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家老爷子是朱棣 > 第四十一章 老爷子一言一行间皆是学问!

第四十一章 老爷子一言一行间皆是学问!


  鲜活的民间气息,远远比奏折上那冰冷、慎重的文字更能体现这个时代的民生百态。

  朱棣是在马背上长大,朱瞻基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爷孙俩本打算回宫,路上突然决定绕去集市看看。

  众人先去了粮铺看了看大米的价格。

  通过米价就能得知近两年田地里最真实的收成情况。

  自颁布田地制度改革后,保护了种田农民的切身利益,这样一来,家家有了田地,户户藏有余粮,粮价飞速上升,可即便市面上的米价高昂,种田农民的利益也没有受到什么损害,因为他们并不缺粮。

  京城米价稍贵一些,一两银子,之前可以买到七八石米,现在只能买到五石米,现如今看来,日后的米价肯定还会再飞升;一石米约差不多等于一百二十斤,此时的一斤又是十六两。

  结合如今这个时代的物价,朱瞻基建议大明可以以高昂的价格慢慢的将国内余剩的粮食出售到邻近的国家,赚取他们手中的白银。一来,能促进大明国内的经济发展。二来,也能以粮食来控制他国的民生。

  朱棣觉得这个提议非常好,让朱瞻基回去以后,与内阁官员敲定一下细节,如何落实,如何颁行。

  在朱棣眼中,此刻的大明国内粮食大丰收,人人都能吃饱饭。反正市面上的米价再高,对大明的种地农民也丝毫没有影响。

  随后,众人又去了布帛店、绸缎庄子逛了几圈。

  不论是哪个时代的女人,爱美始终是第一步,天性使然。女人吃饱了,兜里有闲钱了,整日就琢磨如何穿衣打扮。

  朱棣和店里掌柜的闲聊了几句。得知近两年来,京城买丝绸的人确实是逐渐多了起来。但是,也大多是一些有权有势的富贵人家购买,普通老百姓只有在家中儿女婚嫁的时候才会忍痛买一些。

  绸缎庄子的掌柜的,是个大腹便便的富商,身上却穿着粗布衣裳,言语间也颇有微词,语气中透着一股无奈,说要是朝廷允许商人也穿丝绸,那这买卖就更好做了。

  朱瞻基闻言,提心吊胆,他是真的害怕老爷子当场让侍卫掏出刀子宰了这绸缎商人。

  不许商人穿绸缎,本就是大明的国法。

  没想到老爷子脸色淡然,并没有生气,反而不咸不淡地跟掌柜述说,皇帝他老人家虽说不准你们商人穿丝绸,可是私底下你们这些奸商不也一样是没少穿。

  士农工商,你们商人排最末,整日穿的光鲜亮丽的,种田农民看了,这心里得多膈应。

  你经商有术,赚大把大把的钱藏在家里,你自己知道就行了。你们商人要是都穿金戴银,光鲜亮丽的满大街的出去闲逛显摆,让种田农民看见了,一个个的都学着跑去经商了,没人来种地、养蚕采桑的,你们哪来的布匹丝绸?你们还怎么经商?还怎么赚取银两?

  朱瞻基看着老爷子在教育商人,不禁愕然失笑,心道,老爷子还真是可爱。

  这老爷子大概是古往今来所有帝王中,对农业商业一视同仁的皇帝了,不似别的帝王偏颇一方。

  他在他心里固执的认为,只要是对国家是有好处的,不管百姓是经商还是种地,他都鼓励支持,但凡事要有个度,不能造成一方的行业衰败。

  朱棣虽说是带朱瞻基出宫闲逛溜达,但老爷子的一言一行之间,无不是在向朱瞻基传授治国理政的经验,还有人生哲理。

  朱瞻基默默的陪伴在老爷子的身旁,认真专注的将老爷子的见解和道理看在眼里,一一记在心中。

  朱瞻基这一认真学习的模样,被朱棣看见了,他心里头不由的点头称赞。

  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喜欢听话好学的孩子,聪明的才智要用到正确的地方,老人这才高兴。

  随后爷孙俩继续在城里各处闲逛,热闹的地方一处都没落下(la  xia)。老爷子心情一片大好,嘴里的笑声就没停过。

  时至下午,众人不知不觉间走到了砖塔胡同,那是一条非常热闹繁华的胡同,那一带,勾栏瓦舍,歌舞升平。时不时的总能看见一些头戴儒巾,身穿蓝袍的秀才士子连襟而来;或者是坐着宝马雕车,雍容华贵的世家勋贵,于此街出没。

