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从武王伐纣开始建立千年世家 > 第813章 宫闱有乱怨何人?

第813章 宫闱有乱怨何人?


第813章  宫闱有乱怨何人?

        尚书省的官邸在宫外的一座僻静处,概因这不是一个对外面见百姓的衙门。

        全副武装的士卒们守在门前,还有两座大石狮子,威严耸立。

        在大门上则是金刚之相,皇帝好佛,于是在所有官府的朱门上,都有狰狞的怒目金刚镇守。

        洛显之平静地坐在上首,堂中人不少,却很是安静,各司的主管按照次序的向洛显之汇报近日事务。

        按照常理来说,作为尚书令是不听这些司属工作的,因为尚书省的二十四司,级别太低,他只需要听尚书左右仆射的意见,最多再听六部尚书的汇报即可。

        但洛显之认为,朝廷有三公九卿,有尚书、中书二省,尚且要召开大朝会,那尚书省同样应当如此,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倾听司属的意见,有利于掌控尚书省。

        他在上面听着下面的司属汇报,殊不知他的每一个举动都能够引起整个尚书省的惊恐,他皱皱眉,就会让人心惊胆战,他点点头则能够让人喜笑颜开。

        在刚刚过去的士族造假案中,死在案中的人不算是多,洛氏从来都不是那种大肆株连的路子,当然不是因为不敢杀,主要是为了防止自己成为别人手中的刀,成为别人清除政敌的工具人。

        而且恰恰是这种在暴怒中还能够精准克制,才更加让人心生另外一种忌惮,那就是不好操纵,不能控制情绪的人,终将为人所用。

        洛显之即便是不多杀,却依旧让众人感觉到胆寒,因为他虽然没有杀死那些人,但氏族志上被黜落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这种惩罚和杀了他们又有什么区别呢?

        尤其是洛氏最经典的流放,不仅仅流放主家,所有给主家做事的全部一起流放。

        整个天下都知道洛氏最喜欢流放人,在这次的事件后,又有大批人被洛氏流放到了琼州,又开始了一轮新的开拓,以前是贵族,现在是士族。

        而且直到现在,氏族志的授官之路,还被他堵着,这说明什么?

        说明士族造假案还没有结束,他还挥舞着手中的刀,虎视眈眈的望着每一个人。

        这如何让人不感到胆寒呢?

        洛显之自己却没有什么感觉,他只是按部就班的处理着政务,身为尚书令,他有提拔官吏的权力,五品以下的官员,他都能一言而决。

        这给他提供了很多便利,来建立一个听从他命令的基层官吏体系,为后续的继续改革做准备。

        吏部尚书上前开始汇报这一期的官吏择选,其中大部分听籍贯和姓氏,洛显之就知道是出身某些低级别的士族,但是他没有说话,识字的大多数都是士族子弟,这是不争的事实,读书是个耗费金钱的事情,这不是推广书籍就能够改变的。

        洛显之正要说,将这些士族都集中起来,进行一次基础的考评,不合格的全部筛下去。

        没想到却见到自己的管家匆匆走进,左右一看,而后在他耳边低声说道:“家主,北边有消息传来。”

        北边?

        燕、汉、魏,皆在梁国之北。

        洛显之沉声道:“诸位且先退下,本公有要事相商。”

        ……

        当今天下中原四国,西域一国,共有五国,其中西域赵国建国时间最短,是在征讨胡人后才建立,其次便是梁国,是在诸侯共发洛水之誓前所建立,再次是燕国,建立时间最久的便是魏国和汉国,诸帝时代便是由魏汉二国开启。

