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秦末风雨录 > 先入关中为王(1)

先入关中为王(1)


  
话说这一天秦始皇摆驾出行,他命令大家可以从“掩体”里出来尽情观看。因此,咸阳城中的百姓都蜂拥而至,来观看秦始皇的威仪。随着法驾缓缓驶过,围观者中突然传出一声赞叹:“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人们循音望去,只见一位四十岁上下的壮士,满面是艳羡之色,脸带肃穆,目不转睛,目送着皇帝法驾远去。此壮士姓刘,名邦,字季,秦沛县人也。
刘邦出生于沛丰邑的中阳里,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沛是秦时的县名,属泗水郡。沛、丰二县位于后来江苏的东北角,西与山东单县接壤,北为山东鱼台,东临微山湖畔,与山东微山接壤,南与安徽砀山相接壤。
刘邦的家乡,从地形上看属于苏北丘陵的西端,是山东的低山、丘陵向南延续的侵蚀残丘,海拔大都在二百米左右。沛、丰一带的残丘低缓,临近微山湖畔,多有沼泽和小溪,溪流源头出于沛、丰南面的确山,东南面的芒山和砀山。
从自然条件上看,刘邦的家乡适于农业,又有水流与湖泊,堪称是鱼米之乡。在秦王朝时,在江苏沛县里村,有一村民叫刘执嘉,自懂事后,就开始帮助家人料理农活,各种农活他都精通,拿犁是犁,用耙是耙。特别是成年之后,刘执嘉的为人,使四里八乡的人都颇为称赞。待人真诚善良,使刘执嘉在村民中口碑极佳。
邻里每每提及刘执嘉都翘指称道,无不赞叹。庄户人家的生活谁都不能插门朝天过,不能绝对地离开别人而生存。所以庄户人也十分注重邻里之间的口碑。刘执嘉每每听到别人称赞时心里都是乐滋滋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人交往中,刘执嘉更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他人更是宽容,以求有一个更好的乡里评价。刘执嘉的表现邻里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上,大家对刘执嘉也更加尊敬,每每总是尊称其为“太公”,而不直呼其名。
刘执嘉之妻刘媪,虽然不像官家大户的女子那样娇柔俏丽,但也眉清目秀,在庄户人家中很是出众。刘媪的温柔娇媚使刘执嘉婚后生活得幸福美满,她的精明能干也使执嘉的精干增加了几分殷实的气息。
多子便多福,多子香火旺,刘媪恪守老辈人留下的传统训教,让刘家人丁兴旺便是刘媪的最大幸福和愿望。她对儿子的前程并没有多少奢望,并不企求依靠儿子得到大富大贵或大尊大宠,只是希望刘家的后代能有人继承祖上留下的几间茅舍和几亩薄田。
刘执嘉可以说是里村的殷实富足之户,几年内他便买下了良田数顷,所以他的威望也越来越高。刘媪为执嘉连生两子,使得刘氏后继有人,家人都颇为欢欣。长子名伯,次子名仲。
那是在一个平平常常风和日丽的上午,刘媪拿起提篮,篮中放了几件简单的礼品,她告别了丈夫,跟平常一样出门走亲戚了。过了午后,刘媪准备返回家中,太阳火辣辣地刺眼,满目的庄稼被晒得是无精打采,只有几只知了在大树上没命地吟叫着。青蛙在池塘里咕咕地叫一声便没了声息。
刘媪经过长途的行走,加上火热的天气,渐感体力不支。她拿出汗巾,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举目四望,想寻找一块阴凉的歇脚之地。前面是一个湖泊,水光潋滟,荷香阵阵飘来,景色十分迷人。刘媪的暑意全无。她望着荷塘,闻着荷香,便加快了脚步奔到湖边。她趴在湖畔痛快地饮了几口湖水,然后靠在一棵大树旁休息起来。
一阵凉风吹来,刘媪有了倦意,她闭目养神,慢慢地眼皮打起了架,正在似睡非睡之时,忽然狂风大作,一团烟云自天上飘来,转眼之间,一个金甲神人立在了刘媪身边。
刘媪目瞪口呆,嘴里不停地重复着四个字:“是神?是怪?”
