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入聊斋当剑仙 > 第三十八章 知府的用心

第三十八章 知府的用心


  王宵之所以皱眉,是这种题目,专用于划分阵营立场,我来考试,你好好出题就是了,有必要强迫别人站你的队吗?

  可是考题是知府出的,主考官也是知府,不按他的思路来,还真不行!

  看来黄公公的评价没错,知府好道学,厌恶时下的浮奢风气,又我行我素,仗着自己绝了嗣,无所顾忌,就肆意妄为。

  苏州府有这样的知府,也是苏州老百姓倒了八辈子穷霉啊!

  王宵暗暗腹诽,脑海中回忆着胡长清的几篇文章,果然风格偏激,言辞激烈,如果照着胡长清的路子回答,或许能讨得欢心,却是得罪了整个江南官场,乃至于朝廷,乡试铁定被贬黜。

  试问当今天下,哪有不贪不吝的官?

  就连皇宫内院,也不择手段捞钱,所谓上好下效,根子不正,长出的苗自然是歪的。

  可是不按胡长清的路子来,怕是府试都过不了。

  王宵暗暗观察旁人。

  有如自己般拧头眉心,或咬着笔头,也有稍一寻思,就下笔如神助,信心十足。

  “诶?”

  突然王宵想到,这题目有问题。

  虽然黄公公把胡长清贬的一文不值,可那是屁股决定脑袋,太监的话,听听就好,谁信谁傻。

  而现实是,胡长清表面上绝了嗣,但是他有十个女儿,可以招婿,生的孩子随他姓,古人对于养子,是真当亲儿子养的,更何况女婿的儿子,也有他胡家的一半血缘。

  自己还真是傻,差点信了太监的鬼话!

  因此胡长清不可能行事无所顾忌,他戴上一副我没了后代,什么都不怕的面具,恐怕还是为了让人忌惮他。

  从目前来看,效果不错,上官、太监、锦衣卫都不敢招惹。

  可实情真是如此么?

  王宵不得不怀疑,胡长清实际上是个精于算计,擅于利用身边每一份资源,化不利为有利的智者。

  这样的人,怎会肆无忌惮的出题?

  考场上,从来不乏赌客,去押考官的喜好,抢读考官往年文章,以期获得灵感,胡长清自己也知道。

  或许他是故意为之,挑选考生。

  考场上有潜规则,考官取中几个合自己喜好的学生,将来其中如有人能飞黄腾达,那他自己和家人,几辈人都有依靠。

  考生也明白这个道理,自己能考中,全是主考的功劳。

  毕竟你再有才学,考官不点你,你能怎样?

  当初王宵得知陆放在寒山寺之后,诸多铺垫,就是为了吟一首《枫桥夜泊》给陆放听,留个深刻的印象。

  也是他沾了穿越来的运道,搁正常时候,考官会避嫌,对于考生任何毛遂自荐或示好的行为,都避而远之。

  结合陆放点了自己为案首,王宵越想越有可能,胡长清在挑人。

  不过为了防止主观意愿影响到理性思维,王宵还是排空思想,默默静坐了半柱香,再把整个事情复盘,才最终确定,这题是胡长清的钓鱼题。

  动机或许是考生太多,五个考官也是人啊,一篇接一篇的垃圾文章捧起来读,谁能受得了?

  因此从第一题就开始,就筛选掉绝大部分的考生,后面会相对轻松些。

  当然,古人讲究说破不看破,看破了胡长清的意图,还不能在字里行间过于明显的表现,需要掌握平衡的功夫。

  寻思半晌,王宵提笔,蘸了蘸墨,开始书写。

  “孔圣曰仁,孟圣曰义,仁者,人也,义者,亦人也……”

  王宵从人的角度阐述,花有百种,人有千样,隘与不恭,都是人性的一面,不应该以暇掩瑜,而是应在瑜的基础上,力争有暇改之,君子三省其身,方可接近圣人的修养。

  其中,王宵掺寻了少许心学的东西,提倡涵养心性,静养端倪,因心学源于孟子,把心学与孟子结合,并不显得突兀,反是从另一角度,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说到底,这篇文章是讨巧型的,不为答而答,兼顾隘与不恭,以仁义统之,主旨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王宵落笔如神,洋洋洒洒数百字,一气呵成,再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又无犯忌,才腾抄到试卷上。

  后两题分别是:有知虑乎?

  曰否。

  多闻识乎?曰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

  以及:道之以德。

  前者出自于《孟子·告子下》

  后者出自于《《论语·为政》

  细细斟酌之下,确定这两题的破题思路没有钓鱼或者隐藏陷阱的嫌疑,王宵才开始落笔。

  童生考的是基础,而生员试涉及到义理、策论和史论,可以进一步阐述,王宵的思维天马行空,精辟见解流淌而过,不时就有点睛之语,提升着文章的整体格局。

  当第一卷经义完成之时,王宵仍是才思泉涌,意尤未尽,而时辰已是正午,吏员送来饭食,每人两张素面干饼,不带油星,和一碗清水。

  王宵慢条斯理的吃完,不急于做下一张试卷,微眯起双目,暗中运气调息,他感觉自己尚未从上一张试卷的状态中走出,这样是不行的,会影响到史论的破题,必须静气凝神,让思绪平缓。

  “咚!”

  “咚!”

  “咚!”

  第二通鼓响,提醒考生下半场开始,王宵也从魂游物外的状态中回归。

  史论同样有三道题,分别是:李广程不识治军繁简论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裴玄真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李斯谏不韦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王宵略一琢磨,就开始书写。

  笔尖,沙沙声不断,史论就事论事,相对简单,只是思路拓展的度要把握好,毕竟是府试,你考出了殿试的水平,未必是好事。

  当放下笔时,天色已黑,有吏员依次为各考棚点燃灯火,并派发干饼清水。

  府试长达一天半,合理分配作息非常重要,前世王宵研究科举,很多科举世家就极为讲究考试的节奏,甚至在考前半个月,开始按科考调整作息,使自己在考试时处于最佳状态。

  王宵又留意旁的考棚,有些人吃过干饼,就微闭双目,恢复精力,也有考生不浪费丁点时间,吃完继续答卷。

  王宵饶有兴趣的打量着,每一位考生,都对应着一个家庭殷切的期许,以举家之力供养他,搏一个美好的未来。

  那一缕缕的愿望,便是生机,也是人世百态,

  渐渐地,王宵似有所悟,心灵越发的宁静,恍如平静的海面,那缕缕愿望,又如微风拂过海面,荡起阵阵涟漪。

  突然,王宵心里起了一种巨大的感动,心神猛的一空,世界仿佛静止了,无比安宁,外在的业障纷纷退去,露出了虚无的一角。

  再一次,王宵进入守静笃,致虚极的状态!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96996286/71362772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