        魏国已经经历了五代君王,汉国因为刘禅活得长,比魏国少,但也有足足三代君王,建国时间到了这个阶段,基本上各种弊病都已经开始丛生,必须要开始一轮改革才行。

        魏国中,这种问题尤其是严重,这个国家从建立开始,就基本上没有在政治力量上,保持过平衡,不是宗室过于强大,就是士族过于强大。

        士族的代言人司马懿死后,魏国的士族遭遇了重大打击,失去了曹魏皇族的信任,几乎在任何关键的位置上,都见不到士族的影子。

        或者不应当称之为士族,应当是外姓人,都不被信任。

        实际上在曹操时代,曹魏就从不信任外姓武将,只要是外姓武将,战功再多也不可能成为方面军统帅,不可能统帅超过一万人的军队。

        后来既是因为曹魏宗族的人才理所应当的凋零,又是要保持朝堂平衡,于是开始给士族加大权力。

        真正给曹魏致命打击的实际上是燕国和汉国的存在。

        为了应对这两个强大的国家,魏国不得不重用司马懿这些士族,而且不得不让士族不断立下战功,然后得以升迁,最后发生了那件事情。

        现在魏国决不允许自己再在同样的问题上摔到两次。

        但这就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当初之所以不用宗族武将,就是因为在初代的宗族武将去世后,曹魏已经没有可堪大用的宗族武将,就连曹爽这种人都能够身居高位,可想而知曹魏宗族的质量。

        如今的魏国,宗族极重,宦官的权力也很大,甚至还有外戚,颇有一种回到后汉的味道,除了士族之外,谁掌权都可以。

        曹髦上位之后,自然是有心改变现状,但一人之力是扭转不了乾坤的,人的行为是会受到认知束缚的,他天赋再高,不能用士族的情况下,也止不住魏国的坠落。

        曹髦想要重新启用士族,但立刻就是一句话顶回来,“陛下难道忘记了我曹氏只差一点就要失国的前车之鉴吗?

        如果现在重新启用士族,最后亡国的责任,又要由谁来背负呢?”

        曹髦只能偃旗息鼓。

        但宦官和宗亲外戚实在是过于横行不法,已经惹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曹髦无数次的想要安慰自己,虽然这些人不堪大用,但至少是忠心的,大魏的国祚还是安稳的,总比被士族篡位强的多。

        但。

        河东又一场战败,让曹髦再也忍受不下去了。

        长安未央宫中。

        望着殿中黑压压的臣子,纷纷低着头,不发一言,曹髦手中拿着战报,只觉手都在颤抖,他径直将战报扔到了群臣的脚下。

        深吸几口气,还是没能压得住那汹涌而来的怒火,曹髦愤怒的吼道:“这就是你们给朕的答案?这就是你们给朕的结果。

        河东又败?

        河东已经失败多少次了?

        难道大魏的血都要在河东流干的时候,你们才会认为大魏真正失败了吗?

        难道守卫长安的军卒也覆灭后,伱们才会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吗?

        曹林,你来说,这就是你给朕保证的绝对不会败?

        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立于众军之前的曹林悻悻走出,抱拳沉声道:“陛下,不是我大魏的将士有问题,是燕国的慕容恪实在是太强,臣等都不知道为什么就被慕容恪击败了。

        不过臣此番已经对慕容恪有了了解,如果再遇到慕容恪,一定能够战而胜之。”

        他还在喋喋不休的说着,殊不知曹髦脸上已经愤怒至极,曹髦怒极的声音打断了他,怒声吼道:“闭嘴!

        慕容恪,慕容恪。

        你们有多少人都说能够战胜他,结果呢?

        朕等来的却是一个又一个失败,在邦周时期,魏国和秦国争夺河东之地,最终失败,甚至留下了那么多的笑柄。

        现在我魏国和燕国争夺河东之地,如果还是失败,在千年以后,你们知道会有多少笑话贯在我大魏的头上吗?

        朕已经不能再忍受你们这些蠢货了,朕要向整个大魏,乃至于汉国和梁国,征集才智之士,朕就不相信区区一个燕国的慕容恪,就能够让朕的大业,停缩不前。”

        曹髦此言一出,朝堂上瞬间就是一静,然后刚才还有些愧色的曹林,几乎瞬间收起了那一丝愧疚,脸上满是冷色,之后又换成了悲哀的脸色。

        他直接跪在殿中,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整个殿中多半的人都哗啦啦的跪在地上。

        这些人争先恐后的哀嚎道:“陛下,还请三思啊。

        难道您忘记了先皇帝的遭遇了吗?

        难道您忘记了曹氏差一点失去的皇位了吗?

        您这样做,对得起我曹氏的列祖列宗吗?

        您这样做,岂不是让亲者痛,仇者快吗?

        陛下,还请您多多思量。

        这是昏君所为啊!”

        此起彼伏的声音在殿中响起,这些声音交杂在一起,纷纷往耳朵里面、往头脑里面灌进去,就仿佛有个人拿着锯子在你的耳边不断锯木头一样,即便是用魔音贯耳也不能形容此刻曹髦的痛苦。

        在经历了这种折磨后,殿中的声音渐渐齐整起来,“陛下三思!

