),天象示警,传位于太子高纬,自号太上皇帝。
天统四年(568年),因酒色过度而死,享年32岁。
5、齐后主高纬(556年5月29日~577年11月),字仁纲,北齐第五代皇帝,武成帝高湛次子,武成皇后胡氏生。
幼而令善,爱好文学。太宁二年(562年)册立为皇太子,河清四年(565年)受禅即位。在位期间,荒淫无道,任用奸佞和士开、高阿那肱、穆提婆、韩长鸾等人,宠幸冯小怜,杀害博陵王高济、琅琊王高俨、兰陵王高长恭、丞相斛律光等人,自毁长城,使北齐政治腐败,军力衰落,国势摇摇欲坠。武平七年(576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东征,大败齐军,攻破邺城。十二月二十日(577年2月4日),高纬传位于皇太子高恒,并带领幼主高恒等人准备投降陈朝,行到青州,为周军所俘虏,降封温国公。同年十月,被诬参与宜州刺史穆提婆谋反,与安德王高延宗、高恒等人一起被赐死,享年22岁。
6、齐幼主高恒(570年~577年),北齐末代皇帝,后主高纬之子,皇后穆邪利生。
当时北周不断进攻腐朽的北齐,齐军屡战屡败。高纬便禅位于儿子高恒,改元承光。高恒即位才24天,北齐京师邺(河北临漳)就沦陷了,高恒等10余人骑马欲逃往南方的陈朝。不久高恒又将皇位禅让给驻守在瀛州(河北省河间)的大丞相、任城王高湝,高恒自称大齐守国天王,高纬称大齐无上皇。高纬父子委派侍中斛律孝卿将禅文和玺绂送给高湝,斛律孝卿却没有将它送给高湝,而是送给了北周武帝宇文邕,以此作为卖身投靠的资本。跟随高纬多年的心腹大臣高阿那肱与北周里应外合,使高恒、高纬一行数十人全被北周俘虏,北齐灭亡。建德六年(577年)十月,高纬、高恒等人被宇文邕害死。
西魏(535年~556年),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政权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
元宝炬在以宇文泰为首的诸臣支持下登基为帝,国号“魏”。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和南梁对立,建都长安。至557年被北周取代,经历两代三帝,历时二十二年。
535年,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元修后,与诸臣支持元宝炬为帝,改元大统。551年,元宝炬死,皇太子元钦嗣位。554年元钦被害。元宝炬四子元廓被宇文泰扶上皇位,实为傀儡。在宇文泰胡化运动下复姓拓跋。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护掌权。557年宇文护迫使魏恭帝禅让于宇文觉,西魏覆灭。
西魏时期,元宝炬和元钦两代君主采用和北攻南策,使西魏进一步强盛。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且在三次战役中大败东魏大军,奠定北周统一中国北方和隋朝统一中国的基础。
西魏期间,社会较为安定,国力日趋强盛,有效地抗击了东魏的多次进攻,而且于废帝二年(553年)取得南梁的蜀地,恭帝元年,宇文泰命于谨又夺得江陵。557年初,宇文护废魏恭帝拥立宇文觉为天王,即孝闵帝,建立北周。
1、西魏文帝元宝炬,字子明,鲜卑族人,西魏开国皇帝,孝文帝元宏之孙,临洮王元愉之子,杨奥妃生。
轻躁薄行,个性强果。其父元愉起兵于冀州,兵败而死,兄弟姐妹受俘,幽禁于宗正寺。孝明帝即位后,恢复自由,编入宗室属籍。初任直阁将军,受封邵侯,拜太尉兼侍中,进封南阳郡王。永熙二年(533年),进位太保、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孝武帝元修与权臣高欢决裂,出任中军大都督,护送孝武帝西投长安,拜太宰。孝武帝元修遇害后,经过宇文泰上表劝进,正式即位,建立西魏,年号大统,军国政事悉由权臣宇文泰署理。
大统十七年(551年),因病去世,享年45岁。
2、西魏废帝元钦(525年~554年),鲜卑族人,西魏第二代皇帝,西魏文帝元宝炬嫡长子,乙弗皇后生。
大统元年(535年),父亲元宝炬登基后,册立为皇太子,迎娶丞相宇文泰女儿,带兵出屯渭北,镇守蒲坂。大统十七年(551年),正式即位,沿用大统年号,统治权力受到限制。不甘心傀儡皇帝身份,罢免宇文泰丞相、大行台官职,暗中授意尚书元烈谋杀宇文泰。
554年,计划泄露后,遭到太师宇文泰毒杀。
3、西魏恭帝拓跋廓(537年~557年),鲜卑族人,西魏末代皇帝,西魏文帝元宝炬第四子,西魏废帝元钦异母弟。
初以皇子,册封齐王。大统二十年(554年),在太师宇文泰拥立下,正式即位,称为元年,恢复拓跋本姓。555年,增加太学助教。
557年,为权臣宇文护所废,降封宋国公,后惨遭杀害。
北周(557年~581年),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政权之一,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由宇文觉在宇文护的拥立下正式建立,历五帝,共24年。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实际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死后,第三子宇文觉正式即位称天王、周公。次年初,宇文氏废西魏恭帝建国,国号周,建都于长安,史称北周。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年幼,大权掌握在堂兄宇文护手中。九月,宇文护杀孝闵帝,立宇文毓为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护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为帝,史称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智诛权臣宇文护,亲掌朝政,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
