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节:帕男诗歌的怀旧是集体的怀旧
苗洪推荐阅读:
剑来
明星潜规则之皇
逆天邪神
女总裁的全能兵王
怪谈?这个团宠文不太对劲
仓元图
好色小姨
被迫万人迷的炮灰[快穿]
从柯南开始重新做人
郎悔
苗洪:帕男诗歌的怀旧是集体的怀旧
[绪言]对于著名云南诗人帕男来说,怀旧几乎是一种天然的习性。而当他从那个偏僻的瑶族山村踏上遥远征程的时候,这种怀旧的情感似乎是又增添了一种浓厚的乡愁。乡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怀旧。在17世纪的西方“怀旧”还真被当做一种病。它多发于各种背井离乡的人身上,对他们来说,怀旧也是怀乡,它能引发多种身体不适,需要依靠水蛭或者远足来医治。医治的尝试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在诗人和哲学家的探索中,“怀旧”一次又增加了新的内涵:与过去的浪漫纠葛。
在早年帕男就曾经与乡愁之父余光中相识并成为故交。对于帕男的诗歌来说,既体现了哲学家式的怀旧,也体现了诗人的觉悟。每个时代的群体都有自己特定的怀旧对象。或针对于历史,或针对非常邻近的个人生活经历。在本文当中,我们将以斯维特兰娜·博伊姆的怀旧论作为依据来进行帕男诗歌怀旧元素的分析研究。
《一》帕男在充满历史思考的诗歌创作思考页面中,以深入浅出的手法,描述了人类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及其强烈现实主义方针的对比与回顾。当然,帕男在这些诗歌中,并不是仅仅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以增加诗歌的沉重及对现实社会的质疑,而是对现实及未来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乐观主义态度。并且与此同时,他将这种怀旧的群体赋予着普通人群的定义。他认为,怀旧情感的体现不仅仅是体现在哲学层面及艺术层面,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普通大众之间的集体怀旧及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怀旧层面。他在2014年至2015年之间创作了将近200首从不同层次展开怀旧思考的诗歌。这里既有对封建制度土崩瓦解的历史回顾,也有对历史女性政治地位的深刻分析。
哈佛大学文学教授斯维特兰娜·博伊姆在《怀旧与未来》中她回溯了“怀旧”的观念史,分析了怀旧的机制、以及历经历史动荡的人们的怀旧思绪。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怀旧,我们都在试图建立自身与过去、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联系。我们在帕男的诗歌《我已习惯了一直带血的圣战》,《冷风下,那些熟睡的青铜》中都能看见帕男通过关于信仰的怀旧,抒发了关于在怀旧中呼唤理想系统回归的圣战式怀旧情感。
时代在急速变化,某些情感和记忆可能会因事物的变迁而无处安放,进而丧失个人与集体记忆的联系。时间是不可逆的,失去的一切无法挽回折磨着身处时代漩涡中的每一个人,帕男在诗歌《遗留问题》这样写到:“有人问 /我怎么看待我的脚印/我说 其实我的脚印也很虚假/像大行其道的/真真假假的新闻/尤其在一场大雨之后/ 之所以我要说虚假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严重到/一日三餐/ 依然没有人进行全面的理论思考/我是我脚印的外人/ 甚至还不如外人/外人都是理性的/ 都在尝试涂改自己的脚印 /直到完全抹平/也可以依例旧制/编纂一套行之有效的脚印/以仓储的模式/ 各取所需/这就是我的看待 / 过去的脚印也可以说是遗留问题”。
《二》瑞士侯佛医生曾经坚定相信思乡表现了对自由和故土的热爱,而两个世纪以后,美国军医卡尔汉则认为乡愁实际上显露出的是人类缺乏英勇精神和不思进取。在十九世纪的美国,大家都相信,思乡的主要原因是懒散和对时间的使用缓慢而低效,或许后者的这种推论是正确的。因为有时侯我们会因为思乡而产生的迷惘及困惑甚至消沉的情绪显而易见《一个村落沦亡》我已不大注意村落 / 以那些人的脉象/ 看不出/ 村里人/ 有要抛家离舍的征兆 / 只是犁耙和锄头/ 远离了/ 稼穑/ 像文言文里的介词 / 这些介词/ 不由分说地 / 占据了出村的所有道口 / 我不得不 / 将方言 / 一字一句地的/ 译成普通话 /好让城里人也能读懂/ 当那些些稼穑的工具 / 也渐渐地 / 变成/ 我的远房亲戚 / 即便偶尔遇着了/ 最多 / 我也只是点点头/ 就算彼此打个招呼/ 也不会问 多年漂泊 /之后 /正真还有几人注意村里人的脉象/。
