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嫡皇孙,开局救活太子朱标 > 第63章 怪兽

第63章 怪兽


朱标挑挑眉,朱允熥赶紧溜走了,回到楚秀轩中,也是坐卧不安。
  乾清宫中,朱标说道:"六部大换血,可不是一件小事,父皇要不要再斟酌一下?就算各部串通一气贪赃枉法,也应该查实了再撤职法办。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心服口服,以免发生大的震荡。"
  朱元璋道:"理是这个理。可是你告诉咱,蛇鼠一窝,派谁去查?宋璟正直,宋礼/黄福清廉,骞义忠厚老实,夏原吉端庄持重,允熥荐的这几个人就很好。"
  朱标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可是他说的那个杨士奇,就让我很生疑。什么梦见白胡子老头,就是一派胡言。"
  朱元璋大手一挥,"是不是真的,你打发几个人去找一找不就知道了?"
  一夜之间,任免了这么多部院高官,南京城里又是人心惶惶。
  朱标命朱桢为主审,朱椿为副审,讯问詹徽、赵勉、张廷兰。
  三人起初还抵赖,朱桢将陈怀恩、乔永升、李介臣传过来对质。
  三人只得认罪。
  朱元璋看了三人的认罪状,气得破口大骂。
  詹徽、赵勉、张廷兰曾经被树立为廉官典型,予以表彰嘉奖,如今却被查出是巨贪。
  朱元璋火冒三丈,把蒋瓛叫过来道:"陈恒恩的案子,由你接手。查!给咱往死里查!"
  锦衣卫办案,主打一个野蛮。
  蒋瓛一声令下,吏部、户部、工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的官员被抓了一大半,锦衣卫北镇抚司诏狱人满为患。
  诏狱从早到晚响着皮鞭声,骂声,哭声,喊声。
  每天都有死尸拖出来扔到旷野里喂狗。
  审了半个月,审出来的结果让朱元璋深感绝望。
  空印案杀了一大批人,郭桓案杀了一大批人,该贪照样在贪。
  朱元璋开始犹豫了,要不要把这些人全杀了?
  朱标到乾清宫报告,那个叫杨士奇的人,真的找见了!
  朱元璋问道:"真的是像允熥说的那样吗?"
  朱标答道:"是!丝毫不差!"
  朱元璋惊得下巴都快掉了!
  到了吃晚饭时,朱元璋传朱允熥过来,问道:"你爹有没有又骂你?"
  "没有啊,他为什么骂我?"
  "你这几天躲着他一点。杨士奇没有找到,根本就没有你说的这么个人。"
  欧耶!
  找不着好,找着了反而没法解释了!
  朱允熥倏地松了一口气,笑道:"可是梦里的那个老头看起来好真啊!说的也是有鼻子有眼的!"
  朱元璋一笑,"爷爷问你,爷爷治国是不是很差劲,为什么手底下尽是些要钱不要命的贪官污吏?爷爷该怎么做才能治理好国家。"
  朱允熥:"爷爷已经做的够好的了,是那帮人不知死活,怨不得爷爷。"
  朱元璋又一笑,"不老实,你在拿虚话诳爷爷。你心里并不是这么想的。"
  朱允熥忙跳着辩解,"没有的事,我说的是真话。"
  朱元璋:"爷爷再问你一句,爷爷宵衣旰食,夜以继日,血都熬干了,为什么得不到国家的大治?"
  朱元璋自称帝以来,废丞相,升六部,广都府,孜孜不倦追求中央集权,他所做的这一切对于皇权的稳定无疑是最有利的。
  但是却是以牺牲行政效率和社会活力为代价的。专制,必定带来腐败。这是无法改变的规律。
  明清逐渐走向僵化落后,封闭保守,不能说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朱允熥闻言,不知道该如何答,斟酌了半天才说道:
  "爷爷应该试着放权,应该相信制度的力量和团体的力量,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一个扛,可以考虑在六部九卿之上,再设一个机构……"
  朱元璋腾地站了起来,目露凶光:
  "放权?怎么放?再设一个机构?设什么机构?你是说恢复中书省吧?有谁值得咱信任?是李善长还是胡惟庸?是杨宪还是汪广洋?"
  "咱不是没有放手让他们干过。可他们都干了些啥?除了擅权乱政,就是结党营私!胡惟庸还勾结鞑子和倭奴,是可忍,敦不可忍?″
  朱允熥被朱元璋吓着了,连连后退。
  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在探索一种合理有效的治理方式,从秦汉起,中原王朝一直实行宰相制度。
  朱元璋亲手推翻了元朝,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就是:
  "委政权臣,上下蒙蔽"
  洪武元年正月初七,朱元璋就发布了一份十分冗长的诏书,系统阐述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决心效法周朝,天子总六官,六官总百事。
  原来在朱元璋心目中,压根就没有中书省左右丞相的位置!
  废除中书省左右丞相是既定国策,白纸黑字写进诏书了,却被人无视了。
  废除中书省后,皇帝同时兼任丞相。
  这在理论上不是不可以,但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
  朱元璋曾经创造了一项纪录:
  八天之内,处理了内外奏章1660份,奏事3391件!
  即使是朱元璋这样的工作狂,也大呼受不了,换了那些懒虫皇帝,恐怕要当场嗝屁。

