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陈迹沧桑吊瓣香
半醉汉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陈迹沧桑吊瓣香
一百多年前福州留学日本学子陈天听愤国事蹈海一事,经过报纸宣传,迅速在全国传开。当日具体情景,早已无从考察。晚清小说大家、著名报人李伯元在《南亭笔记》中录有其事,真实性足可信赖。
全文如下:陈天听,福建人,卒业东京法政大学。与其同侪数十人,乘博丸返国,舟发神户,因就其侪纵谈中国大局。有闽商某者,历举日本窥闽之迹,述于陈前,陈则大愤,就众讨论救亡策。众皆曰:“此国际交涉,权在政府,我辈手无斧柯,无能为也。”陈闻而愤甚,即语于众:“吾今业成返国,将焉所用,顾能眼瞪瞪视他族入侵吾国乎?”语罢,奋然出登甲板,已决死志。适遇朝鲜人某,又相与论日本县韩(县作动词,以韩为日本之一县)事,陈益郗歔慷慨眦裂。值日本人某,闲闲然立船首,睨视陈与朝鲜人谈话,眼鼻之间,若甚揶揄者。陈因戟手前指是日本人而詈之曰:“曩者,汝国谓俄人为暴,假义声以兵蹂我疆土,口血未干,遂志亚东大计,而以暴易暴,且又加甚。汝僬侥(僬侥,相传之矮人国)细民,不知远图,徒知侵略吾无告之国,为欧美人伥,诚今日扰乱东方和平之贼也。”即奋拳击此日人,并蹙之以足。比日人忷惧遁去,陈即大呼曰:“吾志不能遂,愿赍恨死,望我同胞无忘敌寇,而急绸缪牖户(《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即未雨绸缪意)。”乃跃身入海以死。同船之学生五六十人,闻变,急趋,群集资要船主停机。下小艇觅其尸,海天冥冥,杳不可得。
近代福州人蔡人奇所纂《藤山志》亦有记载:陈天听,字不浮,仓山塔亭人,一八七二年生,自少博览群书,以天下为己任。中日甲午战败,清廷割让台湾,天听深感痛心,赋诗:“赤嵌水土异吾闽,况复燕云脔割新。番社租庸充旅食,义民鼙鼓动征尘。炎荒风月无名士,旧日河山感主人。此去好消离索恨,许多遗老是乡亲。”“岛郡当年百战场,忍教拱手据金汤。书生绝口谈王会,大将甘心愧国殇。南渡衣冠应不少,汉家伏腊讵能忘。凭君往谒延平庙,陈迹沧桑吊瓣香。”
“清光绪三十年(一九零四年),陈天听赴日本留学,专攻法政,光绪三十三年(一九零七年)毕业,于四月十九日乘日本“博爱丸”船回国。第二天,在船上遇到一位韩国人,通过交谈,两人对甲午战争以后中韩两国备受日本欺凌的现状极为痛心,陈天听感到有如利锥刺心般的痛苦,回到客舱后,通宵哭泣。”
“二十一日,船由神户出发到播摩滩午餐,陈天听与同船归国者大谈日本对中国的压迫,在场的人无不义愤填膺,泪下如雨。到了此日未时(大约下午1点到3点间),陈天听在甲板上默然踱步,突然他大呼一声:“中国竟无人耶!”从轮船上一跃而下,蹈海自尽殉国。年仅三十五岁。”
蔡人奇所纂《藤山志》记载陈天听蹈海事与李伯元《南亭笔记》所记,情节大同小异。而蔡人奇和陈天听是同乡好友,又是儿女亲家,所记自然可信。
陈天听牺牲后,音讯最先传到日本东京,东京留学生随即举行追悼大会,掀起爱国浪潮。五月份福州革命党人在下渡十锦祠为蹈海而死的闽籍留日学生陈不浮(陈天听字不浮)举行追悼会,借机宣传革命。辛亥光复福建后任政务院院长之彭寿松,曾在当日追悼会上慷慨发表演说,盛况空前。彭寿松当场剪去发辫,继之痛哭,在会上发誓要推翻清朝,随即加入同盟会。
可知陈天听之死,对福建革命影响之大。
陈天听在陈家是老二,根据其六弟陈天锡(曾任孙中山秘书、国民政府考试院秘书长)回忆录记载,光绪三十年(一九零四年)他们全家都随父宦在湖南长沙,四月下旬一天上午,正在读书求学的陈家老七陈仲经(曾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秘书、国民政府考选部常务次长、考选部顾问),从凤仪园家中出来购买文具,在街上见有报童卖报,陈仲经当时并未加以注意,但报童一句“留日学子陈天听愤国事蹈海”的一句叫卖声,对他不亚于是晴天霹雳!陈仲经猛然间惊骇万状,呆呆站立在路边。
留日学子陈天听愤国事蹈海!陈天听?
陈仲经以为听错,急忙向报童买张报纸。展开报纸一看,“留日学子陈天听愤国事蹈海”这条新闻赫然在目!再仔细一看,是湘江报转载上海报纸的电讯。
陈仲经顾不得再买文具,急忙转回凤仪园家中母亲刘国士的居处,默默把报纸交给母亲。
老夫人刘氏一看,先是惊骇不已,后即悲痛万分,泪如雨下,放声大哭。
陈仲经一面以“报纸上的这个陈天听未必就是二兄”来宽慰母亲,一面命人要六兄陈天锡赶快前来议事。
老夫人刘国士见多识广,忍痛泣道:“世上陈天听有人同名,不足为奇,可在留学日本的学生中还有另外一个陈天听,那是断无可能。”
陈仲经知道母亲言之有理,悲戚无言。
陈天锡急速前来,看罢报纸,亦是惊诧哀伤不已。
但陈天锡暗自尤存侥幸之想,他怀疑、希望这个壮烈蹈海的陈天听不是自己的二兄陈天听。
陈天听在长沙有一挚友名郑韶华,善测字,与陈天锡也要好。第二天,陈天锡心怀不安,来到郑韶华住处,请他就陈天听之死,测字判其事真伪。
郑韶华也不推辞,也不谦虚,叫陈天锡随意在纸上写上一字。
陈天锡见画案上放置有一本古文,问:“可否写两字?”
郑韶华说可以,陈天锡即书“古文”二字于纸上。
郑韶华一见大惊,大声叫道:“坏!古文二字,合起来岂不不是‘故’么?”
陈天锡闻言胆战心惊,不知所措。未几日,事证所测。
目睹百日维新和戊戌政变后,几千年神圣的皇权权威,在人们的心底里开始动摇。尽管封建皇权这个神坛还有人在维护、祭祀,但它早已被愚昧的香火蒙上了厚厚的灰烬,开始腐烂、老朽,最终难免倒塌。
数年后,辛亥革命一举推翻满清统治。
民国建立后,陈天听被追认为烈士,民国政府在他家门前,树一“不浮烈士”石碑祭祀。这块石碑文革后尚在,惜现已不知去向。
许多感人的历史,无奈地被岁月掩埋。
尤其是有关民国年间的历史,被掩埋、掩盖的特别多。别说什么上下五千年,就是几十年前许多历史,能真正了解真相的又有多少?现在史学界流行一句话叫“那段历史还没解密”,历史事实成为人为机密,真让人哭笑不得。
现在,中国有大量的人对于国家近代历史不知道,也不感兴趣,这与人为的隐瞒历史真相有直接关系。历史事实成为禁区,想研究、了解国家历史真相,却成为危险的事情。
这难道还不滑稽、荒唐吗?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99257548/1615282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