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二场科考
吴启冥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插翅难飞
郎悔
但是,为什么要把这件衣服给扔了?
“你们刚刚可曾有人见到过这衣服?”
宋智语气低沉地问向了刚刚搜查礼部官员房间的那些巡御司官吏。
数十个巡御司官吏相互对视一眼,同时摇了摇头,其中一人上前一步抱拳道。
“回佥事大人,刚刚是下官带着兄弟们搜查礼部官员的房间,并未发现这衣服。可能由于这衣服挂在树梢之上,再加上刚刚天色显得尤为昏暗,所以并未注意到,在树梢上还挂着一件衣服。”
在此人说话的时候,天边已经露出了鱼肚白。
也正是因为此时的天快要亮了,宋智刚刚抬头在树梢上发现了这么一件衣服。
宋智点了点头,他狐疑地将这件衣服给打开,心中盘算着此人为什么要将这官服给扔掉。
等他打开了官服,看见这件官服在屁股与大腿的位置站着,淡淡的红色印记好像是血迹,而且由于这件衣服不太合身的缘故,身上还有一部分丝线被撑得断裂,尤其是肚子部位。
除此之外,整件衣服还因为被树枝或者其他什么锋锐的东西划过,使得衣服下摆包括袖口部位出现了大量的被摩擦,断线的痕迹。
宋智面色沉静地将这件衣服递给了身旁一位巡御司官吏,他心领神会地将神会地将衣服拿到了,前方还在录口供的礼部官员面前。
这位巡御司官吏拿着衣服迅速地跑了下去,仅仅过了不到半刻钟的时间,有一位礼部官员巡御司官吏拖着来到了宋智面前。
“佥事大人,这件衣服就是此人的。无论是此人在仁善楼的居住位置,还是他的身形,都与这件官服相对应。”
“刚刚我们重点查阅了此人的口供,发现他口供当中有不少地方言行不一致。”
巡御司官吏说完这两句话,就将一个个子不是很高却很瘦的中年男子推到了宋智的面前。
这是一个礼部的小官,他被巡御司官吏推到宋智面前的时候,他的脸上并没有任何慌张之色,别说是慌张之色了,就连一丝紧张感也没有。
“这件事可是你做的?”
“是……”
宋智上一句话刚刚问完,此人连想都没想,直接点头直接承认下来了这件事。
宋智倒是有些意外地望着这人,随后又说道:“这是林兵司的意思?”
宋智这句话说完就见此人脸上不仅没有紧张之色,反而露出了一抹笑意。
他的目光盯着在场众多巡御司官吏,目光又转移向宋智,然后从他的鼻孔和嘴巴,甚至耳朵当中都开始冒出黑血,渐渐地,他的身体也瘫软到了地上。
巡御司官吏轻轻地探了探他的鼻息,随后摇了摇头。
“他的嘴巴里面并没有藏毒,应该是服用了带着时效性的毒药,如果在服药的间隔当中没有得到解药就会立刻身亡,想来应该是时间到了。这手段有点像是江湖当中的死士,也是林兵司常用的一种手段!”
宋智轻轻地掰开了此人的嘴巴,发现此人口腔里面并没有藏毒,又对他的身体做了一番检查,以他多年的经验来判断,很快地就得到了结论。
宋智再说这番话的时候心中也在默默地盘算着,此人到底是否真的是林兵司之人?
他既然是周国人,这么做的目的何在?
在周国使臣进入京城之前,破坏了大秦的科考,如果真的确认了这件事是周国所做,那么,进入秦国即将抵达到秦国京城的周国使团,恐怕就没有好日子了。
对于周国想要达成的目标,完全是背道而驰。
还有那一件屁股和大腿处沾着血迹的官袍,想来应该是董泉被发现科考乱棍打出来的,之后又穿上了官袍沾染上去的。
此人居然能够在科考结束之后又回到礼部贡院,那是否就能证明此时的礼部贡院也不是个安全之处?