        陛下请三思!”

        一声声,一道道,如同九天降下的瀑布,势不可挡的冲流下来,齐齐的往曹髦的耳中灌进去,这就是集体的力量,让曹髦都感觉心寒和恐慌,这谁能不恐慌呢?

        尤其是当你知道这些人来自不同的派系,拥有不同的诉求,但是面对一句可能是随意的言语,却能够完全站在一起的时候,曹髦怎么可能不心慌。

        面对此情此景,曹髦知道自己不应该再待在这里了,他手紧紧的攥着,起身直接离开了这里,带着满腔的怒气。

        在他离开之后,殿中的臣子们才纷纷起身,他们的脸上没有喜悦,皇帝的反应有些出乎他们的意料。

        按照往常来说,面对这么蜂拥而来的反对,皇帝应当听从才是,但是这次却不是如此,这就说明皇帝的想法不是如此,至少他没有因为这么一点反对就屈服。

        “大将军,现在怎么办,陛下好像还是要继续推行。”

        曹林冷声道:“那绝对不行,这是我曹氏的江山,如果再发生一次高平陵之变,我们还能有那么好的运气,完成逆风翻盘吗?

        绝对不可能!

        所以我们现在要拒绝一切可能造成失去皇位的事情,这是我们的责任,皇帝陛下如果要胡闹,我们还是要劝谏他。”

        围着曹林的宗室大臣闻言都认同的点了点头,这就是他们的心理状态,绝对不能让外姓再掌权,当然内心中有没有借题发挥,以保住自己荣华富贵的想法,那肯定是有的,甚至还能够占据大多数。

        曹髦回到后宫后,一想起前朝之事,就越想越气,这一次他下定了决心,绝对不会有丝毫的让步,他可不是一个傀儡皇帝,而是手中有实权的皇帝,他也有自己的亲信,能够保证权力的实施。

        “陛下,太后来看望您。”

        宦官匆匆跑进来,向曹髦汇报,曹髦满是疑惑,太后为什么会来这里,现在的太后不是曹髦的生母,毕竟他是过继而来继承皇位的,现在是大宗一脉。

        太后进来后径直说道:“皇帝,予听闻你今日在殿中和群臣有了冲突,于是过来询问一下,你没什么事吧?”

        曹髦脸上愤怒的神色稍缓,拜见太后,然后叹息着说道:“河东大败,我大魏军队又是丢盔弃甲,眼见河东就要全部失守。

        儿子很是愤怒,朝臣过于无能,儿子准备招揽才智之士,仿效武皇帝招贤,以拱卫我大魏的江山,但是群臣都不同意。”

        太后闻言微微叹息道:“皇帝也要多体谅朝臣,二十年前发生了那件事,如今我大魏可以说是杯弓蛇影,草木皆兵,没人敢去冒险。

        你没有经历过那个时候,我是经历过的,那几日,是我这一生都不想再经历的,那种惶惶不安,那种仿佛天都要塌下来的恐怖。”

        曹髦的脸上有些微冷,又是这一套说辞,就算是太后也是这一套说辞,他强忍住愤然,压抑着平静道:“母后,儿臣知道,所以这些年儿臣一直都忍着。

        但现在真的忍不了了,再这么下去,燕国真的要长驱直入攻灭我魏国了,一旦燕国夺取了河东,那燕国就拥有了当年鼎盛时期晋国的国力,甚至比晋国还要强得多。

        邦周时期,秦晋二国的争锋,秦国有哪一次是胜利的吗?

        如果不是晋国三分,秦国没有机会东出,现在呢?

        如果我们面对一个强大的燕国,我们还有机会东出吗?

        失去了河东之后,难道河洛还能够守得住吗?

        失去了河东之后,若是燕国渡过黄河,直接攻取长安那该要怎么办呢?

        母后,您害怕我魏国再次陷入篡位的危机之中,难道您就不担心我大魏陷入亡国的危险中吗?

        儿子很是担心,儿子不愿意将祖宗的基业就这么败坏在自己的手中啊。

        梁国的事情,母后您听闻了吗?

        他们越来越强了,甚至皇帝都能够控制那些士族了,他们能够连续多年的和汉国开战,每次战争的规模甚至胜过我们的河东之战。

        如果现在梁国不进攻汉国,而是进攻我魏国的河洛之地,我们又该要如何自处呢?

