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战前商聚
涸平的一天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其实早在洪武四年(1371)年的时候,曹国公李文忠就在应昌之战中肃清了沙漠以南的元军。
但在这之后明军并没有实际占领这块区域,而是趁着元军无力南下的时候,大举将居住在此地的百姓南迁。
然而两年后元军就卷土重来,还与明军一同争夺此地的百姓,将人口往北方迁移。
战乱加上移民,使得辽河以西、长城以北几乎都变成了无人区。只有靠近长城的这几个州县由于临近大明,元军通常情况下不敢离长城太近,所以情况略好一些。
从古北口到密云县城还有一段不近的路程需要走,后面进来的那些流民没法在天黑之前赶过去了,因此只能在城关内停留。
朱棣才和李彧、陈亨等人则一起跟随着前面那批流民队伍的末尾回到了密云县城。
晚饭还没来得及吃一口,朱棣就召集了在密云县城内的所有官员一块来开会。
小小的县衙里挤满了人,朱棣理所当然地坐在了上首,而本应坐在这个位子上的密云知县此时却只能坐在最靠近门边的位置。
“具体情况你们也都知道了,元军这次南下劫掠比以往来势更加凶猛,甚至已经来到了以往从未敢踏足的滦平。召集你们过来,是想听听大家对此的意见。”
“停留在滦平县的元军大约有多少人?”陈亨问道。
在此之前一直掌控这里防物事宜的魏佥事回答说:“根据探子估计,数量至少在千余人以上,不过最多不会超过三千。”
“其它方向呢?”
“只能确定兴州和热河两个方向都有受到劫掠,但并不清楚现在是否有元军停留在那里。”
之所以这些情报这么快就能被搜集到,是因为早在很久以前,明军就往长城以北的这些地区留下了不少暗探。
等到要搜集情报的时候,从关内派出去的探子就可以和那些暗探取得联系,快速获得相关信息。
“这些地方受灾情况怎么样?”朱棣问了一个自己比较关心的问题。
“下官根据逃难过来的难民大多是热河人这一点推测,那个方向受灾应该是最严重的。兴州由于距离北平更远一些,那边的流民可能还没过来,因此不太好判断。”
朱棣低头思索了一会,然后对着分坐在自己左右的陈亨和李彧说道:“李大人,陈大人,本王认为此时是一个把关外百姓都迁回来的好机会。”
从朱棣的视角里来看,制约北平发展的最大桎梏就是人口不足。现在连土地都种不完呢,哪来多余的劳动力投入到制造业,提升生产力呢?
更不要说未来还要依托这里,来打一场全国的战争。如果没有足够的兵源的话,未来未必能像历史中的那样幸运。
而人口自然增长上去所需的时间太漫长了,朱棣等不了那么久,因此吸引关外人口内迁就是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
陈亨听出了朱棣的言外之意,问道:“王爷是想主动出击,然后把这些人给带回来?”
谭渊本来以为朱棣要说的事跟自己不会有什么关系,因此心不在焉的坐在那里。但此时听陈亨这么一说,顿时眼睛都亮了起来。
“本王是有这个打算。”
“王爷你说的对!狗日的元军都都要骑到爷爷们的脸上了,这要是不教训教训他们,怎么才能出这口恶气?”
谭渊毫无修养的发言引来了全场人的注视。不过别看他平时在朱棣面前高官云集,就感觉副千户这个身份不怎么值钱。实际上副千户是从五品,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此时在县衙里坐着的除了李彧和他的几个下属,以及知县等少数几个文官以外,其余就全都是武官了,因此也没人对谭渊的行为说三道四。
丘福此时也理所当然地站在了朱棣这边:“谭千户说的没错,元军这是在试探我们的底线。若是此次我们不做出反应的话,长城以北就有可能全部成为北元的跑马场了。”
“出兵倒不是不行,但是不是应该向朝廷先请示一下?”
陈亨的属下则相对比较谨慎。毕竟在没接到命令的情况下,要是打了胜仗还好,若是打败了,那后果一定很严重。
谭渊立马反驳说:“这一来一回得耽搁多少时间,等朝廷的命令发回来,元军恐怕早就都退回去了。”
朱棣不想听双方就此事展开争论,他知道不管其他人怎么说,最后还是得看这里最有话语权的陈亨怎么想。
“陈大人认为此事可行吗?”