毕竟这种方法如果可行的话,人人都能够进入礼部贡院当中。
宋智想到这里,招呼来了一旁的巡御司官吏。
“这第二场科考快要开始了,我要重新布防一下礼部贡院的防守。除此之外,今日在场的礼部官吏先将他们安顿在人上楼,不要让他们离去,他们当中或许还有周国的内奸。”
“此外,你们好好的调查一下董泉和这里不关员的人脉关系,重点调查他们和礼部的哪些官员有过多亲密的来往。另外就是太子殿下那边挑十几个好手保护在太子殿下身旁,我要寸步不离的保护,无论是吃的喝的,再或者用的都要经过检查才行。”
“还有三位主考官,此外,还有孟海。我所提到的这些人你们派咱们最好的兄弟去保护,尤其是太子殿下和孟海,如果遇到危险,就算舍弃了国师与另外两位主考官,也要保护太子殿下和孟海的安全……”
“此外,还有日常的伙食,包括考场的舞弊,还有……”
宋智在短短的半刻钟时间内,便发出了十几条命令,巡御司官吏一个个离去,按照宋智的吩咐去做了。
此时的天光已经渐渐放亮。
孟海是被刑部郎中马高义和礼部郎中贺州市联合给叫起来的,这两个人在外面砸了半天的门,里面的孟海仍然睡得和死猪一样。
然后这两位副考官无奈之下只得联合冲入到房间当中把孟海给加了起来,孟海在迷迷糊糊之中,只感觉自己的身体一轻,紧接着便有人开始往自己身上套衣服。
孟海直接被吓得惊醒,这才看见,站在他左右两边的两位郎中。
“怎么了?怎么了?难道贼人又杀过来了?”
孟海还以为又有周国的内奸此时正提着一百米的大刀奔向他,他以刑部郎中马高义与礼部郎中贺显完全没有反应过来的速度,直接穿好了鞋子,裤子,衣服,包括带好了头上的冠巾……然后从窗户里开了。
幸亏这是一楼。
孟海从窗户边上跳出去,看着一个个礼部小吏那既惊讶又茫然的眼神,有些狐疑地看向窗子里面的马高义和贺贤。
马高义有些哭笑不得地说道。
“伯爷,该用早膳了。用完早上再歇息一会儿,就是这第二场的科考,别耽误了时辰!”
孟海一听不是周国的人杀过来,整个人的精神气瞬间开始萎靡,仅仅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就已经萎靡到了极点。
“昨天晚上熬了大半夜都没睡觉,难道就不能让人睡一会吗?要不然你们两个给我告一上午的假,就说我昨天晚上受惊了,吓得发烧了,等我睡一上午就能缓过来……”
孟海一边试探性地说探性地说着,一边就想要翻窗户爬进房间。
但是刚刚不知怎么的,从屋内翻窗户到屋外倒是挺轻松,但是现在从屋外翻窗户进屋内,他试了三四下都没有成功,不由得有些气馁地走大门,回到了房间。
马高义和贺贤两个人对这位跳脱的伯爷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两人哭笑不得地在再三劝阻,这才打消了孟海再睡个回笼觉的念头。
由于昨天发生了火烧文礼楼的事件,今天或许为了补偿三位主考官和三位副考官,这早上的伙食极为丰富。
孟海吃了三五种不同肉馅的烧饼,又吃了一小碗馄饨,外加一碗豆浆,最后再啃了两个大肉包子,这才心满意足地瘫倒在椅子上。
辰时四刻。
上午八点,科考正式开始。
今天的考试时间要比昨天提前,因为今天要写的是测论题。
孟海与两位副考官和三个主考官来到科考场上的时候,牵举屋内的考生,这才刚刚坐定。
昨天火烧文礼楼的事情,如同长了翅膀一样,已经在京城内传开。
作为这场科举考试的第一印象者,考生,对于这件事自然是最关心的。
所以国师于文墨手中拿着一张昨天刚刚起草好的安抚众多考生的文书,开始大声朗读,虽然他的声音很大,但是整个千举屋那可是有两三个篮球场的,即使他的声音再大,也没有多少人能听得见。
所以这个时候就有礼部官吏分发,昨天连夜印刷好的告知单,上面的内容就是此时国师于文末所畅读的内容。
这些考生看着告知单上的内容,这才发现主考官席上又多了一人。
原本在高台最上方坐着的三位主考官的正中央又加了一张桌子,在桌子后方坐着一张极为年轻的面容,此人身穿黄色,既尊贵又华丽的服饰,端坐在高台之上,给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
此人正是太子赵宣。
赵宣的出现无疑给在场的考生打了一剂兴奋剂,不少人的目光全部落在了太子赵宣身上。
赵宣毕竟也是经受过太师太傅各种教学洗礼过的人,所以这个时候的他面对着众多考生的目光,不仅没有畏惧,反而有些得意的高高地昂起了脑袋,给人一种鼻孔朝天的感觉。
但是下面的考生一个个却显得极为兴奋,甚至比见到自己亲爹还要兴奋。
这是太子监考啊!