        我们真的能够战胜现在这个越来越强大的梁国吗?

        现在国家的制度一定要改,如果我们不能将国家的人才全部笼络到朝廷中,那这些人才就会离开我们。

        我们的大魏就是变成曾经的那个魏国,那个有才不能用,最后全部输送到秦国的魏国,滑稽。”

        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太后都是至关重大的力量,这个拥有着合法废立皇帝权力的女人,是几乎所有皇帝的命门。

        曹髦对太后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得到她的支持,让她明白现在的情势有多么的危急。

        “燕国里面有多少胡人呢?

        他们就是一群蛮子啊。

        母后,如果让燕国进入了长安,我们将会遭遇什么呢?

        想必都要成为奴隶了。”

        他的确很有才,轻而易举的就说动了太后,对太后这种严重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她,现在不安全,如果不按照我说的做,那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

        但是曹髦绝对不会想到,太后刚刚回到自己的宫殿,就把这件事说了出去。

        朝堂中的大臣之所以能让曹髦无计可施,自然是因为太后同样站在朝臣那一边,同样不支持士族重新掌握权力。

        现在曹髦突然有了这么激烈的情绪变化,这些人第一时间就选择了进宫求助皇太后,让皇太后友好的劝说皇帝,放弃这种不现实的想法。

        但这些人自然不知道皇太后已经被曹髦说服,现在皇太后是站在曹髦那一边的。

        毕竟太后很清楚,就算是权臣篡位,估计她也见不到,毕竟权臣想要掌握权力,还没有那么容易,尤其是有前车之鉴的情况。

        但燕国按照现在的态势,真的有可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打进来,一辈子养尊处优的太后,不可能受得了那种成为俘虏的苦。

        面对进宫来告状的人,皇太后的回答是,“皇帝有自己的考量,他说的没错,如果再这么下去,我大魏可能会亡于燕国人之手,现在抵御燕国人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只要有能力的人,都应当受到提拔,而不仅仅是宗亲外戚,从这么小的范围里面选择,是挑选不出真正的人才的。”

        这个回答从太后的嘴里说出来对许多人都是毁灭性的。

        曹林终于感受到,这一次和之前的每一次都不一样,皇帝是真的下定了决心。

        “现在该怎么办?”

        <div  class="contentadv">        这是曹林问出的问题,也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问题,这个问题实质上是——“怎么才能保住现在的荣华富贵。”

        曹林的智囊思索后轻声道:“大将军,如今陛下想要改变,一是因为河东之战的失败,这一次的失败不同于往昔,往昔只不过是攻守战,这一次的野战实在是太惨,于是让陛下拿住了把柄。

        第二则是因为梁国的改制大获成功,据说梁国整治士族增加了整整五万户,这代表了什么,我们都清楚,陛下定然是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不能接受,才一改往日作风。

        皇太后不也是这么说的吗?

        陛下不仅仅担心燕国,而且还担心梁国,毕竟我大魏的巴蜀就是从江东手中夺取,江东恐怕无时无刻不想着夺回来。

        我们想要改变陛下的意志,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燕国和梁国是一定会进攻我魏国的,现在想要保住我们的荣华富贵,只有两种可能。”

        两种?

        这几乎毫无办法的局面,还能有两种办法?

        曹林立刻说道:“哪两种办法,快快讲来,若是说的有道理,本公定然重重有赏。”

        智囊沉吟道:“无外乎内外两种办法,内则是让皇帝自己放弃,外则是让大魏的威胁消失。

        皇帝英明神武,他难道是自己想出来的这些主意吗?

        肯定是有一些士族子弟在皇帝的耳边说话,蛊惑着皇帝去重用他们,这些奸臣,作为宗亲,难道大将军您能够视而不见吗?

        只要没有了这些奸佞之臣,那皇帝定然就会回心转意了。

        如果清除了奸佞之臣,皇帝还是不回心转意的话,那卑职就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清君侧!

        曹林差点就把手中的利剑抽出来了,他万万都没有想到,第一个主意就这么炸裂,这玩意不是他这个忠臣应该做的,而且这说是清君侧,不就是逼着皇帝去听话。

        这个事情做完,以后还能和皇帝做臣子吗?

        上一个这么做的是谁?