再到后来,医生们发现返乡并不总是可以医治怀旧。病患怀想的对象有时候会迁移到更遥远的地方,超越祖国的界线。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医生曾经寻找过怀旧的单一原因,一个所谓的“病理性骨骼”。然而,医生们在病人的头脑和躯体之中,都没有找到怀旧的位置。有一位医生宣称,怀旧是一种由症状而滋长的“心灵的疑病”。渐渐的,怀旧从可医治的疾病转化成为一种不可医治的病症。帕男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诗歌《怀远》:“我的汇报如下/凡是看不见的 我没有想过/看得见的 也离我很远 在近处的/或说 触手可及的/都是那般空洞和凄凉/我不能吐露半点/我想的那个人 我在风尾/不能顺势/也走不了多远 就要歇下来 要不就忍了/只是稍微浪费点时间。”
《三》然而,在斯维特兰娜·博伊姆看来,“怀旧”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来自来自诗歌或者政治学,而是首先来自医学。这种病症第一批受害者中,有十七世纪各种离乡的人——出国学习的热爱自由的学生,在法国和德国做仆人的人,和在外国打仗的瑞士士兵。而对于为了诗歌创作既体验过流浪,又体验过人类相互依存的帕男来说,这种怀旧情感的体现既是身体的也是精神的。
“怀旧”会令患病者丧失与现时的联系,而思念故乡变成了他们唯一专注的事情。病人会感染“一种毫无生气的、憔悴的姿态”“对一切冷漠”,混淆过去与现在、真实与想象。怀旧的早期症状之一就是有幻听,或者看到鬼魂。冯·哈勒医生写道:“最早的症状之一就是感觉在与自己谈话的另外一个人的声音里听到自己所爱的人的声音,或者在梦幻中看到自己的家人。”在《沉香木 》当中,帕男则以自己的父亲作为怀旧对象阐述了这一心理现象:我第一次和别人/ 这样庄重地谈起/ 沉香木 / 还没有谈出什么道道/ 就泪眼婆娑了/ 我是何时变得如此脆弱了 / 本来多么明朗心情/ 可能与想起父亲有关 /父亲被埋在土里 多年以后会否也变成沉香木 / 一切以土为安的事物 / 都能淋漓尽致地生长 / 也从不迷途 / 土地教一切安静 /总比粗糙的活在表面要好/ 我再也不想谈沉香木了 / 我会对照我的父亲/ 埋下父亲的那一刻/ 就很谨慎地看待他从容走过土地那道门户。
怀旧这种折磨想象力的疾病,也给躯体带来影响。侯佛认为,这一疾病的形成是神秘的:病患的传播“沿着不寻常的途径,通过无法接触的大脑到躯体的渠道”,“在想象中”唤起“关于追忆中的故乡的不同凡响的和挥之不去的理念”。乡愁耗尽了“精神的活力”,引起恶心、失去胃口、肺部的病理变化、脑炎、心脏停跳、高烧、虚弱和自杀倾向。
《四》从十八世纪起,探索怀旧的艰难任务开始从医生那里转向诗人和哲学家。怀旧因此得到了新式的表述,被当作与往昔的浪漫纠葛。怀旧的新场景既不是战场,也不是医院病房,而是雾霭迷蒙的景色,倒影依稀的池塘、飘移的浮云,和中世纪或者古代的废墟。在无处寻觅故乡废墟的地方,人造的废墟被架设起来,那式样是半被毁坏状,仿得极度准确,纪念着新的欧洲国家真实的和想象中的过去。
浪漫的怀旧者坚持自己怀旧对象与现时生活的不同特点,从而将其保持在安全的距离之外。浪漫怀旧的对象必须是超越了现在的经验空间的,在往昔的微光中的某处,或者在理想国的孤岛上,在那里,时间自愿地停止了,像在一个古代的钟表上那样。但和以往的医生一样,诗人和哲学家也没能够找到乡愁的精确地点。
再后来怀旧增加了政治的内容,伤病士兵、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和哲学家所表达的个人的情绪,变成了一种制度化的和国家的策略。在国家的意识形态中,个人的思念被转化成为一种集体的属性,这一属性的依据就是超越了个人记忆的、过去的痛苦。在二十世纪中期,在国家的和省级的博物馆里以及城镇的纪念馆里, 怀旧被制度化和机构化。 过去不再是没有被认知的或者不可认知的。过去变成了“遗产”。帕男曾经创作过一首非常有意思的诗歌《怀念一块瓦当》:真正刚性的是遗弃的瓦当和陶罐/历史只是在表面上了一层釉彩 想起殷墟的那些兽骨/我们同情的除了文字/以外的一切都是附带的 像根茎作物/不管地表上/再如何葱郁/也只是熬等时间的马前卒/而根茎可肆意/把驰骋的愿望也越埋越深/直到可以季节叫板/要摧毁一件事物多么容易 好比风无意吹落的一片瓦当 然后再交给岁月/再然后一点点埋葬/从此不准抛头露面/怀念瓦当的人其实有很多/有的暗藏着/就像在书里/苦渡的人 很执意地/沿着云头纹 或者饕餮纹 顺藤摸瓜/其实瓦当比神高大多了/也可以比作椽子的保护神/如果是写有秦汉文字的 这就证明 我们本来也是根茎植物/向上的目的只为根茎掩护/只要有瓦当这样的线索/从飞跑在瓦当上禽鸟鹿獾 以及游的走鱼龟草虫的蛛丝马迹。
