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传万里 > 第二十九章 读书

第二十九章 读书


“深宁居士编纂的《三字经》背完了?嗯,滚瓜烂熟、一字不差,你且倒着背一遍看看。咦!竟然可以倒背如流,算你厉害。

        今日讲《千字文》与《百家姓》,什么?竟然也能倒背如流了!好吧,那你倒着背一遍《孝经》看看。还没学?那是老夫疏忽了。

        《易经》有云:蒙以养正,圣功也。《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可知民之行,莫大于孝,明日老夫便开始授你《孝经》,不求你能倒背如流,只求你能深明其意、以正本心。”

        “咳咳,今日开始讲《孝经》,且随老夫念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李夫子身着一身蓝色直裰,表情严肃的坐在书桌后,听赵彦与王麟念完后,手中戒尺啪的一声拍在桌上,问道:“此乃《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篇,汝等可知何意?”

        李夫子手中戒尺长七寸,厚半寸,宽一寸,上书‘蒙以养正’四个篆字,这可不是摆设,打在掌心上生疼。初时,赵彦曾旁敲侧击询问李夫子,以‘苟日新’之语应如何做八股文,之后可是没少被李夫子用手中戒尺惩戒。

        此时见这须发灰白的小老头儿用两只小眼睛‘虎视眈眈’的盯着自己,赵彦顿时精神一振,扫了眼一旁做‘鸵鸟状’的王麟,随后将方才所念文字在脑中过了一遍,而后答道:“回夫子,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教育其弟子曾子,人的一切都是父母赋予,此乃孝道的起始……孝,最初应该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君王,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是以,《大雅》中说∶思念你的先祖,修养自己的德行。”

        李夫子暗地里赞了一声,他对赵彦的回答颇为满意,不过矜傲始于纵容,他教育学生可不会成天在口头上夸赞,只见其面无表情的点点头,说道:“尚可,且听老夫讲解一番。”

        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孝经这四本书,乃是这时代通用的启蒙书籍,赵彦虽然无奈,在李夫子的坚持下,却不得不静下心来从头到尾的学了一遍。直到得到李夫子肯定之后,赵彦千般恳求,这才开始研读起四书中的《大学》,此时天气已经开始炎热起来,恍惚中竟是到了五月仲夏时节。

        俗话说:五月槐花香。乡间路旁的槐树长的枝叶茂密、绿荫如盖,其上的槐花皱缩卷曲、重叠悬垂,花香清幽、沁人心脾,单只是闻一闻就让人陶醉不已。

        今日恰值休沐,赵彦拿着书册来到院墙外的小溪旁,本想在树底下乘凉看书,不想扭头看到一棵大槐树上满树鲜嫩的槐花,由此不禁想起自己穿越之前,小时候每逢槐花盛开的时候,总会弄下一些槐花回家,或闻香或生食,别有一番童趣。

        如今斗转星移,自己身边的人和物都不是曾经的那些,甚至连这具身体也不是原装的,这槐花……想必也不是曾经的那些槐花了吧。

        赵彦随手摘下一株槐花,放在手心中暗自神伤,不远处传来的一阵咳嗽声却是猛然将其惊醒。

        “夫子,您怎么在这里?”

        李夫子气喘吁吁的走了过来,走近之后只见其两颊潮红,额头大汗淋漓,前胸的单衣湿*漉*漉、汗津津一片,显然是在烈日下赶了不短的路。

        “老夫去了一趟州城,回来时恰好路过而已。”李夫子甩袖沾了沾额头的汗水,又道:“不想却看到你这焚琴煮鹤之举。槐花空灵,本无罪过,你又不是三岁顽童,竟尔辣手摧花,真是有辱斯文。”

        啥?辣手摧花?赵彦无语片刻。

        “夫子,您且在树荫下稍待,学生去家里取水来让您解解渴。”赵彦将手中槐花随手一扔,拔脚就要往家走,他可不想待在这儿听李夫子唠叨。

        李夫子冷着脸说道:“不必了,老夫不渴。”

        赵彦停住脚步,尴尬的搓了搓手,而后将袍袖捋正,对于这位有些迂腐却又不失方正可爱的老夫子,赵彦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乖乖低头挨训。

        李夫子啰啰嗦嗦说了半晌,不知是见赵彦认罪态度良好,还是说累了,见旁边有块青石,便停住话头,拂了拂后坐了上去。

        “夫子教训的是,学生知错了。”赵彦看李夫子的架势,似乎颇有继续说教下去的意思,他心中发苦,忙趁隙陪着笑脸‘认罪’。

        李夫子心绪已然平静下来,此时也觉得自己确实有些小题大做,扭头看到地上的槐花后却是心中一动,沉吟说道:“老夫出个对子,你若能对上,老夫便宽宥你这花下晒裈之举。若是对不上,你便将这些槐花好生葬了如何?”

