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满唐华彩 > 第292章 一片冰心

第292章 一片冰心


第292章  一片冰心

        正月初七。

        皇城,秘书省。

        一间公廨的门被人推开,正在其中的陈希烈、薛白转头看去,只见来的是张垍。

        “杨国忠呢?”

        张垍稍稍皱眉,见有人竟来得比他晚,感到有些不悦。

        薛白道:“上元将至,想必他正花心思为圣人准备礼物。”

        “果然是唾壶。”张垍微微一笑,打心眼里瞧不起杨国忠。

        这两人,一个是名相之后,风流俊才,年纪轻轻就被选为驸马;一个是家族败类,吃喝嫖赌,靠着逢迎巴结谋得晋身。从根子上就相斥,能看对方顺眼才怪了。

        “我们先议吧。”薛白道,“不等他了。”

        “好。”张垍语带调侃,笑道:“我们才谋了几个官位,哥奴就开始反击了啊。”

        陈希烈则是忧心忡忡,再往屋门处瞥了一眼,心想,杨国忠之所以不来,莫不是因为局势有了变化?眼下这情形,与李林甫对着干,也许还真不如在上元节多花些心思讨好圣人。

        这位左相心中思量着这些,那边薛白已把他对事态的判断与张垍说了。

        “嗯,我已听长源说过。”张垍沉吟道:“此事我会找机会禀告圣人,但该有证据。”

        “这是军国大事,与其由几个御史慢慢找证据,不如圣人下旨一查。”

        张垍要想当宰相,自该要让圣人知晓他在政务上有才能,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但如何做必须得思量好,以免弄巧成拙。

        另外,向圣人预言吐蕃、南诏联合,亦等于帮了颜真卿一把,他却还没等到薛白向他提出请求。

        “我听说,苗晋卿拟贬颜真卿为合州长史。”张垍问道:“左相,可有此事?”

        这一问,他既是给薛白施压,更是在敲打陈希烈。

        陈希烈没想到张垍能这般详细地知道吏部的文书往来,微微有些慌张,道:“是,老夫……暂时压下了。”

        “那左相可得压住了。”张垍隐约有些讥意,与薛白对视了一眼。

        他目光里的意味很明显了,陈希烈是个靠不住的软骨头,李林甫才开始贬一个官员,陈希烈就已经有点扛不住了。

        说话间,外面传来动静,之后,杨国忠推门进来。

        “公务繁忙,来晚了,多包涵。”

        “你公务比左相还繁忙?”张垍以玩笑的口吻问了一句,同时嘲笑了两人。

        杨国忠竟是没有反击,赔了个笑脸。

        这反应倒让薛白有些意外了,杨国忠一向媚上而欺下,张垍的地位清而不要,没到能让他服软的地步。

        “阿兄去哪儿了?”

        “上元节,做了些准备。”

        “……”

        是日,四人这般碰了头,定了下一步的计划。

        他们会向圣人谏言,提出怀疑南诏叛唐归附吐蕃一事,陈希烈则负责稳住中书门下与吏部的形势。

        一旦拿下金吾将军李延业,审查出证据,那李林甫势必威望大跌,而此消彼长,往后他们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当更重。

        此事简单来说,颜真卿、薛白把一桩功劳分润给这三位重臣,换取他们的支持与保护,然后大家一同上进。

        ~~

        之所以选在秘书省碰头,因当年薛白提议修书,许多重臣皆兼着监修之职。

        谈过事,离开秘书省,薛白看了看天色,到刊报院去找了王昌龄。

        午后的阳光照在消融的积雪上,隐隐能看到飘浮的木屑粉末。

        衙署院中弥漫着木头与油墨的气味,好闻中带着些刺鼻。

        桌案上摆着一壶酒,王昌龄正在看文稿,每看一篇都要把纸拿起来,因字迹大小不同而调整一下看的距离,太近或太远,他都看不清楚。

        再一抬头,见薛白进来,他不由笑了出来。

        “薛郎难得有空闲过来。”

