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从语言到远方 > 第二十五节: 关于诗歌的承担意识

第二十五节: 关于诗歌的承担意识


在某些诗歌的创作过程中,为了形容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诗人的承担意识,他把自己称为是佩剑的诗人——见其诗歌《诗歌只是诗人的佩剑(2012-12-03  )  》在他的笔下,尽管诗歌只是诗人的佩剑,但事实上,诗人的武器不是诗歌还能是什么呢?在这篇作品当中所揭示的其实只是一个诗人对于诗歌本能的悟性或者说是解释。“用不着抢救    一首诗

诗人还在苟且活着    如果世界剩下的

只是怀念

那诗人也该死了

  

匠人是真实的    所著的剑

  

虽然软弱

故事却是硬朗的

里面的人    也从来看不出他们的忧伤

  

诗人决绝于患者    只顾躲在世俗某个角落里

专心写诗    诗歌仿佛成了

诗人的一把佩剑    让读诗者

依佩剑断识

  

诗人的优劣

诗歌是有毒害的

不如诗人的脾性    一针见血

诗人从不谈个人的活路

只谈天下悲悯

  

于是    诗和诗人

就慢慢地开始对立起来

诗人寻死觅活

诗歌无动于衷

诗歌就是诗人生存与战斗的武器。一个诗人的创作倾向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精神世界及其价值观念的折射。他在这一过程中,不但承载着对客观事物的解剖,也承载着对于自我完善结构的解剖。于是在分析研究诗歌的过程中,郝书许的诗歌明确的告诉着我们这样一种理论现象,即诗歌本身的存在并没有更具体的意义,必须将之与诗人的整体人格世界与价值体系有机的组合起来,才能让我们从一个比较完整无缺的角度去理解一篇诗歌存在的意义。既分析研究诗歌的完整过程应该是包容着一个诗人——诗歌作品——创作的环境的综合研究体系。郝书许这一理论的系统概念就是,诗歌作品本身可以不需要进行着包容时代的环境及其背景元素的引入机制,但是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一定引入着与现实意义有关联的客观元素的存在。

    诗人在诗歌中可以以任何穿越的空间形式表达某一区间客观世界的历史或者说未来状态,但诗人本身的创作环境却只能是固定的概念。所以,在郝书许的诗歌理论的建立过程中,诗和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个在外在形式上并不兼容的存在机制。但是实际的矛盾使郝书许的诗歌理论遭到了质疑。既然诗人与诗歌基本上是处于一个相对对立的状态,那么诗人又如何在自己的诗歌中体现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现实主义的批判行为呢?按照逻辑,实际上,诗歌的全息思维视域是诗歌存在意义的基础。

    如果在这么一个过程中,诗人所做的行动只是借古喻今或者说借古非今的方针,那么又如何在诗歌中寻找着现实主义的具体痕迹呢?因此,从目前的情形来看,郝书许作为一名某种程度成熟概念的诗人,在理论的形成方面,尚欠缺着一个具有特别重要支撑意义的理论基础。当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要求郝书许是一个具有着既是诗人又是诗歌理论家双重身分的诗人。诗人的任务是在诗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诗歌创作行为实践着诗歌理论,是一个使用与展示理论概念的过程,如果说诗人在自己的诗歌创作过程又丰富着诗歌理论的构建,其实是一个诗人在创作形式上判逆的过程。我们之所以把判逆诗人卡明斯的诗歌创作定义为实验主义诗歌其实就是这个原理。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19220356/8146244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