        是先汉的靖难诸侯!

        但那能一样吗?

        那个时候有鼎盛状态的洛氏保靖难诸侯的命。

        那个时候有汉孝宣皇帝这个有史以来能排得上号的圣王给予他们富贵。

        现在呢?

        曹髦能比得上汉宣皇帝吗?

        那简直就是开玩笑。

        现在还有洛氏吗?

        世上已经没有圣痕洛了,魏国也不曾有过圣痕洛,圣痕洛现在或许已经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在寒冷的辽东自生自灭了。

        王道的坚守者,已经不在了。

        曹林眼中不断闪烁着,他沉声道:“本公是国家的忠臣,还不至于因为这个就对皇帝陛下如此大不敬,说出第二个方法。”

        智囊眼中不断闪烁,缓缓说道:“第二个方法就比较麻烦,那就是离间慕容恪和燕国皇帝的关系,当初燕国皇帝死前让慕容恪辅佐幼主,但这些年燕国皇帝渐渐长大,定然和慕容恪有矛盾。

        青年人最是叛逆,有血气冲劲,但是却没有脑子,只要我们派出细作,派出绝世的美女潜伏在皇帝的身边,再放出一些谶语,挑拨燕国皇帝和慕容恪的关系,一定能够成功。

        慕容恪是胡人的子嗣,他虽然姓慕容,却不是燕国皇族,这就是我们所能够利用的关系啊。”

        这番话让众人都沉思起来,幼主和辅政之间的关系,历来都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就算是洛氏珠玉在前,但即便是在洛氏摄政的时候,依旧有很多的风言风语,从中可以看出这种关系有多么的不牢靠。

        “梁国呢?”

        曹林又问道,智囊哑然失笑,“大将军,卑职以为梁国根本就不需要在意,只要我们击败燕国,区区梁国难道还能够阻止我们吗?

        益州在我大魏手中,我们能够在长江的上游操练水军,然后顺着长江,直接漂流而下,灭掉梁国,或者以后的任何一个江东国家。

        这天下的王者,就在北方角逐而出,只要平定了北方,攻取南方就如同瀑布直流而下一样的简单,根本就没有任何难度,卑职以为梁国根本就不必在意。

        以南击北,就算是圣王在世,也不可能做得到!

        皇帝陛下之所以会那么说,大概只是为了引起皇太后的恐慌罢了,否则皇太后又怎么会支持皇帝陛下呢?”

        啊?

        这颇为猖狂的一番话,却让众人猛然反应过来,原来如此,的确是因为皇帝说了那番话,导致他们竟然将梁国放在了同一个层面去思考问题。

        若是让洛显之知晓这番话,定然要哑然失笑了,现在的梁国的确是如同他们所说,不可能抗衡的了北方政权,但这个世界上哪里有不变的事呢?

        谁说北方政权在变化,梁国的土地和人口就不会发生变化呢?

        如果梁国困守长江以南,那自然不能抵抗北朝,但如果梁国拥有整个黄河以南呢?

        谁还能说梁国不能有问鼎天下的机会?

        魏国中,这商议的一行人,自然是想不到这些,曹林思虑了一番智囊的话后,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赞赏的说道:“你说的很不错,本公赏赐给你五十金,再赐给你两个美人。

        如果能够让燕国君臣真的反目的话,本公还重重有赏,等到本公将这个主意献给陛下,定然提一提你的名字。”

        待一众外人离去后,只剩下曹林和他的儿子以及兄弟,他的儿子曹承嗣疑惑的问道:“父亲,你真的要将这个主意献给陛下吗?

        儿子总觉得这个主意虽然有效,但是见效慢,就算是给陛下提了,也不一定能缓解现在的局势。”

        曹林眼中不住的闪烁着,低声道:“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了,难道还真的用第一个方法吗?”

        这下所有人都不说话了,但几乎所有人眼中都在疯狂的闪烁着,一种异样的氛围在众人间飘摇着。

        翌日。

        曹林进宫求见皇帝,曹髦面无表情接见了他,曹林脸上都是惊喜笑意的躬身作揖道:“陛下,臣是来为陛下报喜的。”

        “哦?”

        曹髦淡淡道:“不知道何喜之有啊?朕的大将军。”

        似乎是没听到皇帝声音中的不满,曹林依旧满脸喜色道:“陛下,臣想到了能够让那燕国慕容恪死无葬身之地的办法!”