  满大街都是胭脂水粉的香味,让人心里止不住的痒痒。

  身披着薄纱的妙龄女子,手持轻纱圆扇,慵懒地倚在窗户边上,若隐若现的身姿,欲迎还拒的表情,无不一一挑动着行人的心弦。

  而那些依门而立的半老徐娘们,更是眼神大胆,手中的手绢不时的挥动着,露出半截如玉般光滑的手臂,卖力的吆喝着路人进来。

  顺天府,自古以来就是五朝帝都,烟花柳巷,夜晚灯火不绝。

  有些还是名伶,一般人轻易的还进不去。

  楼上的女子都是些琴棋书画精通之辈,诗词歌赋信手拈来,招待的也都是一些文人雅士。

  而这楼下的女子则更加直接一些,院子中的姑娘都是以色事人,并没有其他才艺。偶尔有一些会一点才艺的女子,也都只是会一点吹箫弹琴的技巧,并不精通。

  有人需要的地方,自然就有市场。这种古老的生意从古至今一直繁衍不息;只要这世上还有男人,这生意就能一直延续下去。

  朱棣老爷子骂骂咧咧,什么伤风败俗;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来这里一掷千金的人,都是一些吃饱了撑的,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朱瞻基却是看得津津有味,毕竟这些在后世可是看不到的,纯粹好奇的目光扫视着四周。

  朱瞻基正打量着怡春楼,心里评价着其装修风格。哪成想一双大手一下子捂住他的双眼。

  朱棣一边捂着他的眼睛,一边拉着他往前走,嘴里还念叨着,“臭小子,这些狐狸精可不是些什么好东西。等你成亲了,爷爷再给你挑一些娇滴滴的大美人,无论是哪个都比这个强!”

  “高丽那边今年进贡的那几个公主就挺不错的,回宫以后,爷爷赏你几个。”

  直到走出这条街,朱瞻基双眼才被朱棣松开。

  朱瞻基嘴角露出一丝苦笑,说道,“爷爷,孙儿刚才只是好奇。高丽公主什么的,您就留着自己享用吧。”顿了顿,不禁问道,“既然您不喜欢这些烟花柳巷,直接下一道圣旨,将它给禁了,那不就可以了吗?”

  朱棣听到这话,饱经风霜的脸上渐渐绽开一丛笑,从前额到眼睛,再到嘴角,足逐步展开,揶揄道,“皇帝管天管地,哪有闲心管人家这个。饱暖思**,食色性也!将这玩意给禁了,那得有多少人骂你爷爷?”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原因,老爷子是故意没说。

  大明国内,顺天府、扬州、苏州、杭州等多地的烟花之地,每年都会给官府上缴大量的现银税收,这也算得上是一笔可观的税务。

  比如说,现在顺天府一座楼子一年的牌照钱就高达一千两白银,如果是那些名伶,牌照钱还得翻上两倍。在应天府秦淮河上一艘画舫,一年的牌照钱就高达五千两现银左右。

  一到晚上,秦淮河灯火通明,过往的船只络绎不绝,娱乐产业往往能带动当地的就业。

  小商小贩挑着担子,吆喝着卖些吃食,卖些日用品,胭脂水粉。

  种田农民挑着自家种的的新鲜蔬果,渔夫的提着捕的鱼虾卖给船舫。

  还有抬轿子的力夫,赶马车的马夫,很多人都寄托在这些烟花之地上,赚取生活费。

  若真是简单粗暴的将它给禁了,不说那些秦淮河和勾栏酒肆的姑娘们,客人们没着落。

  就是靠着烟花之地来赚取生活费的其他行业,都将要一落千丈。

  而且,这属于禁了又禁,就是禁不掉的玩意。

  像后世这般明令禁止,不也是禁不了。反而只会导致这种生意转入暗地里经营,不但对地方民生造成影响,而且对国家而言,税收也将减少,地方府衙在管理也不方便。

  所以说,现代人根本没有资格嘲笑古人,因为古人对人性看的更加通透。

  爷孙俩有说有笑的继续闲逛着,但是老爷子的笑容在下一条街,忽然凝固,脸色变得有些阴沉。

  只见,一个锦衣卫迎面快步跑来,神色急迫。

  皇帝和皇太孙微服出访不是一件简单随意的事,爷孙俩无论走到哪里,除了明面上安排的侍卫之外,四周还有一堆暗卫,负责在暗处传递消息。

  朱瞻基心里咯噔一下,“出大事了!”

  …………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82850742/69142748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