“下官认为此事有一些冒险,若单单只是为了收拢一些流民的话,与所面对的风险相比恐怕有些不值得。”
“长城以北的这个几个县至少还有近十万人口存在,本王认为值得为此冒一点风险。”朱棣顿了一顿,接着说道:“风险虽然会有,但只要我们稳扎稳打的话就不会太大。我们兵力占绝对优势,对方恐怕会直接撤退,并不会交战。”
“可若是对方以百姓为目标,到时我们是救还是不救呢?”陈亨毕竟经验老道,他提出的问题一针见血。
这个问题把朱棣问得陷入了沉思,毕竟要是真发生那种情况的话,不保护百姓岂不是相当于害了他们。
而要是双方部队真交锋起来的话,自己这边又会因为此事有被对方拖住的风险,到时候要是把元军的主力部队引过来可就麻烦了。
“他们要是敢动手,我们就把他杀个片甲不留。”谭渊倒是没想那么多,恶狠狠地说道。
“谭千户你虽然勇武过人,但又不率领骑兵。就算要出兵,恐怕也轮不到你吧?”这句话是陈亨手底下分管骑兵的一个指挥佥事说的。
“你...”
谭渊想反驳,却觉得对方说的没什么问题,只得把头转向自己的“老大”朱棣,想让他帮自己说两句。
朱棣此时也挺郁闷的,当时想着有可能会需要在城墙上防守,因此带出来的两千人中有一半都是弓箭手。要早想到有这一茬事,全都带骑兵就好了。
朱棣避过了谭渊的视线,反而是对着一直保持沉默的李彧进行发问:“李大人,你对此事的意见呢?”
李彧因为之前被朱棣怼了一波,心情一直不好,他还在后悔自己来这里多此一举的行为,因此一直就没有说话。
“我没什么意见,若王爷决定要去做的话,下官一定帮王爷做好流民的安置工作。”
问了等于白问,最后的问题还是如何在迁移的过程中保护好百姓这件事。
丘福此时提议道:“末将认为可以派精骑夜袭滦平县的守军,随后趁其它地方的元军没反应过来的时候继续突袭,肃清整片山后地区,这样在迁移百姓的过程中就不会遇到阻碍了。”
“不妥,元军既然一反常态敢于如此深入,则必然对我们可能到来的反击有所准备了,偷袭很可能就直接撞进对方的怀里。”还没等别人说话,朱棣直接就把这个方案给否了。
这时在下首中一个不太起眼的武将站起来说道:“末将认为于其偷偷摸摸地进行偷袭,不如大张旗鼓地进军。若是发兵五千,则示敌一万。发兵一万则示敌两万,从而让元军知难而退。想必他们就算再勇猛,也不可能过来送死吧。”
“不错,然后呢?”
发言的这个武将看到朱棣鼓励的眼神,缓了一口气然后继续说了下去:“大军前进的速度一定要放缓,但声势要造大。此外还得保证军纪的严明,与元军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有利于获得百姓们的支持。同时后面则安排辅兵跟在大部队后面负责沿路收拢和引导百姓入关。”
“那若是因为拖得太久,把元军的主力部队招引过来了怎么办?”
“可以沿路在比较险要的地方设下多道埋伏,若敌军大部队真有动作。则可以层层阻击,为大部队和百姓的撤离留下充足的时间。
“你叫什么名字?”朱棣十分好奇的问道。
“末将是密云中卫副千户,姓王名勇。”
这样一个人居然在历史上没留下姓名,估计多半是因为未来经历了什么事,导致他没有活到朱棣起兵造反的那一天。
“本王认为你的思路在大体上没什么问题,不过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我们可以兵分两路,西路的小股部队沿着潮河顺流而上,并尽可能地隐藏行踪,在到达虎什哈以后再折转向东。
东路的大部队则尽可能地造足声势,沿大路前进,行军速度尽可能放缓。在经过碧霞山之后,两军最终在滦平汇合,这样可以确保肃清滦平县境内所有的元军。
与此同时,继续向北派出探子探查敌情。若是元军在兴州并没有太多军队的话,则可以派少量部队快速北上,立即开始百姓的迁移工作。若是相反的情况,则继续稳扎稳打,高举旗号吸引百姓主动来投。”
朱棣个人还是倾向于这种稳妥的方案,毕竟这会是他第一次带兵打仗。
所以只许胜,不许败。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98966432/53897812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