        曹髦内心一声嗤笑,他根本就不信,曹林的脑子和当初的曹爽差不多,能有什么主意,而且要是真有主意,怎么可能被慕容恪几次三番的吊起来打,于是随意道:“既然有办法,那就讲一下,朕倒是好奇,大将军有什么惊天的谋划,能够让慕容恪这等战神,死无葬身之地。”

        曹林当即将离间的谋划全盘托出,而后满脸期待的等皇帝说话,曹髦的脸色从漫不经心到深思熟虑,他没想到曹林居然能够提出这么有建设性的谋划。

        谁给他想出来的?

        曹髦是不相信曹林能想出来的,他知道曹林背后有智囊,这更让他生气,明明国家有大才,但是却不能进入朝堂,只能在大将军的幕府中。

        曹髦当然知道曹林献计是为了什么,但这件事更让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必须把这些大才都笼络到朝廷中才行。

        曹林若是知道皇帝的想法,他恐怕更是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了。

        见到曹林还等着自己说话,曹髦依旧淡淡道:“大将军你刚才所说的,有些道理,朕便将这件事交予你去做,若是能够让慕容恪死于非战,那可是大功一件。”

        曹林见到皇帝装傻,只能硬着头皮问道:“陛下,既然已经有了处理慕容恪的方法,那之前所说的是不是可以停一停,有些事一做,整个国家都会坠入深渊,我大魏的社稷,就真的不能稳固了。”

        曹髦眉头一皱,寒声道:“大将军,朕不会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办法上,且不提这个办法成功的概率,以及能够成功的时间。

        若是不改变现在的制度,难道燕国就只有一个慕容恪吗?

        如果再出现下一个慕容恪,又怎么办呢?

        如果离间计以后失败呢?

        难道我们要将自己的全部安危都寄托在燕国的君王始终是个昏君吗?

        简直可笑至极。

        大将军,你退下吧!

        朕要处理政务了。”

        曹林颇有些狼狈不堪的从殿中走出,殿中的宦官和宫娥都有些噤若寒蝉,这还是他们第一次见到皇帝这么严厉的训斥大将军。

        曹林走出殿外后,温暖的阳光照下来,照在他的身上暖洋洋的,驱逐了丝丝在殿中生出的寒意,在刚才面对着曹髦时,他只觉自己要死在殿中了,他相信曹髦是真的想要杀了自己。

        “在皇帝看来本公已经是个跋扈的权臣了吗?

        在皇帝看来,本公已经是阻碍他施展政策的奸臣了吗?

        在皇帝看来,本公的所作所为已经完全是为了反对他了吗?”

        曹林走在宫中,颇有些失魂落魄,他望着那庄严的红墙,望着那反射着光的琉璃瓦,那巍峨的建筑,连绵不绝。

        非壮丽无以壮伟。

        这句话说的可真是好啊,曹林站在宫中,只觉自己真是渺小极了。

        他前所未有的感觉到恐惧,对权力即将失去的恐惧,对未来安危的恐惧,他哆哆嗦嗦走在宫中,然后越来越温暖,他强行让自己走路正常起来。

        当他离开皇宫的那一刻,他望着身后缓缓闭合的宫门,深深吸了一口气。

        “陛下啊陛下,到底是谁蛊惑了你?”

        这是曹林现在最好奇的一个问题。

        哪一家的士族出现在了皇帝身边?

        随着司马氏的族灭,以及许多和司马氏有牵连的人死去,魏国的士族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魏国建立开始,颍川士族当然是得利最大的,颍川荀氏、钟氏、陈氏、郭氏等等,但是司马懿牵连了不少人,毕竟以司马氏的地位,联姻的属实不少,这些人基本上被团灭,荀氏还算是鼎盛,陈氏衰落不小,但因为家大业大,也还在高位。

        但紧接着就遭遇了曹氏排斥士族之事,这些士族在中央失去了势力,可以说是几十年谋划,一朝成空,又开始了后汉末年的状态,等待着曹魏朝廷解决不了大事,然后把他们请回去。

        在这个过程中,曾经河北的那一批士人,在渐渐的回迁,关中和河洛本就不是他们的祖地,在这里他们都是二等人,当初袁绍麾下的那一批人,都不想在曹魏入仕受到的歧视太多。

        在慕容恪上位后,开始笼络士族,于是这些人开始返回冀州。

        现在魏国中的士族,主要以颍川旧士族和关中士族为主,还有不少攻下蜀地后,蜀地而来的士族,不过蜀地士族喜欢待在成都,基本上不出现关中,所以出现在皇帝身边的,大概率就是关中和颍川士族。

        尤其是颍川士族!

