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林家学堂(3)
杨小阅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而林良,专门前往大田村拜会王秀才,邀请王秀才能够加入林家学堂,给高年级授课,每月给10两的薪资,同时花田村提供一套院子,在授课期间免费可以住,如果教授课程超过10年,院子免费送给王秀才。同样,也请王秀才帮忙举荐适合的老秀才或者童生能够教授低年级的课程。待遇,每月7两银子,一样院子一套。
王秀才欣然接受了林家的邀请。这些年,虽然林家已经没有孩子在自己这就读,但是林家几个孩子对自己一直十分敬重,逢年过节一定有问候,礼物。同时,王秀才知道农家要培养一个秀才是多么的难,当年自家因为要供出自己,真是全家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苦了很多年。直到自己考上秀才才有好转,但是考举人的过程中,有将家里的银钱败的差不多了。家里再也支撑不住了,他最后忍痛放弃了科举,回乡做一名教书匠,才慢慢的缓了过来。
林家现在愿意回馈乡邻,义务资助穷人家孩子上学,给的待遇也极为优渥,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月之后,林家请的6位先生都已经到位,村学的杨秀才和王秀才依旧教授原本准备科举的高年级班,王秀才在大田村教授的孩子也都到花田村入学,包括林晓的表哥们。
新招的2位秀才,一位是林举人的学生,因为身体不好,无法继续科举,但是功底扎实,被林举人举荐过来教授低年级的课程。还有1位则是王秀才举荐而来的白秀才,也是附近乡村出身,得知林家义举,居然愿意从鲤城回到乡下授课,让林良很是感动。
另外的就是专业课的夫子了,林家也都是按秀才待遇提供,大家都很是满意。
在林家与几位夫子商议之后,发布了招生通知。
林家学堂规定,林家学堂男子年满8岁方可入学,女子学堂年满10岁方可入学。学堂授课3年,低年级学堂在学堂学习3年,然后就需要毕业,留出名额给到其他孩子,或者升级为高年级的学生,继续上课,以科举为目标。
同时,为了鼓励贫民家庭送孩子来上学,林家专门设立奖学金。只要来了的学生,每三个月评选一次,表现优异的,可以获得学堂200文的奖励。第二年开始,低年级的学生要求在林家下的产业开始实习,无论是木工还是算学,或者女红,开始有实践的机会。
如果获得夫子认可,从低年级转入高年级,除了林家资助科举考试费用之外,还将获得1两银子奖励。
而低年级学生提前出师,只要专业出色,自己也愿意的话,可以到王家做木工。算学好的,也可以去城里找账房相关的工作,从学徒做起,因为识字,都会更容易一些。女子的话,学会女红,可以绣了荷包,绣品补贴家用,以后嫁人也容易一些。如果天分好的,女夫子也可以推荐到吴家的绣房工作。
林家招生通知发出后,在锦江县轰动了。众人没想到因为龙眼发家的林家,居然如此大手笔。怀疑者有之,嘲笑者有之,观望者有之。就连吴家,吴运都觉得林家是不是有些飘了?!赚了点钱就想捞名声了?虽然觉得以林家一向的低调,不至于如此,可是作为世家的吴家也实在想不明白林家的作为。因为身为上位者,吴家也无法体会底层出身的林家,是如何深刻的感知到教育对于一个家庭的重要。用现代的语言来形容,那几乎是唯一可以逆袭,实现阶层跨域的机会。
在正式招生的这一天,花田村挤满了外乡人,天不亮就已经在学堂外等候着了。
这是林家的大事,林虎4兄弟也全部从鲤城回来了,提前和夫子们商量好开学的一切事宜,及各自分工。
招生当天,一行人来到学堂,看到满眼望去全是穿着布丁的穷苦人家,一张张满是皱纹,沧桑的脸,或是年纪小小,在学堂外,有局促不安,有忐忑,有倔强,但是每个人的眼睛都写满了希望。
天大亮之后,学堂正式开门,大院里,一字排开,一排长桌,夫子们坐入位置,林虎,林轩们,还有大壮都在引导大家排队,等候夫子的询问。林晓则是和翠儿姐姐,丽丽姐,为大家送酸梅汤。很多人担心赶不上,大半夜就赶到了,已经等等足足大半天。
这些贫苦的人,从来都是最不受待见的一群人,如今在花田村林家学堂并未收到歧视,反而有机会免费供孩子上学,如今还有甜水喝,林家对他们的尊重,让这群人的心里,第一次温暖了起来。
“孩子,你叫什么,来自哪里?”王秀才温和的询问道。
“我叫苏小文,来自大丰村。”苏小文有些紧张,不过还是勇敢的说出了。
“嗯嗯,大丰村离这边并不近啊。那你是选择住校还是走读?”。
苏小文已经提前了解了,此次男子学堂有1个住宿班,给离家特远的子弟提供。每上课5天休息5天,可以回家帮忙。家近如大田村这种走路半个时辰能到的,全部必须走读,每天只上半天的课程。
一天忙活下来,男子班一共招生了120人,女子班外来村庄几乎没有,都是花田村的姑娘,也不过30人。
所有获得录取的人,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在欢呼雀跃,有的一边抹着眼泪一边嘱咐孩子要好好学。有的老人直接跑到林良面前直接跪下磕头,林良赶忙侧身让开,直呼受不起,把老人扶起。
“乡亲们,各位即将入学的孩子们,我是花田村林良。今天,我有几句话和大家唠一唠。”
“乡亲们都知道,农家人日子不好过。靠天吃饭,还是风调雨顺,地里收成好,那日子也能勉强过下去,如一旦以上灾年,那是俄饿殍遍野,卖儿卖女也不少见。前朝末年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家里的老人肯定都还历历在目。”现场的一些年纪大的老人,都曾经历过那样的惨景,眼眶泛红。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99998/48071779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