        “学生愿闻其详。”赵彦心道,就算能对上,为了拍您老人家的马屁,我也只能将这花葬了。

        李夫子点点头,想了想后说道:“上联是:今日顽童放浪,攀树摘花如牛嚼牡丹。”

        赵彦这些日子被李夫子折磨的欲*仙*欲死,文字基本功倒是有了些功底,这对对子与《千字文》类似,求的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他最近经常用脑,穿越后思维也是越发清晰明朗,略一沉吟心中便有了腹稿。

        “夫子,学生的下联是:他年士子风流,蟾宫折桂必不忘师恩。”赵彦心下得意,这下联既对仗工整,又拍了老夫子的马屁,自己也真是没谁了。

        不忘师恩?李老夫子闻言心中颇为宽慰,在他看来,赵彦虽然底子薄,但以这些日子看来,其聪明不输那些所谓的‘神童’,为人行事间也可圈可点,又过目成诵,近乎过目不忘,比自己当初可是强出不少,假以时日,只要自己用心教授,其成就定然不凡,此时这下联对仗工整不说,只说内涵寓意便颇为不俗,孺子可教啊。

        “哼,小小少年敢言蟾宫折桂,真是大言不惭。”李夫子口不对心的板着脸说道,眼中神色却出卖了他。

        这句话不是对子却像对子,赵彦随口便想说:“哈,老老匹夫竟然目中无人,实乃胡说八道。”幸好赵彦知机的快,及时收住了嘴,否则此言一出,李老夫子估计得气个半身不遂。

        日子依旧平淡,每天除了读书便是练字,赵彦甘之如饴的汲取着这个时代的知识,有李隐李夫子在一旁引导,再加上穿越后赵彦的脑子确实远超常人,故而其进境之快,连他自己都颇为吃惊。

        赵彦父子居住的小院中种着几簇月季,花开后五颜六色,香气馥郁。赵彦有时候不禁就想,若是将这些花瓣采下来,制作成香水贩卖,想必肯定能发大财,不过他也只是想想,想完之后便强迫自己继续捧起书本,开始研习‘圣人之言’,若是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在院中支上一张桌子,而后挥毫泼墨,开始练字。

        台阁体乃是因科举制度而形成的考场通用字体,其形以乌黑、方正、光沼、等大为特点,源自明永乐时期的侍讲学士沈度,在明代称为台阁体,后世的满清则称为馆阁体。

        李夫子看到过赵彦的毛笔字后,曾刻意指点过他几句,譬如五指执笔,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掌虚如握卵,腕力是关键等等。

        有了正经的老师指点,肯定要比自己摸索着前进要好得多,赵彦不厌其烦的向李夫子讨教,他心里也知道,想要练好字,还是需要静下心来多多练习,多多揣摩,最好能比照着范本临摹,笔耕不辍,这样总有量变产生质变的时候。

        王家的书房里不缺名人字画,各种字帖自然也不缺,赵彦向王业借来几份字帖,每日晨起和临睡前便临摹几幅字,几个月下来,他写的字倒也中规中矩、有模有样,只是若让内行人来看的话,却也只能道一句勉强入眼。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文章,全文共计两千字出头,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一般是正式踏入名教的开篇之学。

        这些日子赵彦已然将这两千多字通读了近百遍,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结合李夫子所讲解的内容,已然将这部略显艰涩的文章理解个十之八*九,不过若是单凭这个就想去应付明年的县试,那明显是脑筋有问题,赵彦自然不会这么天真。

        经过李夫子的‘扫盲’,赵彦对于此时的科举制度已然略微了解了一些,严格说来的话,一名普通读书人想要金榜题名,共计要经过四道从小到大的关卡,那就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又分为县试、府试与院试,通过之后可以获得秀才功名,也叫做生员,乡试通过后是举人,会试过后是进士,殿试则是进士排位战,评委是大明皇帝。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87802/3148004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