北周初期控制关陇地区,由于一系列战乱,民生凋敝,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思想文化也趋于保守落后。但是北周政治相对清明,君主颇有励精图治者,且其历来有志于统一北方。
北周立国后与北齐的军事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宇文泰用府兵制建立起一支骁勇善战的府兵。北周统治的区域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人文文化,这种文化表现为尚利,尚武,粗野的特点,有别与北齐控制下区域地理文化表现出的务农,尚文,尊儒的特点。北周的区域文化能够培养出比北齐优秀的兵源,对于北周最终能够吞并北齐有着直接的影响。
1、周孝闵帝宇文觉(542年~557年),字陀罗尼,鲜卑族人,北周开国皇帝(称天王),周文帝(追)宇文泰第三子,元皇后生。
宇文觉七岁时,被封为略阳郡公。西魏恭帝三年(556年)三月,拓跋廓命宇文觉为安定公世子;四月,拜为大司马。十月,宇文泰过世,由宇文觉继承太师、安定公等官爵。十二月,拓跋廓又下诏以岐阳之地封宇文觉为周公。
周孝闵帝元年(557年),拓跋廓派济北公元迪将皇帝的玉玺和绶带送给宇文觉,二月十五日,在其堂兄宇文护的扶持下,宇文觉正式即位称天王,国号大周,史称北周。宇文觉称帝后为了亲自执政,与大冢宰宇文护发生冲突。宇文护于是与尉迟纲合谋废立之事,先设计诛杀乙弗凤,并使宇文觉身边没有侍卫;接着派贺兰祥逼迫宇文觉逊位,将他贬为略阳公并幽禁。
不久宇文觉被宇文护杀害,享年16岁。
2、周明帝宇文毓(534年~560年5月30日),字统万突,鲜卑族人,北周第二代皇帝,周文帝(追)宇文泰庶长子,周孝闵帝宇文觉异母弟,姚夫人生。
宇文毓生于统万城(陕西省靖边县),宽明仁厚,博览群书。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受封宁都郡公,拜为开府仪同三司、华州刺史,后迁大将军,镇守陇右。宇文觉建立北周后,进位柱国、岐州刺史、宜都王,治理地方颇有政绩,深受百姓感激。孝闵帝元年(557年),宇文毓被大冢宰宇文护迎立,继位天王。任内励精图治,崇尚节俭,澄清吏治,修撰典籍。武成元年(559年)正式称“皇帝”。武成二年(560年5月30日)为权臣宇文护弑杀,享年27岁。
3、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6月21日),字祢罗突,鲜卑族人,北周第三代皇帝,周文帝(追)宇文泰第四子,周明帝宇文毓异母弟,文宣皇后(追)叱奴氏生。
宇文邕十二岁时被封为西魏辅城郡公。周孝闵帝宇文觉继位时拜大将军,出镇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北周武成元年(559年),官任大司空,封鲁国公。宇文邕聪明有远识,性果决,有智谋,能断大事。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在宇文护的拥立下,即帝位。建德元年(572年)终于诛杀权相宇文护,独掌朝政。后继续推行均田制,改进和发展府兵制度,将府兵指挥权从中外都督诸军事府收回由皇帝掌握,并开始招募均田户农民充当府兵,扩大兵源,充实军事力量,准备兼并北齐。建德五年(576年)十月,复领兵七路攻齐。建德六年(577年)正月,率军乘胜围邺,一举攻陷,俘北齐后主父子,灭亡北齐。宇文邕在位期间,摆脱鲜卑旧俗。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宇文邕生活俭朴,能够及时关心民间疾苦。
宣政元年(578年)五月,周武帝率诸军伐突厥,五道俱进,因病诏停进军。六月,疾甚,还军长安,当月病逝,享年36岁。
4、周宣帝宇文赟(559年~580年6月22日),字乾伯,鲜卑族人,北周第四代皇帝,周武帝宇文赟长子,帝太后李蛾姿生。
初封鲁国公。建德元年(572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宣政元年(578年)即皇帝位,改元大成。宇文赟即位前,其父周武帝对他管教极为严格,曾派人监视他的言行举止,甚至只要犯错就会严厉惩罚,即位后沉湎酒色,暴虐荒淫,大肆装饰宫殿,且滥施刑罚,经常派亲信监视大臣言行,并杀皇叔齐王宇文宪,北周国势由此日渐衰落。
大象元年(579年),宇文赟禅位于长子宇文阐,自称天元皇帝,但仍掌控朝权。于全国广选美女以充实后宫,大将军陈山提的第八女陈月仪,仪同元晟的第二女元乐尚最受宠爱。由于纵欲过度,嬉游无度,宇文赟的健康日益恶化,次年病逝,享年22岁。
5、周静帝宇文阐(573年8月1日~581年7月9日),鲜卑族人,北周末代皇帝,周宣帝宇文赟长子,天大皇后朱满月生。
大成元年(579年),封为鲁王,册立为皇太子。二月接受父皇传位,年号大象,以随国公杨坚为辅政大臣,拜为大丞相。大定元年(581年),被迫禅位大丞相杨坚,导致北周灭亡,降封为介国公。
开皇元年(581年),去世,享年9岁。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74850758/7853029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