像是在问金甲神人,又像在问自己。其实,刘媪此时的大脑是一片空白,这四个字是下意识地从喉咙中冒出来的。她紧盯着金甲神人的同时,用眼角余光看了看左右,空旷的田野上没有人迹。
刘媪心里明白,眼前的金甲神人不管有何举动,自己是孤立无援的。她想喊,喊不出,想跑,跑不动,就傻呆呆躺着,乱跳不已的心脏几乎跳出了体外。
金甲神人好像并无恶意,向惊恐万状的刘媪伸出了手臂,像要拉手,又像要搂抱。而刘媪的四肢已不听大脑的指挥,她只能在心理上作出无能为力的抗拒。当金甲神人的手将要触到刘媪的一瞬间,刘媪的血往上涌,几乎惊晕过去。
时过中午,妻子未回家,兵荒马乱的,孩子娘不会出事吧?刘太公有些担心。想着想着,他的脚已迈出了家门,他要去迎接妻子。刚走出院子,天空乌云密布,顷刻,雷电交加,大风夹雨扑面而来。顿时,村外的景物淹没在雨海之中了。
太公跑到小湖边,只见在一棵大树下,有一团浓云。浓云之下,躺着一个女人,在浓云之中,偶见金鳞金甲,似有神龙置身其中。一阵恐惧袭来,刘太公有些害怕。
好在太公比他的妻子胆大,在颤抖中,瞪大了两眼仔细看着眼前的一切。
“是孩子娘吗?”刘太公看到在云雾翻飞的树下躺着的女人好像就是自己妻子。此时,他已经没有更大的胆量走到近前去搭救自己的妻子了,他害怕极了。
“孩子娘,你怎么啦?”刘太公站在远处高喊着。
回答他的只有风声、雨声、电闪、雷鸣。妻子处于难以猜测的困境中,而丈夫却不能救助,对此刘太公又羞又恨。无奈之中,他只有在风雨中像石人一样呆呆地瞪着眼睛。
不知过了多久,风停雨息,烟云消散。面无血色的刘太公跑到妻子面前,妻子闭目平躺,所幸,没有看到肤发有损,原来只是一场虚惊。
“孩子娘!孩子娘!”太公抱住妻子大声呼唤。
刘媪慢慢睁开双眼,伸了伸四肢,注视着满脸惊异的丈夫问道:“我怎么在这里呢?我怎么在这里呢?”
在此前的一段时间里,刘媪却睡着了。刘太公也只见到了一团朦胧烟云,仅有的第三者就是一个刚才时隐时现,而此时又神秘消失的金甲神人,此外没有其他的目击者。
那么,从小湖里腾空而出,状如神龙的金甲神人究竟做了什么呢?恐怕只有靠人们去猜测或想象了。其实金甲神人究竟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刘媪回家后从此得了身孕,肚子也一天天大了起来。
刘太公自知妻子有孕并非自己所为,十几年的同甘共苦,他完全相信妻子的品性,她不会有二心的。很自然,刘太公与同样困惑的刘媪都会想到唯一的可能,就是那个风雨交加的午后,那个神秘出现的金甲神人。
刘太公和妻子在半信半疑中猜测着即将出生的腹中胎儿。慢慢地,分娩的日子来到了,但是刘媪肚里的孩子似乎对人世并无太多的兴趣,依然安然睡在母亲的腹中。
“该生了。”刘媪与刘太公掐着手指,精确地计算着超过预产期的天数。然而,除了刘媪的肚子一天天依然继续增大外,其他并没有要生的迹象。
终于在一个阳光四射的早晨,刘媪的腹中胎儿呱呱坠地了。婴儿一降世,就让刘家夫妇高兴了好一阵子,一是婴儿长颈高鼻,颇有福相,二是婴儿左屁股上有七十二颗黑痣,这更是大吉大利的象征。
刘太公喜不自胜,二两白酒下肚,捻着几根稀疏的胡子,开始给儿子起名字:“这小子排行第三,就以‘季’为字吧,至于名,我看这小子有贵相,就取名为‘邦’吧。”
事实上,这是后来人们编造出来的神话故事,其用意在于说刘邦是天神的后代,是真龙天子的传人,宣扬的是君权神授的理论。据《史记·高祖本纪》《集解》引皇甫谧曰:
高祖以秦昭王五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56年生。
待到秦王嬴政命王翦率大军灭亡楚国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23年,刘邦已是三十四岁了。据《史记·高祖本纪》所载,刘邦相貌非凡,“隆准而龙颜”,长着高高的鼻梁,上额突起,犹如龙额,有着漂亮的胡须,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