        “说得好似我比王大兄还忙一般。”

        “我还真称不上忙。”王昌龄起身,从多宝搁子上取出一个杯子来,道:“你这不会喝酒的毛病须改,酒量如诗才,该多练。”

        “酒量如诗才,看的恐怕是天赋。”

        薛白接了一句话,顺着这话题便说了起来,道:“对了,近来听闻王大兄诗云‘悔教夫婿觅封侯’,一句转折之妙,千古名句。”

        王昌龄斟了一杯酒往前推了推,道:“你也没认真夸我,今日来,竟是有事与我这仕途不顺的老头说不成?”

        “顺道过来聊聊罢了。”薛白道,“王大兄也知道,近来左相向朝廷举荐了一批人。”

        这便是他的能耐,官位虽不高,却能替朋党谋官。

        然而,王昌龄却是摆手道:“薛郎的好意,我心领了,然我对仕途功名看得淡了,便不掺和了。”

        薛白揣着酒杯,道:“大兄以往的诗,可不是如此意气萧索。”

        王昌龄长叹一口气,道:“郭公逝世,剑南节度使一职,只怕该由节度副使鲜于仲通接替吧?”

        “是。”

        此事薛白也是一直关注的,郭虚己一死,剑南节度使的人选基本上就是鲜于仲通了,只是因鲜于仲通与杨国忠交好,李林甫一直阻挠,想必也阻挠不了多久。

        “伱问我为何意气萧索?”王昌龄道:“可发现了?边镇大将,几乎已都是胡人了。”

        薛白也意识到了,如今这大唐,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范阳平卢两镇节度使安禄山、河西陇右两镇节度使哥舒翰、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边镇基本上可以说都是胡人任帅。

        但他至少保下了河东节度使王忠嗣,另外,当时朔方节度使任命的是张齐丘,薛白并不了解张齐丘,只知郭子仪就在此人麾下任朔方抹兵马使。

        “还是有两位汉人节度使的。”

        “并非我轻视胡人,而是如今这大唐边镇……”王昌龄有些不知所言,最后苦笑道:“悔教夫婿觅封侯,因为被闺中牵挂的汉家男儿,已经封不了侯了。”

        说罢,他抬头看向薛白,问道:“我知道你想劝我什么,但我这诗中所言,错了吗?”

        “没错。”

        薛白忽觉得王昌龄的诗有些辛酸。

        他年轻时出塞,写下那么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边塞诗,到如今只剩下闺怨、闺怨。

        当今天子也许还在想着灭吐蕃、建不世功业,却没发现一个年迈的诗人已经见证了大唐军队从所向披靡到逐渐凋零的变迁史。

        “回长安这两年,我才知府兵制已经毁了,完全毁了。”

        “大唐以府兵立国,到如今均田名存实亡,而战事频发,兵役繁重,百姓避役,而兵士、马匹、武器耗散殆尽,折冲府徒留官职,多年不迁升,士人引以为耻。”

        “就在去年五月十日,哥奴上奏,停止折冲府鱼书,改府兵为募兵。然而应募者皆为市井走贩、无赖子弟,何尝习过兵事?”

        “大唐承平日久,朝中多言可销兵,于是民间挟兵器者有禁。子弟为武官,则为父兄所不齿。边镇皆拢络胡人以为屏障,而国中无武备。如此局面,谁家夫婿可觅封侯?”

        “年轻男儿尚且封不了侯,我老了,更不会想着迁官。这些年我写闺怨诗,实不瞒你,我就是对朝廷有怨,我年轻时写的那些诗句……我做不到了。”

        “金章紫绶千馀骑,夫婿朝回初拜侯……做不到了。”

        王昌龄酒量很好,但抱怨到后来,似乎真有些醉。

        他看着薛白,无奈地笑笑,随口又念道:“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也是我当年写的诗,真做不到了。”

        以前,圣人很喜欢他的诗,但现在圣人很讨厌他的诗,因为他变了,变得只会写闺怨。今日,是他难得肯再念念以前的诗。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哈哈哈,白马金鞍从武皇!”