        这群人远离乡土,现在颍川还不在魏国手中,可以说这群人完全依赖于高官显爵,结果现在朝廷不给,他们和宗亲外戚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一定就是这些人在皇帝的耳边进献谗言!

        曹林上了马车之后眼中的杀机已经凛然到完全掩盖不住的地步,“陛下,臣一定会好好规劝你的,我大魏的社稷,绝对不能败坏到你的手上。”

        骗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将自己也骗掉,曹林毋庸置疑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他现在是真的相信,让士族掌权,大魏就会灭亡,只有自己掌握权力,魏国才能永远姓曹。

        等到曹林回到了府上后,立刻就将自己的兄弟们都召集了过来,将自己在宫中所见到的,以及皇帝所说的,全盘道出,最后狠狠道:“陛下拒绝了我的提议,看来这奸佞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可怕,陛下现在竟然不相信自己的亲戚,反而去相信那些士族。”

        众人纷纷痛骂这些该死的士族,离间他们宗亲和皇帝之间的关系,果真是祸乱国家的源泉,果真是一群不能被信任的小人。

        唯有曹林的儿子曹承嗣有些疑惑的问道:“父亲,若是皇帝陛下的身边没有士族呢?万一真的是皇帝陛下自己的想法呢?”

        曹林怒声道:“怎么可能,皇帝陛下这么多年都信任宗亲,难道会突然变化吗?”

        曹承嗣嗫喏着没说话,但心中却在想,问题是这么多年,谁的耐心都会被消磨干净的,这些年实在是太过于不争气了,基本上在面对慕容恪的时候,就完全没有赢过。

        皇帝就算是再信任宗亲,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能再信任宗亲了,毕竟再信任宗亲,他就要被燕国人俘虏到蓟城去了。

        曹林将曹承嗣的话打断,但是这种思绪却是不可能打的断的,或者说,这几个人自然是想过这种可能的,但是这种可能实在是太可怕了。

        越想越可怕,于是干脆就不去想,还不如将目标定在那些士族身上,只要将那些有声名的士族都搞死,皇帝从士族中找不到人才,自然就会继续重用他们。

        这就是曹林他们的想法。

        众人在这里商议了许久,却商议不出一个完美的主意,只能悻悻散去,望着走出府邸的众人,曹林突然问道:“承嗣,你说为什么想出一个主意来这么难?”

        曹承嗣垂首回答道:“父亲,儿子认为是因为,你们心中都清楚,仅仅解决士族是不行的,于是在仅仅商议解决士族后,你们依旧不满意,这是因为心中有恐惧,不消除这种恐惧,就永远都找不到完美的解决办法。”

        曹林仿佛第一次认识到自己的这个儿子,他认真的望着曹承嗣,又问道:“那你说应该怎么办?”

        曹承嗣和自己的父亲对视,然后一字一句的说道:“去解决最根本的问题,这是唯一的办法。”

        曹林沉默了一瞬,又道:“什么是最根本的问题。”

        曹承嗣闭眼又睁开,“谁提出来的问题,就去解决谁。”

        曹林的呼吸有些急促,他低声压着声音,仿佛担心谁听到一般,说道:“但这是皇帝提出来的。”

        曹承嗣的话石破天惊,宛如晴天霹雳,斩钉截铁道:“那就去解决皇帝!”

        ————

        有关于洛氏的书籍实在是过于多,笔者所见的,多着墨于洛氏的丰功伟绩,制度上、思想上、军事上、政治上、文化上,数不胜数,本书却与过往的那些书籍迥然不同,所选取的角度是前所未有的。

        历史上最冷门的时期,莫过于东汉灭亡后的纷乱时期,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中,因为洛氏嫡系的缺席,它仿佛暗淡下来。

        笔者写下本书,是希望从这个剧变的时代,所发生的一件件真实而鲜活的事例中,通过大量的对比,提取出那些洛氏弥足珍贵的东西。——《诸夏裂变:洛氏消失之后》【序言】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84485506/11483366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