  朱元璋不得不对废除中书省所产生的弊端作出种种补救。
  他先仿周制,设春夏秋冬四辅官,四辅官都是些学术大家,搞学术的人去搞政治,自然搞得一塌糊涂。
  紧接着仿宋制,设立殿阁大学士,也是搞得不伦不类,形同虚设。
  洪武十四年末,朱元璋将司法复审权和政务初审权赋予了翰林、春坊官。
  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又打了无数个补丁。
  赋予翰林、春坊官很低的职衔。
  不得与外廷发生公事往来。
  不设固定人员。
  没有固定办公地点。
  说的了,就是高级临时工。
  事实上,在洪武时期,内阁只是翰林院的一个分支机构。
  这样一群人,既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又能起到顾问的作用。
  相当于给马戴上了一个头套,基本满足了朱元璋的既要马儿跑,又不许马吃草的要求。
  充当这一差事的,一般是进士中的佼佼者,也有极少数有名望的举人、秀才跻身其中。
  科举出身的齐泰、黄子澄、解缙都曾经担任过这一职务,非科举出身的方孝孺也担任过这一职务。
  他们品级不高,没有实权,但影响力大的惊人。
  因为他们是离皇权最近的人。
  令朱元璋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在他眼中温顺听话的小白兔,在经过漫长的演化之后,变成了一头怪兽。
  这头怪兽,就是左右明朝命运的内阁。
  到了永乐时期,朱棣继续征召官员辅政,并使之设有固定辅政地点,即文渊阁。而文渊阁位于紫禁城内,故名"内阁"
  朱棣选入内阁的都是六七品小官,不管干多少年,升到正五品的翰林侍讲、侍读学士,就顶天了。
  胡广、金幼孜、杨士奇、杨荣、解缙、黄淮等,皆是如此。
  到了朱高炽手上,内阁地位飞升。
  华盖殿大学士为兵部尚书杨士奇,谨身殿大学士为工部尚书杨荣,武英殿大学士为礼部尚书杨溥。
  他们组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三杨内阁"。
  明代阁臣,基本出身翰林,缺少地方工作经验,书呆子气严重,拟定的政策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不了解社会实际,容易被地方官忽悠。
  武将、亲贵缺席,科举官员独大,他们不懂经济,不懂兵法、不懂外交、不懂后勤,长于空谈,短于治理,热衷于搞党争。
  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却能够逐渐侵蚀皇权,变得异常强势。
  为了制衡内阁,朱瞻基又开始大力培养太监,后来慢慢搞出了司礼监这个怪胎。
  皇帝在内阁~司礼监~六部~言官~锦衣卫之间搞平衡,挑斗内斗,坐收渔翁之利,使得内斗成了明朝政治的底色。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87075157/2121205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