        薛白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道:“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不错。”王昌龄道:“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末了,王昌龄把酒壶完全倒过来,见里面没酒了,叹息着喃喃了一句。

        “一片冰心在玉壶。”

        ~~

        薛白今日来,本是想劝王昌龄上进一些,接下来是争取官位的机会。

        但没想到,一番长谈之后,反而是王昌龄让他更明白大唐军制已败坏到何等地步。

        那么,这些事他们能看出来,吐蕃、南诏能看出来吗?

        都说安史之乱使大唐由盛转衰,薛白如今所见,却发现大唐已经在由盛转衰了,只是绝大部分人还没有发现,还沉溺在盛世的辉煌当中。

        反而是清醒如王昌龄者,容易被当成怨妇嫌弃,所谓“一片冰心在玉壶”。

        薛白却想要拼命地摇醒世人,奋声疾呼。

        “看,南诏叛了、安禄山叛了、吐蕃杀进长安了……已经不是盛世了!”

        ~~

        “郎君,郎君,你醒醒。”

        薛白倏然醒来,转头看去,见青岚正一脸担忧地看着他。

        他环顾四周,才想起昨夜自己有些醉了,回家之后就睡下。

        “郎君做恶梦了吧?”青岚温柔地擦着他额头上的汗水,道:“不怕,有我陪郎君。”

        薛白遂将她抱在怀里。

        青岚愣了愣,双手环住他,轻轻拍了拍,问道:“郎君梦到什么了?”

        “梦到长安城成了一片废墟。”

        “不会的,你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记得吗?我和郎君远远看过长安,长安夜色可美了。”

        薛白却不需要被青岚安慰,他把她抱在怀里时想的是他得要保护她,保护他要保护的一切。

        这日到最后,却有一位稀客来访。

        薛白得了通传,披衣赶到前堂,只见李腾空正站在那儿,衣袂飘逸却又亭亭玉立。

        两人对视了一眼,没有寒暄和见礼,却是径直说起了正事。

        “我劝过阿爷了,他去查了云南太守近一年呈递的奏书,还向鸿胪寺调了南诏王的进表。”

        “那就好。”

        李林甫若能早些反应过来,到时折损的威望自然也会小上许多,但朝廷能早有准备,这其实是薛白更愿意看到的结果。

        “还有一桩事,你或许已知道,安禄山已经抵达长安了。”

        “是。”薛白道,“杨国忠以为他不敢来,如今既来了,想必圣人更加相信他了?”

        “这我不知,你得罪了许多人,小心些。”

        说过,李腾空告辞而去。

        薛白正好去御史台,遂再次表示顺道送她回府。

        两人这才闲谈了几句。

        “听说,你三月便要成亲了?”

        “嗯。”

        “我与颜嫣亦是好友,到时莫忘了给我请柬。”

        “好。”

        薛白侧目看去,李腾空不愧是修道之人,平淡冲和,万事不萦于怀的模样。

        他觉得自己应得太短促了,有心说些什么,遂问道:“上元节,你还会与咸宜公主去花萼楼御宴吗?”

        “还未定下。”李腾空道,“你呢?还会在御宴上写词吗?”