后来古书中对于刘邦身形的记载,称他有着一副大禹般的胸,怀有玉斗,具有王者风范。有记载说刘邦胸直,显得体态厚重,身长七尺八寸,就是有1.78米左右,体型匀称协调,显得十分挺拔。
古书对刘邦相貌也有不少描写,称赞他脸上的鬓发、胡须长得犹如装饰品一般美好,十分美观。他的额头高高隆起,脸颊十分标致对称,鼻梁极高。记载称赞其相貌似是向龙而长,脖子长、鼻梁高。
关于刘邦的体征,记载称他身体犹如朱鸟,朱鸟身上带有黑痣,指的就是刘邦左面大腿上的七十二粒黑痣,就是指龙身上的龙鳞,且表示七十二粒痣,当然各自有其象征的深奥之意。后来,人们通指“隆准而龙颜”为帝王的相貌。刘邦的为人,据记载是天性仁爱,宽厚待人,喜欢施舍,胸襟开阔。
刘邦长大成人,身高七尺八寸,相貌英俊,长颈高鼻,浓眉大眼,体格健壮,举止潇洒。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本应高兴的刘太公,烦恼却与日俱增。漫长的岁月淡化了刘太公对刘邦出生时不同寻常的记忆,仅有的是对成年刘邦前程的担忧。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刘家世代为农,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他们懂得只有依赖土地才能生存,吃与穿都是靠自己的双手,所以刘家人分外看重土地,也珍视能让土地更好发挥效用的吃苦耐劳的品性。
“种好自己的土地才能生存下来!”刘太公经常用这句话来教育自己的儿子们。大儿子伯、二儿子仲都能谨遵父命,每日勤勤恳恳随着父亲劳作于田地之间,并练就了一手种庄稼的好功夫,成了刘太公的得力帮手。
可是这三子刘邦,他却一改刘家的门风,好吃懒做,游手好闲,整日无所事事。刘邦听多了父亲的教导,耳朵都已经结了茧,早就不把父亲的话放在心上。早上两个哥哥从田里耕种回来之后,刘邦却还躺在被窝中不愿起身。每次,要等母亲刘媪从他身上将被子揭开,才懒洋洋地爬起来。吃了早饭,就呼唤着一帮年龄相仿的子弟出去玩,不到吃饭的时间是绝对不会回家的。
有一天中午,村东的本家三姑气冲冲地来到刘家。“太公你的品行可是咱村里最高的。可你们家邦儿怎么一点都不像你呀?”
太公听着,心里一惊,“难道十几年前的事情被人知道了?”
刘媪在一旁十分焦急,问道:“三姑,有话你只管说出来,是不是我们家的邦儿又惹了什么麻烦?”
“我们家养了十几只鸡,几天之内,被人偷得只剩了三两只。昨天晚上,我把灯熄灭后,专门等这偷鸡的贼,都快到三更天了,几个贼果然又来了,他们偷偷地来到了我家的鸡棚,随后,我就拿着棍子出来追打那几个贼,那几个人就要逃,逃跑的时候其中一个人的鞋子甩掉了一只,等我捡起来一看,发现这只鞋竟是你们家邦儿的,你说说,太公啊,你这一世的美名全都让你家邦儿给玷污了啊。”三姑气呼呼地解释道。
太公在一旁越听心里越不是滋味,但他也只有低着头听的份,然后伸手接过三姑手里拿的鞋子,一看便知这鞋就是刘邦的,太公顿时怒火上升。他安慰了三姑几句,又让三姑抓了自家的几只鸡走后,气得在堂屋内直叹气。刘媪躲在一边,不敢吱声,只是暗自落泪。
不大一会儿,刘邦哼着小曲,手中玩弄着一把扇子从外面回到家中。太公见儿子一副浪荡公子相,心中的三分怒火一下子长了七分,从柴堆里拣出一根棍子劈头盖脸地打刘邦。
刘邦刚由门外回来,心中本来十分高兴,还没反应过来已被父亲狠狠地抽了几棍,刘邦躲藏着问:“父亲为何杖打孩儿?”
“为何,为何,你还敢问为何?!”
子不教,父之过。最初,刘太公把刘邦的不端品行看成是自己的过错。的确,刘邦幼时,刘太公因老年得子,把太多的父爱给予了刘邦,自己与那两个大儿子承担起了家庭重担,刘邦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放纵地成长着。直至刘邦长大成人,当刘太公意识到该严加管教的时候,为时已晚。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76733649/2143708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