喧哗的声音渐渐停息。
当考生们在告知栏上看见了自己的考卷,并没有被烧毁,包括看见了巡御司,言宣伯,太子……这几个字样,尤其察觉到了今天的千举楼巡查的考官尤为之多,包括整个礼部贡院之外,都已经占满了防守的官吏。
这些考生却只觉得心中一松。
科考开始。
国师于文墨也在此时公布了三道科考的策论题目。
其一:何以明法?
也就是说,如何让法度清明。
其二:以何为忠?
也就是说,什么叫做忠诚,又或者忠心?
其三:以何视海宣司?
也就是说,如何看待海宣司。
在下方考生看见国事于文末张开的三条横幅上,写着科考的三道策论题目时,孟海也看见了这三道策论题目。
心中一惊。
这三道测论题目和薛糖芯与他在海宣听书所猜测的考试题目几乎一致,第一道应该是考法律方面的题,第二方面是考忠君爱国的题,第三道题很有可能就与海宣司有关。
现在一看,居然全部都被说中了。
第一道题虽然说是用什么办法来明确法度,让大秦法度清明。
但是以在场考生经常读的之乎者也的文章来看,所答题出来的内容几乎差不多,毕竟大家从小读的书都差不多,答出来的内容无非也就那么几点: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法律的改革,加强法律的监督和审查,加强法律方面的普及与宣传,做到清正廉洁……然后再与古代当中的一些典型案例相结合。
这样回答确实也没有错,但是如果能够回答这第一道题的方面,举出几个相应的法律条例,结合典籍案例,再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无疑会让批卷子的考官眼前一亮。
如果在这期间再结合大秦历史上几个不那么犯忌讳的刑事案件,谈谈自己的看法,再写出几条关于刑法方面的条例,更加会让批改卷子的考官为之打高分。
毕竟在科举考场上,这第二场测论题几乎占总分的四成多,将近一半了。
至于第二道题,什么叫做忠诚?
这也可以参考第一道题,如果大秦刑法方面的书阅读的足够优秀的考生,在做这道题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何为忠君,何为爱国。
当然,再加上一些之乎者也的字样,如果其中再有几句诗句,那就更好了。
这道题还算是正常一些的。
至于第三道……
孟海看见有不少考生在看见横幅的第三问的时候,都是莫名其妙地挠了地挠了挠头。
海宣司?
啥玩意?
以前从来没听过进入京城的考生似乎听过,但似乎又没听过?
这里是干啥的?
这个部门属于六部?
像其他的司农寺,看这名字还知道是搞个农业的。
街道司,看这名字也可以看出来是跟街道有关的,再仔细想想就知道和大街小巷的卫生处理有关。
但是给了一个海宣司?
难道是管海的?
但是大秦京城周围又没有海,难道是问海防方面的?
但是近几年,没有听说过大秦有海防问题啊?
难不成皇帝是想要派人出海征讨海外的国家?
有许多考生都将这个从未听说过的部门与海防联系在了一起,然后思路就被带歪了。
当然,也有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宣司。
毕竟这个部门在京城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京城附近的几个郡县也都有流传过关于海宣司的一些事情。
所以在场绝大多数的考生还都是听过这个部门的,只不过并没有详细研究过这个部门。
但是今天的考题却是论一论这个部门?
这该如何下笔?
孟海坐在二层的高台上,看着下方一个个考生们抓耳挠腮的他,不由得回想起了当年自己中考和高考时候的模样,中考时候还好。
当年高考的时候,他拿到数学卷子,除了选择题的第一问能够轻松地写下来以外,后面的题只能连蒙带猜,或许和现在这些考生差不多。
孟海面前放着一后台文件袋,里面放着考生要答题的答题纸。
这些纸都是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过的,和市面上卖的各种宣纸都有所不同。
在答题纸的第一面,一竖六要写考生的个人信息,姓名,籍贯等诸多要素信息。
紧接着,后面给出了将近三十份大宣纸,这些都是三尺纸。
长大概有一米宽,宽有半米多。
由于这种宣纸是特殊材料制作的,所以极为耐造,而且不透纸背。
所以,即使一大团墨水滴在了宣纸上,也不会打湿背后的纸面。
所以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就可以将试卷折叠起来答题。
但是面前放着三十余张宣纸,按这个时代的字体大小寻常,考生一面就能写八百字……
虽然错论题并没有给出具体多少字的要求,但是整个秦国已经形成了一种风俗,那就是写的越多越好。
管他写得对不对,先把字数凑上。
所以仅仅一个时辰的时间,就已经有考生写完了两大张宣纸,看他这驾驶似乎第一道测论题还没有答完。
孟海不得不感叹,当时自己写的那八百多字的小作文实在是太丢人了。
孟海坐在二层高台上,正在愣神想着昨天文礼楼着火的那件事,一位巡御司官吏就跑了过来,说是去看台,后面有人找他。
孟海满脸狐疑地跑向了看台后方,一眼就看见了,无聊踹石子的赵宣。
“咋了,有事?”