        “大概是不会了,江郎才尽,写不出什么佳句了。”

        “你给季兰子写的桃花诗就是佳句。”

        薛白一愣,李腾空已自觉说错话,快走两步,登上了马车。

        他送她回了右相府,门口的金吾卫纷纷侧目,显然是认为最近他来得太过勤快了。

        ~~

        上元节愈发近了,御史台也不似平时繁忙。

        薛白做完手上的差事,转到殿院去见颜真卿。

        以往颜真卿名望高,公房里络绎不绝有官员来套近乎,近来他惹了麻烦,身边很快冷清下来。

        薛白到时,他独自坐在那,提笔写着什么。

        “老师奋笔疾书,可是又要弹劾谁。”

        “没有。”

        <div  class="contentadv">        颜真卿摇了摇头,似对弹劾官员不再感兴趣,道:“整理了前些年与郭公往来的信件,盼能对西南形势更有所了解。”

        “听说哥奴已开始重视此事,张垍也会提醒圣人,到时圣人或许会召见老师。”

        颜真卿道:“我弹劾李延业,乃因他私会外蕃,确触犯国法,并非我已洞悉到了吐蕃与南诏之勾结。”

        薛白道:“学生不是想让老师居功,而是,至少不至于使军国大事交到一些庸人手中。”

        他一向都知道,陈希烈、杨国忠肯定是靠不住的,至于张垍,别的不说,张垍与安禄山走得也近,而眼下安禄山已经抵达长安了。

        这是多事之秋。

        恰此时,罗希奭带着几个御史走了过来,论官位,他是殿院主官,面对颜真卿与薛白颇为傲慢,也不见礼,径直让身后人将一封公文递给颜真卿。

        “颜长史,交接公务,上任合州吧。”

        薛白看向那公文,只见纸上既有吏部的行文与印章,还有中书门下复核过的批章。

        显然,陈希烈没有撑住,竟是连上元节都没等到,安禄山一到长安,这位左相就心生怯意了。

        罗希奭观察着颜真卿的表情,小声嘲笑道:“不识好歹,这就是后果。”

        不等旁人反应,他紧接着长叹一声,又道:“可惜啊,颜长史才到御史台不久,我等正盼着能与你携手国事,没想到……如今唯愿颜长史一路顺风,大展鸿图了。”

        “借罗御史吉言。”颜真卿荣辱不惊。

        罗希奭讥笑一声,摇着头,带着人扬长而去。

        薛白盯着他的背影,眼神中有微微的光芒一闪而过。

        颜真卿随手将调任他的公文搁到一边,揪着胡须,目露思索。

        他对个人官途不甚在意,但借由此事,却是看到了朝廷对待南诏一事的态度,不由忧心忡忡。

        “看来,圣人是不信南诏叛乱啊。”

        “不信?”薛白道,“圣人不信,南诏难道就不叛了吗?”

        ~~

        右相府。

        李腾空回到院中,在闺房中坐下,脸上那平淡冲和的神情便褪了下去,眼神里浮起惆怅之色。

        她自诩是修行之人,要求自己超凡脱俗,可世上哪有碧玉年华的少女真能做到心如止水、看破红尘。

        薛白是块石头,她却不是。

        私下里,她也会把头蒙到被子里,独自想着一些羞于说出口的事。

        “十七娘。”

        “何事?”李腾空掀开被子出来,又恢复了淡泊气质。

        “阿郎唤你过去……有好事。”

        今日父女相见,却是在后院的花厅。

        李林甫的脸色比前几日好了许多,见女儿来了,脸上还浮起了笑意。

        “阿爷。”李腾空行礼道,“南诏一事,女儿还想再说几句。”

        “不必说了,你一个小女子,管国事做甚?”

        “可……”

        “为父已查过了,阁罗凤对大唐忠心耿耿,对圣人更是敬若神明,此事从其人的进表,西南官员们传回来的文书上皆可确定。”李林甫一摆手,道:“薛白所言,不过是为助颜真卿而编的谎话罢了。”

        李腾空道:“他那人虽诡计多端,却不会拿国家大事来编谎。”

        “是,是,在你眼里,他便这般好?”李林甫竟是不怒,而是道:“为父已将颜真卿贬官外放,必让颜氏女与薛白的婚事办不成,你心里有数便是。”

        李腾空吃了一惊,讶道:“阿爷如何能这般?!”