遗迹废墟总能引发人们的怀旧思绪,尤其是与自身关联最紧密的文明遗迹。遗迹所指涉的过往我们不曾经历,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浪漫派的怀旧对象往往超越了现实的经验,并被怀念者赋予了理想色彩。人们总会更愿意记住过去美好的一面,集体记忆研究者认为,集体记忆通过这种筛选机制营造了心灵上的乌托邦,帮助释放现实生活中的压力。
《五》在二十世纪,怀旧已经被私有化和内在化。对于家乡的思念收缩成为对于个人自己童年的思念。我的观点是,怀旧依然是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之间的某种中介。在我们离开自己的群体,或者在群体本身进入黄昏时刻,我们会意识到记忆的集体性的架构。家园的集体性的架构是在哀悼的情绪中被重新发现的,而反思型怀旧是一种深层哀悼的形式。此时,家园不是由个体的记忆,而是由集体的映射和“理性的迷惑”构成的。对家园的偏执狂式重建是定位在迫害幻象上的。
怀旧酒吧间就是一种反思型怀旧,一种与过去和现在玩耍的新空间。酒吧间轻微地嘲弄大南斯拉夫国家的美梦,同时投合最后一代南斯拉夫人记忆的共享架构。没有追求纪念的深度,只不过提出一种暂时性的城市体验,带有极好的糕点和其他的屏幕记忆。帕男曾经将这种反思性怀旧形象的称之为《蓝屏现象》:万物都有眼睛/ 声音确已死了/ 成为了文字的雏形/ 风也屏住了呼吸/ 世界开始冷静/ 却又总是因为眼睛的黑 / 这些年 / 多少人 / 都死在了/ 眼睛的黑 /这样的冤案上/ 蓝屏的蓝 / 可也没有成为歌唱的蓝 / 那闪电般/ 让一个个字符躲藏起来的/ 敏捷 / 令所有的眼睛瞬时瘫痪 / 要等时过境迁/ 眼睛 /仍然会因为黑/ 成为众矢之的 /只有夜的黑/ 不会因为蓝 / 而迷信蓝 /一旦 / 只见到一片蓝时 / 电脑就会死去/ 电脑确已死了/ 也就成了一座被人考古的遗址。
今天人们的怀旧大多是博伊姆所说的反思型怀旧。童年时代的象征物在当下不再流行,而个体倾向希望过去能一直延续下去。所以我们喜欢将过去生活的点滴拼凑起来,在现实空间中访问过去的时间。此时怀旧起到了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的中介作用,反思型的怀旧是对过去的哀悼,我们怀念与我们同辈人享受同样的怀旧碰撞。帕男《在题画屏上的民国女子》曾经以现代女性怀旧代言人的身份揭示了当代女性的某些怀旧特征: 姑娘说 / 她正在一本书里打坐/ 趁心地里麦子还未下地 / 此时闭门 /则可以阻遏 /那些多以强词延续空格征程的男人们 /他们还不想这么早 / 就 草率地变成了/ 九月里的一朵菊花 / 她也不甘于被追思先人的队伍 / 挤落到林荫小道上/ 去体验一次 /所谓完美的入睡 / 待一觉过后 /满城早已是锣鼓喧天 /那些身着旧式旗袍的女人 一举打破了/ 老祖宗定下的 / 足不出户的规矩 / 这些貌似民国女子们/ 是否真的 / 从民国的年号里来 / 姑娘说/ 只要你打开 / 竖排自右而左的 / 一本线装书 /就可以找到所要谜底/ 民国是短暂的 / 女子们还没有换过一装 / 就又变了 ——由此可见,怀旧在帕男那里不仅是有明确对应物的比较行为,也存在着怀旧所对应的时效性。
结束语:斯维特兰娜·博伊姆指出,怀旧是一个超出了个人心理的区间的情感。初看上去,怀旧是对某一个地方的怀想,但是实际上是对一个不同的时代的怀想——我们的童年时代,我们梦幻中更为缓慢的节奏。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怀旧是对于现代的时间概念、历史和进步的时间概念的叛逆。怀旧意欲抹掉历史,把历史变成私人的或者集体的神话,像访问空间那样访问时间,拒绝屈服于折磨着人类境遇的时间之不可逆转性。
娱乐产业推销的怀旧物品超常丰富,其大部分都是甘美的现成商品,反映出一种对于难以遏制的向往和无法商业化的时间的恐惧。怀旧研究不可避免地令我们行进减速。因为,归根结底,怀想这一观念本身就具有某种虽然过时却依然令人愉快的东西。我们都渴望延长自己的时间,让时间归我们自由支配,做白日梦,反抗全部的不利条件,抵御外在的压力和闪烁不停的计算机屏幕。但是,帕男有时侯会坚定的认为,怀旧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因为失忆而冲淡。《失忆症》:开门 / 不仅仅是为了纳福/更多的是为了一个结巴 / 他问了一辈子的路/都还没有问清楚/爱说话的人/为何不学/老人都很忠于自己的名字 / 几乎以毕生的精力/再暴虐的清洗/也都难一网打尽/
故人庄是否还叫故人庄 那就很难讲了/记忆 正将一个个地杀死/。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19220356/8142362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