孟海看了看周围没人理部官员,距离又较远,巡御司官吏虽然保护在周围,但是这些巡御司官吏完全可以当做聋人哑巴对待。
孟海也就对这熊孩子没有太多客气。
“那啥……有事!”
孟海看见熊孩子一边说话,一边低头,时不时还搓搓手的模样,就知道这熊孩子找他绝对没好事。
“我警告你,我可没钱!”
孟海先给熊孩子打了一剂预防针。
赵宣听到这话,一脸兴奋地就想冲上来与孟海拼命,但是估计在远处,毕竟还有不少礼部的官吏看着这一面,虽然说话声音远处听不到,但是动作大了些,远处的官吏可都是瞧得清清瞧得清清楚楚。
所以熊孩子保持着一副气愤的模样,说道。
“我是找你借钱的人吗?我可一次都没有找你借过钱,我来是有其他事情找你的,就是干回你的老本行!”
孟海愣了问,有些不明白自己的老本行是什么。
赵宣神秘兮兮地从怀里取出来了一个米黄色的折叠本,然后在孟海的面前晃了晃。
孟海知道了,这时又要给熊孩子写作业了。
皇帝明明已经知道赵宣每一次的作业都是由他这位孟夫子代劳,为何还会给熊孩子布置作业?
孟海想到这里,心中已经隐隐地猜测些了什么,但还是接过了熊孩子递来的米黄色折叠本,当他打开这作业本的时候,他中一惊。
在作业本里,一共有三道题。
第一道题,何以明法?
第二道题,以何为忠?
这两道题是本次科考的两道题。
再看第三题。
问的也是海宣司。
海宣司日以何兴?
皇帝这第三道题是文海宣司日后如何兴盛,也就是说是问海宣司以后该怎样发展,具体要做什么。
孟海抬起头看了看熊孩子,又看了看面前的作业本。
熊孩子招呼着身旁一个巡御司官吏取出来了一支笔。
巡御司官吏有一种特殊的毛笔,也是巡御司官吏经常用的。
这种毛笔的笔尖非常的细,上面的毫毛也非常的硬,一次默写几百个字不成问题。
巡御司官吏自配一种墨水,放在一个小瓶子里,就这一瓶墨水用上半个月都不成问题,如果用这支笔加这小盒子里的墨水打本次科考的题,写上五六万字,说不定才能写干小瓶子里的墨水。
这毕竟是特殊研发过的。
孟海看着赵宣一脸恭敬地将手中的毛笔递给了他,然后一脸讨好假期学得望着地望着他。
孟海有些哭笑不得。
他明白皇帝的意思。
与其说这个作业是布置给熊孩子赵宣的,还不如说是皇帝借助熊孩子之手,专门给他布置的作业。
该如何答题?
既然这是普通的作业,并没有与利益甚至做官牵扯在一起,自然不用和那些考生一样,结合经史典籍,写上满满三大页。
孟海想了想,写出了第一问的答案:
天下有信数三,一曰智有所不能力,二曰力有所不能举,三曰强有所不能胜。
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以罚受诛,人不怨上。
小信诚则大信立。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利之所在,民归之。民之所彰,士死之。
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故,权,势,法。
孟海写了七句话,最后一句“权势法”是他的总结,没算在其中。
孟海在上一世的时候,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看过韩非子,特殊的原因是被语文老师罚抄过,过程艰难曲折就不提了。
所以刚刚回答的那七点都是韩非子当中的几句话,虽说只是一条又一条,互相之间也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他相信皇帝看完这几句话之后,能够明白他的意思。
孟海尤其在最后还总结了:权、势、法。
他觉得皇帝应该能看懂。
所以当他写完这第一面,打算翻过去写第二问的时候,赵宣几乎快要哭出来了。
“你能不能多写一点,要不然挨打的可是我!”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94718039/7578045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