        “因为大唐自有法度。颜真卿诬告郑延祚,使为国尽忠、乐善好施之官员胆寒;诬告李延业,泄机要时策,误边镇大事。不思悔改,反做局遮掩,咎由自取。”

        “阿爷以这般霸道手段坏人婚事,女儿绝不……”

        “够了。皎奴,把十七娘带下去,换掉道袍,往后作寻常装束!”

        李林甫如今复有了宰相之威势,没耐心再与李腾空多言,吩咐女使将她带下去。

        他还很忙,起身往前院议事厅去。

        自从王鉷死后,李林甫直到现在才稳住局面,因为安禄山到长安了。

        安禄山一来,已让一些人意识到大唐边镇的胡人将领几乎都是右相慧眼识珠提携的,右相的实力还在。于是,如陈希烈一流,马上就害怕了。

        薛白费力拉扯起来的那个松散的联盟,马上就开始有了瓦解之势。

        想要罢他的相位?竖子还是太嫩了。

        李林甫冷着脸,缓缓在议事厅坐下,看向已拜倒在那的杨国忠。

        其实,正月初七,杨国忠就已经来拜会过他了,他都不记得,这是杨国忠第几次在背叛了他之后又求饶,但官场总是这般。

        “右相,我已经说服了陈希烈,想必右相也看到了他贬谪颜真卿的奏章。”

        杨国忠再次背叛薛白选择李林甫的原因很简单,或者说他不认为自己是背叛,因为他永远只选择赢的那一边。

        他收到鲜于仲通的信了,确定阁罗凤没有叛唐之意。因为去岁左武卫大将军何履光才到南诏取了安宁城以及城中的五盐井,震慑了南诏。

        偏偏薛白把所有赌注押到这件事上,那么,他只好选择李林甫。

        “本相看到了。”李林甫淡淡道:“剑南节度使的人选定下了,鲜于仲通。”

        “右相英明。”

        这是一个小小的利益交换,李林甫要贬谪颜真卿,杨国忠收了鲜于仲通的礼物帮忙谋官,但杨国忠显然不满足。

        “那,京兆尹的人选?”

        “你想当?”

        “下官愿唯右相马首是瞻!”

        李林甫眼神泛起讥意,愈发看不起杨国忠,若不是薛白回到长安,对右相府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他绝不会留着这唾壶,眼下为了应对薛白,却不得不再用这种废物。

        “京兆尹是要职,容本相考虑。对了,张垍欲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是,是薛白怂恿张垍。”杨国忠道:“此事我极力反对,但薛白、李泌似乎因为亲近东宫,一心要助张垍进入中枢。”

        “构陷胡儿一事,也是出自东宫授意?”

        杨国忠先是有些发愣,低着头,眼珠子转了转,道:“是东宫授意张垍,张垍一向与安禄山交好,因此能伪造许多以假乱真的证据,再利用李泌、薛白,在王焊叛乱一案中冤枉安禄山。”

        这回答,终于是让李林甫满意,他点了点头,道:“等此案了结,你便是京兆尹。”

        ~~

        杨国忠出了右相府,心里还在憧憬着拿下京兆尹一职。

        他认为自己可谓是大唐升官最快的一人了。

        之所以能平步青云,就是因他审时度势,相比起来,旁人都不如他,陈希烈软弱、张垍身份尴尬,而薛白有时候太执拗了些,何必咬着李延业一案不放?

        “唯有我想着升官。”

        杨国忠笑着摇了摇头,翻上他的骏马,自往南曲而去。

        他没有留意到,街边有几个行人始终在盯着他。

        ……

        是日傍晚,丰味楼。

        “唾壶又倒向哥奴了。”

        “不意外。”

        杜妗目露轻蔑,道:“虽不意外,他脊梁骨未免还是太软了。”

        “那又如何?”薛白道,“你看他们今日贬了我老师,真就赢了吗?待南诏一叛,赢的是谁?”

