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从语言到远方 > 第二十四节:关于郝书许作品二元结构

第二十四节:关于郝书许作品二元结构


关于郝书许作品中语音中心主义与书写符号之间的二元结构

  

      

    诗歌作品中的空间元素其实是对诗歌语音中心主义的利用。过程是在强调着索绪尔把书写视为第二性的、人造的交流系统的主要理论体系对写作的支持。那么,这种口头语言的强调运用,也就是在强调着一种发生在声音之中的——“唯一真实的联系”——(引自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那么,在诗歌中突出表现时空的书写意识是否属于一种对构想空间的破坏作用呢?其实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还需要一个证明的过程。因为时间概念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元素,但是在这么一个解构的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是,就是针对时间概念的内涵是否具有特别重要真理意义这一现状的论证。既然时间本身只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仅仅代表着时空区间的结构元素,那么在语音符号或者说书写符号当中就不承担任何语音符号与书写符号之间的碰撞关系。所以说,我们目前诗歌在创作层面上对于理论的实践意义是薄弱环节。

    或许针对于我们诗歌领域中出现的口语化诗歌创作现象来说,这些诗人们根本都有可能不知道语音中心主义的理论在他们诗歌中的渗透与体验。他们实际上可能只是单纯的认为我这样写是某种诗歌创作理论的吻合,并没有理解这些诗歌中对真理的放弃或坚持。在他们的创作观念中,他们的误区是,我在这种诗歌口语化的创作过程中,坚持的是一条对真实世界的忠诚。在他们看来,中国的诗歌只要写出来就是诗歌,完全没有兼顾到其中所包涵的真理疑问,抑或解构或者说一切皆流的真理可见意识等外在因子的存在。他们只相信符号所表达的可见诗歌意境,陷于着独立感性思考的困境。他们只孤立于诗歌的外在体现,连最起码的诗歌属性都抛弃在外。因此,在我们的诗歌创作过程当中,在体现真理与非真理的框架结构上其实处于一种非常不成熟的状况。我们仅为描述而描述,与其说是在创作诗歌,不如说是我们只是为我们所创作的东西打上一个诗歌的外在标签而已。

  

  

      我理解的诗歌是,即便我们在忠实的描述与书写着现实意义的诗歌情节,但我们依然要在这一特定的文学形式当中承担起一个构想诗歌彼岸的意识。在一个意识流的层面之间,与其说我们在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识,不如在强调诗歌的视觉意识。在一个比较强烈的视觉意识中,淡出与淡入着我们潜意识之中的精神运行曲线。我在创作《对一只路灯的描写》的过程当中,基本是根据视觉意识的接受与转换,描述着一只路灯的意识层面的精神活动。路灯是疲惫不堪的,同时在空间属性上是固定的状态。

    这一固定状态的定性,使路灯具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坐标结构出现。于是,这种属性的赋予,让路灯具有了方向及灵魂的照耀意义包括对它过去镜像的残留的审视意识。但是实际上,路灯的视觉结构只是客观存在于我们的心理层面,它本身并不具备思考意义,所以在我这篇作品当中出现的两极结构层面是,路灯只负责提供他所代表的现在时与过去时的时间转换功能,包括他延伸的未来不定元素,而另一种结构层面是,是路灯的客体意识引导着主体的思考活动并得出相应的精神欲望的展开与拓展。在过去与未来的结构间隙,完成了一个关于彼岸的拯救意识的竖立。因此,在这么一篇作品中直接渗透的文学元素是,我们既忠诚于路灯的可见意义,又忠诚于路灯本身并不可见的隐形情感世界。人与路灯其实是介于一种文学创作的替补结构之间的解构状态。

      也就是说,路灯为人类思考提供着一个客观的场所环境,而人类的思考扩展着路灯所不能思考与直接表达的内在世界。因为他本身不具备交流的属性,但是他却可以作为一个客体符号,指引着主体的思考方向。尽管主体的思考方向及思考范畴不是唯一的选择,但却是一个合理的逻辑思维,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关于  命题思维的思维方式。但是这篇作品现在来看,基本上不具备抽象思维的特征,因为我在这篇诗歌中所有思考基本上是建立在一种对感性材料依赖的基础上进行的主题思考。但是,并不等于说,不具备抽象思维的诗歌就不是抽象主义的作品。因为在人物和路灯的关系上,路灯的愚忠意识以及苍蝇的“拯救”,包括”特熟悉的路

            

不但会漫不经心    还有可能会感到厌倦

像厌倦假装熟悉的自己

对一盏本来就特别陌生的路灯的

耿耿于怀”

其实都是处于一种随意性的,超现实主义布局状态,路灯和人同处于一个暗夜的平面背景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缘,因而它们的空间位置也是随意性的。这种空间感是平面的本身缺乏深度的空间,这种不可确定精确位置的空间布局,以及路灯与人物,街道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因为道路的狭长空间而起作用,造成一种安静兼又有节奏的脉动感,路灯与人物,街道之间朦胧不的边际线等空间直接导致着许多精神意境的裂变思考,这就决定着诗歌本身视觉上的抽象主义特征。


  (https://www.biqiugexx.cc/book_19220356/8146244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iqiugexx.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ugexx.cc