        “我有时真恨不得南诏叛了,给朝堂上这些昏昏沉沉的糟老头们一个响亮的耳光,打得他们明白一个道理,若无心理政了,便早些滚下来,莫还坐在那祸害万民。”

        这样一句大逆不道的话,薛白听了,也只是轻抚着杜妗的背,道:“冷静些。”

        “我很冷静,这一局我们注定是会赢的,不是吗?”

        到现在为止,薛白也没拿出任何南诏要叛乱的证据,但杜妗就是无条件地相信着他,因此说注定是赢的。

        但薛白想要的不止是赢过李林甫,仅仅是证明他比李林甫有远见意义不大。

        “哥奴、唾壶最明白李隆基的心意,他们联手贬我老师,说明李隆基根本不相信南诏会叛乱。此时必然只想着上元赐宴,普天同庆。”

        “好一个普天同庆。”

        “是啊。”

        杜妗最懂薛白,见他眼中光芒闪烁,便咬着他的耳朵,问道:“你想做点什么?”

        “我在想,如何召告天下,让所有人都知道南诏叛乱。”

        “这不难,我们有一样利器,专门用来做这个。”杜妗道,“难的是如何召告天下,而你还能置身事外。”

        “我不可能置身事外了,做得再隐秘,只要做了,都会知道是我做的。”

        “那便忍一忍,我们等着?”

        薛白还在沉思,思忖着倘若真的违背李隆基的心意,将要面对的惊涛骇浪自己能否扛得过去。

        而他也受够了凡事都在李隆基、李林甫这对昏庸君臣的控制下,哪怕只有一次,他也想试试给他们一巴掌。

        良久,他看向兴庆宫的方向,喃喃道:“上元节到了。”

        ~~

        转眼到了正月十三,上元将至。

        长安城已经沉浸在即将到来的狂欢之中,街头巷尾都在议论着范阳节度使从北方带来的宝货与飞禽走兽。

        朱雀大街已挂满了花灯。

        薛白策马从花灯点缀的长街中穿过,神情郑重,显得与整个大唐都有些格格不入。

        他进了皇城,再次拐入秘书省、刊报院。

        隐隐地,有丝竹声响起,有人在唱着歌,歌声幽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薛白入内,见王昌龄斜倚在堂中,一手持稿,一手持酒,一边听着乐师唱歌。

        “还请你们先下去。”

        “是。”

        “上次,我问王大兄是否想升官,答说不要,如今却又‘空悬明月待君王’了?”

        王昌龄哈哈而笑,自嘲道:“我为人嘴臭,好高谈,好抱怨,做不得实事。”

        薛白坐下,给自己斟了一杯酒,道:“我老师被贬了。”

        “颜清臣声望著于当世,还会升迁的。宦海沉浮,起起落落……其实已是极难得之事,更常见的是落落落落,一落千丈。”

        “当年宰相张九龄公被贬,王大兄若投靠哥奴,或可仕途一帆风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王昌龄懒得回答这样的话,饮着酒,念了一句李白的诗。

        薛白有话想说,但没有马上开口。

        王昌龄遂问道:“薛郎有事?”

        “我若开了口,或许会害了王大兄。”

        “哈,能害我到何地步?”

        “大概……贬官?”

        王昌龄再次哈哈大笑,道:“你可知,我被你举荐到刊报院之时,李太白送了我一首诗?”

        “略有耳闻。”

        “诗名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他以为我被贬到夜郎了。我问你,官场上可还有比这更坏的下场?但即使这般,我还是收到了李太白的诗。”

        薛白愣了一下,看向王昌龄那张豁达的脸,忽然想通了很多事。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高声吟着,把酒向青天,遥敬了远在天边的李白一杯。

        唐人之洒脱,尽在这一杯之中。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89950758/11506278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